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章 宋希濂与滇西抗战

  摘要:宋希濂是滇西抗战的重要将领。他亲临滇西前线指挥怒江惠通桥激战,处理保山“五四”被炸后事宜,数次挽救滇西时局于危难之中,力主怒江设防,率十一集团军反攻松山、龙陵县城,对滇西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宋希濂滇西抗战惠通桥保卫战怒江设防滇西大反攻

一、惠通桥阻敌,部署怒江设防

1942年5月,日军由缅甸入侵滇西,先后占领畹町、芒市,沿滇缅公路向龙陵前进。5月3日,宋希濂接到蒋介石急电:“火速调部,疾进滇西,堵截日军”。宋希濂连夜进行军事部署,调先头部队三十六师坐汽车从祥云昼夜兼程开赴滇西前线。5月5日,中国守军炸毁怒江咽喉惠通桥,500日军渡江至惠通桥东岸,中国军队100余人奋起还击,正当惠通桥保卫战万分危急之际,三十六师一零六团及时赶到,与敌展开激烈战斗。稍后一零七团、一零八团也参加战斗,血战三昼夜,成功地堵截了日军,解了惠通桥之危。当时师长李志鹏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亲自赶到现场,参与指挥并重新部署火力。形势转危为安后,宋希濂才返回离惠通桥只有70公里的保山。惠通桥战斗打响了滇西抗战的第一枪,此战缴获敌轻重机枪、步枪80余支,不仅打击了日军继续东进的企图,保住了保山这个重要基地,造成了敌我怒江对峙的形势,同时争得了准备反攻的时间。这一仗虽然是个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却是很有战略价值的。

与此同时,宋希濂率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八十八师、预备二师赶赴怒江东岸,沿线构筑工事,阻敌东进,并渡过怒江,反攻日军。由于日军大批援军赶到,奉命除预备工师留守腾冲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外,全部撤回东岸,沿怒江设防,形成举世闻名的怒江防线,敌我对峙达两年之久,使长驱直入、不可一世的日寇不能越过怒江天堑一步。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由于对滇西形势不太了解,一度有放弃怒江沿澜沧江一线设防的打算,宋希濂赞同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怒江设防主张,两人联名多次电告重庆军委会,阐述了怒江设防的重要性、可能性与必要性,重庆军委会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并加强了怒江防线的力量。

二、安抚地方民众,收拾缅战残局

远征军在缅甸失败后,引起了全国震动。宋希濂奉命到滇西组织救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挽救。

(一)掩埋尸体

1942年5月4日至5日,日军出动飞机108架次对保山进行了轰炸,史称“五四”被炸。几千间房屋被毁,近万人被炸死炸伤,城内城外尸横遍野。5月5日,宋希濂至保山,责令地方政府掩埋尸体,妥善处置善后事宜。

(二)派出军、地医务人员对民众注射疫苗

日军除轰炸保山外,还投放了细菌弹,并收买汉奸在滇缅公路河流水井投毒,导致鼠疫、霍乱盛行,受灾死亡的群众达五六万人,有的村寨人员全部死亡,极为悲惨。宋希濂与李根源组织昆明有关专家到保山调查疫情,发放药品,派出军地医务人员为群众打防疫针,控制了疫情扩散,减轻了人民痛苦,稳定了社会治安。

(三)收编散兵游勇,惩治失职脱逃军官

当时从缅甸败退下来找不到建制的散兵,因生活无着落四处骚扰百姓,宋希濂下令收编散兵游勇5000余人,既给散兵再次报国的机会,也减轻了群众不应有的负担。

另外,在板桥郎义村召开军事紧急会议,召集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远征军参谋团和各部队官长,对缅战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刻检讨反省,当场解除了在缅战中不战而逃的六十六军军长张轸、二十九师师长刘伯龙、二十八师师长马维骥的职务,押送后方机关处理。同时撤销已无一兵一卒的六十六军二十九师建制,改原二十八师为新编第二十八师,留待下一步收容整编,从而有效维持了社会治安。

(四)及时召开军民大会,达成坚守保山共识

宋希濂率十一集团军及时配合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在保山金鸡召开军民联席会议,召集保山党政军要员及社会名流三百余人,对坚守保山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广泛讨论,达成共识。会后公推李根源与宋希濂作为保山军政代表致电重庆军委会,详述保山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力陈地方军民坚守保山,加强怒江防务的决心和愿望,促使军委会最终作出坚守保山、沿怒江设防的决定,为确保大西南后方安全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五)积极安置华侨难民

日军入侵缅甸后,大批华侨为免遭日寇残害,纷纷抛弃家业,投奔祖国,但兵荒马乱,屡遭劫难。有的人钱财丧尽,衣食无着,沿路乞讨或露宿街头。宋希濂下令责成地方政府开展救济,伸出援助之手,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粮,或帮助他们租房安顿,或派车送往内地投靠亲友,从而使不少面临绝境的难民重新找到了生活出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使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发扬。

三、隔江对峙,确保后方安全

1942年8月,宋希濂率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移驻大理,所属七十一军、第六军及独立三十六师全部推进怒江沿线的云龙、保山、施甸驻扎,确保大后方安全,敌我隔江对峙达两年之久。

(一)强化怒江防线

将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的200公里怒江防线,分成四段,分别由第七十一军骑兵团、新三十九师、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依山构筑工事,监视对岸日军的一举一动,多次打退日军进攻,有效保障了大西南后方安全。

(二)派出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先后抽调预备第二师和独立三十六师两个师的兵力,深入腾冲及梁河一带,开辟游击根据地,在敌后地方民众的支持下,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扰乱后方,粉碎了敌人无数次扫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上千人,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三)举办大理干训团,为滇西反攻培养军政人才

缅甸滇西沦陷后,大批难民涌入保山至大理一带,不少青年沦落街头报国无门。宋希濂与李根源联名电请重庆军委会获准在大理三塔寺举办“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对这些青年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确定干训团的教育方针为“对滇西青年施以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和必要的军事训练,培养他们成为保卫国家的干部”。干训团共创办两期,招收学员2000余人,为滇西大反攻培养了一批军政人才。

(四)带头创办学校,恢复滇西教育事业

保山“五四”被炸,几所中小学遭到毁灭性破坏。学校普遍关闭,变为蓬蒿之地,宋希濂组织了七十一军等部队在保山创办了保山中正小学、中正中学等一批部队子弟学校,同时恢复了保山省立中学、县立中学等一批学校,并在学校开展时政教育和军事训练,对地方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统率十一集团军展开滇西大反攻

1944年5月11日至1945年1月20日,滇西大反攻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宋希濂统率十一集团军攻击松山、龙陵等据点,攻克左翼,先后消灭日军16000人。在滇西战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穿插迂回,切断敌人交通线

根据远征军长官部的战略部署,反攻初期,十一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穿插作战,切断敌人在滇西各据点的主要联系,使之不能首尾相顾。1944年5月中旬该部组织了三个加强团,分别从惠人桥、惠通桥、打黑渡等处渡江,抢占滩头阵地,打开前进通道。随后又组织七万大军一举过江,分五路对腾冲、松山、龙陵、平戛、芒市各大据点的联系通道进行全面穿插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相继占领了敌人后方通道上的腾龙桥、镇安街、黄草坝、猛冒、象达等交通要塞,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为击破各据点敌人创造了条件。

(二)攻克平戛,拔掉前进道路上的重要据点

平戛今称平达,位于龙陵东南部怒江西岸,是施甸、永德通往龙陵、芒市的交通要道,日军于1942年占领滇西后,派五十六师团一四六联队主力驻扎,作为与远征军隔江对峙的主阵地之一。十一集团军渡江后,先派一部绕过正面直接进攻敌后的象达等地,切断了该处守敌与芒市大本营的联系,接着1944年7月中旬集中两个师的兵力对平戛之敌实施全力围攻,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争夺,终于在8月下旬攻克平戛。

(三)攻克松山、龙陵

龙陵地处滇缅公路要道和腾龙公路交会处,乃战略要地,日军占领滇西后,经过两年的经营,修筑了松山和龙陵县城核心据点,以四周高山为依托的严密防御体系,易守难攻。十一集团军渡江后,集中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和新六军第三十九师围攻龙陵县城,皆因兵力不足遭敌人前后夹攻而失败。宋希濂因误报已攻占龙陵县城而被撤职,总司令一职由黄杰接替。后来长官部将二十集团军一部和战略预备队第八军、第五军二零零师也投入战斗,共10万大军从东、北、南三面包围龙陵,经过五天激烈战斗,最后攻克松山和龙陵。

(四)乘胜追击,会师芒友

龙陵被攻克后,日军主力被歼,我军乘胜追击,顽强奋战,1944年11月22日收复芒市,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会师,滇西抗战以全国最早收复国土而载入史册。

宋希濂率十一集团军数万将士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取得了重大胜利,功不可没。在总结滇西抗战经验时,宋希濂指出,首先是滇西人民的大力支援,其次是中国远征军广大官兵的顽强战斗意志,最后是同盟国的大力协助。宋希濂客观地对滇西人民的支援给予了肯定。他指出,滇西反攻战中绝大部分粮食是由滇西老百姓拿出来的,从昆明运济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有了粮还得送到部队所在地去。同时打仗还需要大批弹药来补充,当时投入运粮运弹的滇西老百姓,至少有二三十万人,他们真是辛苦万分,“因为他们知道对日本帝国主义打仗是一场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只有把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了或赶出国土,才能安居乐业。所以他们一方面忍受痛苦,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来支援这一场反攻,这是这场战争所以获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