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丰镐房和蒋家阴宅

  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是蒋介石的故乡,因诞生了蒋家王朝的两代“人主”而名扬海内外,国民党的钦定史书誉称此地:地灵人杰!

  溪口镇地处四明山南麓,在宁波西南39公里处,奉化城西北15公里处。溪口之名,得自剡溪之水。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人奉化境,称剡源,凡有九曲而汇于甬江,东流入海,人称剡源九曲。第一曲为六诏,相传王羲之曾隐居于此,东晋元帝六次下诏征其入朝而均遭婉拒;第二曲为跸驻,相传吴越王钱镠曾驻跸于此。九曲公塘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注入锦溪,故名溪口,亦称锦溪村。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名地,也叫做武岭。据此,蒋氏宗谱题签自称《武岭蒋氏宗谱》,蒋介石自书籍贯为浙江奉化武岭,而不书溪口。

  四明山周围400公里,共有280座峰,其中70峰雄踞奉化,溪口镇即在群山环绕之中。它东枕武山,西挹龟山,北倚白岩山,南对笔架山,重峦叠嶂布景。武山即武岭,在溪口镇东首,屏障全镇,为溪口的门户。这座山的通路旁原有一所庵庙,称武山庙。1934年蒋介石在此建造气势宏伟的武岭门。门前额题有武岭两字,是于右任手笔,后额也有武岭两字,是蒋介石自题。“文化大革命”中,这4个字被用水泥涂掉,改为红卫两字,现已恢复原状。

  溪口镇自古以来就是浙东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引得众多骚人墨客,前来寻幽探胜。相传有溪口十景: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茑、溪船夜掉、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广为天下闻。武岭镇口的潭墩山,是溪口十景之一,剡溪在其脚下流过,山巅有文昌阁,别名奎阁,故称奎阁凌霄。文昌阁始建于1731年。蒋氏先祖蒋元凤有诗:

  奎曜冲牛斗,

  阁同霄汉通。

  岗从脚下起,

  霞旁顶尘红。

  九曲波涛静,

  千山树木崇。

  1924年,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回乡扫墓,登潭墩山,见文昌阁楹栋欹斜,与其兄蒋介卿商议鸠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并筑亭三楹,题名为“乐亭”。不过溪口人习惯称文昌阁。亭建成后,蒋介石亲撰《乐亭记》一文以记之,文曰:

  武岭实出于剡溪九曲之口,独立于四明群山之表,作中流砥柱,为万山所景仰……命匠鸠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属予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也,乃取义而名之曰乐亭。

  文体仿欧阳修《醉翁亭记》,且以砥柱中流自许。据风水先生说,文昌阁地处“伏虎吸水”,又称龙头。蒋介石一向迷信,乐亭建成后就成为他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每回溪口,多驻于此。乐亭两旁均筑有石级,盘旋通道。向南级而下,临溪有一石桥,名“憩水桥”,凭栏观鱼,水清见底,名日“碧潭”,是锦溪最深之处。“碧潭观鱼”也是溪口胜景之一。蒋介石回溪口常与宋美龄在此垂钓观鱼。潭墩山东浒,沿岸遍植桃花。岸下流出的泉水,冬日也微温不冻,这也是溪口十景之一,名为“武潴浪暖”。蒋元凤亦曾有诗:“两岸桃花夹,中间一水通,泉温由土脉,冻解不关风。”蒋介石后来在此筑一临溪小洋楼,溪口人称小洋房。蒋经国由苏联回国之初,曾与妻蒋方良、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在此课读。1939年,日本侵略军飞机将乐亭夷为平地,1987年,由当地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

  雪窦山比武岭风光更胜一筹,人谓溪乡名胜,首推雪窦。它是四明山脉在奉化70峰中最享盛名的一个山峰。山顶平地上有一古刹,即雪窦寺,距溪口11公里,为浙东第一名刹。因雪窦山高于诸峰正中的乳峰,下面有一石窦,泉水从中喷激而出,其色如雪,故称乳窦或雪窦,山名、寺名均源出于此。蒋介石每次回溪口,必游雪窦,他曾为雪窦寺题有“四明第一山”的横额。

  雪窦寺历史悠久。据《雪窦寺志》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事佛,名瀑布院。841年改建今址。859年为裘甫所毁。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观音禅院,892年,常通禅师来寺主事,刺史黄晟施田1300亩,寺院作了大规模的扩建,遂成十方禅院。999年宋真宗赵恒赐“雪窦资圣禅寺”寺额。1157年失火焚毁,1163年复建。南宋时成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1288年和1643年又两次被毁,清代顺治年间重建。“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毁,1986年重建。

  雪窦山除雪窦古刹外,尚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御碑亭、千丈岩瀑布、妙高台、三隐潭等。御碑亭位于雪窦寺东南,为“入山第一门”。据宋代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御书应梦名山记》云:景祐年间(1036年前后),宋仁宗赵祯梦游“八极之表”,醒来后,诏“图天下山川以进”。雪窦山“双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圣心”。于是敕谕:“名山感形梦寐,今遣内侍张履新赍沉香山子一座,龙茶二百片,白金五百两,御服一袭,表联崇奉之意,监司宗臣,特免徭役,禁人樵采。”自此,雪窦山、寺名声大振。1245年冬,宋理宗赵昀追书“应梦名山”4个大字。翌年4月,勒石建亭,将“应梦名山”4字刻于亭内,并由广闻禅师作记,供人观瞻。现存亭子,由雪窦寺僧人于1894年募捐重建。

  千丈岩瀑布在雪窦寺以南半公里处,瀑高186米,以雄奇壮观闻名江南,北宋真宗赐名“东浙瀑布”,王安石有诗:“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织丝挂,映日还成五色纹。”为了观瀑,岩壁腰际筑有一石桥“仰止桥”,蒋介石、宋美龄每次来千丈岩瀑布,均于此桥驻足。离千丈岩约500米,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峰顶有坪如台,东西约15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面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放眼西望,翠峰间镶一面明镜,曰“亭下湖”,真乃湖光山影共徘徊,堪称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

  这里海拔700余米,气候凉爽,周围松樟翠竹蔽日,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雪窦山见妙高峰爱之”。“民国十六年总统蒋公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妙高台”。别墅为中式建筑,中间是三开间两层楼,前有开井,黑漆大门,进门两边各有一间平房,上是阳台,有走廊相连,后有3间平房,有围墙连成一个整体,建筑面积为436平方米。蒋介石、宋美龄夏季常到这里小住。别墅左首是曾住持雪窦寺的和尚石奇的坟墓,蒋每次来,照例先向石奇和尚墓一鞠躬,再进内休息。三隐潭在雪窦寺西北约5公里处,是一条涧水形成的三级瀑布,按位置高低,称为上隐潭、中隐潭、下隐潭。下隐潭潭约半亩,上覆悬岩,犹如天生石屋,急流从旁飞落,若彩霞横空。下隐潭之上循岩而人至中隐潭,峭壁幽谷,飞沫溅衣,冷风扑面,如进清凉世界。中隐潭之上为上隐潭,仰视飞瀑有如九天银河。蒋介石最喜欢此处胜景,曾于1920年负气回乡时,写诗鸣志,诗曰:

  雪山名胜东南最,

  不到三潭不见奇。

  我与林泉盟在夙,

  功成退隐莫迟迟。

  据考证,溪口至少在唐代即有人居住。乾隆年间所修《奉化县志》云:唐贞元年中,“右相樊泽致仕卜居……樊氏子孙世居此焉”。樊泽是有史可查的溪口第一个居民,也是今溪口镇沙堤村的樊姓始祖。后又有“宋监察御史樊良忠因与丞相王安石不合,弃官归里”,终老溪口。

  1006年,溪口建村。l226年前后,人口已近800.南宋丞相魏杞,字南夫,原籍安徽寿春,奉孝宗赵昚之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他晚年告老,定居鄞县小溪,于1184年去世,特选择溪口飞凤山作为墓地,可见溪口当时已颇有影响。

  溪口,旧时称禽孝乡。传说,有位姓董的少女,每天依南窗刺绣,窗上有两只燕子筑巢而居。董女每天以米食喂之,并编竹以护其巢。两燕冬去春来,年年往复。以后,董女病死,两燕悲鸣不已。3日之后,董女父母到其女坟头祭扫,只见两燕伏死其女坟上。乡人视为奇事,因改地名为“禽孝乡”。以后,又由于溪口位于剡源九曲之口,为体现其景色特点,又因水易名,改称“溪口”,禽孝乡之名逐渐隐没。

  1902年重修的《奉化县志》,称溪口为镇,这是现有资料中溪口称镇的最早记载。此后,溪口称乡称镇多次变化。1919年正式定级为行政镇,是奉化28个乡镇之一。1928年改称溪口乡,1935年又改称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溪口一度改乡,1951年改为镇至今。

  1949年蒋氏家族败亡台湾之前,溪口镇共有居民900余户,其中大半是蒋姓。此外,溪口的大姓尚有周、王、任三族。

  溪口镇原来只有一条长街,沿着剡溪北岸伸展,东起武岭门,西止武岭公园,约2.5公里长。从街东头的武岭门进镇西行不远,就是蒋宅。

  丰镐房取文王建都丰邑,武王建都镐京之意,由蒋介石和蒋瑞青两人分别继承。后瑞青夭折,二房合一,由蒋介石独撑门面。丰镐房“前厅后堂,两厢四廊”。蒋家阴宅也颇大。

  蒋介石于1887年10月31日出生在其祖父蒋斯千、父亲蒋肇聪经办的玉泰盐铺楼上。玉泰盐铺开设在溪口中街簟场弄口。1889年,蒋介石两岁时,玉泰盐铺失火,屋化瓦砾,蒋氏一家只得搬到下街祖遗的“素居”。不久,蒋肇聪又在火焚旧基上重新起屋开店,重建了玉泰盐铺。1895年,蒋肇聪过世,第二年蒋介卿、蒋介石两兄弟析产,蒋介卿分得玉泰盐铺,蒋母王氏携子留居祖宅报本堂。1921年,玉泰盐铺第二次失火,蒋介卿在妹夫宋周运的帮助下,又造起了新屋,但玉泰盐铺实际上只挂一块招牌,开的却是公余钱庄。1946年重新拆建,改成石库墙门院落,蒋介石题写了“玉泰盐铺原址”界石,今尚存。

  “素居”是蒋家祖宅,与玉泰盐铺相距约500米,为一幢二层小楼,有房10余间。蒋介石的祖辈有三兄弟,属“斯”字辈,依次取名为斯生、斯水、斯千,起房名依次为夏房、商房、周房。斯生子名肇余,斯水无后,斯千生二子,长子肇海,嗣于斯水,次子肇聪,承接自己的香火,3家房名依旧。蒋介石的父辈,肇海无子,肇聪生有介卿、介石二子,乃以介卿过继给肇海,为夏房;介石继承周房。蒋介石之弟瑞青出世后,周房又一分为二,名丰房、镐房,乃取周文王建都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之意。瑞青夭亡后,合称丰镐房,由蒋介石独撑门面。

  蒋介石发迹之后,于1930年对丰镐房进行了翻修。因正对着蒋家大门的山峰叫笔架山,旧时迷信风水,有言“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由于这个缘故,丰镐房的黑漆木结构中式大墙门没有拆改,维持原状。风水先生曾说,这大门的位置和高低、大小恰到好处,若是稍加改变,恐会引起宅第龙脉的动荡。为扩建丰镐房邸,蒋介石特地在溪口上街新造了25间楼房,动员原住在丰镐房周围的蒋家同族人家迁居,因上街好做生意,大家都乐意,24家都应命搬走了,只有一家不愿迁移,蒋介石也没有坚持。这样,丰镐房围墙外就留着那么一个不大协调的的折角。

  扩建后的丰镐房营造精致,用料讲究,但规模并不大,共有大小楼房49间,系旧式世家府第建筑。整个建筑为“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格式。前厅题额“素居”,正中设佛堂和一套卧室,犹如蒋母王氏生前居住时一般陈设。卧室平素关着,只有葛竹至亲如王贤裕、王贤钜两舅公一家来时方可进去住宿。后堂为“报本堂”,三字为吴稚晖所题。堂上供有蒋家4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即曾祖蒋祈增夫妻、祖蒋斯千夫妻、父蒋肇聪及妣徐氏、孙氏、王氏,还有亡弟瑞青。

  报本堂扩建后与旧式格局无大变,但装潢迥异:五马散墙——在旧时,只有王侯之家方可造此散墙。报本堂柱子上的两条楹联:“报本至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20个大字,也改成贴金。蒋介石手书“浩气长存”锦框一块,悬于堂中,堂前悬有蒋介石示经国的“寓理帅气”横额。天井里仍植两棵桂树,一金一银,四周银杏树若干。东厢楼上,陈设均为西式,是为宋美龄准备的卧房。宋美龄来溪口时,只是由蒋介石陪同参观过,并没有住,而是常宿文昌阁。西厢房的布置,则全是中式家具,为毛福梅的卧室。

  蒋介石发迹后,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清明或自己的生日,总要回乡。清明回乡是扫墓祭祖,生日回乡是为了避寿。特殊情况,如1927年第一次下野后即隐居溪口,以退为进,不久东山再起。1936年西安事变突遭“兵谏”,被释后,于1937年初回故乡调养,并在家中办了两件事,一件是为他的哥哥蒋介卿办丧事,一件是为从苏联返回的儿子蒋经国补办婚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溪口“光复”,蒋介石父子重返故乡,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1949年局势急转直下,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即临覆亡之命运,蒋介石第二次“挂印”,再次退居溪口,住了3个月。表面上是在野之身,了无牵挂,纵情于湖光山色,其实已知辞去故乡的时辰迫近,何日得归遥不可期。因此,在此期间,他做了一切拜别故乡的事。除了隆重地开祠堂门进宗谱,遍宴族中父老之外,还一再地上鱼鳞岙去,站在蒋母王太夫人墓前默祷。他曾到葛竹外婆家里,向外公外婆的坟拜别,去看了两个年迈的舅舅,又去桃坑山拜别生父蒋肇聪的坟。他到奉化,游了锦屏山,去城内的中塔、岳林寺以及其他一些寺庙;还到了奉化县政府、奉化孤儿院,这个院的名誉正副董事长正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他又去宁波,重游了天一阁、金峨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向寺里的和尚施舍了香金,要他们好好保护名刹。他在天童寺韦驮菩萨前还求了一签。最后,又间道至小盘山,拜别祖茔摩诃的墓。毕竟是热土难离,何况蒋介石又是家乡观念极重的人。

  直到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以后,他还滞留溪口,恋恋不去,期盼着奇迹出现。然天意难违,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如雪崩而解,蒋介石不得不于4月25日最后辞别故乡,败走台湾,作古孤岛再也未得重返溪口。蒋介石生前遗愿:不想身葬异乡!死在台湾只在棺木暂厝,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故乡安魂。

  人民解放军进军浙江,毛泽东指示谭震林保护蒋氏遗迹,蒋经国表示,“这笔钱应该由我来出。”这样才有我们今天所见浙江旅游胜地——浙江奉化溪口镇。

  据王舜祁著文介绍,1949年解放浙江过程中,毛泽东曾经于5月6日指示部队:“在占领奉化时,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5月25日,首先进驻溪口的部队是七兵团二十一军六十一师。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战役总结》记载:“六十一师于5月16日由萧山一带出发,经绍兴,21日攻克三界镇、章镇、仙居、浦口等据点……22日晨占嵊县,续冒雨占新昌,守敌东窜。25日,全部占领奉化溪口一带。”

  六十一师政委王静敏曾对进驻蒋介石故居丰镐房的师部组织科长马贝禾交代:“你们驻进去后,一定要严守纪律,谭政委(即第三野战军副政委兼七兵团政委、浙江省军管会主席谭震林)指示,对蒋介石家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得乱拿和破坏,家里原来怎么摆设的都要原样放着,不要随便搬动,免得外国记者去参观时,借口加以歪曲宣传,造谣破坏我军的声誉。”

  马贝禾坚决贯彻了这一指示。他在《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回忆文章中说:“蒋介石走后,丰镐房留有一名年近五旬的老人看家,得悉我们进驻,显得很高兴,说:‘这么多房子和东西,我正愁管不了,大军进来驻,太好了。’接着,战士们和他一起,清点房子和物品……点好后把门锁上,贴上封条。老人连连点头:‘这样好,这样好。”’

  马贝禾和他的战士们在驻丰镐房的日子里,从未运用过蒋介石家里的任何东西。当时西厢房的几间屋子里,放着不久前给蒋经国40岁祝寿时各地送来的火腿、香肠、名酒,没有一个人打过什么主意。尽管当时部队粮食困难,一天三餐喝稀饭,丰镐房里面存放着二十多袋大米,也没有动过一粒。该师师长胡炜、政委王静敏还亲自把蒋母墓庐查看,把看房子的人找来问了情况,交代他继续把房子和坟墓看管好,防止被人破坏。过去人们一直以为保护蒋氏遗迹是出自“三野”首长谭震林的指示,现在才进一步弄清原来是解放军最高统帅毛泽东的命令,谭则是把这一命令精神贯彻到占领溪口的部队。

  保护蒋氏墓宅意义重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其远见卓识。中国共产党这一举措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好评,而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在准备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争取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谈判,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当时王舜祁在溪口部队工作,新华社曾派记者来溪口拍摄蒋氏墓宅的照片,以及蒋介石设在武岭学校校长室的陈设(因蒋介石自兼武岭学校校长),说是准备趁一位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机会托人带人台湾。这些照片当然引起了蒋氏父子的故乡之思,对国共两党秘密接触起了一定作用。

  1959年,中共中央通过1949年国民党和谈代表、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给台湾写信,内中有两句话:“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对这两句话非常欣赏。要是没有当年保护蒋氏庐墓的命令,那么这两句话就无从写起。周恩来还针对当时美国企图分裂台湾的阴谋,在信末加了四句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可谓语重心长,撼人心灵。

  1978年12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宣传新时期的对台方针:“我们主张通过‘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接着,中央指示,修复在“文革”中遭到部分破坏的蒋氏墓宅,经过两年时间,蒋氏墓宅修缮一新,1981年10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在首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讲话中,向国内外宣布:“溪口茔墓修复一新,庐山美庐保养如故”,并向蒋经国等14名台湾上层人士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回大陆家乡走走看看。

  此后,许多外国记者获准来溪口蒋氏故里采访,最多一批是12国34家新闻单位43名记者。不少蒋氏亲友、旧部也闻讯赶来,一窥究竟。照片通过多种渠道送到蒋经国手中。据几位接触过蒋经国的人多次反馈,蒋经国拿到照片后表示欣慰,说:“这笔钱应该由我来出。”1991年溪口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蒋氏故居被国务院列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海内外游客年年超百万,1999年达160余万人次,其中来自台湾的每年数千人。

  溪口在统一祖国大业和发展旅游经济中的作用应归功于毛泽东。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