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章 发展兴趣点,把兴趣变成竞争力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学专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曾经这样写道:“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新鲜的血液,家长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扮演一个协助的角色,尊重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家长必须以行为告诉孩子,父母自始至终是支持他们的,不但尊重他们的选择,也理解他们的放弃。

  了解孩子的兴趣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当今中国,压在家长心头最沉重的话题是教育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失败不起,失败了就意味着全军覆没。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他们也太不爱孩子了。爱孩子是一种本能,甚至连鸡妈妈都能做到,关键是会爱,就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光爱不行,不了解庄稼就没有好收成。家长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磊磊学了三年钢琴,也抗议了三年,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在家长决定放弃之后,顿时每一天都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一家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谈论恐龙、昆虫、历史以及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磊磊喜欢英语,可以一遍一遍去听他的那些英语动画片录音,每周六兴致勃勃地去参加英语兴趣小组学习,无论如何不肯放弃,学习的劲头十足,完全不像练琴时那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家长对于那些时髦的“一课一练”,以前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吩咐磊磊照做不误,但现在若要全部扔掉,家长心里还真有点不踏实,所以从上学期开始,家长就变了一下方式,在每个单元结束或是复习阶段,不再是简单地做做题目,而是让磊磊看里面的题目,知道自己哪些掌握了,哪些还没搞清楚记牢。这种多快好省、速度快、效率高的学习,磊磊很乐意接受,因为他不会为了要应付考试,而放弃爱看的“探索频道”。

  常听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条件多好!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他们为什么还不满足、还不快乐呢?是啊,按理说,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孩子为什么还不知足呢?其实,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一般来说,如今的家长普遍重视了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要。童年是极其宝贵的,能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做父母的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关注、了解和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研究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们渴望什么,家长必须弄清楚。只有了解了孩子的需要,家长才可以对症下药,满足其正当的要求,利用其合理需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家长要尽量发现并满足孩子的那些满腔热情的探索求知的需要。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淘气行为感到伤脑筋。其实,很多有经验的家长告诉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一定能从淘气孩子身上发现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好奇心”、“求知欲”等。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过不断地接触、反复地探索和研究才逐步形成的。对于儿童而言,外界事物样样都是新奇的,因此,他们总想去探索了解,这种求知的欲望正是孩子的聪明才智发展的动力。科学家爱迪生小时候就很淘气,但他的母亲能从孩子的淘气行为中发现孩子好奇心理并予以保护和引导,最终帮助爱迪生成长为科学家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正确地了解和满足孩子正当需要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童年期的孩子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种“童年的乐趣”往往为我们大人所忽视。家长往往不管孩子有无兴趣,很早就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进行“成人化”的系统教育,要求孩子进行弹琴、绘画、舞蹈等技能训练,这种教育忽视孩子的天性,以剥夺孩子的童年乐趣为代价,结果必然有害于孩子的成长。其实,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并同其日后的心理发展是密切相联系的,在孩子个性的形成中,兴趣和爱好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当、有益的兴趣和爱好能促进其日后才能的发展;相反,不正当的兴趣和爱好会对日后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职业选择甚至生活的方式等方面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起到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和钻研,并能创造性地做好。兴趣所具有的积极、肯定的情绪特征,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向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孩子凭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在不同的领域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发现并保护、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很重要。

  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越广泛,他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在其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所从事的活动和娱乐的可能性也就越多种多样。正因为如此,所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取决于孩子的个性特点和他的发展条件,而且往往表现在其日常的言行中,特别是“玩”之中。比如孩子对音乐的爱好往往表现在他经常听音乐或欣赏音乐会的过程中;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往往表现在他平时的乱涂乱画中;对电子机械等技术科学方面的兴趣往往表现在平时对玩具或家庭用具的乱摸、乱拆、乱装的“破坏性行为”中:对体育类的兴趣往往表现为平时的“不安分”与好动中,等等。当孩子在广泛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他们能理解的事情并能从中吸取一些什么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兴趣。因此,作为家长,应尊重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关注他们童年的乐趣,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只要细心地观察孩子平时的言行,看他经常在谈些什么、看些什么、玩些什么,就能摸清他在想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

  孩子的兴趣本来就是单方面的,也许孩子起初不感兴趣,但在父母的引导、鼓励下,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去学习,孩子也可培养出兴趣来。

  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他是否有能力学习,他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有时间学习,父母有没有能力供孩子学习,都是需要父母一再观察、考虑的。

  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父母的责任是什么?除了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高素质的人,还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一个人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

  孩子的兴趣也许很广泛,但只要是孩子的兴趣,家长都应该大力支持。

  因为只有跟着自己的兴趣,孩子才能快乐地学习。

  孩子能不能成功呢?关键是他的兴趣能不能早一些被发现,而且被大人所注意。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孩子所有方面的能力,兴趣是很重要的,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小玲从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下学习美术,因为长期的艺术熏陶,身上仿佛也带上了一种古典的韵味,举手投足都给人很得体舒服的感觉。现在小玲也已经长大了,正在某著名美院深造,学习国画。小玲把自己的兴趣同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成功的。自幼习画让她有了一种异于常人的优雅气质,艺术的熏陶对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会灰心丧气,而是去想办法,千方百计地克服它。事实上,每个从事他无限热爱的工作的人,都是能成大事之人,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能够取得成绩和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就是因为在少年时期有着强烈的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们不断地辛勤耕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而现在大多数的爸爸妈妈只重视分数,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启发和培养。国家教委提出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就是强调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培养成具备多种能力的未来建设者。

  一个小女孩,偶然发现蚯蚓断成两半后,两半都在蠕动,感到特别好奇。她把断了的蚯蚓分别搁进两个有土的花盆里,想观察一下断了的蚯蚓还能不能活。妈妈非常生气,说:“一个女孩子,摆弄什么泥巴,没出息!”把装有蚯蚓的两块泥巴扔出门去。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到这件事时说:“你看,这么一骂、一扔,就给未来的中国断送了一位女科学家!”

  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车亮,是拥有许多专利的小发明家。起初,什么东西拿到手里他都想拆开来看看。他爸爸不责怪他,只是说:“你怎么拆的,就怎么再装上。”车亮看爸爸严厉的样子,拆玩具的时候就特别小心,每拆下一个零件都按顺序摆好,拆完琢磨明白后,再一一装上。就这样拆了装,装了拆,他成了个小发明家。才上小学,他已经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

  当然,作为父母,不能只欣赏孩子的兴趣,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不管你对孩子的兴趣持什么态度,你都要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并支持,使其发展成为一种能力。

  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兴趣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创新等方面的潜能,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兴趣是成功的资本

  一个人应该把90%的时间花在没兴趣的事情上,这是成功的基础:其它10%的时间用在已有的兴趣上,这将决定你能否成功。这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想要成功,就必须发展自己的兴趣,而后忠于自己的兴趣。

  那么,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人的爱好、个性和心理倾向,是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态度。

  兴趣既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影响的成分。兴趣因人而异,人不同,兴趣也就不同。

  日本的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所以让孩子成才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孩子的兴趣人手。

  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做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姚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篮球。后来他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热爱篮球。

  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伙伴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来说,篮球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小时候,姚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还对考古发生了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他第一次在体工队拿了工资,就去买了航模回来自己做。再后来就喜欢打游戏机了。

  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从来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启发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这种方式让姚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长大之后,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童年,他都会说:“我是玩过来的,没人逼迫我学习。”其实,他所谓的玩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研究自己好奇的所有东西。由于乐在其中,就好像在玩一样。

  中国父母都命令孩子放学后学这学那——音乐、绘画、跳舞。孩子们没有选择的自由,父母说了算。姚明的母亲从不强迫姚明做此类的事,她让姚明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她只要求姚明不要做坏事,或者用错误的方式做事。

  姚明直到9岁的时候,才开始对篮球有点兴趣。到12岁时,他已经非常喜欢篮球这项运动了。父母把他送到上海体育学院,他在那儿每天都要打几个小时的篮球。由于姚明住校,离家的路途比较遥远,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打篮球,他对篮球越发专注了。而他对篮球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成为他成功的一大资本。

  姚明的故事向我们表明:孩子童年时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孩子对某事物的浓厚兴趣,往往会成为他在该方面取得成功的先导。

  孩子对具体事物或经验的兴趣,可能会随孩子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增强而发展成对某类事物或经验的兴趣。比如:孩子开始可能只对听故事有兴趣,后来逐步发展到对故事书产生兴趣,进而将兴趣扩展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乃至文学创作的兴趣方面。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然说的是诗歌,是艺术,但教育孩子也应当是这样的。我们应当根据孩子的天性和显露的兴趣来进行引导和促进,足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完全符合老子的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那些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将自己未了的心愿强加给孩子的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硬伤,有时可能是致命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的成功,更需要精神的成功,后者往往是家长所容易忽略的,这便是造成如今的学生,动辄自杀或他杀的缘由所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的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

  当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与父母不一样时,父母就要允许孩子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作为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爱好和兴趣的权利,父母不应该随便干涉。

  父母在准备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孩子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孩子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这会破坏孩子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总之,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父母们请务必记住,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作为父母就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它。因为孩子的兴趣能让孩子走上成功的道路,能使他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爱好是孩子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渴望与积极性,就有了自觉学习和持之以恒的可能,并且从中体验到快乐。这时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有了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而是愉快、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做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把兴趣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一点就着。

  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出生在山东日照的一个书香之家。这个书香之家的长辈是那么擅长教育,尤其是丁肇中的当教授的父亲丁观海。虽然他回答人们问他如何培养得诺贝尔奖的儿子时只有一句话:“不管他!”但我们只要沿着丁肇中成长的足迹,就可以知道他对儿子的引导、放手、信任和朋友式的尊重,对于丁肇中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丁肇中少年时代正值烽火遍地的战乱时期,东躲西藏的动荡生活不可能给他安排一张安静的书桌,再加上他小时候体质不好,疾病缠身,因此正规教育无从谈起。

  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父亲丁观海送丁肇中到青岛一个德国修女办的天主教学校里读书。由于他小时候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学习遇到了困难,跟不上学校的一些节拍。这时,父亲并不着急,只是根椐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了他宽松的学习环境,将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融进日常生活中,并且以游乐和聊天的方式向儿子灌输。就在丁肇中少年性格成型期间,父亲就与他讨论关于牛顿、克斯韦、冯·卡马及其他科学家的生平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总之,他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以涓涓细流的方式向儿子逐渐“渗透”。正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留痕迹地给儿子以科学的启蒙教育。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丁观海夫妇确实从不管束儿子,总是激发儿子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使儿子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百折不回,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

  1948年,12岁的丁肇中跟随父母来到台湾。到了台湾后,他的身体健壮起来。中学时期的丁肇中,以极大的热忱与好奇心,边阅读边思索。他小小的年纪,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伽利略、法拉第等巨匠的生平中,知道了科学道路的崎岖艰难,同时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但他对物理的兴趣始终不减,最终成长为名扬四海的科学家。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伴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培养起来的,而且,兴趣是可以引导的,这或许是父母想按照自己的培养计划塑造孩子的最基本起点,但是,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贵在顺其天性、自然,家长切忌主观、武断。因此,如果父母急功近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意志去培养孩子并不感兴趣的某些“兴趣”时,这些“兴趣”就必将变成孩子的负担,会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过“苦”;相反,他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这种“乐”,是要以兴趣为前提的。

  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兴趣都可以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能让孩子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父母要具备发现孩子求知欲的慧眼,引导其特长,让孩子在满足好奇心和兴趣的动力下,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殿堂,由窄及宽、由浅及深、由博及精,这才是真正的寓学于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孩子所秉承的遗传基因千差万别,家长绝不可以人云亦云,随大溜式跟班教育,更不可以因孩子没有在自己希望的方面表现突出,就简单地否定孩子,那将是家教的最大败笔,更是孩子一生的遗憾。

  赏识孩子的兴趣

  家长赏识孩子的眼光,能使孩子创造出超出家长想象的奇迹。

  一个10岁的男孩在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

  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

  母亲伸出手臂搂着他,轻声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

  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鲁索。

  卡鲁索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也许,卡鲁索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她的儿子能成为一代歌王,根本没有指望过靠那三言两语去改变她儿子的命运,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赏识的话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唱家。

  现在想一想,父母认为孩子“行”还是“不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的确很大。父母的赏识与放手,对孩子发出的是“我能行”的正信息,使孩子慢慢建立起“行”的意识;父母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对孩子发出的是“我不行”的负信息,使孩子真的认为自己“不行”。每个孩子都有很多潜能,潜能的发挥与成人对他们的赏识分不开,投以欣赏的眼光,兴趣才有可能转化为特长,孩子才会创造出奇迹。

  大部分学钢琴的孩子中只有极少数孩子喜欢,其中有一个云南的女孩说:“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弹钢琴,因为爸爸妈妈爱听我弹。”

  女孩说:“一天晚上,我正在家练琴,屋里静悄悄的。忽然,我一回头,发现爸爸妈妈都坐在床边静静地听我弹琴,爸爸的眼里含着泪水。我害怕了,忙问:‘爸,您怎么啦?我哪儿做错了?’爸爸笑了:‘不,你弹得太好了!爸爸和妈妈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刻是听女儿弹琴,你的琴声把我们一天的疲劳都赶跑了。’真没想到,我的琴声有这么大的力量!有一次,我家来了客人,爸爸叫客人坐下来听我弹琴,还轻声说:‘瞧,我女儿弹得多好!听她弹琴是一种享受!’客人听了一会儿,称赞道:‘真没有想到,中国21世纪的音乐家就出在你们家!’我听了,就觉得自己真成了21世纪伟大的音乐家,更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感觉真是好极了!”

  在孩子对某件事萌发兴趣时,父母不应是挑剔者,而应该是会喝彩的观众。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发展特长并不是为了搞专业,而是为了培养兴趣、提高素质。如果整天挥舞着“大棒”跟孩子较劲,还不如不让孩子学。

  赏识,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挑剔、训斥、打骂也许能培养出画匠或琴师,但绝不会培养出艺术家!因为天才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毅力创造出来的,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人成为这个领域的拔尖人物。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赏识孩子的兴趣呢?

  既然是“赏识”,首先当然要欣赏。什么叫欣赏呢?孩子不是在学吗?

  家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欣赏他学的东西。比如孩子在学画画,你欣赏他画的画:孩子在写字,你欣赏他写的字;他在下棋,你欣赏他下的棋。

  任何东西在没有学习之前,他觉得好,一旦开始学习,必然要付出劳动。付出劳动不被欣赏,孩子的积极性慢慢就会受到挫伤。因为孩子毕竟不是大人,他不能完全凭功利主义来学习呀。

  你的“欣赏”,孩子并不一定会知道,所以你还要“夸奖”。永远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为孩子的短处而遗憾,不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如果总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你就永远没有成就感、自豪感,永远对孩子赏识不起来。当然,赏识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故意装出来的。

  有个年轻妈妈听了教育孩子的课程,决定改变自己的生硬态度,回家就笑着对孩子说:“太好了!儿子你真棒!”孩子莫名其妙,马上过去摸摸妈妈的额头:“妈,您是不是烧糊涂啦?”

  没有发自内心的欣赏、没有真诚的夸奖,你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就是一句空话。

  每个人在情感上都是需要表扬和激励的,特别是孩子们,他们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和激励时,就会勇气大增,创造力也会大大提高。有的父母认为严厉督促是好办法,其实大错特错,因为任何人都不愿意总是被动地做事情,孩子更是这样。所以赏识来自科学的思维方式。

  请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哪怕所有人都看不起他,我们都应该眼含热泪地去欣赏他、赞扬他、信任他、鼓励他,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亮点,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帮助他们充分树立起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让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自信自强,脚踏实地,一步步迈人成功的殿堂。

  发现兴趣,用激情拥抱成功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

  真正的激情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兴趣,因为追逐自己的兴趣而充满激情,因为激情而享受快乐成功。兴趣是点燃激情的火种,如果能够将兴趣、天赋和成功这三者找到最佳的结合点,那么孩子的成功就是指日可待的。

  周杰伦在很小的时候便流露出了对音乐特有的感觉和天赋,他很喜欢钢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听音乐。

  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的周杰伦到一家餐厅去做了服务生。不过他仍然喜爱着他的音乐,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虽然每月只有400元的工资,除了贴补家用,还会拿出很大一部分去买卡带,他还经常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听音乐,并尝试着自己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宗宪发现了他,让他到“爱尔发”音乐公司做音乐制作助理,所谓助理,不过就是帮忙跑跑腿,但这在周杰伦看来可是他实现梦想的一个很好的开始。从此他坚定了走音乐创作这条路的决心,有工夫就向其他人请教。终于,吴宗宪把这个勤勤恳恳的小伙子提升为音乐制作人,以后每天早上,他都把写好的歌整齐地放在吴宗宪的办公桌上。

  在其中他遇到了不少困难,他给刘德华创作的歌,刘德华看都没看便扔到一边,为张惠妹量身定做的《双节棍》也被放弃。当他偷偷地看到吴宗宪撕掉他的创作稿时,他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时,吴宗宪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让他在10天之内写好50首歌,在其中选出10首给他出专辑,这是决定他在音乐路上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果然,经过努力,他在10天之内完成了任务,并顺利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Jay周》。他也从此名声大噪,而这时他只有19岁。

  周杰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更是用持之以恒的激情走向了成功。

  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行使;激情是成功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和事业就难有起色;激情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的灵感和冲动。没有激情,人不过是一块未经撞击的燧石,只有潜在和可能的能量。成功的事业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而全身心地投入,则需要依靠发自内心的激情。对成功而言,热忱或激情是必不可少的。

  而兴趣是这些的前提,孩子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还谈什么激情呢?更不用说成功了。

  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兴趣集中在数学王国里,端起碗忘了吃饭,在火盆的灰烬里画各种几何图形,进浴池又忘了洗澡,竞拿起擦身用的油在身上画起图形来。

  俄国杰出的园艺学家米丘林,从小就喜欢在园子里挖地、选种、播种、栽培和摘果,这同时也培养了他去创造发明新品种的浓厚兴趣。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培育了300多种果树新品种。

  英国人类学家古道尔,小时候对母鸡下蛋感兴趣,一个人偷偷爬到鸡窝里一蹲几小时观察母鸡下蛋。后来他抱着这样的兴趣去研究黑猩猩,不畏艰险,只身深入热带森林和猩猩在一起生活。经过10年的观察和研究,写成了不朽的著作《人类的近亲》等著作。

  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他在文学、医学、数学方面谈不上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对打猎、旅行、采集标本、观察动植物有着特殊的兴趣,正是由于在别人看来是不务正业的这一兴趣导引着他潜心观察、勤于思考,最后完成《物种起源》这样的辉煌之作。

  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中兴趣所至、如醉如痴者更是数不胜数。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是“年少鸡鸣方就枕”,可见他对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学习的乐趣终生不减,正如他作诗自叙的那样“生平喜摊书,垂老如昔狂”。

  这些名人的事迹无不说明,兴趣是一个人获得巨大成功的本源。

  当孩子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他会念念不忘,当孩子对该领域有激情时,孩子甚至可以为它废寝忘食。这时,孩子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毫无疑问,孩子将在这样的享受中获得成功。

  人生目标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的孩子驶向成功的港湾。但身为父母,对孩子负有引导教育之责,因此,并不能只看重兴趣,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兴趣、天赋和成功,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帮孩子确定学习和人生方向。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

  • 家教:与孩子同行

    作者:章创生主编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向家长和我们的孩子讲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给我们小孩以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