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试论滇西抗战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滇西军民为抗击日军侵略,收复怒江以西失地,保障滇缅公路及输油管道畅通,配合盟军反攻缅甸,进行了近三年英勇顽强的斗争,以最先收复国土而载入史册,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胜利的篇章。

关键词:滇西抗战胜利原因历史地位重大意义

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我国滇西军民为抗击日寇侵略,收复怒江以西失地,打通滇缅公路,配合盟军反攻缅甸,进行了长达两年零八个月的英勇斗争,以最先收复国土而载入史册,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战树立了一面胜利的旗帜,在我国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史学界对于滇西抗战研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滇西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一席之地,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

一、滇西抗战简述

1937年底,日军攻陷南京,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云贵川三省成了抗战的重要基地。由于日军封锁中国沿海,导致盟国援华战略物资大量需从滇缅公路运进来,由此云南在抗战中的地位日趋重要。1940年7月18日至10月18日,日本逼迫英国政府签订协议,封锁滇缅公路三个月,大批物资堆集在缅甸仰光和印度加尔各答,无法运进中国,给中国的抗战进一步增加了困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两国在重庆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议》。根据协议,为保障滇缅公路畅通,配合缅甸战场,中国政府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以罗卓英为司令,杜聿明为副司令,统帅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三个军10万人准备入缅作战。缅甸是英国的重要殖民地,英国人顾忌中国军队入缅会威胁他们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一再拖延中国军队入缅时间,直到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仰光告急时,英军惊惶失措,才急电中国远征军入缅增援。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底入缅,积极布防,准备与日军会战曼德勒,并在苗梅、同古、仁安羌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给日军有力的打击,但由于良机丧失,英军溃退,人地生疏,水土不服,情报不灵,指挥机构混乱等原因,使中国军队“无法发挥全力,自始至终战况均呈被动之态势”。接着日军避开了曼德勒中国远征军主力,一部于4月29日袭占了缅北重镇腊戍,切断了远征军后路,另一部攻陷八莫、密支那后组织快速部队向中国境内长驱直入,迫使中国远征军突围。远征军一部在郑洞国将军率领下经过野人山,越过茫茫亚热带森林撤退至印度,组建中国驻印军;大部绕道中缅边境退回云南,远征军由10万人减至4万人,损失惨重,而且使我国唯一的陆上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造成了日军入侵云南之势。

1942年5月3日,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占领中国边境重镇畹町,5月4日又占领芒市(今潞西)、龙陵,然后换装混入难民之中沿滇缅公路向怒江惠通桥逼进。当时,据美国空军侦察报告,滇缅公路中国军队零零散散,毫无抵抗力,照此速度,再过十几天日军就可以进逼昆明了。日军入侵滇西的消息震动了省城昆明,于是国民党军委会决定放弃怒江退往楚雄防守,并下令破坏了祥云至孟定的公路。祥云至金沙江以南公路及惠通桥以东公路均已破坏50公里,如果放弃怒江天然屏障,形势对中国守军将十分不利。此时,幸有云贵监察使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力争坚守怒江,他一方面给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和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打电话,请求派援军在怒江设防,同时派人联络滇西各地土司牵制日军,尽守土职责,同时另一方面不顾七十高龄从楚雄抱病西上御敌,发表了《告滇西父老书》,号召滇西人民起来守土抗战,并表示了自己抗战的决心,“但苟有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亦在所不辞”。随后蒋介石命宋希濂将军紧急动员,从昆明乘汽车向怒江疾进。5月5日中午12点15分左右,当混入难民中的日军即将抵达惠通桥时,因一辆私车在桥上出故障堵塞交通,中国守军前往干涉,因发生争吵,中国守军只好将司机击毙,日军以为被中国守军发现,在江边开枪并准备强行通过惠通桥,中国守军遵照工兵总指挥马崇六的命令炸桥,只听一声巨响大桥沉入江底,日军被挡在水流湍急的怒江天堑以西。5月10日,日军占领滇西重镇腾冲,怒江以西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敌手。

此时日军为配合滇缅公路的军事进攻,先后于1942年5月4日、5月5日出动了一百零八架次飞机分四批对保山城进行了狂轰滥炸,史称“五四被炸”。5月4日是保山赶集日,又适逢庙会,街上热闹非凡,这次“被炸死炸伤1万多人,房屋被摧毁殆尽”,城内血流成河。此后保山瘟疫霍乱一度流行蔓延,死伤群众达几万人,日本军国主义在保山犯下了滔天罪行。

惠通桥炸毁后,日军不甘心失败,在炮火掩护下有四五百名日军乘橡皮艇强渡怒江,我守桥工兵和中央宪兵数十人奋起还击,激战八小时,我方伤亡殆尽,在千钧一发之际,从昆明西上的中国援军第三十六师一零六团赶到立即投入战斗,团长熊正诗率部与日军在江边展开了白刃战,怒江沿岸居民也带着锄头刀具赶来助战,“喊杀之声,震动山谷”。紧接着一零七团、一零八团也赶来增援,在师长李志鹏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的亲临指挥下,苦战三昼夜,终于将过江之敌全歼,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我军乘势展开反攻,后因侦察到敌人大批援军赶到,才主动撤回怒江以东,放弃反攻计划,并派出预备第二师和第六师各一部深入腾冲、龙陵、潞西、盈江各地,在群众配合下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后方。自此以后,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沿怒江以西建立了腊戍、龙陵、腾冲、腊勐、滚弄、大垭口六个大据点。中国军队第七十一军沿怒江东岸在北起栗柴坝、南连三江口的战线正面设防,敌我隔江对峙达两年之久。

滇西战局稳定以后,国民党调集大批军队驻扎滇西,接受美国装备,加紧训练,伺机反攻。为提高军队素质,加强战斗力,国民党政府在云南楚雄、大理设立了干训团,招募有一定文化的部分流亡学生和士兵,进行培训,并轮训了营级以下各级干部。在印度的蓝姆伽设立军事学院,用飞机接送,越过“驼峰航线”,轮训团师军级干部。到了1943年,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歼德军30万人,美军在太平洋也展开了对日攻势。为配合太平洋战场,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在印度经过一年美国式整训后发起了缅北战役,经过胡康河谷战役和孟关战役后,于1944年4月逼进密支那。为策应缅甸战役,打通中缅、中印公路,收复怒江以西失地,中国远征军决定于1944年5月发起滇西反攻战役。参战部队有十一、二十两个集团军,共16万人,任命卫立煌为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驻扎保山板桥马旺屯,以霍揆彰的二十集团军为攻击军,率五十三军、五十四军、预备第二师向腾冲推进,以宋希濂的十一集团军为右翼,支援攻击军。完成任务后按军委会命令率第六、第八、第七十一军向龙陵推进。5月11日拂晓,卫立煌将军下达了强渡怒江,攻击敌军的命令,怒江东岸丛林里隐蔽着的我军强大炮群昂首咆哮,万弹齐发落入敌军阵地,江边我军在炮火掩护下乘势过江,战斗场面极为壮观:

怒江在咆哮!狂涛在奔腾!飞射弹雨不分,狂炸烟雾笼罩;高山怒水响云霄,浪头尖上人在跳。渡人海横断了流,刺刀排浪涌上陡岸。不怕暴风雨,不怕枪炮弹,挑破铁丝网,冲垮阵地线。滇西反攻战役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渡怒江(1944年5月11日至12日)

当时驻扎在怒江以西的日军有五十六师团全部,第二师团之第四、十六、二十九联队之一部,第五十三师团的搜索联队以及第十八师团等,为日军精锐部队,战斗力相当强。5月11日早渡江战役打响,按原定计划,中国远征军2万多人在怒江东岸三百里地分十二处强渡怒江,顺利过江。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四军经过激烈战斗后,攻占了灰坡、北斋公房,向马面关、瓦甸方向攻击前进;第五十三军攻占了大塘子,向林家铺、江苴街方向攻击前进,各部伤亡较大。第十一集团军主要在红木树、平达两地与日军激战,先后攻占了红木树东北各高地、平达外围据点。

第二阶段,攻占松山、腾冲、龙陵(5月25日至11月13日)

6月4日,第七十一军发起了松山战役,牺牲惨烈,曾五次围攻冲锋,伤亡过半,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6月24日,又调第八军接替,军长何绍周使用九个步兵团,并率预备师、山炮营、工兵营强行猛攻,以飞机轮番轰炸和地面进攻敌军阵地相结合,经过十几次激烈战斗,才攻下滚弄坡和大垭口等据点。后来工兵营在松山顶日军阵地下大约30米处进行对壕作业,挖了两条地道,装进六吨TNT黄色炸药,将顶峰炸翻,“堡内七十余名敌人粉身碎骨”,我军占领了松山高地,直至9月7日,结束了松山战役。此役共歼灭日军3000余人,远征军第八军也伤亡3000余人,可见战况之激烈程度。

从5月25日开始,第二十集团军向高黎贡山日军各据点进行攻击,于6月21日占领了江苴街,迫使敌人退守腾冲外围。6月22日,远征军分别沿桥头,顺江街、江苴、保腾公路、腾冲西侧分四路向腾冲外围攻击,于7月27日扫清外围据点。8月2日,对腾冲城发起总攻击。日军拼死抵抗,远征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为攻克该城,远征军每天出动五十架次飞机对城内反复轰炸,并施放凝固汽油弹,经过40多天的巷战及白刃战,于9月13日全歼守城之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八联队8000余人。9月14日,腾冲城宣告光复,战地记者进城后发现城内日军修筑的堡不下300座,“腾冲城内不仅找不出几片好瓦,连青的树叶也一片无存”,“每一寸土地,都是浴血搏斗得来的”,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焦土抗战。

自6月5日至11月3日,历时五个多月,龙陵城得而复失,敌我反复争夺三次,战斗十分激烈,阵地犬牙交错,最后收复龙陵,歼敌1万余人,远征军伤亡失踪达28000余人。

第三阶段,攻占芒市、遮放(11月13日至12月11日)

龙陵失守后,日军退守芒市,企图节节抵抗远征军。远征军以一部向芒市河西岸迂回,一部正面攻击,一部沿党练、勐戛实施迂回,三面包围芒市城,敌军因后援无望,担心后路被断,弃城向畹町撤退,远征军乘势追击,12月10日占领遮放,歼敌一千余人。

第四阶段,攻占畹町,会师芒友(1944年12月26日至1945年1月27日)

远征军经过半个月的调整补充,于12月26日向边境重镇畹町发起攻击。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在龙川江西岸担任警戒,切断滇缅公路,第六军沿滇缅公路向畹町攻击,第二军从勐古街向黑勐龙、畹町攻击,第七十一军为预备队,在第二、第六军之间加入战斗。1945年1月20日,远征军经过激烈战斗收复畹町,将日军赶出国门,全歼日军3900余人。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缅甸境内芒友胜利会师,结束了滇西反攻战役。

滇西反攻战役自1944年5月11日至1945年1月27日,历时八个月零十六天,歼灭日军两万余人,远征军伤亡失踪达67000余人。

二、滇西反攻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

滇西反攻战能取得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由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日军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在怒江以西3万平方公里的战线上,日军只能抽调两万余人,远征军有16万正规军,为国民党精锐部队,数量上优劣已分。日军士气低落,物资供应困难。远征军经过训练,物资供应充分,武器精良,士气高昂。主观上,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是正义之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宋希濂将军把远征军胜利的原因归结为三点,有一定道理。第一是滇西人民的支援,第二是远征军官兵坚强的斗争意志,第三是同盟国的协力。

滇西反攻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威望,令西方各国刮目相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

(一)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合部,是太平洋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当时滇西与缅甸、印度接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滇西战场与盟军太平洋战场紧密相连以至于成为太平洋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休戚与共,相互支援。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中国军队渡过怒江的攻势,“是对敌人心理上的一个猛击”,“是中国经日军长期攻势事后弹力不减的象征”;《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说,滇西的出击,声援了缅北我军的攻势。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军,使日军再无力开辟新的战场,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这无疑是对盟军作战的有力支持。滇西反攻作战虽然在中国西南一角进行,但它胜利的意义却超过了中国一国的范围。所以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出身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长驱直入,直捣中东……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这样吗?”

(二)滇西抗战是全国最早收复失地,彻底消灭了入侵滇西的日军的战斗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捷报频传,而国民党在中原豫湘桂战场却遭到了大失败,日军一直打到贵州独山,震动了全国,这与滇西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滇西战场是全国最早收复失地的地区之一,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振奋了人心。“自夸精锐的日本陆军被他们一向轻视的中国军队打垮了”,这对日本军部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英勇抗击日寇,但对滇西战局也极为关注,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放日报》发表了多篇社论。《新华日报》也以大量篇幅报道滇西抗战战况和要闻。1944年,《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呼吁中国军队“应该立即从滇西主动出击,坚决地打几个胜仗”。滇西反攻战打响后,《新华日报》又发表短评,指出“滇西我军能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区发动攻势,是很有意义的”。它“配合了中原战争,表现了我军力量上的储备,表现了我军在敌寇攻势压力下不是没有抗击力量的余裕”。美国马歇尔将军曾在一次报告中说,腾(冲)龙(陵)之役是中国有价值的一役。值得一提的是远征军将领戴安澜在缅甸殉国对全国震动很大,当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的遗体运回国内时,滇西群众几万人排在灵柩经过的公路两旁,对这位血战昆仑关、远征异邦的爱国将领莫不肃然起敬,深切哀悼。当时中国共产党高级将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都送了挽联,周恩来称赞戴师长是“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毛泽东作了“海鸥将军千古”的长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1956年,戴安澜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三、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首先,滇西反攻战的胜利,将日寇赶出了国门,收复了怒江以西失地,使沦陷区人民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免遭奴役蹂躏之苦,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神圣尊严,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其次,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军民并肩作战的胜利。

滇西抗战的胜利,不仅收复了失地,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给国民党军队重新输入了物资血液,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同时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信心和榜样。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打败任何侵略者。应该指出,在滇西反攻战中,滇西人民是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滇缅公路的修筑被美国人称为奇迹;中印输油管道的铺设、保山飞机场的扩建,无一不凝聚着滇西人民的血汗和大力支援。据统计,滇西战役中,运粮、运弹民夫达到4160324人次,骡马1193652匹次,驮牛380478匹次,而死亡民夫3854人,死亡骡马4794匹,死亡驮牛1510头。另据统计,滇西反攻时,总计“补给军粮9125吨,马料650吨,弹药3347吨,总计13122吨,连同食盐副食品及装备器材等,大约14000吨,在吾国战史上,消耗数量,不可谓不巨”。八年抗战中,仅保山县就动员了两万多人入伍参战。远征军反攻前,有16万大军驻扎保山,军粮辎重绝大部分由保山县就地筹给,整个保山坝变成了一座座兵营,“每一乡无有不驻兵者,每一户无有不应夫者,骡马驮牛则全体出动”。怒江东岸的老百姓甚至把门板拆下来供远征军修筑工事。许多民工为筑路风餐露宿死于塌方或疾病,为抢救伤员和运粮运弹而死于枪林弹雨者也不计其数。爱国华侨梁金山,捐出几万块银元修建惠通桥,使滇缅公路得以畅通,他的爱国事迹在滇西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称他是“国家的义士,民族的孝子”。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南洋招聘了3200名汽车司机和修车工组成“机工团”分九批回国抗日,担负滇缅战略物资运输任务,至抗战结束南侨机工牺牲者达1000多人。毛泽东称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的陈纳德将军,退役后自愿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他训练的第十四航空志愿队,常常以少胜多,击落敌机甚多,人们称之为“飞虎队”。在滇西反攻期间,飞虎队又“在滇缅战场取得了制空权”,对滇西抗战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援作用。

再次,滇西抗战的胜利,较好地策应了缅北战役,为盟军反攻缅甸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援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

最后,滇西抗战的胜利,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可欺侮的。抗战中中国人民表现了巨大的凝聚力,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美国的吴德上校曾称赞中国军队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国史迪威将军也曾公正地评价说:“只要装备齐全,训练有素,指挥得当,中国军队比得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队。”

总之,滇西抗日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抗日战场上最早胜利的反攻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重要战役。滇西抗战的胜利,使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西南消除了威胁,也使盟军打通了东亚和南亚的联系,在亚洲战场形成了对日军合围反攻的态势,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