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0.“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句话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气候冷暖变化之快。”一场秋雨一场寒”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具有这样的天气特点呢?通过长年对气候特征分析,我们发现,从“秋分”开始,具有明显的上述特点。

  “秋分”节气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它出现在阳历九月23日前后。《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长几乎相等。从气候学上分析,秋分时节,一股股冷空气相继南下,它们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

  “寒露”出现在阳历10月8号前后,“寒露”节气在农业预测中的意义是告诉人们加快秋收、秋贮、秋运的步伐。东北区,在继续收获的同时,开展秋季造林、准备好薯、菜、果窖。华北区抓紧秋粮贮运,播种冬小麦。西北区川地播种冬小麦,并着手农田基本建设。西南区这时秋风、秋雨较多,抢晴收割水稻、玉米、豆类、甘薯等。大部分地区播种油菜、豌豆、蚕豆等。华中区早熟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开始收割。双季晚稻正处灌浆期,要求间歇灌水,保持田面湿润。沿江地区直播油菜,采收棉花。茶园冬耕施肥。华南区中稻、晚玉米、晚黄豆等作物收获、选种、留种。冬薯移栽、夏薯收获。

  我国古历书中,寒露节气还有许多类似于“鸿雁来宾”、

  “菊有黄华”等物候记载。南宋诗人陆游平素十分留心物候,诗中不乏应时写景的佳作。他在《秋思》中写道:“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秋景图。这也恰是寒露时节物候的写照。劳动人民常常利用物候作为农事活动的指标。西南地区有农谚:“雁鹅过,赶快播(小麦)”,“菊花开遍山,豆麦赶快点”,这正是大自然用它特有的信息,给人们谱写出的农时历书。我们学会了它,就能恰当地利用这农时历书做一些简单的农业预测了。

  紧接着“寒露”的节气是“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霜降的解释是:“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常年霜降前后,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则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所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色白且结构疏松。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人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要汲取其精华,不要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

  霜降过后,天气的确一天天冷起来了,北方地里的农事活动显然减少了。在东北地区,主要是继续秋翻耙压土地,薯类入窖。华北区酷霜来临,抓紧抢收花生、山药。西北地区有道是:“冬麦浇好越冬水,夜冻日消时最美”,意思是说,此时浇水,白天气温高时,薄冰消融,水能渗入土层;夜间又冻结起来,这样冻融交替,既有利于水分慢慢下渗,又防止过度蒸发,还起到一定的保苗作用。西南地区,秋耕秋种进入高潮,甘薯和其他晚秋作物在霜冻前抢收完毕。华中区“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抓紧时间抢收双季晚稻、晚玉米、甘薯等。中部地区及沿江地区播种小麦;淮北抓紧抢种晚麦,早播油菜加强管理,加紧收摘棉花。华南区中稻、晚玉米、夏薯、大花生等收获。冬薯移栽。小麦播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