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章 餐饮膳食

  能把饮食上升为文化,甚至形成特有的民族性格、哲学思想,恐怕也只有我国人才能做到。

  我国是食文化最悠久的国家,很早我们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进而囊括了技艺、营养、礼仪等多方面文化,仅仅在菜肴上便形成了“观色、品香、尝味、赏形”的艺术,真可谓博大精深。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不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饮食文化,那么对每一个我国人来说,甚至可以成为研究我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因此,这里介绍和引申探讨的宫廷贵族饮食、市井百姓饮食、民族宗教饮食、八大菜系、品茗浆酒等内容,可以说是有益的尝试。

  我国为什么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我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我国饮食文化。

  我国饮食文化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四个发展阶段,推出六万多种传统菜点、两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我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我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我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养论,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等四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我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我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我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我国素菜具有哪些特点

  素菜是我国菜肴和食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菜肴中别具风格,独树一帜。

  宋朝的时候,许多大的城市就已出现了素菜馆、素面馆。明朝和清代,为我国素菜的大发展时期。清代将素菜分为三个派系,即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这三个派系皆有自己的名厨和拿手的名菜,它们的风格不同,各有千秋。

  素菜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别具风味,有利健康。这是因为素菜以绿叶菜、果品、菇类、豆制品、植物油等作为原料,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容易消化,有的素菜还有抗癌和防腐作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二是选材广泛,珍品繁多。综观我国的大江南北,以及长城内外,各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素菜原料,不但味道好,而且营养成分也很高。

  三是模似荤菜,形象逼真。我国的素菜种类极为丰富,现在已发展到几千种,在制作方法上,由于我国人民生活的提高,也有了新的发展。

  目前我国素菜的烹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卷货类,系用油皮包馅卷紧,淀粉勾芡,烧制而成。有素鸡、素鸭、素肉、素火腿、素肠等。第二类为卤货类,系以面筋、香菇作为主要原料,加工烧制而成。有素什锦、香菇面筋、酸辣片等。第三类为炸货类,要过油煎炸而成。有素虾、香椿鱼、小松肉等。

  饮食为什么讲究五味调和

  味,是一种感觉,又称味觉。我国菜以滋味胜,味是我国菜的灵魂。这里还要指出一种现象:我国人欣赏艺术都讲究味、韵味,无论诗文书画,音乐舞蹈,都可以品味、玩味。

  古人把甜酸苦辣咸定为五味,这是就口感、味觉而言,也有把醋、酒、饴密、姜、盐作为五味,那是就物质而言。当然,这仅仅是大致的划分,有人认为鲜味、涩味也应该归入基本味,还有人认为苦味不宜列为烹饪中的五味之内,可见味的种类很多。

  五味包括什么内容还可以探讨。五味可以调出多种复合味,则在我国饮食文化中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如椒盐、酸辣、糖醋、香辣、麻辣、鱼香味、怪味等。

  古人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又说:“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原料的本味,如鸡要有鸡味,鸭要有鸭味,保持原汁原味;有的人却欣赏复合味。有的人主张味要纯,以清炖、清蒸为主;有的人却别具一格,烧成“怪味鸡”“怪味鸭”。有的人赞赏味浓的菜,有的人却偏爱清淡,要像吃橄榄一样,回味无穷。

  总之,所谓“五味调和”,应该包含下列几层意思:一是每一种菜肴应有自己的独特风味;对一桌筵席来说,各种菜肴的味道,应在总体上协调平衡,各尽其美;二是烹饪技术,离不开调味品;调味品多多益善,各尽所能,投放量以及加热过程中的先后次序,都可以促使菜肴的滋味发生千变万化,因此,调和滋味是烹饪成败的关键;三是作为一个高明的厨师,应该善于掌握食者的口味习惯,在安排菜单和烹饪调味中灵活变化,忌刻板划一。

  饮食五色和健康有什么关系

  饮食中的五色是指食物的五种天然颜色,即白黄红绿黑。科学家通过对多种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证实:食物的营养价值确实与食物的颜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五彩缤纷的外衣下,一些食物蕴含着某些特定的养生保健效果。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颜色白青黑赤黄。我国传统医学中有一套“五色配五脏”的食疗理论。不同颜色的食物在人体中也有不同的功效,食物的颜色与人体五脏相互对应,合理搭配,是饮食养生的基础。

  中医认为,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如果你每天餐桌上的食物都“五彩缤纷”的话,那就可做到营养均衡。

  另外,饮食时通过舌口,获得味觉,原与视觉无涉,但五彩缤纷的菜肴,同样能引起食欲,因此,我国菜历来注重色彩鲜明、和谐、悦目。我们中要从古人给菜肴命名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如《山家清供》记载:“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可以想见,这一道菜红白相间,一定是很美的。又如《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四色荔”菜名,是用茄子、黄瓜、萝卜、·082·

  羊肉等四色拌菜,分作四碟,呈现四种颜色,也诱人品尝。

  饮食中的五香都是什么

  通常指烹调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种主要香料,即芒香类调味品。它的功能,是把有腥味、臊味、膻味的食品变得无异味,进而使食品清香扑鼻。食物的气味刺激人们的嗅觉,香者增强食欲,臭者减退食欲。

  我国传统的调味品极多,其中芳香料除上述五种外,还有艾、草蒲、忍冬、花露、桂花、蔷薇、秋海棠、佛手、橙波、橘皮等。色、香、味俱全,是我国烹饪的要义,这三者都有做不尽的文章,说不尽的奥妙,全看厨师的手段了。

  我国人饮食习俗特点是什么

  我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同。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我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我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我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

  我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在饮食方式上,我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我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我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在古代叫箸,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我国。我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我国八大菜系都包括哪些

  八大菜系指:川菜、鲁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是社会所公认的我国的菜肴流派。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

  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于是,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其实,我国菜系有三种划分方法:

  一是按省按划分四大菜系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山东菜、四川菜、浙江菜、广东菜;第二种是山东菜、四川菜、淮扬菜、广东菜。

  二是按地域划分八大菜系,即鲁、川、苏、粤、闽、浙、湘、徽。

  三是按文化流派划分,即东北菜、北京菜、冀鲁菜、胶辽菜、山西菜、中原菜、西北菜、上江菜、江淮菜、江浙菜、江西菜、湖南菜、福建菜、客家菜、广东菜。

  川菜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吗

  川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川菜风味包括重庆、成都、乐山、内江和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味型多样。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做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蜀国。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我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

  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成都为蜀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元明清建都北京后,随着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晚清以来,川菜逐步形成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的特征。

  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类菜肴组成完整的风味体系。其风味则是清、鲜、醇、浓并重,并以麻辣著称。对长江上游和滇、黔等地均有相当的影响。现在,川菜的踪迹已遍及全国,以至海外,有味在四川之誉。

  川菜以重庆和成都两地的菜肴为代表。所用的调味品既复杂多样,又富有特色;尤其是号称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葱、姜、蒜、醋、郫县豆瓣酱的使用频繁及数量之多,远非其它菜系能相比。特别是鱼香、怪味更是离不开这些调味品,如用代用品则味道要打折扣。

  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是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烹调方法共有38种之多。在口味上川菜特别讲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形俱佳,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我国,味在四川”之说。

  鲁菜有哪些文化特色和流派

  鲁菜,又叫山东菜。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

  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地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植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到了宋代,宋都汀梁所说北食,即鲁菜的别称,已具规模。明清两代,已经自成菜系,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所及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鲁菜系逐渐形成包括青岛在内,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济南派两个流派。

  并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胶东菜擅长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选料则多为明虾、海螺、鲍鱼、蛎黄、海带等海鲜。其中名菜有扒原壳鲍鱼,主料为长山列岛海珍鲍鱼,以鲁菜传统技法烹调,鲜美滑嫩,催人食欲。其它名菜还有蟹黄鱼翅、芙蓉干贝、烧海参、烤大虾、炸蛎黄和清蒸加吉鱼等。

  济南派则以汤著称,辅以爆、炒、烧、炸,菜肴以清、鲜、脆、嫩见长。其中名肴有清汤什锦、奶汤蒲菜,清鲜淡雅,别具一格。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黄河鲤鱼、脆嫩爽口的油爆双脆、素菜之珍的锅豆腐,则显示了济南派的火候功力。

  清代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将猪大肠洗涮后,加香料开水煮至软酥取出,切成段后,加酱油、糖、香料等制成又香又肥的红烧大肠,闻名于市。后来在制作上又有所改进,将洗净的大肠入开水煮熟后,入油锅炸,再加入调味和香料烹制,此菜味道更鲜美。文人雅士根据其制作精细如道家“九炼金丹”一般,将其取名为“九转大肠”。

  为什么苏菜成为南食台柱之一

  江苏菜简称苏菜,由于苏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统称江浙菜系。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三种地方菜组成。

  早在两千多年前,吴人即善制炙鱼、蒸鱼和鱼片。一千多年前,鸭已为金陵美食。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系的名菜众多,如淮安的长鱼席,即黄鳝席,品种达百种之多。扬州的三套鸭、溜子鸡、卤鸡、清炖甲鱼、火煮干丝、糖醋鳜鱼、双皮刀鱼、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镇江的水晶肴蹄、清蒸鲥鱼、靖江的肉脯、宜兴的汽锅鸡、南京的金陵盐水鸭、炖菜核、板鸭、松子肉、凤尾虾、蛋烧卖、苏州的松鼠鳜鱼、三虾豆腐、白汁元鱼、莼菜塘鱼片、胭脂鹅、八宝船鸭、雪花蟹汁、油爆大虾、常熟的叫花子鸡、无锡的镜箱豆腐、樱桃肉、梁溪脆鳝,徐州的狗肉、板浦的荷花铁雀等。

  苏菜系由淮扬、苏锡、徐海三大地方风味菜肴组成,以淮扬菜为主体。淮扬菜的特点是选料严谨,注意刀工和火工,强调本味,突出主料,色调淡雅,造型新颖,咸甜适中,口味平和,故适应面较广。在烹调技艺上,多用炖、焖、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鸭菜著称,镇、扬菜以烹鸡肴及江鲜见长;其细点以发酵面点、烫面点和油酥面点取胜。

  苏锡菜包括苏州、无锡一带,西到常熟,东到上海、松江、嘉定、昆山都在这个范围内。上海菜专指上海人自称的本帮,不算其它海派菜。苏锡菜与淮扬菜有同有异,其虾蟹莼鲈,糕团船点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优于苏菜系中其它地方风味。

  其菜肴注重造型,讲究美观,色调绚丽,白汁清炖独具一格,兼有糟鲜红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无锡尤甚。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

  徐海菜原近齐鲁风味,肉食五畜俱用,水产以海味取胜。菜肴色调浓重,口味偏咸,习尚五辛,烹调技艺多用煮、煎、炸等。

  近年来,三种地方风味菜均有发展和变化。淮扬菜由平和而变为略甜,似受苏锡菜的影响。而苏锡菜尤其是苏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转变为平和,又受到淮扬菜的影响。徐海菜则咸味大减,色调亦趋淡雅,向淮扬菜看齐。在整个苏菜系中,淮扬莱仍占主导地位。

  浙菜有哪些文化特色和组成流派

  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佳肴美,故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浙江省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北部水道成网,索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西南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东部沿海渔场密布,水产资源丰富,有经济鱼类和贝壳水产品五百余种,总产值居全国之首,物产丰富,佳肴自美,特色独具,有口皆碑。

  浙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经越国先民的开拓积累,汉唐时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时期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浙江菜的基本风格已经形成。

  浙菜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杭州近郊的良渚和浙东的余姚河姆渡两处人类活动的古遗址中发现,从猪、牛、羊、鸡、鸭等骨骸中证明,浙菜的烹饪原料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已相当丰富。东坡肉、咸件儿、蜜汁火方、叫化童鸡等传统名菜均离不开这些烹饪原料。

  南宋建都杭州,北方大批名厨云集杭城,使杭菜和浙菜系从萌芽状态进入发展状态,浙菜从此立于全国莱系之列。至今八百多年的南宋名菜蟹酿橙、鳖蒸羊、东坡脯、南炒鳝、群仙羹、两色腰子等,至今仍是高档筵席上的名莱。

  浙菜体系,具有悠久历史的浙江菜品种丰富,菜式小巧玲珑,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在我国众多的地方风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浙菜主要有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个流派所组成,各自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杭州菜以爆、炒、烩、炸为主,工艺精细,清鲜爽脆。杭州菜制作精细,品种多样,清鲜爽脆,淡雅典丽,是浙莱的主流。名菜如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风味特点。

  宁波菜以“鲜咸合一”,蒸、烤、炖制海味见长,讲究嫩、软、滑。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色泽较浓。著名菜肴有雪菜大汤黄鱼、苔菜拖黄鱼、木鱼大烤、冰糖甲鱼、锅烧鳗、溜黄青蟹、宁波烧鹅等。

  绍兴菜富有江南水乡风味,作料以鱼虾河鲜和鸡鸭家禽、豆类、笋类为主,讲究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浓味重。其烹调常用鲜料配腌腊食品同蒸或炖,切多用绍酒烹制,故香味浓烈。著名菜肴有糟溜虾仁、干菜焖肉、绍虾球、头肚须鱼、鉴湖鱼味、清蒸桂鱼等。

  温州古称“瓯”,地处浙南沿海,当地的语言、风俗和饮食方面,都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素以“东瓯名镇”著称。温州菜也称“瓯菜”,匝菜则以海鲜人馔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二轻一重”,即轻油、轻芡、重刀工。代表名菜有三丝敲鱼、双味蝤蛑、桔络鱼脑、蒜子鱼皮、爆墨鱼花等。

  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吗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重油、重火功。

  徽州地处山区,少历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

  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十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沿江菜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以后传到合肥地区,它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其烟熏技术别具一格。沿淮菜,主要由蚌埠、宿县、阜阳等地地方风味构成。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著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黄山炖鸽等上百种。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粤菜的菜式和韵味有何特色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

  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

  粤菜杂食之风,常令一些外人瞠目结舌。唐代韩愈被贬至潮州时,见到当地群众嗜食蚝、鳖、蛇、章鱼、青蛙、江珧柱等几十种异物,大为惊异,害怕得“臊腥始发越,咀吞面汗巯。”发展至现在,鲍、参、翅、肚、山珍海味已是许多地方菜之上品了,而蛇、鼠、猫、狸等野味仍为粤菜中具有独特风味的佳肴和药膳。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会贯通而成一家的。

  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的烹调方法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潮汕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近年来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

  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原是中原人,南迁后,其风俗习食仍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求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代表菜有黄道鸭、梅菜扣肉、牛肉丸、海参酥丸等。

  闽菜是凭多家菜馆发展起来的吗

  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经历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渐形成。根据闽侯县甘蔗镇恒心村的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保存的新石器时期福建先民使用过的炊具陶鼎和连通灶,证明福州地区在五千年之前就已从烤食进入煮食时代了。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旅外华侨从海外引进的新品种食品和一些新奇的调味品,对丰富福建饮食文化,充实闽菜体系的内容,也曾发生过不容忽略的影响。

  福建人民经过与海外、特别是南洋群岛人民的长期交往,海外的饮食习俗也逐渐渗透到闽人的饮食生活之中,从而使闽菜成为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晚唐五代,河南固始的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已开始使用红曲作为烹饪的作料。

  清末民初,福建先后涌现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实艺的名厨。当时福建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区域,福州和厦门一度出现了一种畸形的市场繁荣景象。

  为了满足官僚士绅、买办阶层等上流社会应酬的需要,福州出现了聚春园、惠如鲈、广裕楼、嘉宾、另有天,厦门出现了南轩、乐琼林、全福楼、双全等多家名菜馆。这些菜馆或以满汉席著称,或以官场菜见长,或以地方风味享有盛誉各有擅长,促进了地方风味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闽菜由福州、闽南和闽西三路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组合而成。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除盛行于福州外,也在闽东、闽中、闽北一带广泛流传。其菜肴特点是清爽、鲜嫩、淡雅、偏于酸甜,汤菜居多。

  福州菜善于用红糟为作料,尤其讲究调汤,予人百汤百味和糟香袭鼻之感,如茸汤广肚、肉米鱼唇、鸡丝燕窝、鸡汤氽海蚌、煎糟鳗鱼、淡糟鲜竹蛏等菜肴,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闽南菜,盛地于厦门和晋江、尤溪地区,东及台湾。其菜肴特点是鲜醇、香嫩、清淡,并且以讲究作料、善用香辣而著称,在使用沙茶、芥末、橘汁以及药物、佳果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如东譬龙珠、清蒸加力鱼、炒沙茶牛肉、葱烧蹄筋、当归牛腩、嘉禾脆皮鸡等菜肴,都较为突出地反映了闽南浓郁的食趣。

  闽西菜,盛行于客家话地区,其菜肴特点是鲜润、浓香、醇厚,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善用生姜,在使用香辣佐料方面更为突出。如爆炒地猴、烧鱼白、油焖石鳞、炒鲜花菇、蜂窝莲子、金丝豆腐干、麒麟象肚、涮九品,均鲜明地体现了山乡的传统食俗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湘菜在鱼米之乡中形成哪些特色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长期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是广为流传。

  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产有: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在长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主要是楚人和越人生息的地方,多民族杂居,饮食风俗各异,祭祀之风盛行。祀天神、祭地祇、享祖先、庆婚娶、办丧事、迎宾送客都要聚餐。对菜肴的品种有严格要求,在色、香、味、形上也很讲究。

  秦汉两代,湖南的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个从用料、烹调方法到风味风格都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使用原料之丰盛,烹调方法之多彩,风味之鲜美,都是比较突出的。

  从出土的西汉遗策中可以看出,汉代湖南饮食生活中的烹调方法比战国时代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到羹、炙、煎、熬、蒸、濯、脍、脯、腊、炮、醢、苴等多种。烹调用的调料就有盐、酱、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

  由于湖南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所以自唐宋以来,尤其在明清之际湖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更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国八大菜系中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湘菜系。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

  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煨、炖讲究微火烹调,煨则味透汁浓,炖则汤清如镜。

  腊味制法包括烟熏、卤制、叉烧,著名的湖南腊肉系烟熏制品,既作冷盘,又可热炒,或用优质原汤蒸;炒则突出鲜、嫩、香、辣,市井皆知。著名代表菜有海参盆蒸、腊味合蒸、走油豆鼓扣肉、麻辣子鸡等,都是名菜佳肴。

  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家禽和家言见长,多用炖、烧,腊的制法,其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炖菜常用火锅上桌,民间则用蒸钵置泥炉上炖煮,俗称蒸钵炉子。

  往往是边煮边吃边下料,滚热鲜嫩,津津有味,当地有“不愿进朝当驸马,只要蒸钵炉子咕咕嘎”的民谣,充分说明炖菜广为人民喜爱。代表菜有洞庭金龟、网油叉烧洞庭桂鱼、蝴蝶飘海、冰糖湘莲等,皆为有口皆碑的洞庭湖区名肴。

  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口味侧重咸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浓厚的山乡风味。代表菜有红烧寒菌、板栗烧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鸭等,皆为驰名湘西的佳肴。

  四季饮食有什么学问吗

  春清:春季大地生计勃勃,人体气血流畅,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易于恢复,宜用扶助人体正气,清除人体一冬所纳入的多余物质。春季易受风邪,五行属木,迎风流泪,伤目,口味发酸,易怒,伤肝胆。

  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胆火旺之保健品。春季阳气升发,高血压病人容易发病,此时不宜过食辛热动火的食物,以防血压升高,大便燥结,可以泽用绿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荠,鸭梨之类的水果。

  夏调:夏季温热易受暑邪,五行属火,耗伤津液,常发汗影响小肠吸收,易使人心火上炎,面红耳赤,口舌生疮,因此易降心火,调理心志,夏种时节气热炎热,人体出汗较多,食欲不佳,易伤心脾,一般不易大补,而易调节元七气,调理脾胃,气血运行通畅,脾胃元气充足,因此身清气爽。

  秋补:秋季气候渐趋凉爽,人多口干舌燥,咳嗽少痰,易伤肺津宜滋阴润肺,如果经春清夏调之后,身体运行正常,这时需要补充适当的营养,使气血充盈,阳生阴长,形体壮实,而许多的补养食物中有过多的糖,脂类,蛋白和激素等,因此选择上要有尺度,在合理饮食后加服保健食品。

  冬防:冬季气候寒冷,体虚不御寒而伤肾,活动量少,食入量增多,体内容易积存过多脂类物质,而气血运行缓慢,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生。当宜择用补盖的食品,或者制成药膳,如八珍鸡汤,枸杞糯米饭,虫草红枣炖团鱼,狗肉粥等。

  宫廷贵族饮食有什么特点

  首先,宫廷饮食的特点是选料严格,用料严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权力的无限扩大,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

  其次,烹饪精细。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宫廷饮食在烹饪上要尽量精细;而单调无聊的宫廷生活,又使历代帝王多数都比较体弱,这就又要求其在饮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细。

  再次,花色品种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厢,上有“炉灶50座”,“厨子下手50人”,每餐总“共备正菜100种”,同时还要供“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100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100碗不同的菜来”。除了正餐,“还有两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平常总在50碗左右”,而所有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复的,由此可以想象宫廷饮食花色品种的繁多。

  宫廷饮食规模的庞大、种类的繁杂、选料的珍贵及厨役的众多,必然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极大的铺张浪费。官府贵族饮食,虽没有宫廷饮食的铺张、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的特点。

  贵族饮食以孔府菜和谭家菜最为著名。孔府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内厨和外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饮食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菜肴。

  市井百姓饮食有什么特点

  市井饮食是随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两宋的汴京、临安、清代的北京,都汇集了当时的饮食精品。

  市井饮食技法各样、品种繁多的特点。如《梦粱录》中记有南宋临安当时的各种熟食八百多种。而烹饪方法上,仅《梦粱录》所录就有蒸、煮、熬、酿、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腊、烧、冻、酱、焐、火鸟19类,而每一类下又有若干种。

  当时饮食不仅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还考虑到不同时间的饮食需要。因为市井饮食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坐贾行商、贩夫走卒,而这些人来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随来随吃、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化小吃便极受欢迎。

  民间菜是我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多少豪宴盛馔,如追本溯源,当初皆源于民间菜肴。民间饮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或入山林采鲜菇嫩叶,捕飞禽走兽,或就河湖网鱼鳖蟹虾、捞莲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猪狗鸡鹅鸭,或下地择禾黍麦粱野菜地瓜,随见随取、随食随用。

  选材的方便随意,必然带来制作方法的简单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烧烩拌泡、脯腊渍炖,皆因时因地。如北方常见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饼、蒸成馍、压成面、熬成粥、糁成饭、也可以用整颗粒的炒了吃,也可以连棒煮食、烤食。

  民间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异性,决定了民间菜的味道以适口实惠、朴实无华为特点,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够满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为了“美味佳肴”。

  民族饮食有什么特点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处地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生活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三江平原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族。满族以定居耕作农业为主,以狩猎为副。

  满族人最喜欢食用的是“福肉”,即清水煮白肉,过年时主要吃饺子和“年饽饽”,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锅。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由于气候寒冷,故以鱼、兽为主要饮食,而最突出的则是将生鱼拌以佐料而食的“杀生鱼”。而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猎为获取食物来源的主要内容,尤喜生食兽肝和半生不熟的各类兽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处沙漠和草原,他们的饮食以羊肉和各种奶制品为主,一般羊肉不加调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为主,宴客或喜庆的宴会,则以全羊席为最贵。

  而生活于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饮食原料上与蒙古族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他们的面食要稍为丰富,并多以油炸为主。

  西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回族、藏族等族。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红茶为多。藏族居住于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的肉和乳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麦,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饮食称之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饮食。即肉食以猪和鱼为主,加有各种昆虫和蛆虫;主食以米为主;喜欢腊干或腌薰的肉;喜欢各种腌制的菜;有各种植物或粮食作物为原料酿制的酒可供饮用。

  宗教饮食有什么特点

  在我国文化中,宗教饮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

  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

  道家饮食烹饪上的特点就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称之为“道家四绝”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炖鸡,不仅清淡新鲜,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其特点首先是提倡素食,这是与佛教提倡慈善、反对杀生的教义相一致的。

  其次,茶在佛教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这些地方一般适于种茶、饮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镇静清心、醒脑宁神的功效。于是,种茶不仅成为僧人们体力劳动、调节日常单调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培育其对自然、生命热爱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饮茶,也就成为了历代僧侣漫漫青灯下面壁参禅、悟心见性的重要方式。

  再次,佛教饮食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运用各种蔬菜、瓜果、笋了、菌菇及豆制品为原料。

  伊斯兰教教义中强调“清静无染”“真乃独一”,所以其饮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称之为清真菜。

  穆斯林严格禁食猪肉、自死动物及血,以及很多类鸟兽及马、骡、驴等平蹄类动物。所以清真菜以对牛羊肉丰富多彩的烹饪而著名。

  如光是羊肉,就有烧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焖羊肉、腊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汤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

  清真系列中还有一些小吃也颇具特色,如北京的锅贴、羊肉水饺,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面、酿皮、新疆的馕、烤包子,也别具风味。

  我国人饮茶起源于何时

  追溯我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代,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认为,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我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有不同的传说。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我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结果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

  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

  茶叶是劳动的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我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我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文化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一是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二是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三是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四是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五是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

  六是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七是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茶艺包括哪些内容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我国的茶道属于东方文化吗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追求的是雅致,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境。古人云: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只有茶品人品相得益彰,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一如野鹤游于闲云,潜龙戏在深渊,无主客之分,浑如一体。茶道之为道,推崇备至矣。何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观之,道者天下之元始也。把饮茶文化提高到如此程度,唯具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才能做到。

  茶道的繁纷复杂的形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这表达了人们对茶的尊重,对交流的渴望。

  茶道,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品茶,可以使被红尘玷污的心灵得以净化。

  我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叶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我国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我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

  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我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我国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我国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我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我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我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我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我国茶道终极追求。

  古代文人斗茶起于何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斗茶,也称斗茗、茗战,它的缘起可以上溯到宋代。当时社会上饮茶的风气极盛,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由过去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宋代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也就由此而生。

  浪漫的宋代文人则进一步把这一“高级娱乐”推而广之,在茶品、行茶会、茶具等方面有了相当高的追求,使得斗茶风习更加风雅卓著。

  福建建安首开宋代斗茶风范,这是与该地盛产茶类佳品建茶有关。当时斗茶所选的茶叶大都为建茶中的白茶,此外,也有用武夷茶的。苏东坡有一品茶诗云:“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即指此物。

  斗茶者对源质水的要求也极为严格,特别讲究用水的功夫。一般的斗茶者多选用泉水、江水等活质水源,高雅一点的也用植物沥水。

  选用好茶叶、源水和茶具之外,就开始正式比斗了。斗茶者先将茶碾成细粉,置于茶碗中,然后用沸水注入,使茶与水融合到最佳程度。

  在比斗过程中,首先要看茶末是否浮在水面上,如果茶末浮而不沉,不能与水交融则表明茶未碾细;其次是比茶的颜色,对白茶来说,茶色越白越好,其它色种越纯者其品级就愈高。斗茶者在品饮过程中也有很多讲究,要求能真正品玩鉴赏饮之真味,领悟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真谛。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对斗茶游戏作过精彩的描绘。最著名的是北宋茶学家蔡襄,他在《茶录》中仔细刻写了斗茶的过程和斗茶的要诀,提出斗茶赢家的标准要:“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苏东坡也有:“斗赢一水、功敌千钟”的词句说明赢家的“功不可没”。

  一代名相范仲淹在其《斗茶歌》中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勾画输赢两家心态,“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则写出了斗茶清香四溢的场面。

  文人们斗茶的雅俗很快传入民间,并迅速风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各地的城镇墟市还建立了许多专门用来斗茶品茗的场所茶室,连处在深山老林里的佛门静地也大兴斗茶之风。南宋开庆年间,斗茶的游戏漂洋过海传入了日本,逐渐变为当今日本风行的茶道。

  什么叫作功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功夫茶并非指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茶是一种冲泡的学问,品饮的境界。

  好的功夫茶方法可以说是一种融精神、礼仪、冲泡技艺、饮茶艺术、评品茶质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采用的茶叶是半发酵茶,称乌龙茶类。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于红绿茶之间,能冲泡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乎只觉其苦味,习惯后则会觉得其它茶不够滋味了。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褐红而浓艳,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特耐冲泡,一般可冲二十次左右。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须水,即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高冲,低斟,盖沫,即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茶艺表演中的姿态有什么法度

  茶艺表演中的姿态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立跪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坐姿: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

  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跷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

  跪姿:在进行茶道表演的国际交流时,日本和韩国习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式。跪姿分三种形式:

  一是跪坐,日本人称之为正坐。即双膝跪于座垫上,双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颚,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二是盘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盘腿坐,将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它姿势同跪坐。

  三是单腿跪蹲,右膝与着地的脚呈直角相屈,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较矮或跪坐、盘腿坐时,主人奉茶则用此姿势。也可视桌椅的高度,采用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于左脚小腿肚上。

  站姿:在单人负责一种花色品种冲泡时,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奉茶、奉点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采用站式表演。

  无论用哪种姿态,出场后,都得先站立后再过渡到坐或跪等姿态,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应该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头上顶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双手虎口交叉,右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身体挺直,头上顶上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双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于小腹部。

  行姿:女性为显得温文尔雅,可以将双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于胸前,以站姿作为准备。

  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两眼平视。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身体两侧自由摆动,余同女性姿势。

  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出脚不对时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调整好后再直角转弯。如果到达客人面前为侧身状态,需转身,正面与客人相对,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以示对客人尊敬。

  茶艺表演讲求气质和风度吗

  茶艺看重的是气质。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茶艺表演中的风度非常重要。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评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性。目的是为人体吐纳自如,真气运行,经络贯通,气血内调,势动于外,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

  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养成自己美好的举止姿态,可参加各种形体训练、打太极拳、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练静气功等。

  茶艺表演中有什么礼节

  鞠躬礼: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一是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90度的弓形,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

  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

  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呈120度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呈150度的弓形,余同真礼。

  二是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子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