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艰难创物千古颂仰——神话古台

  自盘古开天创世,女娲造人补天开始,黄帝造车、神农采药、大禹治水、后稷教稼,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亘古的神话;孔明借东风、孔雀东南飞等等故事,早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祖先的艰难创物而顶礼膜拜的对象;一个个与这些动人传说相关的古台,无不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神灵、对祖先、对英雄的崇拜。

  神话、传说与旅游景观一旦结合,会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它为景观的欣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把眼前的三维空间,顿时扩充为四维、甚至更多维的空间,并借助文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和科学等因素,海阔天空,任凭翱翔,获得更丰富、更深刻、更甜美的欣赏乐趣。

  €€先祖创物之台

  @@@始祖伏羲画卦台

  伏羲为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即太皞伏羲,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相传八卦也出于他的创制。

  在甘肃天水市区西北三阳川境内有画卦台,俗称卦台山。山势突兀高耸,呈台状。画卦台相传为伏羲观天地之象、创造八卦之处。根据《秦州志》载:(天水)“北三十里有八卦台,台之北环以渭。对山有龙马洞,台之东当渭水中流,有石焉,人称分心石。中虚外实,其形如太极,与水浮沉,水纵大石若随之。”据传伏羲以八种符号象征天、地、雷、山、火、水、风、泽八种自然现象,画成八卦。“伏羲卦台”久为秦州名胜,历代官民为纪念伏羲氏的丰功伟绩,即在台上修庙立碑,以示敬仰。原建有伏羲庙等多处建筑,惜均毁圮,仅存碑亭。亭左为宋代镌刻的“秦州成纪县伏羲庙记”碑,右为明嘉靖十年(1531)修建的伏羲庙碑。幸完好保存木雕刻“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正面刻八卦图形及文字,图直径64厘米,背面刻“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十二个大字。现经修缮,留有山门、钟楼、戏楼、侧殿、伏羲殿等几处建筑,殿前廊八根木柱雕有双盘金龙,庭院有呈八卦图形的八棵松树。这些建筑虽与画卦台高峻雄伟的气势相比显得比较矮小零落,然这里古柏参天,葱郁幽静,渭水环山,给人以悠远的追忆及联想。传说古代的伏羲就生于渭水流域的天水一带(古称成纪),昔日伏羲在此观天象变化,察渭水情势,触发灵感,创画八卦,确有令人信服之处。

  另有伏羲台位于河北新乐市东北4公里,占地11000平方米,古称野台、义鸟台,始建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初具规模并成为军事设施,历代都有修葺。台上建筑伏羲庙大殿、后殿,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台上台下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另据《太平寰宇记》卷四三记:有“伏牛台在(赵城)县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纪》曰:“伏羲风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曰伏牛台。”

  @@@轩辕神农传圣台

  四川青城山传为黄帝询问仙人“龙跷飞行之道”处,至今仍有传说黄帝受道的“轩皇台”等遗址。湖北洞庭湖君山据传是黄帝铸鼎之处,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据考,上述荆山即君山。君山西南崖下猴子洞上方有一平台,传说即为铸鼎台。黄帝名轩辕,故又名轩辕台。“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轩辕黄帝今何在?回首巴山芦叶青。”唐代诗人胡曾这首《轩辕台》或许代表了许多炎黄子孙缅怀先祖之情。《明一统志》载,铸鼎台“在君山,……黄帝铸鼎荆山之下,鼎成上升,今台址尚存。”

  轩辕台位于北京郊区平谷县东北7.5公里,山东庄镇的鱼子山上。存有大冢,旧志记有,为黄帝陵,祭祀堂屋上有“人文初祖”匾额,汉篆金字,两旁祭祀伏羲和神农。还存有初唐诗人陈子昂诗二首。

  峨眉山仙峰寺后有九老阁、九老洞,洞旁有天皇台,也与黄帝有关,传为轩辕黄帝向天皇真人问道之处。

  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南30米处为汉武仙台。黄帝陵前面树立着一块碑石,上写“文武百官至此下车”,此即下马石。汉武仙台在下马石的左前方,是一座20—30米高的大土丘。据说当年汉武帝北征匈奴凯旋归来时,为了向黄帝显示他的战功。特令筑土丘一座祭祀黄陵,同时也为了祈祷自己长寿成仙。汉武仙台是桥山的最高处,登临山顶,一片林海尽收眼底。

  神农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相传少典娶于有氏而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

  炎帝和黄帝常合称炎黄,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始祖。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上,有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的陵寝。据传,神农乡是炎帝神农氏的生长地,盛唐前神农境内的天台山,姜水畔就有规模宏大的神农庙、炎帝殿,且至今仍有神农寝骨台和“九龙泉”残碑等遗迹。1993年,炎帝的陵寝在此建成。同年4月,宝鸡市举行了盛大的移灵仪式,炎帝陵现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祀炎帝先祖的圣地。

  古书云:“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耕……故谓农氏。”《白虎通》卷一,清马骕《绎史》卷四《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白果藏实。”然神农神话之最著者,厥为尝药与鞭药。《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相传炎帝(神农氏)就在附近的五台山治理水灾,教民稼穑,尝识百草等,有关传说和遗址甚多,如黄帝焚香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市遗址以及停放炎帝遗体的神农骨台等。

  @@@颂尧之德击壤台

  在今山西临汾(即古平阳)有一个专门唱尧王颂尧王的高台——击壤台,并流传着一首尧时的民歌击壤歌,歌中唱道:“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尧是远古贤王,传说他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的房子里,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假如国中有一人挨饿,尧必说:“这是我没有管理好国家。”因此人民即使遇到各种灾害,对这位贤君,仍是忠心爱戴,毫无怨言。尧有9个儿子,长子丹朱不为老百姓着想,尧决定选择一个能为百姓谋福利的继承人。他寻访天下贤人,在历山遇到舜,经过三年考验,认定舜既孝贤又有才干,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又将王位禅让给了舜。尧王在位98年,他死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据传,每年农闲时,远近百里的农夫都要三五成群赶到击壤台前,一边敲击奏乐,一边高唱《击壤歌》。

  @@@后稷教稼万世功

  位于陕西武功县城东门处,有一砖砌平台,呈长方形,“台高丈余,方约二丈,”这就是教稼台。相传周民族的祖先稷在这里出生后被母亲姜嫄弃于原野,但冻饿不死,禽兽不伤。母亲称奇,又抱回抚养,起名为弃。弃自幼喜欢农耕,经反复摸索,用青铜制作了农具,驯野牛深翻土地,又赴灵霄殿求得五谷良种,使粮食年年获得好收成。帝尧爱慕其才,举为农师,总管农业,称为“后稷”。四面八方的百姓都来求教耕作之术,其弟叔均选一高地,兄弟两人在高地上耕作,求教者在下面观看、模仿,于是,农耕之术迅速传播。

  随后,帝舜封后稷于有邰国(现武功县境内一带),后人为纪念其功绩而建立此台。现教稼台成为人们怀念远古祖先辛勤劳动、发展农耕的象征,每年农历十一月都要在这里举行集会纪念。1981年秋,因淫雨,台身半面倒毁。近年,当地群众集资,重新修复了教稼台。教稼台四周山清水秀,院内遍种花木,历代碑碣颇为丰富。如明代曹琏《登教稼台》:“后稷封台万世功,登临偏感夕阳红。风生武水波千尺,云锁香山树几重。唐宅基湮青草合,许公碑古碧苔封。行人欲问当年事,都在渔樵晚笛中。”诗中教稼台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倾慕,都由后稷教民稼穑的历史功绩引发而来。

  @@@苍圣鸟迹造字台

  苍颉造字台在西安西南15公里处,传说为苍颉造字的地方。苍颉,也作仓颉。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苍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苍颉是众多的“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于是成为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称,苍颉根据鸟兽足迹创造了我国最早的文字,故此台被视为圣迹。隋唐以来,台上屡建佛寺,迦叶僧曾在此说法。唐高宗时(650—683),上官昭容《驾幸三会寺应制》诗云:“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玄宗时(713—755),岑参《题三会寺苍颉造字台诗》也称:“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再者,从环境和出土文物推断,造字台早期曾是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后来在遗址上建有寺院,今尚存有土台。

  @@@商丘阏伯火神台

  阏伯台又称火神台、火星台,在河南商丘城区西南约2公里处。元大德年间(1297—1307)建于商丘之巅,台形如墓,高约35米,底部周长约300米,全部为夯土筑成。古时候,国家派人在此观察商星(大火星),研究天文。台上阏伯庙存有大殿、拜厅、东西禅门、钟鼓楼等建筑;台下有戏楼、大禅门等,均为元代大德年间建。明清两代重修,红墙金瓦,十分壮丽。阏伯台房舍飞檐走兽,红墙金瓦,富有民族特色。内壁有绘画,人物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显示了明清匠人高超的技艺水平。相传远古时,帝喾带儿子契外出巡视,来到现在商丘这个地方,见人们皆食生食,便令儿子留此,与人们一道找火,并把这里作为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阏伯历尽千辛万苦,与当地人从远处找来火种,筑高台,将火种置于台上。从此,人们喜得熟食,无不感谢阏伯。阏伯死后,人们把他葬于保存火种的高台上,人人献土添墓,表示敬意,使高台成为大土丘,故此地称“商丘”。后在土丘上建阏伯庙,庙内供阏伯像,并尊称阏伯为火神。农历正月初七,相传为阏伯生日,这天,四方百姓成群结队到庙中祭祀,群众谓之朝台,以后逐渐形成盛大的庙会。

  民间也有阏伯盗取天火的传说,与西方古希腊英雄普罗米修斯为给人类带来光明而从天上盗取火种的神话故事如出一辙。在豫东商丘城西南约1.5公里处,有一座约7米高的巨大坟冢,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的燧人氏墓葬地。商丘不愧是火神、火种的诞生地。

  @@@大禹治水多神台

  相传虞舜时代,洪水泛滥,遍地成灾。鲧奉尧命治水未果,被舜杀死在羽山。禹承父业,继续治水。同时认真总结父亲失败的经验教训,采取疏导之法,引水入川,终于治服了水患。华夏各地将大禹视之若神,多有台庙纪念。

  禹王台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郊。传说当年夏禹曾在此指挥疏洪,将泛滥成灾的古泗水导入淮河,拿妖捉怪,平息洪泽,变患为利,造福人民。后人为纪念大禹,在这里建立了禹王台,立寺崇祀。台上有清麟见亭禹王台联:“洪水想当年,幸怪锁洪湖,十万户饭美鱼香,如鱼夏屋;清时思俭德,祝神来清浦,千百载泳勤沐泽,共乐春台。”以示怀古祝颂。

  夏禹台又名青台、涂山氏望夫台,位于山西夏县禹王城外小城一侧。《阚骃十三州志》(清张澍辑):“夏禹台,在夏县西北十五里。其地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今城南门,台基犹存,上有禹祠。”夏县夏禹台即安邑青台。《水经注·涑水》:“安邑,禹都也。”(北魏郦道元著)此台相传是禹妻涂山氏望禹归家之所在,故又名涂山氏望夫台。《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家门)而不入。”宋代大诗人苏辙有《涂山》诗:“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祇见清淮入海流。”站在夏禹台上,诵读《涂山》诗,将更为夏禹不辞万苦、不畏万险,置家室生死于度外,一心为民治洪灾水害的精神所感动。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不少,“神女授书大禹”就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相传大禹治理三峡时,西王母小女儿瑶姬带领11个姐妹下凡,赠大禹《治河图经》,帮助清理峡中暗礁。天帝将她们逐出天国,神女们即留在三峡巫山,为过往的船只导航,化成了12座山峰。瑶姬变成的一座山峰,即为巫山十二峰中最为秀丽奇俏的神女峰。现在长江三峡中之巫峡峰顶有一挺拔秀丽的石柱,宛若少女亭亭玉立,即被人们视为神女的化身。

  巫峡神女峰对岸的飞凤峰山腰,有一平台传为神女瑶姬向大禹授书之处,即授书台。山麓原有神女庙。唐仪凤元年(676),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将神女封为“佐禹治水”的正神加以奉祀。唐李贺有《巫山高》一诗赞曰:“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李贺诗中的“古祠”,即唐仪凤元年所建的神女庙。

  从浩瀚的歌咏神女的古诗中粗略一看,仅在唐仪凤年间,同以《神女庙》为题赋诗的唐代诗人还有张九龄、李商隐、刘禹锡、温庭筠、韦庄等十余人。其中,温庭筠《神女庙》一诗写得最为传神入画:“黯黯闭宫殿,霏霏荫薜萝。晓峰眉上色,春水脸前波。古树芳菲尽,扁舟离恨多。一丛斑竹夜,环佩响如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也描绘道:“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神女庙后改为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庙后半,有石台平旷。传夏禹见神女,授书于此,台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斩龙台位于瞿塘峡的错开峡,为一狭长平台,传为大禹治水时,天兵天将斩龙之处。大禹开凿三峡,疏走了川东一带的洪水,大小蛟龙纷纷逃回东海安身,唯有一条东海老龙,眼花耳聋,化作一个白发老翁问路,割草孩儿扬起镰刀一挥,本意是手臂所指的方向;老龙却认为是镰刀所指的方向,现出龙身闯到巫峡南,结果错开了一条峡谷,被称为错开峡。玉帝知道后大怒,遂命天兵天将在错开峡设下斩龙台、锁龙柱,将老龙就地正法。

  €€名人传说之台

  @@@巫山云雨楚阳台

  三峡三台,除授书台、斩龙台外,还有著名的楚阳台。楚阳台在四川巫山城西1公里左右的高都(一名高丘)山上,相传为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幽会处。楚宋玉写有《高唐赋》,云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上有云气。王问玉云:“此何气也?”玉曰:“所谓朝云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而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左,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阳台不仅因此千古传扬,并演化出“云雨之合”、“巫山之情”等许多成语典故。后人“居此建台,高一百余丈”,面对滔滔之长江。李商隐《过楚宫》诗云:“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千古流传。《巫山县志》载:“城西北半里许,山名高都,为阳台故址,旧有古高唐观。”高唐观旧址,至今保存。原为三层楼宇,观内树木葱茏,绿竹成荫,晨有薄雾,夜凝露珠,人谓“阳台暮雨”。殿前天井下有龙盘石,至晚必露珠密布,俗呼“出汗石”,为巫山八景之一。

  @@@太公封神拔仙台

  拔仙台为秦岭山脉的最高峰太白山的绝顶,海拔3767米,雄杰高峻,势若天柱,相传为商末周初姜子牙与纣王在西岐交兵取胜后,选封诸神的地方,故名。拔仙台是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冰蚀地形,这是一座由花岗片麻岩构成的不规则三角形锥台,峭拔接天,无比险峻,令人望而生畏。正如李白所述“举手可接月,前行若无山。”拔仙台东北和西北面是数百米深的悬崖峭壁,平台东面的最高处建有太白山最大的庙宇群。现存三座庙宇,最大的为拔仙庙,庙中保存有完好的八仙神像。拔仙台四周碎石堆积,色如白雪,宛如一个琼瑶世界。登上山巅,即使炎夏六月,仍觉寒气侵肌砭骨;极目远眺,则是“俯首群峰低,放眼一地宽。”在山巅环眺四周,北望秦川,阡陌纵横,村镇密布;渭河蜿蜒曲折,宛如一条白缎飘落在关中沃土之上;太白群峰皆在脚下,云雾缭绕。眼前三个碧池,为太白三池——太白爷海,水深莫测,犹如三面玉镜,山形倒映,日行其中,这里真好似超越尘世的“仙境”。

  @@@恢拓禹功斗犀台

  在都江堰东面玉垒山上有斗犀台,又名斗鸡台。《都江堰水利述要·游地纪略》:“斗鸡台,在灌县城西,传为李冰命士民挟弓矢助斩孽龙处。一称斗犀台。”斗犀台者,盖因李冰化形为牛,与牛形之江神斗,故称。然名斗鸡台者亦有因,民间传云,李冰做蜀郡守时,见两鸡争粟粒,粒落石罅中,均不得食而斗。一鸡败走,一鸡坚持到底,向石罅猛啄。历经多时,终将石罅啄穿,饱食而去。冰因此悟“有志竟成”之理,引导百姓,凿开离堆,平息洪水。功成后,特建斗鸡台以纪念之。

  李冰于秦昭王(前256—前251)任蜀郡守时,见几百年前蜀帝杜宇和丞相开明氏治水修筑的沱江分水堤被洪水冲毁,危及成都平原,他审时度势,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了重大改进,在虎头岩对岸拦河筑坝,堵住沱江,使河水重入宝瓶口,李冰也因此而流芳百世。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人们在此建立了李冰的石像(1974年出土),现陈列于伏龙观大殿上。

  据传,李冰怕水怪的子孙作乱,便刻了五个石犀(即李冰的化身)放在江边镇守。古时我国各地堤坝上放石犀或石牛,即来源于此。这五个石犀直至唐代还存在,杜甫在《石犀竹》一诗中咏道:“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岑参云:“江水初荡谲,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乃有邑居。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

  @@@弯弓弩射留奇台

  射蛟台,一说在安徽枞阳县城内。《史记》载:汉武帝南巡,登潜天柱山,“浮江自寻阳出枞阳。”城内有一小石山,传汉武帝在此射蛟。清文学家姚鼐《夜抵枞阳》诗云:“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即指此台。

  又有一说射蛟台位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南面湖滨,为一巨石,高10余米,宽约7米,传为汉武帝当年登临射蛟处,故名。传说当时洞庭湖中有一蛟龙,经常出没水面,兴风作浪,打翻船只,吞噬渔民。汉武帝闻讯大怒,来到君山,扮作渔翁模样沿岸巡视。一天中午,忽见水花翻滚,空中雷鸣电闪,一条绿眼赤须、金甲红爪的蛟龙跃出湖面,向一条渔船扑去。

  汉武帝飞身跨上此台,弯弓奋力射去,箭中蛟龙咽喉。蛟龙当即气绝身亡,沉于湖底。巨石上留下一双很深的脚印,至今清晰可辨。民间亦有云,此射蛟台乃从前洞庭渔民杨大汉之子小后羿射杀巴山蛟蛇之处。

  相传东晋陶侃至长沙任荆、江两州刺史时,在岳麓山箭射巨蟒,为民除害,后人把陶侃射蟒之处称为射蟒台。射鱼台则位于烟台芝罘岛。《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派使徐市(又名徐福)入海采仙药,并带弓弩手数百及童男童女数千人,由琅琊到芝罘,射杀一巨鱼,为徐市扫除出海障碍。现射鱼台址尚存。

  @@@千年梳妆为郎君

  在各地都有不少梳妆台的传说,多为巨石。湖北秭归宝坪村王昭君故里有昭君梳妆台;辽宁兴城菊花岛梳妆台传与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游历有关;而峨眉山金顶下七里坡一巨石相传因明万历慈宁皇太后上金顶拜佛途中为镜梳妆而名;山海关孟姜女庙后望夫石旁凿有一小平台和一圆形小土台,相传是孟姜女的梳妆台和脸盆。孟姜女每天在此眺望长城,寄托对丈夫的思念。

  灵岩山顶存有西施梳妆台,而在嘉兴城南范蠡湖畔最为起眼的也是西施梳妆台。这是一座大半凌架于水上的台榭,粉墙漏窗,飞檐凌空,远眺宛若一艘画舫,在怡静澄清的湖水衬托下,给人以“一池静水楼更明”的感觉;开轩三面临水,微风送爽,凭窗闲眺,视野极其清亮。传说这梳妆台最早是范蠡为西施所造,西施每天临窗梳洗,妆后的胭脂水倒入湖中,湖水里的螺蛳河蚌也因此而变得五颜六色。宋朝诗人张尧同为此题诗说:“少伯(即范蠡)曾居此,螺纹吐缫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

  河北邯郸现存有两个高大的梳妆台夯土址,南大北小,称南楼北楼,土台残高14米,总面积5.6万平方米。东有洼地,传为昭君池。当年赵武灵王到丛台游乐,总有随同宫女在这里梳妆打扮,然“莫问当时旧眉样,一池春水已无波。”岁月流逝,楼毁水竭,昔日同为临水台榭,现与嘉兴范蠡湖畔西施梳妆台已不可同日而语。

  洞庭湖君山上有杨么夫人梳妆台遗址;汉中午子山中则有汉高祖为爱妃戚夫人所建的梳妆台遗址;南岳衡山藏金殿中原有陈后主爱妃梳妆台,后明代桂王之母陈太妃曾栖居此处。现藏金殿对面有一六角石亭,亭内一块汉白玉石屏,中间磨成一面圆镜,光可照人。相传这就是当年太妃梳妆之处,故又名太妃梳妆台。北京北海北塔山巅,辽以来就建有宫殿,相传那是辽太后的梳妆台。章宗时成为李妃的妆台,又凝结着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李妃师儿本宋代宫女,被金兵掠至燕京,那时宫教严格,男女大防,教师与宫女间用青纱相隔,只能闻声,不能见容。李师儿聪明伶俐,学业最佳。章宗问教师张建哪一个最有教养,张答声音最响亮者最有教养。内监查问,知是李师儿。章宗召见,颇为喜爱,很快封她为淋妃,后又改封为元妃,二人曾坐在山坡上对月猜字谜。章宗说上联:“二人土上坐”,李师儿对下联:“一月日边明”。李师儿的下联乃根据郝经《妆台诗》“谁怜旧时月,曾向日边明。”

  脱化而来,喻示她和章宗的关系,更加博得章宗的宠爱。后人赋诗吟咏道:“妆台旧址石为栏,白塔高悬太液间。今日重阳刚到此,琼楼玉宇不胜寒。”

  湖北荆州楚纪南城中有樊妃梳妆台遗址,高3米,周长60米。相传楚庄王刚即位时,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樊妃叫人在纪南城垒此高台,每天晚上独自一人上台梳妆。一日,被庄王碰见,问道:你为何白天不梳晚上梳,并还要到野外露天来梳?樊妃说:你白天打猎晚上饮酒,我梳了你也看不见。在野外,有星星和月亮看着我,能见到我对你的一片真情。

  庄王羞愧,遂罢淫乐,专心朝政。

  @@@三国祭天拜风台

  武汉东湖东南磨山顶端有一座刘备郊天台,也称刘备祭天台。相传赤壁之战后,孙权为夺荆州(今江陵)与周瑜设美人计,诱刘备去南徐(今江苏镇江)欲除之。刘备为联吴抗曹大业,轻装简从,乘船东下。一日船泊夏口(今武昌),刘备与赵云骑马来到东湖观景,至此山下,忽然马失前蹄,将刘备摔在地上。刘备认为此行不吉,即在此山设10余米的高台祭天,台名即因此而来。刘备见此山形圆如磨,便将其取名磨儿山,后人沿称磨山。刘备赴东吴,为吴国太看中,将其女妻之,以致弄假成真。其实,概因东吴大臣以大局利益规劝所致,而刘备却以为是苍天庇佑,常在人前称道磨山之灵。于是,人们便把刘备在东湖磨山所设祭天的高台称为“刘备祭天台”,一直流传于世。也有说是三国赤壁大战前夕,刘备曾至此设坛祭天,向上天祈祷,由于情意诚挚恳切,感动了天帝,孙刘联军才得以火烧曹军,大获全胜。然而,民间却更多地流传着诸葛亮在七星台祭拜,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

  拜风台又名武侯宫,传说是赤壁之战时诸葛亮祭借东风的七星台遗迹。在湖北蒲圻市赤壁遗址的南屏山顶,后人筑台建宫,以资纪念。千年拜风台屡毁屡修,1935年重修,其间挖出刻有“祭风台”大字的残碑。现存建筑为前后相连的两殿一厅,周围环以苍松翠柏,衬以新建亭台,巍峨宏丽,颇具规模。前殿挂有介绍赤壁之战的各种图片,还陈列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后殿塑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坐像。台上还有清宋湘《祭文台》诗:“何处烧军问劫灰?舟人指点祭风台。灵旗暗转江云动,古柏阴生水鹤来。吴蜀君臣俱健者,东南草木尽兵材。谁教八十馀三万,赤得千秋一壁回。”拜风台右侧,是座碧瓦红棂的圆形楼阁,东风阁楼梯绕外墙盘旋而上,同古朴肃穆的拜风台相映成趣。这些建筑全与诸葛亮在此仗剑祭台借东风的传说有关。民间传说孔明登上拜风台,点燃七盏明灯,那灯就像星星缀在山上,故拜风台又叫“七星台”。孔明披发仗剑,焚香拜天地,祈祷上天保佑孙、刘打败曹军。果然借来东风,把曹军烧得惨败。事实上孔明登台祭拜借东风,很可能是后人附会,但也由此说明赤壁之战中东南风的重要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所以,取胜的关键还是依靠天时。

  @@@李白舍身捉月台

  捉月台原名舍身崖,又称联璧台,在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捉月台嵌于葱郁陡峭绝壁中,翘首展翅,突兀江中,势态壮观,十分险峻。传说李白醉酒即从此台入江揽月,江中游来巨鲸,将诗人驮去东海仙山。宋代诗人梅尧臣云:“采石月下逢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叙说了李白捉月的故事。

  关于李白的死,后人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唐人项斯《经李白墓》诗中说他“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旧唐书》也说他是饮酒过度死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记载的是:“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洪迈《容斋随笔》也记载此事,不过前面加了“世俗言”三字而已。很多人最喜欢此说,因为“醉后捉月而死”最能说明李白的性格,更富于浪漫气息。月亮,在李白的诗中是一种高洁理想的追求,也表明了他在后人心目中的印象,后人不愿意看到李白的诗魂在苦难中沉沦。

  传说充满诗意,现实却没有如此美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大诗人晚境凄凉,死于贫病。据史料记载,李白是在唐广德元年(763)因“腐肋疾”死于当涂,原殡于城南龙山东麓。后据李白生前“悦谢家青山”遗愿,移葬到青山之阳。但李白衣冠冢仍留葬后山,今犹存。

  @@@韩愈潮州祭鳄台

  祭鳄台位于潮州市南起金山北至竹竿山的韩江北堤中段,是唐潮州刺史韩愈祭鳄之地。唐朝时,韩江因常有鳄鱼出没,被称为“鳄溪”、“恶溪”。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闻知此事,为解除人们精神上对鳄鱼由恐惧而崇拜的心理,便先制造驱鳄舆论,然后到古渡口摆设猪羊大供,用一猪一羊投入水中,并宣读著名讨“鳄”檄文,装模作样地祭鳄,命令其限期徙归大海。传说鳄鱼感其诚意,当夜果真西徙30公里,使当地从此再无鳄鱼为患。后人据此传说,在此渡口建台立碑,以示纪念。

  由于年深历久,渡口台碑亭已荡然无存。1987年,在其原址修建“鳄渡秋风”亭和祭鳄台。鳄渡秋风亭为金石结构,四柱四角双重檐,分两级层台,上亭下台,四周有石栏环护。其下层祭鳄台两侧,各立有1根石烛柱。亭内正中塑有鳄鱼卧石像,背上竖一石碑,碑阳镌《重修鳄渡亭碑记》,碑阴刻《祭鳄鱼文》。登高眺远,鳄渡江面宽阔,韩江碧水长流,船幡帆影,飞凫落雁,更因秋风起,“一面风驰三面帆,载向西来复往东”,“潮州八景”之一“鳄渡秋风”实乃名不虚传。

  @@@东南留得孔雀台

  安徽怀宁县小吏港传说是著名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小吏港又名焦吏港,因《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而得名。这一带至今还流传着焦仲卿夫妻婚姻悲剧的故事,而且也保存着与之有关的历史遗迹。传说焦仲卿的家在附近的焦畈,刘兰芝的家在附近的刘山嘴,刘山嘴南面的一座池塘就是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地方。焦仲卿也殉情后,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华山是小吏港背后的一座小山)。当地人称他们的合葬墓为孔雀坟。在小吏港的下街有座孔雀台,据说始建于唐末,扩建于清光绪年间。逢年过节,当地剧团都在古戏台上演出根据《孔雀东南飞》改编的戏曲。

  €€少数民族之台

  @@@苗王祭祀台

  苗王祭祀台位于贵州高原红枫湖景区,是纪念当年苗王高举义旗反抗封建统治而恢复修建的。贵州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文化传统的民族。为抵御外族入侵,苗寨多建在山上,并设有寨门、保家楼等,红枫湖苗寨就是这样依山就势的典型布局。各种不同形式的苗居顺着山势,围绕成一个小广场。小广场上树立着一个旗杆,上面飘扬着苗王的祀旗。从山下沿着数百级石砌的台阶而上,经过好几层平台登上祭祀台,使人油然而生怀古之情。在苗王祭祀台四下观望,对岸侗寨、鼓楼等历历在目,加上与广场相连的布依寨,远近青山绿水的背景,组成了一幅独具风味的民族村寨风俗画。

  @@@古人祭祖台

  四川南部珙县和筠连县一带,山间有一条古王国的“领地”——僰昌沟,据说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存在的小小的短命的国中之国。在僰昌沟中段,有一块高3米多、貌似灯塔的巨大孤石,那就是古僰人的祭祖台。古僰人祭祖的方式很特别,在高高的祭台上,安放着3排巨大的油灯,每排3盏,共9盏,每盏装油千斤,日夜不熄,场面非常壮观。据说每盏灯可持续燃烧300年。现仍可观赏到当年的大石灯,只是不见那可燃上300年的灯油。登上祭祖台极目远眺,可见庞大的悬棺群,有悬棺100多具,令人叹为观止。

  @@@九寨沟纺织台

  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约300米宽,是九寨沟最宽的瀑布。瀑布顶部平整如台,四季景致不同。夏秋飞瀑流湍;冬日碧垂银幕;春天则水细如丝,若涓涓纺缟。九寨人说以前这里没有瀑布,只有平台。一年,远游归来的扎尔穆德和尚带回了贝叶经、铁犁铧和手摇纺车。聪明美丽的藏族姑娘若依果很快学会了用纺车纺线。她把纺车架到这三沟交界的平台上,让过往的姐妹们观看学习,人称“纺织台”。凶残的头人罗扎认为她在搞歪门邪道,一脚把她和纺车踢下山崖。

  顷刻,山洪爆发,把罗扎和帮凶冲下悬崖,流水把若依果的遗体送到迎客松前天葬。从此,纺织台便有了今天顺着20多米的悬崖跌落成壮丽美观的瀑布。银流奔涌,腾起濛濛水雾,映出道道彩虹。不过从那以后,九寨沟再也没有过纺车,妇女们纺线,至今仍沿用古老的木吊锤搓线法。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