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十六章 武夷山悬棺之谜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而其中最让人为之着迷的是武夷山上的悬棺。

  武夷山曾属瓯地。古时有过闽瓯、越瓯等称,秦汉之际又分为东瓯、西瓯,武夷山则属于瓯人的活动中心。

  有个原始故事:一位孤独的老婆婆,收养了一个短尾人。老婆婆死时,这个短尾人刮起了一阵狂风,把老婆婆的遗体送到了悬崖之上。因为,短尾人是不凡的龙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来扫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节。

  这是关于瓯人的故事,说明了瓯地武夷山的悬棺葬俗似乎有很密切的联系。“龙子”是�人的自称,这个短尾人就饱含了�人的图腾崇拜印迹。宋代的祝穆曾经写道:“混沌初开,有神星曰:圣姥母子二人来居此山。众仙立为皇太姥圣母。”

  圣母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母子两人居于山中,与上述那个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对应么?同源于古越�人――“�”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的痕迹。这故事中所表现的葬俗,其实是出于后人对先人的崇敬,也就像人们所普遍猜测的那样,极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悬棺葬这种礼遇,因为这种祭奠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此外,这种葬俗必然与当时武夷民族意识有关。郭沫若先生考察时曾提出,这是一种属于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悬棺数千”,那时,悬棺可能布满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风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要把它高搁在悬崖绝壁之上?

  有的人提出,这是为了表达后人对死者的虔敬;有人提出,是部落酋长为了显示身份、显示势力、显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其中也有子民们臣服的意识;有人以为这是为了保护尊者的遗体不受野兽的侵扰,以保佑亡灵平安无恙;有人以为这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识的体现,是为了使亡者的幽灵更便捷地升入天国等等……

  那么,武夷山上的悬棺葬俗对其他地方的殡葬风俗有多大影响呢?武夷山作为悬棺葬俗的发源地,为学术界所公认。随着武夷人的迁徙、文化的交流,这种葬俗竟波及到南方的14个省、区,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东南亚。

  武夷悬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时代,这种葬俗在春秋、战国时候的江西贵溪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留下了许多遗物,有的仿屋宇造型,还出土了大量先进的纺织器材及织品,与武夷先民高度发达的纺织技术可谓一脉相承。

  先秦时同属瓯地的浙江省的临海在东汉时还有悬棺葬的习俗,是安家族人所尊奉的习俗;而在台湾都兰,也有属于先秦时代的岩棺遗物;湖南有楠木洞,石缝中有船,俗称仙人所居沉香船的地方;贵州安顺有牛角苗者,“人死,用棺以窑藏,挂于岩上”的风俗;而这种悬棺葬俗,在四川分布最广。三峡有所谓“兵书宝剑匣”;在龙河两岸,随处可见“凿岩为穴,置棺以葬”的岩棺;在小三峡一带则又可见以栈悬棺;而四川宜宾珙县境内现存的悬棺之多可谓全国之最。

  近年来,考古人员又在武夷山东部的松溪县,发现了一个“千棺洞”,内藏三四百具明清时代的棺木。由于数千年的发展,这种葬俗文化的内容因而显得格外丰富。棺形由船简化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

  武夷船棺以其神秘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过客。它的形制是什么样的?考古人员在武夷山的观音岩取下的一号船棺残长3.54米,宽0.56米,高0.78米,棺内空长2.16米,棺的头部和尾分别向外延伸,各有一洞,棺底两端向上翘,有明显的船形。棺盖头部伸出,头略翘。那么,这样沉重的船棺又是怎么放进山洞里的呢?

  《晋安逸志》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叫游三蓬的青年是秦国人,年少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一天,游三蓬正在和弟弟打渔,在一个叫泊梅溪的渡口遇到一个请求渡船的老翁,老翁穿着破烂,游三蓬问老人想坐船到哪里去?老翁回答:“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将大宴群仙,所以我要参加宴会,不知道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呢?”兄弟两个听到老翁说的话,很高兴地答应了,老翁就让兄弟两人闭上眼睛,坐在舟中不要睁开眼睛,兄弟二人闭紧了双眼,听着耳边响起了大风,感觉就像在飞一样。不一会,老翁叫他们睁开了眼睛,而他们则已经到了很远的地方了。

  武夷民间还传说“有个仙人乘舟渡月而来,船马上就到达地面,结果被一个女子看到了,于是,仙人就变成白鹤飞走了,而把船留在了这里”。

  同样盛行悬棺葬的四川宜宾珙县,传说是变成神鹰的黑衣力士用手托举升上陡壁。三峡附近则传说:“昔人于江上斗龙船,忽飞起置今处”,说是自己飞上去;广西则记载:“人谓神巫有奇术,能将棺木深夜飞升……”;《太平广记》中则写道:“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人们对这个千古之谜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附会。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它代替不了事实,也代替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

  严峻的生活,强悍的习性,独特的信仰,再加上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武夷族的先人为了让死者享受永久的冥福,他们在峰峦沟壑间,举行了一次又一次隆重的葬礼,在武夷山上留下了这些永恒的祭奠。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顶,下至崖谷,都至少有数十米之遥,而所处的峭壁大多陡峭,令人们根本就无法攀援。武夷族先人是用什么方法将船棺放进岩洞之中的呢?

  有人根据明代的记载,提出可能是从岩顶将棺木悬吊垂下至洞穴后,将棺柩移入洞穴的。如唐以前的五溪蛮,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但三四千年前人类还未发明使用辘轳等机械,船棺仅长就近五米,形体巨大,难以控制,有的岩石突出,会将船棺撞毁,何况有的山峰本身就无法攀登。又怎么可能架栈道将船棺移入呢?

  武夷山自古就有许多飞阁栈道的记载,虽然架设栈道的工程浩大,但武夷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突兀峭拔,无缓坡可供架设。有人发现在某些峭壁间似有插孔做栈道的痕迹,但考古人员曾仔细观察过,在陡峭的悬岩峭壁间根本就没有栈道的任向痕迹。

  那么,是否可能用搭设台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呢?因为广西有这样的先例,但是且不说搭设三五十米的台架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而大藏峰的金鸡洞,下临深潭,水流萦回,台架又何处可搭呢?

  众说纷纭,却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大概是各种手段都兼而有之?至今人们还在力图互相说服,而四千年前生活在的武夷的先人早已悄悄地把仙舟高高地搁在悬崖峭壁之上了,留下这个令一代又一代后人绞尽脑汁也难以解开的谜团。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3章泽
4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5从日记到作文
6西安古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