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章 酷吏拍案很惊奇

  历朝历代,建国伊始,功臣的问题是所有开国皇帝都很头大的问题,刘秀也不例外。

“解除功臣兵权”

和后世的朱元璋对功臣大开杀戒不同,对待功臣,刘秀有他自己的方式。与血腥的杀戮相比,刘秀的方式比较温和且有人情味,简言以概之叫做“交出权力,给你富贵”。

刘秀的这种方式,九百多年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将其改编导演了一幕“杯酒释兵权”。

为了执行这一方式,刘秀算是豁出了老本。为了表彰功勋,笼络人心,刘秀封功臣中功劳最大的365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

东汉的爵位制度沿袭了秦朝与西汉的规定,总共分为20级,其中最高级的便是列侯。刘秀连列侯都如此大方地送人,受封为其他爵位的人数可想而知。

在追随刘秀打江山的所有功臣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战功卓着的“云台二十八将”。但即使是“云台二十八将”,在他们各自完成历史使命后,刘秀也没有在朝中安排他们的位子,而是分别打发回家享福。

譬如邓禹,这位刘皇帝的老同学,在东汉王朝结束统一战争时,年仅36岁,正是在仕途上意气风发的大好年纪,但就在东汉王朝完成统一的第二年,即公元37年,邓禹就被打发回家,做了一名仅能够参与议论军国大事的贤(闲)臣。在居家过小日子的若干年里,邓禹最大的成绩就是一气生养了13个儿子。邓禹平时就在家教育子女,颐养“中年”。

除了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还有资格参与议论军国大事外,其余大多数列侯成为闲员,只是“以列侯奉朝请”,即在家好好吃俸禄,国家有事是会喊你们的。

刘秀的方式还是有成效的,在他统治东汉王朝的34年里,没有发生过一起由功臣挑起的叛乱事件。

当然,我们所说的叛乱事件是指军事和政治上的,在经济和法律层面上,功臣们没有让刘秀省心。

“豪强地主”

西汉以后,地主阶级分化为无市籍地主与有市籍地主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区别是,前者有做官的权利,而后者则不得做官。

虽然二者有区别,但这两种地主都属于豪强,即史料上通常讲的豪强地主。

从政治地位说来,无市籍豪强是上层豪强,它的最高级是贵族和大官僚;有市籍豪强是下层豪强,它的最高级是大商贾。

汉光武帝封功臣365人,封外戚45人,与宗室王侯合成一个新的豪强地主集团,这无疑壮大了豪强地主这一社会阶层的力量。

豪强地主,单从名字上看,似乎不是什么好人,但在事实上,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要用“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来形容。除了电视剧中常见的欺行霸市、欺男霸女、勾结官府、恃强凌弱等罪行外,豪强地主还是干点正事的,他们干的正事就是干涉政务。

在豪强地主的控制和把持下,朝廷用人主要从这个集团中选取,特别是南阳人。东汉皇室宗室的男女娶嫁,大体上也不出这个集团的范围。皇后、皇太后的母家常是这个集团中最有势力的一家。

东汉中后期,政权常常落入外戚手中。外戚成为无市籍大地主,也就是上层豪强的政治代表。

这一状况虽然在东汉初期只是初露端倪,但即使只是这样,刘秀也受不了了,我的地盘我做主,谁敢过来插一杠子跟谁急。

为了保证刘姓江山永不变质,刘秀向豪强地主这一社会阶层大打出手了。

这是一个人对一群人的进攻,为了确保胜利,刘秀找了不少帮手,这些帮手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酷吏。

酷吏,顾名思义,乃严酷的官吏。这类官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基本上都十分崇拜刑罚的作用,在刑法学上属重刑主义者。我国历史上着名典故“请君入瓮”的主演周兴、来俊臣就是知名的酷吏。刘秀拿酷吏来对付豪强地主,很有些以毒攻毒的意思。

“强项令”

刘秀一生用过很多酷吏,其中最富代表性的有3位,下面把他们依次介绍给大家。

第一位知名度最高,他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强项令——董宣。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人。

董宣没有显赫的家族身世,依据他后来能成为酷吏的性格看,似乎也不太可能被举为孝廉,所以董宣能步入仕途,很有些令人无法推测的传奇色彩。

董宣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司徒府(即丞相府)做杂役。一般来说,在杂役这种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是很难的,但董宣做到了,他很快受到大司徒侯霸的赏识,并靠个人实力出任北海相。

北海,诸侯国名。北海相,其官位职权相当于郡丞。唯一不同的是,郡丞是郡太守的副手,要向太守负责,北海相则直接向皇帝负责。除了要对北海王(侯)有必须的尊重外,北海相和北海王(侯)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在诸侯国内设立直接听命于中央的国相,这是当时限制藩王势力的通用手段。

在北海相任上,董宣陡显他的酷吏本色,并险些因此送了性命。

董宣上任后不久,他的下属、北海国内很有实力的豪强地主公孙丹,造好了一座新宅子。

建房子是件大事,也是件喜事,但公孙丹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公孙丹是位很讲究吉凶的人,在搬进新宅之前,他专门找人算了一卦,以测一下新宅子的风水,结果卦师很遗憾地告诉公孙丹:新房子的风水不好,住进去要死人。

公孙丹在惊骇之下,忙问卦师该如何化解,毕竟盖个房子不容易,总不能盖起来不住人吧?

这位卦师很有连锁服务意识,管测也管解,他神秘地告诉公孙丹,只要杀个人,然后把他的尸体在新宅里搁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化解这场劫难。

这种事情,放到今天,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卦师在讲“鬼吹灯”,但在当年,公孙丹对之深信不疑。在公孙丹的眼中,与一座新宅子相比较,死个把人实在是微不足道。为了将来平安入住新宅,公孙丹把杀人掠尸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要说公孙公子还真拿别人的性命不当性命,在公孙丹的授意下,他把一位过路的行人杀了,并按卦师的说法把受害人的尸体置于新宅之中,以化解传说中的灾难。

传说中的灾难有没有化解不得而知,现实中的灾难却很快降临在公孙丹父子身上。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凶杀案很快被董宣侦知。董宣的办事效率很高,他派出捕吏将公孙丹父子捕获。

酷吏办案严刑逼供是少不了的,在董宣的拷打之下,公孙丹父子供认了自己的杀人经过。在大致核准案件事实后,董宣把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这在当时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所谓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董宣维护的是生命的尊严和刑罚的正义。

问题是,公孙丹家是豪强地主。

豪强地主有豪强地主的脾气,公孙丹父子被明正典刑后,公孙丹的宗族亲党们不干了,他们聚集了三十余人,手操各式兵器包围了北海相府,让董宣给他们个说法。

要说法,你们这是武装示威吧!

说法是没有的,锁链倒有几十条。三十几人的上访团并不算太多,董宣三下五除二就把他们全部关了起来。

这下该老实了吧?确实老实了,但也晚了,重刑主义者董宣决定把事情做绝,他令属下书佐(吏职名)水丘岑将这三十几人尽数诛杀。

与对公孙丹父子尚能明正典刑相比,董宣对这三十几位仁兄的定性可谓牵强草率:怀疑与海贼有联系。

凭着怀疑就能杀人,而且大开杀戒,这可以算得上是酷吏办案的一大特色。

示威不成反搭上三十几条性命,一向拿他人性命做草芥的公孙家终于尝到被别人当成草芥的滋味了,但他们并没有就此罢休,武的不行,就来文的,他们告状到了青州刺史那里。

董宣凭着“怀疑”二字就取人性命,此事青州刺史不得不管,他派兵将水丘岑拿获,并向朝廷上奏折弹劾董宣(刺史对国相有纠察权而无管辖权),后董宣被廷尉收审,被判斩刑。

在等待死亡的日子里,董宣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了他那强悍的心理素质,而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强项令的必备条件。

狱中的董宣晨读夜诵,面无忧色,似乎他等待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场需要他做发言的茶话会。这种心态,一直保持到行刑那天的到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在行刑前让犯人吃顿饱饭的好习惯,这种习惯也被惯例到董宣身上。临刑那天,有狱吏准备了一餐饭,让董宣吃了好上路。

意外的是,董宣声色俱厉地拒绝了,他很有些好心当成驴肝肺地训斥前来送饭的狱吏:我一生不吃别人的白饭,难道你想让我在临死之前改变自己的原则吗?大有一副宁愿当饿死鬼也要坚持原则的气势。

根据我们读史的经验,不怕死的人,一般是不会轻易死的,这条经验继续在董宣身上灵验着。

和董宣一起被执行死刑的有9人,董宣排在第二位。当排在第一位的那位仁兄被执行完死刑后,电视剧上最常见的一幕出现了:一位骑着快马的使者赶在刀起头落之前出现在刑场上。首先,使者一句“刀下留人”救下险些被砍了脑袋的董宣的性命,之后,使者宣读了刘秀皇帝的最新最高指示:鉴于本案疑点太多,现决定暂且留下董宣性命,押回大牢候审。

根据我们看电视剧的经验,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董宣是想死也死不了了。但董宣毕竟杀人过于猛滥,刘秀虽赦免了他的死罪,却没放过他的活罪,董宣被降职使用,出任宣怀县令。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通过这件事情,大难不死的董宣开始受到刘秀的注意。不久后,这种注意变成了赏识。

若干年后,董宣等来了重新进步的机会,这个机会是由一名叫夏喜的江湖巨盗所创造的。

这位叫夏喜的巨盗主要在江夏郡一带活动,闹得动静很大(否则也就不叫巨盗了),害得数任太守因治安不力而下课,这件事还直接震撼了当今皇帝刘秀。

(强盗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强盗中的成功人士了)找谁去收拾这位夏巨盗,在当时是个人人都想回避的话题。无奈之下,刘秀想起了在宣怀当县令的董宣,怀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打算,刘秀一纸诏书,令董宣出任江夏太守。

董宣到达江夏郡后,没有立即组织针对夏喜的抓捕,而是先礼后兵,给郡内下了一檄榜文。在榜文中,董宣颇有些示威地宣称,自己到江夏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捉拿巨贼,现在本人已经做好了出兵拿人的准备,希望巨贼们见到本榜文后认清形势,该自首的自首,不想自首的抓紧时间消失,否则到时伤了和气就不好了。

或许是董宣的名声太大,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榜文发出后不久,董太守就收到了他所期望的效果,夏喜等巨贼十分害怕,自首的自首,没自首的也从此遁迹江湖。

一纸榜文起到如此效果,我们只能惊叹地说:牛人做事,向来是没有之所以然的。

但凡牛人,都有牛人的毛病,董宣这位牛人的毛病就是过于清高孤傲,看谁(尤其是身份地位比他高的人)都不顺眼,结果得罪了夲郡同僚阴都尉。

都尉,汉地方官名,主掌一郡之军事,官品比两千石(太守是两千石),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要在太守的领导下工作)。

阴司令在拥有司令官衔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尊崇的身份——外戚。得罪了外戚,尤其是东汉时期的外戚(后文会详细提到),后果是很严重的,这种严重的后果体现在董宣身上,就是在阴司令人如其名的阴谋策划下,董宣被削职为民。

这次,刘秀没有在关键时刻拉董宣一把。鉴于帝王心术一向很难懂,或许刘秀是期望通过这次罢官挫挫董宣的傲气吧。

洛阳,作为东汉帝国的首都,人口多,豪强地主也多。

洛阳的安定关系到整个帝国的安定,所以洛阳的豪强地主是必须要整治的,但洛阳的豪强地主又是全国最难整治的。

人数多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洛阳的豪强地主那才叫一个强。洛阳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最高权力熏陶下诞生的豪强地主,要么是外戚、勋贵,要么是和外戚、勋贵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强人。

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毕竟能在洛阳混,而且混成豪强地主,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能做到这一步,不是人精,也是精人。这样的豪强地主,不要说是要跟他们翻脸,单是看一眼都够人心悸半天的。

刘秀一直在考虑,洛阳这片雷区,该由谁去踩。很快,他想起了前段时间被罢官的董宣。罢了,好歹就是老兄你了。

刘秀专下特旨征拜董宣为洛阳令,这年,董宣已经69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古稀之年的董宣本应该在家抱孙子,但他却要在如履薄冰的洛阳令任上继续上演他的人生传奇。

董宣到洛阳上任后,开始制定打击豪强地主的工作计划。洛阳豪强地主既多且杂,加之中间许多潜规则、显规则时刻在发挥作用,所以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很难,董宣一时无从下手。

不要紧,慢慢等,机会总会出现的。

终于,某一天,一件突发刑事案件给董宣带来了灵感。

那天,一位代号叫王二的豪奴(豪强地主家的奴隶)趁着白天光线好,杀了人(白日杀人),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他藏匿于其主人湖阳公主即刘秀的姐姐刘元家。官府捕吏们侦得了王二的藏匿地点,无奈碍于湖阳公主的权势无从拘捕,只好把此事向董宣汇报。

了解本案案情后,不畏权势的董县令亲自出面去找湖阳公主要人,孰料湖阳公主却铁了心要徇私枉法,她一句“王二不在我这里”就把董宣打发出门。

董宣做事虽然够狠,但皇家礼法还是知道的,虽然明知湖阳公主窝藏犯罪嫌疑人,但苦于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董宣也不敢贸然下令展开搜查,只好率捕吏们离开了湖阳公主的府邸。

依照董宣的脾气秉性,此事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派出大量密探日夜监视湖阳公主府的动静及王二的行踪。

在表面上,一切都风平浪静,似乎这件事情就此过去了。本就没把这件事太当回事的湖阳公主渐渐放松了警惕。某日,湖阳公主要出门,恰好缺一个车夫,她便顺势把王二叫上了。结果,马车刚驶到夏门亭,就被闻讯而来的董宣率人堵了个正着。

人赃俱获的董宣这次不再客气了,他手舞长刀(注意这个动作),开始数落湖阳公主的过失。颜面尽失的湖阳公主还没醒过神来,董宣又做出更加惊人的举动,他下令将苟活了多日的杀人嫌疑犯王二当场格杀。这也是酷吏办案的作风,关键时刻连必要的审判程序都省了。

尊贵的湖阳公主哪受得了这个,她进宫找刘秀告状去了。

在湖阳公主添油加醋的哭诉之下,刘秀也火了,你董宣的胆子也真够大的啊,我让你当洛阳令是打击豪强的,不是拿刀子朝我大姐比划的。

很生气的刘秀即刻诏令董宣进宫,准备拿鞭子抽死他,好为受了委屈的大姐出气。

这便是封建仕途上流传最广的“伴君如伴虎”,董宣的小命全拿捏在刘皇帝手中。

进宫后,面对要被人拿鞭子抽死的下场,董宣只讲了一句话:我这样做是没有错的,我不劳烦你们拿鞭子抽我,我还是自杀吧。

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受辱,董宣是有骨气的。

有骨气的董宣说到做到,他一头朝宫殿内的墙愣上撞去。

这一撞,没有撞死,但撞了个血流满面。

董宣的突发之举震撼了刘秀,面对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刘秀终于冷静下来。刘秀知道,董宣是对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刘氏江山着想。刘秀答应不杀董宣,但前提是董宣要向湖阳公主磕头谢罪,他知道,王二无非是个奴隶,湖阳公主要的也就是个面子。

可惜,董宣并不是一位给别人留面子的人,他拒绝向湖阳公主叩头谢罪。

嘿,还反了你了,刚刚冷静不久的刘秀又较起真儿来,他命令在一旁候命的宦官上前按住董宣的头,让他向湖阳公主叩头谢罪。

但这群人妖显然缺乏锻炼,任凭他们怎么按,年迈的老董宣仍然强挺着脖颈,誓死不低头。

至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强项令”诞生。

见董宣如此固执,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湖阳公主讲起了风凉话,她激将刘秀:堂堂一位天子,拿一个县令都没有办法,还不如当初在家种地的时候威风呢。

湖阳公主的激将法对刘秀没能起作用,此时的刘秀已经完全对董宣敬服了。

任用这样一位敢于坚持原则又不畏强势的人做洛阳令,刘秀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这是社稷之幸,江山之福啊。

刘秀不再强迫董宣,相反,刘秀赐予董宣30万制钱(疑为五铢钱),让他重返洛阳令岗位。

董宣并没有把这本属于他的30万钱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尽数散于和他共事的属官与捕吏。有雷自己扛着,有好处归大家,董宣是位好领导,而好领导是一定会受到同志们的爱戴及拥戴的。董宣靠自己的个人威信,组建起了一支敢于跟任何豪强地主叫板的洛阳打“豪”队伍。

这一事件结束后,董宣“强项令”的名号威震洛阳。在“强项令”名号的威慑下,董宣在洛阳“搏击豪强,莫不震栗”,得心应手。除了强项令外,洛阳的豪强地主还敬畏地称董宣为“卧虎”。

董宣担任洛阳县令5年间,洛阳豪强地主的嚣张气焰得到收敛,洛阳治安环境得以改善。人民是公正的,董宣也得到洛阳百姓“枹鼓不鸣董少平”的赞叹。

有这句话,董宣值了。

5年后,董宣死于洛阳令任上,时年74岁。

董宣死后,刘秀派使者参加了董宣的丧事。董宣生性贫俭,其死后的财产唯有大麦数斛,破马车一辆(大麦数斛,敝车一乘)而已。得知此事的刘秀不无悲伤地说道: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在董宣身上,我看到了骨气、清廉、正义,以及敢于向权贵恶势力挑战的勇气和正气,而绝非酷吏周兴、来俊臣身上的那种非人性的奸诈、嗜杀和残忍。

董宣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樊晔”

樊晔,字仲华,南阳新野人。

新野,是没有踏上革命道路前的刘秀常去的地方,当年的新野县城并不大,常来常往,刘秀就认识了时任新野市吏(主管市场的小吏)、在新野县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樊晔。

一般来说,市场都很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正是这段市场管理员的工作经历,锻炼了樊晔的工作能力,形成了他独有的工作作风和心理素质。

出门在外,谁都有倒霉的时候,有一次,运气不佳的刘秀因一件小事被新野县拘留。

与被拘留相比,刘秀更郁闷的是,按照当时的规矩,因为犯的事比较小,够不上被逮捕入狱的资格,因此也就没有牢饭可吃。没有牢饭可吃的刘秀要想不挨饿,除非外面有人给他送饭。

刘秀的老家在舂陵县,当时他姐姐也没有嫁给邓晨,刘秀想吃饭就只能等着家里来人送。

在司法制度不健全的当年,压根就没有对某某人采取强制措施后要通知其家属的说法,所以,挨饿的刘秀在焦急地等待着家人送饭的同时,老刘家的人没准还认为他在哪个地方快活呢。

但伟大的刘秀是不会被饿死的,关键时刻,救刘秀的好人出场了。该好人就是刘秀刚刚认识的樊晔。由此看来,出门在外多认识几个朋友实在不是坏事。

得知刘秀进了局子的消息后,很重朋友义气的樊晔准备好大饼,用竹笥盛着,亲自给刘秀送去。

几张大饼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填饱了饥饿难耐的刘秀的肚子。对刘秀来说,这是件雪中送炭的好人好事。

刘秀是个重感情的人,他记住了在危难之际给他帮助的樊晔,以及樊晔的那几张大饼,虽然微不足道,但里面蕴藏的是情谊,而情谊是无价的。

我日后定会报答的。吃饱饭的刘秀如是说。

刘秀登基称帝后,拉了当年给自己饼吃的樊晔一把,他征召樊晔为侍御史。

后来,出于工作需要,樊晔又调任河东都尉。

在临上任前,刘秀召见了樊晔,并为之送行。

皇帝为臣子饯行,这是件足以使祖坟上冒青烟的荣耀之事,但樊晔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在酒席上,除了你好我好、喝酒吃菜之外,东道主刘秀还无意中提起了当年。刘秀调侃樊晔道:当年你给了我一笥饼,我今天升你做都尉,你觉得这笔交易划算吗?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尚未喝高的樊晔当场就给刘秀跪下了。

跪下的樊晔没有说话,但在他的内心已经坚定了一种信念,那就是我樊晔是有能力的,而不是靠着一笥大饼成为都尉的。这一点,他要做给刘秀看。

河东郡,也是豪强地主聚居且闹得比较凶的几个郡之一。刚到河东郡不久,樊晔就发兵灭了在当地最有影响力的豪强地主势力马谪匡集团,起到良好的杀鸡骇猴的效果。

在河东都尉任上,樊晔彰显他的酷吏本色。

但樊晔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酷吏,是在凉州天水郡。

要知道,刘秀征服隗嚣父子后,除了在所有权上明确归属外,凉州并不太平。除了隗氏集团的残余势力时常起来煽风点火外,凉州的豪强地主们也借机十足过了一把无政府主义的瘾。

凉州乱,最乱的是天水郡,即当年隗老大的根据地。

为了治理天水,继而稳定凉州,又鉴于樊晔在河东太守任上的优异表现,刘秀决定再次升他的官,拜之为天水太守。

在天水太守任上,樊晔酷出了成绩。

据史料记载,樊太守“政严猛,好申韩(申不害、韩非,两位都是重刑主义者)之法,善恶立断”,办事效率极高。

但真正体现樊晔酷吏作风的是下面两句话,“人有犯其禁着,率不生出狱”,做事极绝极酷,不但震慑了天水郡的官吏百姓,甚至连很见过些残忍场面的人也甚为忌惮。

在樊酷吏的严酷统治下(注意不是残酷),冤死鬼和屈死之人是绝对少不了的,他绝不是位好人。

为了编排樊酷吏的严酷作风,凉州的某位民间艺人还专门编了一首民谣,并广为传唱。

民谣的歌词如下:

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①

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②

大笑其必死,忿怒或见置。③

嗟我樊府君,安可再遭值。

注解:

1.泛指天水百姓。

2.冀府寺,即樊晔工作单位天水太守府。

3.指樊晔的办事作风。

樊晔不是位好人,却是位能臣,在他的治理下,天水郡一改盗贼频出、治安混乱的局面,并出现了传说中的道不拾遗的盛世之象。

这样的能臣,国家需要,百姓们也需要。

樊晔出任天水太守14年后,“卒于官”,真正做到了死在工作岗位上。

“李章”

李章,字第公,河内郡怀县人。

与没有显赫的家族身世的董宣相比,李章可谓是从小就生在“显赫”圈里。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李章上溯老李家五代,共出了5名两千石的高官。所谓“富贵不过三代”,老李家算是打破了这一纪录。不久后,李章还会为这一纪录锦上添花。

李章并没有一踏入社会就要当官的迹象,相反,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主讲经学。混迹教师队伍多年之后,李章才被举荐为郡吏,才算是正式踏入仕途。

在郡吏职位上,李章发挥当过教师、懂得经学的优势,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终于取得了进步,被调到州政府继续当吏,仍没有要当官的迹象。如果按照这一轨迹发展下去,李章在退休时混个县令就不错了,要想继续保持先人们创造的纪录,基本上等于白日做梦。

上天似乎有意成全李章,就在李章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的时候,一个机遇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机遇是刘秀创造的。刘秀平定河北后,在高邑重新组建立起大汉实业公司(别称东汉实业公司)。公司重组新建,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大汉实业公司的招工信息也传播到李章所在的工作单位。

要不要跳槽?李章如是问自己。这也是他仕途甚至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重要抉择。

面对就业难的局面,进个好行业,找个好单位,是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李章似乎实现了。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懂得满足,李章进了一个好行业,单位也不错,但是缺一个好职位。

是放弃现有的好行业、好单位去追求一个传说中的好行业、好单位以及好职位?还是放弃理想死守现有的好行业、好单位?处在关口的李章开始了他的分析。

一番分析之下,李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死守是没有前途的,虽然说放弃现状追求理想颇有些赌的意思,但却是自己当前唯一的选择,原因如下——一、当今天下自立门户开店的人虽然很多,如刘玄、刘盆子、公孙述、刘永等人都开了自己的公司,隗嚣、张步、董宪等人也有了几间门面,但最有发展前途的却非刘秀的大汉实业公司莫属,而且根据刘氏公司的业绩判断,其吞并其他各家公司成为垄断集团似乎是迟早的事,这意味着即使自己今天不选择跳槽,将来也必定是刘氏公司的职员,现在跳槽多少还能混个资历。

二、在大汉实业公司强势业绩的感召下,别说是自己这个小吏了,连本州郡一些“官”也萌生了前往大汉实业公司混饭吃的打算,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是明显的,此时不跟着跳槽,更待何时?

基于上述分析,李章下定决心,在没有经过上司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脱离工作岗位(天下正乱,这种事似乎也没人管),前往河北投靠了刘秀。

像李章这种没有身份和资历的人,刘秀虽对他自动送上门来的行为表示欢迎,却不怎么待见。刘秀分配给李章的工作仍然只是出大力、听人使唤的吏职,而不是作威享福的官职,具体工作单位是大司马府下的东曹属。

我们知道,大司马府是主管军事的,其职能类似于今天的国防部加总参谋部,在这样的单位工作,李章少不了和军事打交道。事实上,除了在东曹属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务外,李章还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参加了几次实战。

战争是锻炼人的,亲自参与到战争中与敌人厮杀则更加锻炼人,这一道理体现在李章身上就是,几场实战下来,一位人民教师加普通公务员消失了,一位思维缜密、见惯刀风血雨又颇有些粗人气概的猛男诞生了。

环境改变人的性格,这还真不是一句空话。

这些变化对跳槽的李章来说,也是始料不及的吧?虽始料不及,但这也是李章成为一代名酷吏的基本条件。

“擒贼擒王”

名企就是进步快,一年多混下来,李章就脱胎换骨,即脱去吏职的皮毛,换上官职的衣裳,出任阳平令。

阳平,县名,汉时隶属东郡。

阳平县也是个豪强地主十分嚣张的地方,除了兼具豪强地主的特点外,该地的豪强地主还十分有团队意识,他们本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原则,拉帮结派,择地聚居,构筑堡垒,修缮甲兵,形成了一股股实力强劲的豪强地主集团。他们凭借武力祸乱乡里,看起来大有些嫌当地主不过瘾要改行当山大王的意思。

李县令是不会允许在自己的地盘上出现这么多山大王的。做了几天县令稳住阵脚后,李章就准备动手了。

我们上面说过,阳平县的豪强地主除了结伙居住外,还拥有堡垒、甲兵等军事色彩很浓的设备,如果贸然动手,李章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很有些实战经验的李章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他没有冲动,而是回家认真翻了翻兵书,并定下一条计策: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擒王,说到底,这是个技术活,其技术含量主要体现在——其一,一般来说,能在众贼中成为王,说明这个王不是一般人,他必须比其他人更狡诈、更残忍、更富有斗争经验,你要期待他是个扶不起、人人都可以踹两脚的阿斗是不可能的,对付这样一个人,你只能比他更狡诈、更残忍、更富有斗争经验,否则,你可能被他卖了还在帮人家数钱。

其二,王之所以为王,说明这个人还是受众贼支持的,你要想在众贼中擒得这个王,首选必须要经过众贼的同意,或者众贼虽然反对,但起不到阻碍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你必须具备极高的智慧和过人的胆量以及非常好的运气。

总之一句话:擒贼先擒王,技术含量很高,工作难度很大,事情很难办。

事情虽然难办,但李县令终究还是办成了,这充分展现了李章的个人能力,而李章办事的具体过程则足以让我们叹为观止。

首先是选择“王”,在平阳县的豪强地主中,李章选择的是最有地位和身份的豪强地主中的大户赵纲。

锁定赵地主后,李章开始设计他的擒贼套路。

该套路比较简单,也比较老套,基本程序是置办一桌酒席,请赵纲吃饭,并在酒席上埋伏好刀斧手,待到赵地主喝得人五人六、晕头晃脑时下手,一切搞定。

事实证明,最简单的套路也最实用,赵地主还真就栽倒在这一老套的套路上了。

埋伏好刀斧手后,李章派人去请赵纲。

接到李县令要请客吃饭的请柬后,赵纲稍加思考,就大概猜出了这封请柬背后的猫腻,但他并没有准备拒绝李县令的邀请,因为这对赵纲来说,胆怯是件很折自己面子的事,他以后还得在阳平地界上混呢。

赵纲不是位粗人,像单刀赴会主动送死这样的事情他还是不会干的,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他在回复李章时提出了条件。

赵纲告诉李章,吃饭是件好事,他准备去,但他不是一个人去,他有一百多位兄弟要同去,希望李县令能够妥善安排。赵地主的意思很明白,我吃饭带着保镖,你想在酒桌上阴我?没门儿。

对赵地主带保镖的要求,李章同意了。

要的就是你来,你来了就行了,那一百多位保镖,权当是你的陪葬品吧。

吃饭的条件谈妥后,赵纲率领一百余位兄弟赴宴。在出发之前,赵纲还刻意打扮了一下自己。赵纲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件外衣,该外衣纯以鸟羽手工缝制而成,号称“羽衣”,披在身上,可谓拉风到了极点。后世的黑社会大佬喜欢穿风衣戴墨镜,很难说没有受到赵纲此举的影响。除了羽衣外,赵纲还佩戴了自己的武器“文剑”。

文剑,顾名思义,即比较斯文的剑,与动辄杀人取命的比较粗鲁的剑相比,文剑的作用主要是饰品。

佩戴文剑,说明赵纲是位很注重身份的人,毕竟做了老大,砍人的事情交给手下小弟们好了。

就赵纲的外在表现来看,这位仁兄显然不懂得低调,很是趾高气扬。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终于等来传说中的赵地主,李章很兴奋,也很紧张。兴奋的是,李章终于可以执行他的计划;紧张的是,这个计划能不能成功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且不说赵纲手下那百十号耀武扬威的小弟,单是赵纲那身夸张的行头,就让李章感慨万千、自叹弗如。和这样一位充满自信、追求个性的大哥打交道,李章在心理上暂时处于劣势。

好在这只是暂时的,不久后,李章用他的实际行动让对方证明了一个成语——华而不实的真正含义。

酒宴正式开始了。

在李章及其僚属的热烈欢迎下,赵纲和他的兄弟们各自入座,场面上的气氛很融洽,但每个与宴者的心里都清楚地知道,这其实就是一场翻版的鸿门宴,李章要阴赵纲,赵纲要防止被李章阴,仅此而已。

就此来看,赵纲和他的兄弟们很清醒。

可惜,清醒是暂时的,几杯浓酒下肚后,赵纲和他的兄弟们就找不着北了。

酒助怂人胆,喝得晕里晕乎的赵仁兄和他的百十号兄弟似乎忘了来这里干什么,他们丢弃了之前的那一点点警觉,彻底放下心来,并开始反客为主,纷纷给李章和他的僚属们敬酒,很有些酒肉朋友的味道。

这一切都没有逃出李章的眼睛,在觥筹交错、杯盘狼藉的喧嚣声里,李章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心态,他在等待着下手的机会。

机会来了。

见李章喝酒不甚积极,坐在李章对面的赵纲不高兴了,他站起身来,推开保镖的搀扶,要过来给李章敬酒。

这就怪不得李章了,你拿着自己的命不当回事,上天也没办法。

没喝醉的李章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天赐良机,他抽出藏在袖中的短剑,急速刺入了前来敬酒的赵纲的胸膛。

我十分怀疑,当过老师的李章可能辅修过生物课,他辨认人体的器官部位可谓稳、准、狠,他这一剑,准确地刺入了赵纲的心脏,当场结束了赵纲的性命。

死不瞑目的赵纲傻看着李章,他似乎在询问:我来给你敬酒,你拿着刀子干啥。

百十号小弟也十分诧异地看着李章和赵纲:他们喝酒怎么是那种姿势?咦,老大身上怎么流出了红红的东西?

趁着这帮酒鬼还没有醒过神来,刚杀完人的李章做出一个很有特色(防止误会)的动作,这个动作可能是摔酒杯,也可能是掀桌子,总之,在李章做完这个动作后,收到信号的伏兵们动手了。

刀斧手们动作很麻利,而被酒精麻醉了神经的酒鬼们似乎也没来得及反抗,一顿踢踢打打后,场面冷静了下来,李章成功实现了他的目的。

按照酷吏的性格,李章是不会留下这群现世活宝的,他下令:将被捕获的众酒鬼当场斩杀。

喝酒喝丢了性命,真是出门没看黄历啊。

清理完现场后,李章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再接再厉,率领部属向赵地主的老巢(坞壁,即堡垒)进发。

负责守家的壮丁们显然没有料到李章会来这么一手,他们不及防备,慌乱中被李章取了性命,坞壁也被攻破。

至此,平阳县最大的豪强地主赵纲集团被彻底剿灭。

李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平阳县的豪强地主们证明:在平阳混,不低调是不行的,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别出风头,否则下一个就是你。

从赵纲事件中汲取了教训的豪强地主们也充分认识到:跟政府,特别是跟李章为代表的平阳县政府斗是没有前途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收敛气焰,进入了当乖乖地主的潜伏期。

李章擒贼先擒王的手段取得了预期效果,史载:百姓遂安。

“酷吏再出手”

赵纲事件后,李章因功升任千乘太守,后转任琅琊太守。在琅琊太守任上,李章倾情出演了最后一幕酷吏传奇。

琅琊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先前的吕母,后世的诸葛亮,都是琅琊人。怀着向当地人民学习的心态,李章辗转来到了琅琊。让李章始料不及的是,他酷吏生涯中告别演出的剧本,却是由与琅琊相邻的北海郡(即董宣曾任北海相的北海国,此时为郡)友情提供的。

北海出豪强,这一点,我们在“强项令”一节中已有所闻,就不再赘述。

我们要说的是,北海不但出豪强地主,而且还出有理想、有追求的豪强地主,夏长思便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夏长思,字号不详,只知乃北海郡安丘县人,身份是安丘县第一豪强地主。

作为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豪强地主,夏长思显然并不满足安丘第一的现状,他要做大、做强。为此,他在干好本职工作(地主)的同时,兼职干起了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造反。

如此要求进步,只能说夏长思是豪强地主中的极品。

豪强造反,说干就干,夏长思率领他的弟兄们积极动作起来,捕获了东汉政府在北海地区的代表、时任北海太守的处兴。

在这么一个地点做了这么一群人的阶下囚,处太守只能自认点背。

首战告捷的夏长思继而攻占营陵,并把此处作为自己的造反根据地,希望以此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

一个豪强地主都把事业做到这个份上,可见刘秀重用酷吏是多么有必要。

夏长思在北海创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临郡,但临郡的太守们除了对处兴表示同情、对夏长思表示愤怒外,别无他法。

这也难怪,按照东汉时的条令,太守的职责在于守备本郡,严禁擅自离界(尤其是率兵离界),违者死。头上有这么一道框框顶着,谁敢没事找事?

但一个人例外,此人便是李章。

李章欺负惯了豪强,自然也见不得自己的同事被豪强欺负,他调集本郡骑军千余人,准备去拉处兴一把。

救兵如救火,李章走的很急(驰往击之)。

李章急,但有一个人比他还急,此人是李章的部属掾吏。

眼见自己的领导要犯浑,该掾吏认为自己有提醒的义务,他拉住李章的坐骑道:按照规定,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你可要考虑清楚啊。

对于部属的善意提醒,李章不但没表示感激,反而发怒了。他愤怒地训斥掾吏道:逆虏无状,囚劫郡守,此何可忍!若坐讨贼而死,吾不恨也。

与此同时,李章还抽出砍人的长剑朝掾吏比划着,意思是再敢拦我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好心被当成驴肝肺的掾吏只得放李章率军前去。

李章率骑军来到了北海郡境内。

如何平叛并救出被囚禁的处太守,李章军内产生了争议。

有的将领认为,夏长思等一干反军据守营陵,而且处太守也被囚禁在那里,自然是兵发营陵,与叛军决战。

该将领的观点看起来是似乎很正确,但兵法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看起来正确的事情往往是错误的。

经过冷静、细致、深入的分析,李章认为,营陵打不得,原因如下——原因一,营陵是座县城,而且被反军据守了一段时间。李章手上只有千余人的骑兵,拿1000骑兵去攻击防守严密的县城,把握不大。

原因二,直接攻击营陵势必要引发与反军的决战,那时若夏长思狗急跳墙,处死了囚犯处太守,那么李章要拉同事一把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谈起了。

营陵打不得,那我们来干什么?满脸迷茫的士兵们看着率他们前来平叛的领导李章,并心怀疑问:不会就这样回去了吧?

当然不会这样回去,李章略有些诡异地告诉他的士兵们:营陵城打不得,但安丘城打得。

作为夏长思的老家,安丘县城在这位仁兄造反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追随,但夏长思似乎对安丘城有某种成见,他的造反根据地并没有相中安丘,而是离安丘数十里地之外的营陵。

这是个十分要命的决定,因为追随夏长思造反的骨干主要是安丘人,一旦安丘失守,营陵反军的军心必散。

老家都没了,还打什么打!

李章能在复杂的局势面前发现这个破绽,说明他还是很有军事天赋的。

确定目标后,李章率骑兵向安丘城发动突袭,并顺利地解决了城内守敌,占据此地。

安丘城失守的消息传到营陵后,夏长思惊慌了。惊慌的夏长思看着比他还要惊慌的部下,终于明白了安丘城的失守意味着什么。惊慌失措的夏长思终于做出了更加愚蠢的决定,他率领全部叛军离开营陵,朝安丘进发,准备夺回自己以及部下们的老家。

之所以说这个决定愚蠢,是因为所谓的夏长思造反队伍也就是数百人而已,没有作战经验的数百人去攻击正规骑兵,说得难听些,基本等于送死。

更让人郁闷的是,这数百人在离开营陵的同时,唯恐败得不够慢,还顺手带上了当初抢劫来的数百头牛马。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这么一群人干什么不好,偏偏选择了造反,真够胆大包天的。

无语。

李章率领骑兵很轻松地击溃了这支队伍,包括造反领袖夏长思一干人等均被以“屠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造反有风险,入行要谨慎。况且,他们遇上的还是杀人不眨眼的酷吏。

除此之外,李章还打包带走了反军随身携带的500余头牛马。

李太守也是无利不起早的人,这500牛马就权当是给处兴打短工的报酬了。

险些到鬼门关旅游的处太守至此也结束了他的监狱生活,按照规定,出狱的处太守要到洛阳找刘秀报到,以解释整个事件经过。

混迹官场多年的处兴还是讲义气的,在洛阳,处兴用感恩和赞赏的语气大力渲染了李章临机决断处置北海造反事件的英雄事迹。

在处兴的语言影响下,刘秀没有追究李章不守规矩的责任,鉴于李章“实则有功”,刘秀还特旨嘉奖李章,称在平乱过程中所缴获的物资不必上交,归李章劳军使用。

董宣、樊晔、李章三位是刘秀所重用的一班酷吏中的优秀代表,在他们的努力下,东汉初期豪强地主的嚣张气焰遭到打击,社会治安环境得以改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也得以巩固。从这一点上来说,刘秀重用酷吏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遗憾的是,刘秀的这一有效的统治手段并没有坚持下去,在不久后,刘秀同豪强地主们来了一场巅峰对决,这场对决以刘秀和豪强地主的相互妥协而告终。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度田事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