s 阅读页

第三节 马化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投机者”

  马化腾简介:

出生时间1971年;

籍贯广东潮阳;

毕业院校深圳大学;

专业计算机;

学历本科。

1989年就读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

1993年润讯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

1998年创办腾讯;

2000年腾讯赢利;

2001年将Q Gen品牌授权给广州东利行经营;

2003年已拥有100多家专卖店;

2004年腾讯在香港成功上市。

马化腾其人:

“QQ帮主”不滥情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有一个人人皆知的网络第一大帮——QQ帮,奇怪的是,如此知名的第一帮派,它的帮主却鲜为人知。QQ影响了3亿中国人,但3亿人里知道马化腾的,实在是寥寥无几。马化腾,就是那深藏不露的QQ帮主。

他的名字可以与新浪的王志东和汪延、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以及网络的后起之秀阿里巴巴的马云相媲美。2004年末的CCTV中国经济风云人物榜上,马化腾与另一位网络巨子陈天桥,赫然在列,长长的一列入选名单中,没有了昔日叱咤风云的网络英雄。中国网络时代的文化语境,已经改写了。

从小对天文和地理情有独钟,有着过人的想像力的马化腾,却从来没有放纵过自己的想像力,他说他对天文和地理的爱好,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好奇心驱使着他走向了新新事物——网络,好奇心让他迷上了QQ,好奇心也让他成为了新一代的数字英雄。国字脸庞,宽边眼镜,马化腾从来就不掩饰自己的年轻,年轻或许幼稚,但却拥有丰富的想像力。马化腾是一个腼腆、害羞、不善言辞的人,他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思考,他的安静让他的想像力有着与众不同的节制。

马化腾曾好奇过股市,并亲自搏击于股海,且有不错战绩,但他很快就抽身而出;他也曾沉迷于一个疯狂的年代,网络大行其市的时候,无数的数字天才们抱着轻松得来的钱无拘无束地大肆挥霍,他们将自己再定位为“投钱家”,在一些看似暴利的行业间惬意地辗转徘徊,丝毫不顾及撒出去的钱是否在水面上击起了一朵浪花。

那个时候,马化腾正春风得意,他的腾讯业已赢利,并且他的美国之行,也让他收益不菲。

然而,马化腾并没有放任年轻人特有的冲动,他冷静地意识到,一种不断优化的商业模式和持久的经营理念,才可能使公司走得长远。

马化腾极其专注,在掌舵腾讯的几年里,他将其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了腾讯上,将他从资本市场上辛苦筹来的所有钱,全部花在了QQ产品、服务和运营模式的优化上,这种专注让他赢得了市场、投资者、合作者甚至竞争者的尊重。在经营QQ的几年里,没有人怀疑过马化腾天才的想像力,更没有人怀疑过马化腾惊人的冷静和节制,冷静、节制融合想像力,成就了他非凡的成绩。然而,人无完人,想像力会让思想脱缰,节制会酿造过分保守,冷静于一个年少得志的年轻人来说,未免也太过苛刻。马化腾也有失算的时候。

他曾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时候,取消QQ号码的免费申请功能,这让当时还是小字辈的UC和网易泡泡有了可乘之机,否则这两款即时通信软件早就被QQ挑于马下。在网络游戏疯长的年代,他一时心血来潮出兵网游,推出《凯旋》,事后《凯旋》这款网络游戏也彻底失败。这款网络游戏的失败之处在于,它根本同QQ风马牛不相及,丢掉了QQ客户端这个大本营,马化腾虽有心成事,却也是无力回天。

也许失败更能让人警醒,有过教训的马化腾总结出了自己的经营哲学。在头脑发热时,他会连续追问自己三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

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创业的艰辛,有过财富的拥有,所有该走的路走过之后,马化腾也就真正成熟了。

马化腾其事: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拥有3亿帮众的帮派。他们的电脑右下角都藏着一只胖胖的小企鹅,他们用“嘀、嘀”声表示问候,表示微笑,在键盘敲打之间,便完成了“千里共婵娟”的交友过程。这个帮派的帮主叫马化腾,腾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裁,一个33岁的年轻人,拥有10001的QQ号。

2004年年底,他被美国《时代周刊》(《Time》)和有线新闻网(CNN)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之一,荣膺香港理工大学第四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捧走“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奖杯。

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和QQ这只小企鹅改变了3亿多人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不只是QQ。依仗着3.5亿的用户基础,腾讯在中国互联网上呼风唤雨:切入门户,一年内就直逼三大门户网站;切到在线小游戏,几个月盖过老牌的联众;做了个客户端搜索,已经悄然排到了国内第四。

尽管QQ被认为是一个平均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的时髦玩意。但QQ帮里,有一个最忠诚的老龄用户,他经常用手写板来写字,上QQ聊天。他还经常进腾讯的BBS去跟人讨论、争执,将他看到、听到的一些负面东西传递给马化腾。他就是马化腾的父亲——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或许正是由于父亲的鼎力支持,使马化腾也不完全承认QQ在年龄上的局限性:“七八十岁也有上QQ的呢。”

马化腾是个O型血的天蝎座男人,热爱天文,据传还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黑客。人们看见他躺在一堆QQ公仔中露出的孩童般笑容,就给他下了断语——“玩也出生产力”,仅管这有落入神话英雄的俗套之嫌。虽然私下里腾讯公司员工觉得他是很孩子气的人,他也曾扬言想带着狗去上班,但马化腾仍然觉得,做个以网络谋生的商人,并不比做传统实业的企业家更具浪漫色彩。“所谓的玩,是想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好,用户为什么会喜欢他,是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去尝试”。从一开始接触网络,马化腾就是这样的实用主义者。

超级网迷

1984年就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的马化腾,在上大学之前,曾经非常喜欢天文和地理,家中到处都是有关天文和地理的杂志。但读大学之后,他忽然发现,这些乐趣离现实太远了,于是,他开始从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寻找乐趣。他发现自己面对网络原来是如此兴奋,并且网络使他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这些朋友甚至现在还是他重要的合作者。

在深圳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时候,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准已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他既是各种病毒的克星,会为学校的PC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虽然年纪不大,马化腾的网龄却非一般人能比。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已有许多网迷在慧多网上就早早体会到网络的乐趣了。而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网他就乐此不疲,半年后自告奋勇地投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每天在工作之余忙得不可开交。久而久之,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声名鹊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马站长其实只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

通过网络马化腾结识了相当多的朋友,例如网易的丁磊就是他的老友。“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知道未来。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马化腾回忆说。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并且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除了工作,这个不爱说话的年轻人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马化腾说:“只有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写软件甚至成了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却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能被更多的人应用,能卖出钱来。”

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也使他从中赢利不菲。“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马化腾是当时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得不错。马化腾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也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最关键的是马化腾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元资金。1994年入市的马化腾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这使其完成了一次飞跃,为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那一年,网络界朋友的新变化也令马化腾开始重新打量自己。“IT的机会太多了,我为什么不可以抓住?”马化腾说:“从1998年开始,我就考虑独立创业,却一直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但创业的想法并没有起伏,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我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

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与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他绝不会单纯强调“我”的价值,他从心底里知道团队的意义。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无疑可以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为腾讯提供很多帮助。

偶然的一次机会改变了马化腾的一生。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他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立即就注册了一个号,可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于是他想,自己能否做个类似于ICQ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说干就干,1998年11月,马化腾与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深圳的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从此踏上了创业征途。

在新兴互联网市场中淘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当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的副产品。

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那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当时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

卖掉QQ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1999年2月,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热烈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都不堪重负。“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马化腾回想当年颇有些感慨。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马化腾提起当时情形很庆幸地笑了,“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最悬的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俨然一个无底洞。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发烧”,受昔日老网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

马化腾后来说:

“他们给了QQ22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QQ发展到2000万用户时,这笔钱还没用完。”

那个时候,许多人对于这间成立仅一年的小公司为什么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融到220万美元的资金一直非常惊讶,但马化腾却认为理应如此。腾讯完全是有备而战,融资之前就对国内成功的风险投资个案加以研究,加之ICQ项目市场巨大,懂网络的投资者对其青睐有加毫不奇怪。

1998年以来,新浪、搜狐以及其他同行的融资故事激励了马化腾。1999年4月,他决定去找钱。而在找钱之前他和伙伴们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完善公司的股东结构。他们想吸纳一个真正懂得资本运作的人来帮助公司构建蓝图,并借此形成能够吸引投资的公司管理层。在他们看来把懂技术开发、公司管理和融资运作的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地团队是融资的基础。香港一个资深投资商成为他们的目标,该投资商与香港盈科数码的纵深联系,使腾讯的3个年轻人相信会有大的机会产生,他们建议其加入腾讯并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相当比例的公司原始股。

马化腾的长处在于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完善它。完善股东结构之后,马化腾确信只有好的商业模式才会卖到好价钱,就不断改进自己的商业计划书使其更加规范。据说,腾讯的商业计划书一共推出了6个版本。而他们最后融资的数目与其商业计划书中所需要的钱恰恰吻合。

不断有风险投资商上门,在如何获取合适的投资额又维护公司原有价值及股东利益问题上,马化腾有自己的原则,我们明白自己的价值,绝不会把公司低价解决。

马化腾说:当时国内有许多上市公司很想买腾讯,以便为自己涂抹高科技概念,但我知道他们绝不会关心腾讯的发展,只是为了圈钱而已。因此一个小公司更要有自己的原则。最后腾讯选择了IDG和盈科数码两家投资商,二者各投110万美元并各占20%的股份,腾讯的年轻人保留了60%的股份。

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时至今日,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还喜不自禁。马化腾意识到,只有一种不断优化的商业模式和持久的经营理念,才可能使公司走得长远。

2001年时,国内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络公司已经做成规模,通过上市获得了新的资本支持,并且这些网站通过推出收费业务加快了赢利。可是腾讯并不具备扩充资本和推行收费业务的条件,因为腾讯毕竟是一家只有18人组成的公司,又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当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时,公司出现了资金紧张的问题,市场也曾一时盛传QQ将收费或者停止服务的消息。

天无绝人之路,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腾讯的生存状态。马化腾想到通过与运营商“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这就是移动QQ的诞生。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腾讯又推出了非常QQ男女、彩铃、图片等服务形式,用户反映很好。

用心专一

2000年6月,腾讯开始赢利,并且在随后的两年多里保持了业绩的稳定增长,现在年收入已经过亿元。在互联网这片江湖上,马化腾的“封喉之剑”就是小企鹅QQ。“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年轻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在“三五月”热点便会轮流转的网络界,腾讯5年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是国内惟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比如现在街头随处可见的QQ族产品开发,马化腾坦言:“最初腾讯也想自己做,但是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决定将这些产品从主体业务中分离出去,以授权形式外包出去。这样虽然要损失掉一部分利润,但是可以让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QQ系统的完善上。而且,我们对玩具行业不熟悉,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规避跨行业的风险。”

2001年底,腾讯授权广州东利行公司生产、经营QQ族产品,很快东利行Q-GEN专卖店在全国已经超过了100家,并以很快的速度扩张开来。虽然腾讯直接利润有些损失,但Q-GEN为腾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益——遍布各大中城市的Q-GEN为腾讯省下了大量的广告费用。

当然也有许多娱乐公司、出版社找上门来谈合作,计划都很宏大,也很吸引人,但马化腾觉得超越了腾讯的能力范围,都拒绝掉了。“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已经成为现在腾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腾讯成功了,马化腾出名了。如今,腾讯QQ已经拥有超过1.6亿人的用户群和730万付费会员,同时拥有1310万的注册短信用户,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即时通讯运营商。

然而,随着免费即时通讯的不断开发,即时通讯工具如微软的MSN、网易的泡泡、UC、ICQ、Yahoo Messenger、Microsoft。NET Messenger、AOL的Instant Messenger等等,层出不穷,他们纷纷向QQ的垄断地位发起进攻。面对竞争,马化腾并不担心,因为即时通讯市场非常特殊,并不是简单地卖一个软件产品就可以了事的。

产品、服务、运营三者任何一方面缺位,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腾讯在国内运营了几年,这方面的优势已经凸显出来。而其他的新产品从构筑运营、服务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谈到这里,这位年轻的CEO举重若轻地说:“在战略上我们欢迎竞争,但在战术上我们非常重视竞争对手。我们会作很多具体的分析,比较各自的优劣短长,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事实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腾讯早已采取了相应的策略。前不久,腾讯公司在北京举行了一个活动,庆祝他们刚刚推出一年的QQ游戏突破100万用户。而QQ游戏的推出正是腾讯挖掘用户在即时通讯以外的娱乐需求以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一个重点。

马化腾对未来有着自己清晰的设想。他预计2005年腾讯将继续加强网络游戏业务,并杀入网上拍卖业务市场,从而使腾讯的整体收入有所提高。在网络游戏业务上,腾讯计划今后每月至少推出一款小型在线游戏;每3个月推出一款中型规模游戏;每9个月推出一款全方位的多角色游戏,而这些游戏软件,腾讯将自行开发。

有专家分析认为,网络游戏市场与过去的即时通讯市场不能相提并论。目前腾讯已不具备客户渠道的垄断性优势,目前腾讯的网游产品也不具备独特优势及差异化。也有人认为,游戏还是和QQ联系在一起优势会大些。面对这些问题,马化腾笑了,他说:“每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新的领域是不是我们所擅长的;第二,如果我们不做,用户会蒙受什么样的损失;第三,如果做了,我们在这个新的领域中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

经过长时间准备,马化腾得出了成熟的答案。这位以“聊天”起家的年轻CEO表示,他不会放弃自己钟爱的QQ软件,但也要向更大的市场进军。

群狼环视

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使得腾讯再次获得了稳定的资本支持。马化腾又开始有了新的梦想:“下一步我们就是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新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黏性,而不是分散精力,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对于腾讯而言,3亿注册用户是发展业务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发展电子商务,在客户端推出C2C多种功能。”

福祸从来两相依。上市对腾讯是个天大的喜讯,却也将腾讯卷入了无边的烦恼中,来自各个层面的竞争者,开始一齐向腾讯涌来。2004年1月18日,微软正式透露了其第一个中文公开测试版MSN

Messenger7. 0中文测试版的下载情况:从去年12月3日开始上线下载的45天时间里,共下载150万。这是软件巨头——微软决定将MSN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品牌单飞以来,第一次公布此类数据。在此之前,雅虎推出了雅虎通,TOM与全球着名的即时通讯公司Skype上线了TOM-Skype。三大门户网站也无一置身局外:网易推出了“网易泡泡”、搜狐摆出了“搜Q”,新浪斥资近两亿元收购了“朗玛UC”。再加上即时通讯联盟的IMU、阿里巴巴的“贸易通”、ICQ重入中国和最重头的腾讯QQ,即时通讯市场已经是群雄分立了。

“就目前情况看,到最后头破血流可能只算是受轻伤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2005年,即时通讯的一场乱局不可避免。“门户网虎视眈眈,新军前赴后继”,雅虎中国总裁周鸿祎这样描述国内即时通讯市场的现状。

能吸引这些巨头进入的,毫无疑问就是由中国数量巨大的网民和手机用户支撑起来的市场。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年1月19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04年底,中国上网用户数达9400万。“在过去两年的时间内即时通讯中国的用户增长率达到240%,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市场”,微软MSN新兴市场区域总经理莎朗·贝莉这样评价中国即时通讯市场。

但这只是一个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已有人从中取得了真金白银,这个人就是马化腾。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主板上市,以其创始人马化腾为代表的12位高管因上市而成为巨富,“腾讯财富效应”刺激着曾在这市场外围徘徊的神经。

目前,在用户最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中,腾讯QQ以70%的使用率遥遥领先,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与腾讯QQ相比,在用户规模上仍然有着极大的差距,位居第二位的MSN则只有11%。

而在腾讯掀起的即时通讯财富巨浪后,各大门户再也无法稳坐钓鱼台:雅虎中国邮箱扩容,雅虎通也顺势而出,在邮箱扩容的背后,隐藏着争夺即时通讯市场的远大计划;网易把网易泡泡的用户群定位在办公用户和中小企业商业用户上,网易已有的1.7亿注册用户是网易的先天优势;在新浪巨资收购了朗玛UC之后,汪延也开始对自己在用户资源方面的优势充满自信:“新浪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以及庞大的忠实用户群,而朗玛UC则具有创新的内容服务和领先的技术基础。”

腾讯已然身在群狼重重觊觎之中,处境并不乐观。

新的挑战

雅虎中国通信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毛新认为:“目前市场的变化对于腾讯应该会有威胁。腾讯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进入市场比较早。腾讯比较单调,不具备其他资源。未来几年,整个市场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各公司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而腾讯的优势将逐渐弱化。”

马化腾显然是感受到了这种威胁,他正积极寻求更为丰富和差异化的增值服务,以增加用户黏性,守住自己的位置。腾讯目前的发展重点是游戏、音乐、群、用户定制等,2005年内还可能推广新的通讯录、博客服务、视频音频服务等。同时,腾讯方面还强调,QQ。com也已经是个成熟的内容网站,现在访问量已经排名第四,它会和QQ客户端形成一纵一横互相支持的业务模式。

但是光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年轻、腼腆但足够精明的马化腾显然看得更远些:将有线的QQ与无线的移动通讯网络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力保QQ的老大之位。2004年4月,腾讯与广州华仕科技推出基于对讲式手机(PTT)的合作,腾讯QQ与PTT结合推出增值服务,例如在QQ上即可与PTT手机用户交流通话,PTT用户亦可给QQ好友留言、网上聊天等。这将是有线系统与无线系统的紧密结合。

随着众军的纷纷杀入,市场人士一度认为,2005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并不认为谁可以把QQ干掉。QQ依然会占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不再会是一家独大的垄断性份额。

像微软这样的巨头,技术力量和服务体系毋庸置疑,MSN应该属于世界范围内最强势的即时通讯软件。它不但可在PC机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上进行,而且在掌上电脑、智能手机上也有相应的客户端可供使用,与其他办公软件的协同更使其在办公领域中竞显竞争优势。

市场人士预计,再过一年时间,当各方资源手段被完全使用后,到2005年底,即时通讯市场将有可能出现一个阶段性的局面,到那时有人就会因为体力不支而宣布退出。

身处风口浪尖的马化腾,也许对海水的咸味有最敏捷、最深刻的感知。仗剑独行即时通讯市场数年后的今日,马化腾也日益觉察到自己遇到了最强的竞争对手:微软的MSN。对这个超级杀手,有人预言,MSN携领先的技术与服务、强大的功能、雄厚的资金、创新性的商务模式和本土化战略进入中国之时,就是QQ悲剧性命运的开始。

因为微软的精明在于,它将MSN与Windows捆绑,随着对操作系统的升级,中国人对MSN便很快“家喻户晓”了。在此之前,尽管腾讯QQ已经占据了国内即时通讯市场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表面上可以说滴水不漏,但事实证明,MSN已经抢去了它的“半边天”,成为企业职员们相互通信的首选工具。为什么?原因很简单,QQ过于偏重休闲娱乐,而MSN却适合商务使用。不管如何,这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时通讯市场的细分已经是大势所趋。

年纪轻轻的马化腾,此刻却有着足够的冷静,他并不认为微软与腾讯的较量会占丝毫的上风,相反对腾讯的未来他更有信心,他说:“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多变的市场,腾讯创造竞争力的方法就是紧密跟踪市场,超前地思考。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最强的竞争对手当然是微软的MSN,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腾讯应该并不惧怕来自微软的竞争。虽然对于腾讯来说,微软MSN进军中国应该算是最大的挑战,但只要我们避开他们的锋芒,就会发现微软其实并不可怕。”

“微软要正式进军中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各国的市场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到中国市场上来讲,一来我们会从定位上考虑和他们分开来,微软是个很大的公司,他们主要针对企业用户,那么我们就更偏向于娱乐化一些,把我们原本就具备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二来中国的市场很大,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余地,这也使得我们更有信心。”

马化腾曾说过:“腾讯能够走到今天,一个是机会好,一个是善于接招。”一个足够专注和冷静的人,他的话语有理由让人相信,腾讯的未来在接招、收招之间将会更好。

对中国营销的贡献和影响:

“马国王”有梦

上市了,有钱了,马化腾的脚步也明显加快了,一步一步走、一口一口吃,太慢了,马化腾想用更快一点的超常规方式,那就是收购。

前不久,马化腾公布了收购的四个方向:无线增值,主要是2.5G方面的技术服务,包括MMS、WAP等;互动娱乐,主要是网络游戏、Avatar等;网络内容,包括多媒体、音乐、电子杂志等;电子商务,不过这个电子商务将和QQ密切关联,而不是独立的电子商务网站,马化腾表示C2C拍卖模式比较适合QQ的社群属性。

方向清晰,是因为马化腾对网络、对营销的理解,有了更为成熟的突破。

最近几年来,有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搜索引擎、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上招聘、即时通信、网上视频、收费邮件、网上短信、网络游戏等业务,人们的上网用途和上网目的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有更多人切身感受到,互联网的确能给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带来便利。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正在超越单纯地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行为,开始真正思考并实践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多媒体音视频技术和网络海量资源去为用户创造价值,开始关注用户的感受和体验,为用户提供适用、易用的一站式服务,互联网经济的回暖正标志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与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而马化腾恰好迎合了这个正在到来的趋势,他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的营销思维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的新时代。在中国营销历史上,“病毒”营销和人群经营思想的出现,仅仅停留在翻译过来的国外书籍上,而中国的商业实践并没有一个有力的支持范本。马化腾弥补了这个空白,并将这个空白上填补得无比灿烂。

互联网运营虽然本质上与传统产业的营销思想殊途同归,他们都是为了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人群,并在为人群提供价值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回报,但互联网有着自己人群经营的优秀特质。网络以它独有的趣味性吸引了大量追新求异的人群,他们在互联网上根据不同的喜好,类聚成了一个个不同文化的虚拟社区,他们并不需要如传统营销一样,花费巨额的宣传费用,才能凝聚目标人群的注意力,他们仅仅只需要甩出一个“病毒”,目标人群中只要有一个被“传染”,“病毒”就立刻会呈几何级数四散开来,“传染”所有的目标人群。

马化腾的QQ,就是一个有着十足传染力的“病毒”。

拥有了一个有着共同特质的目标人群,仅仅还只是马化腾的开始。马化腾有着更为宏伟的商业梦想,这也是他不同于第一代网络人的地方。第一代网络人之所以一个个先后如泡沫般的破灭,是因为他们只是热衷于制造注意力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人群去实现他们本身的商业价值,增加的人群反而成了他们快速灭亡的负累。而马化腾则不同,马化腾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得益于他出众的“人群经营”思想。

无疑,马化腾拥有一个年轻有活力的人群。他清楚地知道,这部分人群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的背后,有着无数觊觎他们的商家,马化腾所要做的,就是整合所有商家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个供QQ人群自由消费的平台,而他则在其中坐收“媒介”的渔利。

于是,马化腾将QQ特许外包,与移动运营商联袂合作,在QQ客户端和网站上形成一个综合的虚拟商业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休闲、购物、娱乐等应有尽有,他所提供的服务越到位,人群的黏性越强,忠诚度也就越高,马化腾资源整合的空间越大,获利空间也就越大了。

尽管竞争仍然存在,但马化腾心中的方向早已分外明了。他将腾讯未来的整合,分解成了三个层面的大趋势:首先在应用层面,互联网产业将呈现传统门户网站与IM、移动或固定终端、网络应用增值服务、电信网、广电网的深度整合趋势;其次,在商业模式上,互联网产业将呈现与传统产业深度整合的趋势;最后,在社会责任上,互联网与社会正确文化导向的深度整合趋势明显。

马化腾显然是想构筑一个基于网络世界之上的现实世界的升级版,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网络上的“马站长”,他更想成为中国3亿QQ人群的“马国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