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2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原则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原则是各省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促成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的重要条件。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些原则,对加快省域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进程,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具有重大作用。省域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原则的提出,既要立足于高等教育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系统一般特性,又要建立在省域高等教体系作为社会大系统中子系统所具有的特殊性之上。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的五大特性(目的性、整体性、稳定性、开放性、层次性)和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提出了省域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一个总原则和五个子原则。

  每一个系统都有其存在的目的。系统的目的性是用来区别系统的标志。系统目的性原理指的是,组织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34省域高等教育这一系统也不是没有存在的目的和使命。现阶段,关于高等教育目的最为权威的说法是“四大职能说”,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到现在,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省域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的目的就是基于省情更好地履行四大职能,这是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总原则。所谓基于省情指的是省域高等教育在履行四大职能时应主要立足于省域,求解省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难题,提升省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度。

  6.2.1 整体优化原则

  “系统作为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邹珊刚,黄麟雏,论系统的整体性[J],科学经济社会,1983(1):31.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在系统目标、性质、规律、功能等多个方面。系统目标的设立必须立足于整个系统,单一从某一子系统目标进行考虑,并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如果国家的发展规划仅仅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政治、文化、生态方面的长远建设,整个国家发展必然是畸形的且不利于长治久安。系统的性质和规律,必须从整体上看才能显现出来;组成系统各要素间的作用和联系,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协调。像对动物进化史的认识,就必须结合前后数十亿年时间的演变过程,才能探索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法则。系统的功能同样也只能借助整个系统才能得到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必须服从于整体功能,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邹珊刚,黄麟雏,论系统的整体性[J],科学经济社会,1983(1):31.。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缓洪滞淤的功能,这是其中每棵树木所不具有的。数以万计的树木形成一片整体森林,才能发挥森林作为“生态调节器”的功能。

  整体优化原则立足于系统的整体性,强调将被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注重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这一论断。邬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到底意味着什么[J],哲学动态,1992(6):15.对省级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调整,同样要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

  一方面,就全国范围来看,各个省的高等教育结构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尽管各省的高等教育结构自成体系,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各个省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作为不可或缺的要素共同构成整个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因此,省域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与其他省域高等教育系统的人员、科技、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就会出现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调整。从省域范围来看,每个省的高等教育结构也可视为一个整体。对于一个完备的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而言,应包含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能级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六个方面,各子结构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实现省域高等教的整体功能。各子结构只有放在省域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中来看才有意义。立足省域范围高等教育机构调整的大背景,而非单独研究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分类与定位等问题,将各个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如此才能对一省的高等教育结构有全面认识。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系统仅仅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为它受诸多外部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并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共同构成社会大系统。对省域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调整,除了考虑系统内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和构成状态,也要注重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适应度。如果对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脱离了社会这个大环境,脱离了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社会结构中其他结构之间的关系,只顾自己内部的结构调整,那么这样孤立地研究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不仅高等教育结构的内在发展规律得不到全面的揭示,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也无法取得持续性发展。省域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与该省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它服务社会的功能,从而使本省高等教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6.2.2 动态开放原则

  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指绝对的封闭状态,而是一种开放的稳定。系统本身即具有开放性,即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24系统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系统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时时刻刻受到社会其他系统的影响,决定了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物理学家已经证明,封闭的系统会自发产生无序的熵,这些熵滞留在系统之内引发系统的解体。开放的系统可以将这些熵释放到环境中去,使得系统保持有序发展。

  系统不仅是开放稳定的,还是动态稳定的。静止的系统观是机械主义的系统观,系统的静止是在运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系统只有不断发展和变革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事实上,开放的系统必然也是动态的系统。通过与外界的交换,系统将负熵释放到环境中去,其结构、规模会产生一定的波动,是不可能保证绝对静止的。

  从系统的稳定性来看,“自然界的任一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魏宏森,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84(1):21.。一切系统都可以看作是开放系统,自然高等教育系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无时无刻都在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鉴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为高等教育提供的条件以及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类高等教育结构也必将因此而有所改变,特别是随着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转变,高等教育结构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得结构更加合理。肖玮萍,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2):90.

  高等教育结构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是动态的、相对的。对省域而言,判断一省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最基本的依据就是看其是否适应和满足本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各种功能。“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是不断地由不适应到适应,再由新的不适应到新的适应的过程。”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52.要使得教育结构与社会发展达到绝对的、完全地适应是无法实现的,但“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决策,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以及高等学校的自主调整”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52.,适时、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结构的动态适应是可能的,更是完全必要的。

  在现阶段,省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首先应该适应本省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要求省域高等教育能够依据本省经济发展形势,灵活反映不断变化的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各类高等教育的比例,并在“教育手段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办学体制、培养目标不断多元化,形成一个开放、动态、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发展系统”张志刚,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94.。这一方面要求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准确性,满足现代社会的生产分工需要以及不同群体的自我发展需要,以保证高等教育对于各级各类人才的供给充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主体也要走向多元化,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有数据支持地大力发展社区学院、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大学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以满足各类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6.2.3 差异化发展原则

  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差异化发展原则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上指的是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省级政府应该立足于各省的实际社会需求,尊重区域发展差异,发挥各省自身的优势,增强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适应性,指导形成适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微观上指的是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省域内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在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形式结构、地域中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性地对不同层次、科类、能级、形式施以不同的发展策略,做到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杜绝“一刀切”、“标准化”的现象。

  系统是有层次类型之分的。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层次概念就反映这种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13.例如,一个课题组可以由负责人和研究生两个不同层次的人组成,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又发挥着不一样的功能。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这个系统也是有层次性的。省一级的、地市的、高校的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省域高等教育结构的三个层次,不同高校的高等教育结构又发挥着不一样的高等教育功能。盲目地要求省域间、地市间、高校间的高等教育结构一致,是违反系统层次性这一客观规律的。

  既然省域间、地市间、高校间的高等教育结构一致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差异性地调整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呢?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区域化的迅速崛起,具有人才、科技、文化、信息等多重优势的高等教育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显现出强烈的互动作用和依存关系,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经济社会发展大舞台的边缘角色到核心引擎的根本性转变。我国学者吴岩提出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三关系论”。他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跟随发展向右伴生发展向右先导发展的梯次演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发展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存在跟随发展、伴生发展和先导发展三种关系。吴岩,刘永武,李政等,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0(2):1-5.所谓先导发展关系是指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先导引领作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导和带动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集聚的区域,区域内高等教育一般处于先导发展阶段;伴生发展关系是指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关系,在大力发展工业、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地区,高等教育一般处于伴生发展阶段;跟随发展关系是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区域内高等教育基础十分薄弱,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扶持,生态涵养区、经济落后区的高等教育一般处于跟随发展阶段。

  由上可知,省域高等教育承担着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每所高校都插手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不仅使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效率低下,也会导致高校资源重复建设、师生积极性不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告诉我们,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分工便会越来越细,而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又会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大到国家贸易,小至企业经营,都应重视分工与专业化。社会分工可以将社会对高校的需求分解为不同部分,让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社会需求去满足,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是当今省域高等教育不得不走的生存之路。

  这种省域高等教育的社会分工的直接体现就是在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上。省域内各高校充分发挥其在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科类、能级、形式、地域中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性地对不同层次、科类、能级、形式施以不同的发展策略,直接促使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科类、能级、形式、区域结构的调整变化,使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

  具体说来,宏观上,省际高等教育结构不能盲目雷同,省级政府应该根据各个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特点来调整。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每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各省的实际社会需求,尊重区域发展差异,发挥各省自身的优势,增强对区域社会的适应性,形成适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这也与当前教育部呼吁的“加强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目标不谋而合。遵循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差异化发展原则,要避免由于地方政府在进行区域高等教育规划时的短视行为而导致的邻近区域之间的盲目攀比、不同区域之间的过度竞争。就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沿海发达地区在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提高效益的同时,应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大力培养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和应用技术型人才,适应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在国际贸易的合作与竞争中占据主动。对于中部地区而言,不可盲目追求速度与规模而忽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应结合区域实际适度发展,培养“工农业生产所需的、适应地区工业转产、农业技术推广及进行二次开发的技术实施和技能操作型人员”。于文波,江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5(11),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在于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重点培养能源、交通、原材料开发等专业技术人员,为西部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技术研究和推广人才、乡镇企业人才。

  微观上,各高校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合理调整高校层次、科类、能级、形式结构。

  在层次结构调整中,地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基础厚实、高科技人才需求量大的高校可以适当提升层次结构重心,打造人才高地;地处二线城市、高等教育基础较差、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高校需要下移层次结构重心,以实用型人才为导向,潜心塑造用得上、下得去的可靠人才,未尝不是一种十分有益的选择。

  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省域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个人的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科专业的社会效应,将有力保证省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每所高校都有自己所处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域特色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存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高等教育取得高质量的外在条件。因此,要把地域特色充分发展成为高校办学的亮点。各高校应以地方资源为基础来设置学科专业,不能罔顾资源优势,一拥而上兴办那些成本低、较热门和收益高(主要体现在招生人数多、学费收取高)的学科专业。例如,海洋类专业,沿海地区的资源比内陆地区优质、高效,该地区的高校办此专业自然优越于其他地区的高校;又如我国陕北、赣南地区的红色资源、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西北地区的地质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各地区办学的特色所在。因此,省域内各高校应以本地优势资源为抓手,优先发展特色专业,进而促进本区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当然,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上的,除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之外,还包括历史底蕴、文化背景、区位优势等人文社会方面的资源。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促使省域范围内不同能级高校、多种形式高校的设立,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论是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抑或是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由于其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学校资源投入重心上是有所区别的。一般而言,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上投入较多,而大部分非重点高校、成人高校则在实习实训等方面投入较多。只有各高校明确自身的能级和形式,省域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形式结构调整才能水到渠成。各高校要依据特色禀赋、市场人才需求做好规划定位分析,不要盲目转型升格,要认识到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之间并没有谁对谁错,哪一种能级和形式都是完整健康的省域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2.4 兼顾公平原则

  按照差异化发展原则调整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将不可避免地使省域高等教育呈现出类似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发展趋势。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在各个区域并非是同时进行的。瑞典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这些地区由于初始条件优势而会比其他地区发展超前。聚集经济的存在,会使得这种条件优势不断积累,并进一步转化为地区经济发展动力。这最终将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并使得增长区域和周边滞后区域发生相互作用,同时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使得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在经济发展初期,回流效应占主导地位,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而落后地区更落后。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的影响也远大于扩散效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缪尔达尔指出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干预作用--在发展初期,政府应鼓励条件好的地区得到优先发展,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率和更快的发展速度,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注重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缩小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最终达到整个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Gunnar Myrdal。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Gerald Duckworth,1957:26.

  如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一样,在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同地区间高等教育的非均衡性发展也是必然存在的。目前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实力强的高校往往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高等教育就发展得越好。此外,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作用于高等教育方面,也会造成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各地区高等教育基础不一样,发展条件也有所差异,均衡发展高等教育的现实性几乎不存在,非均衡发展高等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

  地区间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效率”--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实行教育资源的差异分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但是在省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追求效率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公平”,通过发挥高等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扩散效应,对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给予必要支持。“一个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和生产高深精尖的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其公平程度;一个公平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而保持持续的高效率。”李朝晖,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J],江苏高教,2003(3):9-11.因此,在省域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效率和公平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既不能因为追求效率而有损公平,也不能够为追求公平而不顾效率。

  在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均衡性与教育落差调节之间的关系。因为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势必会形成一定的教育落差,采取何种措施来缩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落差就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在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点。鉴于既有的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以及能级结构的差异,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省级政府应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汇聚优势,加大力度扶持一两所省内重点高校,在引进优秀人才、增加办学投入方面给予支持,促使其提高办学质量,发展成为省内一流、全国重点大学,形成该省高等教育发展核心。高等教育较发达的省份,则应努力发挥省域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核心的扩散效应,除了应继续加大对部分高校已取得一定发展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的投入并促使其成为全国范围内该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之外,还要提倡实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推行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措施,以较少的投入换来高等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使得省域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兼顾公平,最终推动省域高等教育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6.2.5 适度超前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表现为一种事后调节,即商品生产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关系不平衡引发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相应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给的决定。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做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整个环节必然需要一个时间长短不同的过程。换句话说,市场调节机制虽然能够敏捷反映市场信息,却无法及时判断供需的长期趋势。当生产者争相为追求市场竞争中的高额利润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接近饱和临界值,可商品生产者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未显现仍然进行大量生产,等到产品滞销价格下跌之后才着手调整。然而,即便此时转产,也已造成大量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销售,有的时鲜产品如鲜花、蔬菜、水果甚至还会因变质而无法出售,使生产者蒙受巨大损失。同样,在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存有类似效应,彰显出适度超前的重要性和原则性。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必须经过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普通高等教育的年限为3~5年,如再加上研究生教育阶段,甚至可能长达10年。对高等教育结构而言,其具有结构的相对稳定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都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容易使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变化不太敏感,对自身结构的调整也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此外,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明显滞后的特性,一个时期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影响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才能逐渐凸显出来。教育的先导性地位、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对稳定性、高等教育功能发挥的滞后性决定了教育必须保持适度超前发展。

  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做到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必须具有适度的超前性。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除了要研究教育体系结构的现状,更要注重对教育体系结构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行分析,思考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调整后的省域高等教育结构不仅要适应社会当前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促进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同一时期内,高校人才培养很难与社会需求达到高度契合,因此两者之间应保持一定张力。省域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要立足于对省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状况,并做出科学预测。不仅要研究当前的经济结构,更要对未来经济结构的演进走向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根据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先期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为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变化做好人力资本储备,以高等教育引领经济发展”闫卫华,蔡文伯,构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24-28.。对于各层次高校的招生人数、学科专业设置等,都应做好科学预测规划,而不是不顾自身条件、人才市场规律,各高校一哄而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上马热门专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