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深化改革:求取稳定增长

  如果说普京执政后第一任期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治理经济环境,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那么,普京的第二个总统任期的经济改革的重点则是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保持俄罗斯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进入2004年,普京在准备再次竞选总统的同时,就准备了第二轮经济改革。普京要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是2004年2月24日普京在总统大选之前解散卡西亚诺夫领导的政府,3月1日任命声名并不显赫的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为新总理。俄罗斯国内外不少分析家认为,普京在大选前临阵换马,撤掉卡西亚诺夫,就是明确割断与叶利钦时代的联系,主要是为了刺激选民情绪,提高选举投票率,以便在没有悬念的总统大选中赢得更为漂亮。这种分析从选举角度看,不无道理。但是,从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大格局看,事情远不止那么简单。实际上,卡西亚诺夫与叶利钦政权联系不大,用撤换卡西亚诺夫来表明普京同叶利钦时代彻底决裂非常牵强。

  普京在总统大选前之所以用弗拉德科夫取代卡西亚诺夫,主要是从深化经济政治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出发的。普京与卡西亚诺夫在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上存在分歧,尤其在尤科斯石油公司案件上,普京与卡西亚诺夫的分歧公开化,使普京对卡西亚诺夫在经济改革上的消极作为非常不满。普京只有换马,才能保证在第二个任期内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普京解除卡西亚诺夫的总理职务,让弗拉德科夫接任,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1)向公众表明推进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实行强国战略的决心;(2)建立与普京保持高度一致的政府,为加快改革提供权力和组织保证。弗拉德科夫曾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第一副秘书,也担任过联邦税务警察局局长,还担任过俄罗斯驻欧盟的部长级全权代表,同欧盟关系良好,力主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由弗拉德科夫组阁领导政府,定能贯彻普京加快改革,发展经济的战略意图。

  一、经济结构调整

  普京以高票顺利蝉联总统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比例失调的经济结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畸形的经济结构,一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一二产业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历经10年来的经济转型,经济机构畸形的问题不说依然如旧,至少可以说尚未根本解决。在产业结构上,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加工工业比重小,高新技术产业弱小,农业严重落后,出口商品结构上能源和原材料占大头的趋势有增无减。普京当政,政局稳定,政通人和,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6.9%。其中,2000年为10.0%,2001年为5.1%,2002年为4.7%,2003年为7.3%,2004年为7.1%,2005年为6.4%。

  然而,经济的持续增长,除了政策因素外,在物质要素上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和现有生产能力,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来实现的。在环境要素上,则是利用了国际市场的有利行情。比如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扬,就为俄罗斯经济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5年,俄罗斯出口石油2.51亿吨,出口收入900亿美元,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34%。俄罗斯的财政收入的54%来自石油,45%的外汇收入来自能源。2001-2004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为30%外,全部都在50%以上,2002年为50%,2003年为75%,2004年为70%。这种主要靠利用自然资源和现有生产能力的资源导向发展模式不可能支撑俄罗斯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从根本上说,俄罗斯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优化经济结构。

  普京执政后对此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2001年4月3日,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现在依然主要靠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材料创收,结果造成经济越来越依赖原材料及其国际行情;强调现在必须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否则,俄罗斯经济就可能长期停滞。后来,俄罗斯制定了《2003-2008年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提出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指标,涉及了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以及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

  调整指标看,俄罗斯要在2003—2008年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在产业内部结构中提高加工工业的比重,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提高机械技术产品比重,尽管步子迈得不大,但调整经济结构的指向是很明显的。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普京总统在2003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俄罗斯政府制定了《2008年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俄罗斯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

  为了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俄罗斯2005-2008年社会发展中期纲要》提出三种发展方案和模式。

  第一种是继续现行的资源型和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的发展道路,这种方案不能实现GDP10年翻一番的任务。

  第二种方案为投资和出口导向型模式方案,采取加大投入,增加能源和原材料的产量和出口数量。此方案能够实现10年内GDP翻一番的目标,但是会限制后工业化部门的发展,无法使经济结构合理化。

  第三种方案为创新导向发展模式。此方案着眼于把资金更多地用于传统工业的现代化和发展新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向有利于加工工业和服务部门变动,特别是向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变动,使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部、]的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6%提高到2015年的17%,创新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显著增加,2005—2015年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将上升到2.9个百分点。此方案能确保实现GDP翻一番的目标,并且能优化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有后劲。俄罗斯政府自然倾向于第三种方案。

  (二)优化产业结构

  当然,从资源导向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过渡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为此,俄罗斯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产业结构。

  1.强化税收的调节功能

  目的是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税赋,促使资金更多地投向加工工业。俄罗斯2002年开始征收矿物开采税,政府希望通过税收等措施,使加工工业部门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7.4%升至2007年的8.3%,而加工工业部门增长速度从2003年的7.1%提高到9.0%。在工业增长中,加工工业的贡献率提高62%,而燃料动力部门的贡献率则降10%,原材料部门的贡献率则降至23.6%。值得指出的是,普京政权提高能源原材料税赋,促使投资更多地投向加工工业的政策,显然触动了控制石油行业寡头们的利益。俄罗斯《消息报》有评论说,俄罗斯首富、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公然跳出来与克里姆林宫叫板,并不仅仅是出于其想当总统的政治野心,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自己的石油生意受到了威胁。

  2.加快发展新经济部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俄罗斯拥有足够的科技潜力实现创新的经济发展。俄罗斯拥有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并不逊于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水平,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居于世界前列,在公认的70种关键技术中,俄罗斯有17种不低于世界水平,还有22种可在5—7年赶上世界水平。比如软件开发,俄罗斯在与军事密切相关的安全防卫、电子分析和图像识别方面具有优势,大型工程计算和信息处理的人才也非常优秀。俄罗斯是传统的数理大国,计算机软件人才大都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这使得俄罗斯软件开发人才更具有灵活性,研究开发能力令世人刮目相看。在21世纪初全球IT产业不景气的背景上,俄罗斯接受外国委托的软件开发项目三年内增长了近三倍,直逼软件大国印度。美国高科技企业更是看好俄罗斯软件人才研发能力强的优势,委托俄罗斯人进行最先进项目的研究开发。比如,俄罗斯视角软件公司成立于2000年,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很快就赢得了波音公司和计算机巨头IBM这两大客户。俄罗斯所具有的雄厚的科研潜力,加上有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大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工艺上的差距,建立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高赢利创新型企业。

  俄罗斯政府加快发展新经济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做法是:(1)增加国家直接投资。政府制定的《2008年前工作的基本方针》指出,把科研和试验设计拨款从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提高到2010年的1.5%—2&。为实施2002年4月正式启动的电子俄罗斯规划,俄罗斯将按2002年币值在8年内拨款771.791亿卢布,其中俄罗斯联邦中央财政出资393.83亿卢布,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帮助俄罗斯信息产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扩大开发银行贷款。开发银行贷款是俄罗斯支持发展新经济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资金投入手段。近年来,开发银行在这方面的贷款逐年增加。(3)发展风险投资。这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也起到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投资的作用。2006年8月10日,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部长格尔曼,格列夫在政府工作会上透露,在2007年底以前,俄罗斯向高科技领域投资将超过300亿卢布,政府将向风险基金投资150亿卢布,另外的150亿卢布来自私人资本投资。格列夫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每个基金将针对相应的专门领域,对信息技术、医疗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十几个领域都有基金投入。(4)俄罗斯政府对新经济部门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给予政策扶持。比如,制定科学发展纲要、建立科技园区、给予税收优惠等等。俄罗斯在全国已经建立了66个以优势专业方向为主导的科学综合体、58个各具特色的联邦科学和高技术中心。

  3.发展第三产业

  针对产业之间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普京当政后积极采取政策和措施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占45.7%,2001年占46.7%,2002年则上升为49%,2003年又上升为49.6%。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是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56.2%上升为2003年的59%。

  4.发展中小企业

  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新旧更替频率最高,最活跃也反应最快,它们的存在才能创造充分的竞争环境,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而且,中小企业可容纳大量的人口就业。俄罗斯的中小企业发展很不令人满意,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企业数量大为减少。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的标准,俄罗斯应有300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要保证2200万人口就业,但到2002年,俄罗斯小企业只有84.3万家,离发达工业化国家标准的33%还差一大截。针对这种状况,俄罗斯政府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发展中小企业。比如,减少小企业的税负,统一征收小企业税使小企业减少50%~80%的税负,这项措施大大地促进了小企业的发展。另外俄罗斯政府还给予了中小企业贷款和其他政策扶持。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俄罗斯的小企业数量从2003年起又开始逐年增加。

  普京当政后,经过几年的努力,经济结构调整的步子尽管迈得不大,但已经粗见成效。针对俄罗斯经济增长全靠石油价格涨价的论调,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强调,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质的变化,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只占34%左右。的确,近年来,俄罗斯的新经济发展迅速,产值以平均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科技小企业已达五万多家,在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上的发展水平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循序渐进,融人世界经济

  (一)贸易自由化及其后果

  对外贸易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是俄罗斯实现强国富民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普京总统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就强调,现代社会正处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脱离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

  苏联解体,激进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自由化。改革设计者最初希望通过贸易自由化迅速打破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经济相对封闭的局面,使俄罗斯迅速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为俄罗斯经济发展带来大量资金、技术和国外市场。然而,由于严重忽视国家必要调控,贸易自由化加上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的弊端,给俄罗斯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少问题。

  1.加大了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使俄罗斯经济呈现“科威特化”的趋势

  苏联时期,经济结构严重畸形,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消费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没有竞争,致使企业发展没有动力,产品单一,技术落后,绝大多数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和满足国内对消费品的需求,俄罗斯不得不出口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大量进口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俄罗斯学者把输出原材料换回消费品以满足国内需求称为俄罗斯经济的“科威特化”。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1)外国日用消费品充斥俄罗斯市场,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各类商店中,从吃的穿的,从一般日用小商品和玩具等到家用电器,几乎全部是外国商品。(2)加大了俄罗斯经济对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依赖程度。1998年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跌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石油出口市场萎缩所导致的形势恶化。(3)俄罗斯沦为原材料供应基地,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被边缘化的不利地位。(4)加大了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俄罗斯经济要长期稳定地增长,必须对从苏联继承的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和加工工业;而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又使俄罗斯不得不加大能源原材料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无疑会阻碍俄罗斯的经济结构调整。

  2.强烈冲击俄罗斯民族工业,特别是消费品生产企业

  俄罗斯从苏联继承的消费品工业的底子薄弱,贸然实行外贸自由化,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市场,致使外国产品蜂拥而至,对俄罗斯民族工业特别是消费品工业造成强烈冲击。1995年,进口商品占据了俄罗斯60%的市场,其中,食品市场的50%、家用电器市场的80%被外国商品占领。在外国商品的强烈冲击下,竞争不敌的俄罗斯企业纷纷倒闭,国内生产急剧下降。3.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有限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不佳,缺乏吸收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再加上叶利钦政权对外国直接投资比较警惕和防范,从1992-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前,俄罗斯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97亿美元。为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叶利钦政权只好开放资本市场,举借外债。而过早过度地开放资本市场,大举外债,使得国际短期游资对俄罗斯国内市场和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以致在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俄罗斯国债市场700亿美元的短期国债67%掌握在外资手中。外资对国家偿债能力和金融体系卢布币值失去信任而撤走,是俄罗斯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普京接替叶利钦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针对外贸盲目自由化所导致的种种弊端,以务实的精神,提出俄罗斯要循序渐进地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俄罗斯提出了使国民经济循序渐进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成为全球化进程受益者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其要点在于分阶段、有侧重地实施进口替代、出口替代和自由化国际化战略。

  第一阶段以进口替代政策为主:采取措施增加本国食品和轻工业生产,以替代这些产品的进口;与此同时,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发展传统的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并把出口获得的大部分外汇转为投资,为下阶段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在深化进口替代的基础上实行出口替代战略,这是促进俄罗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战略方针。主要内容包括增加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利用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扩大制成品出口,使之代替能源和原材料,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商品;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俄罗斯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动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继续用本国产品代替一般产品进口,进口产品主要是提高本国生产能力所需的技术设备。

  第三阶段全面自由化。这时,生产技术和产品发展可以与国际市场并驾齐驱,大部分产品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都具有相同价值,这是高水平的平衡,表明俄罗斯经济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实现了现代化。

  (三)战略实施措施

  为了保证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第一,调整关税,发挥关税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1)降低某些商品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关税,以支持扩大其产品出口。2002年,俄罗斯对外贸易和关税政策保护措施委员会通过决定,取消近500项出口关税和降低200项出口关税。(2)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关税。俄罗斯财政部的官员在2006年8月28日透露,俄罗斯的出口石油关税将随着国际市场的价格走向,从8月1日起,石油关税为216.4美元/吨;如果国际市场油价涨到每桶65美元,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关税就升至238美元/吨;如果油价涨到70美元1桶,俄罗斯就把关税提高到239.7美元/吨。增加石油关税一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二是为了抑制石油出口过快增长。除了调整出口关税,俄罗斯为限制某些商品进口,也提高它们的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保护本国产品进行替代。

  第二,为保护本国市场、扩大出口提供政策法律支持。普京当政后,新政府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出口支持署,为俄罗斯生产厂家的出口合同提供担保,以支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2003年3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对进口商品实行专项保护措施、反倾销措施和专项补偿措施》的法律,以保护本国商品生产者。

  第三,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普京执政后,也清醒地认识到,要保持俄罗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须调整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工业;与此相适应,也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俄罗斯虽然80%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在军火制造、航空航天技术、激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俄罗斯支持军工企业扩大军火出口,逐渐形成能源原材料与军工产品科技产品并重的出口格局。

  第四,积极争取加入世贸组织,使外贸法规与世贸组织的规则接轨。俄罗斯目前是世贸组织之外的最大经济体,普京执政以来,已连续多年在国情咨文中把尽快加入世贸组织确定为振兴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战略步骤。普京曾明确说,世贸组织是一种工具,谁善于使用它,谁就会变得更强大;谁不善于或不想使用它,不想学习,宁愿坐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配额和税率的栏杆外面,谁就注定要失败,在战略上绝对要失败。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发展对外贸易,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更能借助进一步开放的挑战来促进国内企业的改革和治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已进入;中刺阶段,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不得不修改一些法律法规,使之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

  第五,优先发展区域合作,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这是俄罗斯外贸政策的重要方面。普京在第二个任期内,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独联体国家自由贸易区形成,积极争取与欧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美国、中国、日本的贸易关系。与此同时,积极参与亚洲事务,发展同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把外贸重点从偏重西方逐渐变为东西并重。

  普京当政后,由于战略和措施得当,随着国内经济连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不论是外贸总额,出口额和贸易顺差都涨势喜人。

  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2006年7月27日公布,2006年上半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达21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7%;出口14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外贸顺差达751亿美元。俄罗斯政府对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也粗见成效。2003年,军事技术设备出口额超过50亿美元;2004年,达到56~57亿美元。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副署长维塔利·达维多夫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航空航天会议上透露,俄罗斯的运载火箭已经占有40%国际发射服务市场。当然,俄罗斯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有根本转变。

  三、改革攻坚战:打破福利大锅饭

  (一)扭曲的“大锅饭”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期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苏联的社会保障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由国家大包大揽的,其主要内容有:(1)普遍就业。国家对职工和农民实行全国统一的退休保险制度,不论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不论是工厂的工人还是集体农庄的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都能够领到一份国家发放的退休金。(2)实行全民公费医疗。不分男女老少,只要生病,除了门诊费外,所有的费用,包括手术费、检查费、治疗费、救护车费一律免除;住院病人不仅不需要一分钱的医疗费,而且连一日三餐和水果都是免费提供。(3)全民免费教育。学生上学不仅不交学费,教科书由学校免费提供,而且所有学校一律免费提供全体学生一顿营养充足的早餐或午餐。(4)为了鼓励生育,国家发放补助金,子女越多补助就越多。(5)为了弥补低工资的不足,实行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福利补贴,如供水供暖、公共交通、药品等。供水供暖,包括24小时的热水供应从来不收钱;房租自1921年以来没提过,房租低得犹如免费居住;食品价格1947年以来没有涨过,成了苏联时期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口头禅;普通的人们从来不知道水表为何物;俄罗斯是能源大国,电费国家实行补贴,电费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以前一直是4戈比一度),人们使用电从不注意节能,不论城市或农村,大部分地区都使用电炉做饭。俄语的电炉“(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плита”一词本意就是指“铁板”。做饭时,先把铁板烧红,再把锅放在铁板上。笔者曾经在西伯利亚的一个集体农庄看见,农庄大食堂的电炉上一块块铁板有2—3厘米厚,每块长宽都有好几十公分,电炉上的铁板被烧得通红后,再在上面做饭。

  2005年7月N日普京在加里宁格勒的博物馆里留言

  苏联解体后,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失业问题严重。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跟不上经济市场化的急剧变化。叶利钦“破”字当头,彻底摧毁了苏联社会制度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却不敢大动苏联留下的国家大包大揽、人人有份的社会主义“福利大锅饭”,只是在原先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修修补补,以应付即时之需。尽管经济一直不景气,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不堪重负,但叶利钦政权还是使出浑身解数,保持以财政支出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勉强运转。实际上,这是叶利钦政权为减轻激进的改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维持社会稳定而不得已的选择,却给后任者留下了棘手的问题。

  第一,财政不堪重负,难以应付日益增加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耗资巨大,光退休金一项,就足够让政府头疼。俄罗斯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退休人数不断增加,1995年达3670万,占人口总数的25%;1999年达3700万;到2003年有4000万退休者。退休开支巨大,1999年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5.5%,2003年为8%。退休金在国家保障总支出中约占67%。叶利钦时代由于经济一直不景气,财政困难,大范围拖欠退休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至1998年,退休金缺口已达305亿卢布。退休金再加上其他社会福利日益膨胀,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第二,国家大包大揽的社会保障体系弊端凸显。由于旧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再加上管理不善、法制不健全、官僚主义和腐败丛生,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社会保障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比如免费医疗,国家承担了居民医疗保障的全部责任。但是国家的父爱主义换来的一方面是人们对医疗费用的漠不关心,另一方面是医疗机构的低效率的组织管理和难以提高的服务质量。由于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医疗机构之间没有竞争,医务人员也没有改进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叶利钦政权曾对医疗保健制度进行过改革,旨在打破国家对医疗保健的垄断,建立医疗服务市场,实现医疗单位财政来源多样化,以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后,联邦中央把医疗保障的责任转给地方政府,医疗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政府向企事业单位征收占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金,作为维持医疗体系运转的主要资金。而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用,拖欠率达到20%;地方政府也由于财政困难,往往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医疗费用,致使很多医疗机构只能勉强维持,只提供最简单、最便宜的服务,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就在所难免。

  再如,激进的经济转轨使俄罗斯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贫困人口大量产生。叶利钦政权不得不建立失业救济和贫困救济制度。但却因管理不善、法制不健全、腐败等原因使真正的贫困居民得不到救济,而不应该享受救济者却心安理得地从少得可怜的社会保障基金中分一杯羹。俄罗斯报刊透露,40%的失业救济金发给了生活富有的家庭,临时丧失劳动能力的补贴中65%发给了富有的家庭。

  (二)艰难的攻坚战

  普京执政后,把消除贫困和提高居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退休金和最低生活标准。2000年以来,俄罗斯政府逐年提高退休金。2000年1月和11月,政府两次提高退休金,合计提高了9%。2001年8月,俄罗斯政府又把国家退休金提高10%。从2003年10月1日起,基本退休金比2002年增加1倍,提高到600卢布/月。到2004年,平均养老金为每月1915卢布(合68美元)。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俄罗斯经济强劲增长,外贸巨额顺差,俄罗斯政府提出居民收入超前增长,让工资、退休金和居民最低生活费标准的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俄罗斯政府准备在2005-2007年,使退休金平均每年提高11.8%。

  其次,增加对贫困家庭的社会补助,减少贫困人口。普京当政后,对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家庭,政府实行有针对性有差别的社会补助。2002年,俄罗斯联邦劳动与发展部向困难家庭发放补助金并偿还所有欠款,使俄罗斯家庭人口平均月收入不低于1200卢布。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提高,俄罗斯贫困人口逐年减少,2004年贫困人口的比重降为17.8%。

  在提高退休金和减少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在第二个任期内,普京开始深化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以打破社会福利的大锅饭。

  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下来的、由国家大包大揽的社会保障体制弊端百出,庞大的费用支出让政府不堪重负。2003年,整个社会福利政策耗资达2.8万亿卢布,相当于国家全部预算的68%。政府对这样的巨额开支力不从心。早在2000年,普京就提出对社会政策进行改革,可是由于政治经济原因迟迟没有动手。随着政治走向稳定,经济强劲增长,普京政权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社会保障体制了。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改革退休金制度。2003年9月,俄罗斯政府通过改革退休金制度的决定。改革主要涉及两方面:(1)退休资金筹集上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或完全积累制过渡;(2)退休金给付方式从受益基准制向缴纳基准制或混合基准制过渡。也就是说,职工在职时要自我积累,以改善晚年生活。除了保险退休金和基本退休金,职工可自愿把4%的工资作为养老基金存入个人账户,国家再补贴2%。退休后,退休金的多寡主要取决于这六个百分点。俄罗斯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由55家得到批准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个人账户内养老基金的管理。从2003年9月8日起,俄罗斯人有三个月时间选择管理自己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

  第二,改革特别群体享受的优惠性社会福利,变暗补为明补,把优惠性社会福利货币化。2004年8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关于以津贴取代优惠》的法案,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取消免费乘坐公共汽车、免费医疗、免费疗养以及购买特价商品等社会福利措施,代之的是对享受福利的人员进行现金补贴。残疾人、退休者、退役军人每月可领取12~53美元不等的补贴。比如,卫国战争的伤残军人每人每月补助1550卢布,卫国战争参加者每人每月可领取1050卢布。这项改革法案涉及200多个特殊群体、3000多万人,他们在公共交通、住房、市政服务、医疗服务等方面享受优惠,名目繁多的特种福利加起来达上千种。

  法案出台后,在俄罗斯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对于他们来说,享受福利已经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改变习惯的事实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他们主要是担心政府的现金补贴不足以弥补原来免费或低价享受的福利,何况人们对以前通货膨胀的惨烈记忆犹新;加上法案规定的2000万人的补贴由地方政府负责,而一些地方政府无力承担这些开支。从2004年7月起,俄罗斯共产党等左翼政党,就上街游行,抗议福利改革,甚至还有祖国党的五名国家杜马议员集体宣布绝食,以抗议这项改革法案。这五名议员在国家杜马围绕这一法案进行辩论期间退席,向媒体宣布绝食,命令助手将充气床垫拿入办公室,准备在充气床垫上进行绝食抗议。这项法案的出台,让普京的民意支持率跌到43%。

  面对强大的压力,普京在坚持福利改革政策不可更改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安抚相关的民众:(1)提高退休金,原来承诺提100卢布,现在增加到240卢布,从2005年3月开始执行;(2)给全俄罗斯的军人和警察提50%的工资;(3)增加学生每月的津贴。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缓解了民众对福利改革的不满情绪。

  第三,完善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措施。

  针对免费医疗制度种种弊端,普京政权努力完善在叶利钦时代已经开始了的改革措施,调整医疗保险基金组织和医疗保险费率;同时,也鼓励公民自愿参加医疗保险,以便治病主要靠医保,也让公民力所能及地承担维护自己健康的费用;还采取措施加快发展私人医疗系统。

  社会保障制度涉及所有俄罗斯人,牵一发而动全身。俄罗斯从苏联继承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俄罗斯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保留既得利益的唯一依傍,因而对其的改革对当政者来说是慎之又慎之事,也意味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