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南丰御窑 访寻宋代秘色瓷作坊遗韵

  白舍,是“南丰御窑”的代名词。

  唐五代伊始两宋时鼎盛至明代绝烧,白舍瓷窑,便成为南丰面颊上永恒的一抹笑妍,六百多年来挂在嘴角边似断非断似续非续,宛若吴越争霸后退隐的西子每日晨起梳妆,以军峰为窗,以旴水为镜,云鬓花黄理贴在醉人心梦的影青与乳白瓷色之旁。

  寻梦,是一种美丽的痛苦,每当晚霞掠过旴水,静谧安详地将最后一缕阳光撒播在白舍“百铺街”与三十四座“御窑”旧址上时,南丰人的心中就会痛楚地记忆起号称宋元“江西五大名窑”之一的白舍官窑在元末衰微而渐行渐远的身影,耸峙的军峰也黯然隐退暮霭中,宛然在绛红色的天边划上一个巨大的感叹号。

  从白舍窑出品的影青瓷、乳白瓷、青花瓷,或许还有鲜为人知的“秘色瓷”等,任意挑选一件碗碟瓶盏放在如今的瓷器古董市场上都可能引起行市的颤抖,甚至央视鉴宝栏目中,就有价值连城的南丰白舍窑瓷被误认为是景德镇官窑制品的特大新闻。其实也不足为怪,景德镇的官窑在元以后才崭露头角,明代时才开始被确立官窑正统地位而声名重播,而南丰白舍官窑鼎盛的历史则可追溯至两宋时期,数量最多时达99口官窑之多,且瓷土品质特优及技艺精湛,故民间有曰“先有南丰窑,后有景德镇”。元代的蒋祈著《陶记略》称:“谓与景德镇竞争有此窑(白舍窑)。”看似抬举白舍窑,殊不知将元代已开始衰微的白舍窑与此时正步入佳境的景德镇窑相提并论,有如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比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的十五年少时光,衰老仍风韵犹存堪比豆蔻青春,究竟在抬高谁则不辨自明了。

  白舍窑遗留下来的瓷器,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在拍卖行市上占居绝珍档口。真的要感谢收藏家们搜罗遗存与精心呵护,使今人的目光能有福缘饱览和分享这些洁如玉青如翠的瓷中珍品。兹摘录如下以饱眼福。

  白舍窑始于何朝何代,学术上仍有争议。

  据南丰县博物馆等编著的《江西南丰白舍窑--饶家山窑址》一书及原馆长花兴如老先生介绍,论述白舍窑源流的相关资料如下:

  “元代南丰窑,在江西南丰县。亦名玳瑁窑,土埴虽细,质则稍厚,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

  “元代民窑还有临川、南丰等窑,烧造青瓷及花器,销路也很广。”

  1959-1960年作者对临川白浒窑、南丰白舍窑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白舍窑)窑址上散布的遗物多属宋代遗存,故该窑的极盛时代应属宋代。”

  “白舍窑产品)以往均列为景德镇窑。”

  “故宫博物院派人作了调查,两次调查判明南丰的烧瓷时间是在宋代。”

  由此可见,“白舍窑)是江西地区古代大窑场之一。”南丰白舍窑始烧于宋初或稍早,兴盛于宋代中叶,衰于宋代晚期,元初终烧,主产白瓷和青白瓷。晚清有短暂的复兴,仅昙花一现,所烧多青花瓷。

  将白舍窑始烧定为北宋初年或稍早,稍早即晚唐五代时期,那是越窑兴盛的时期。

  白舍窑的调查与发掘山土的纪年瓷器共有两件,由此可证明白舍窑在北宋中晚期烧瓷已相当成熟。

  一件是在百花庄堆积调查发现的陶车部件--轴碗,面上刻有“元祐”年号,下一字只有上半部分,细辨为“戊”字。

  另一件是在昌厦公路考古发掘项目中出土的喇叭形圈足器,足外壁刻划有文字“崇宁元年五月十二”等。

  据相关专家调查考证,白舍窑旧址范围,东起白舍镇东侧的碗窑下,西至官山司茅斜,北自碗头山,南达旴江北岸百花庄,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1公里,如今可辨的大小窑遗址29座,窑体堆积完整的有18座,广泛分布在瓦子山、封山窑、船底殿、赖家庵、陈家园、符家山、重阳观、庵背等山包上,山岗上遍布瓷片及窑具,垫饼、垫圈、匣钵、炭渣等混合物。窑体的堆积有的高达5~6米,有的3~4米,窑体之间有些宽阔平坦的空地。根据调查和所收集的资料,白舍窑产品精致,繁盛时期当为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期。

  而新近的资料表明,南丰县瓷土储量在1亿吨左右。经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地质部门化验,几项主要指标均达到生产中、高档瓷器标准。储存地主要在太和、傅坊、中和、太源、沙岗等乡镇村落。其中太和高岭土矿储量约40~50万吨,另外还有黏土储量约5000万吨,耐火土储量更是丰富。

  白舍窑为宋代江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窑址之一,代表着江西制瓷业的最高水准,所烧器物以弧腹碗、高脚碗、折腰碗、托碗、葵口碟、葵口盏、斗笠盏、高足杯、执壶、八棱壶、温酒、砚台等,尚有精品鸡头、狗头壶、茶托茶盏、瓷枕、独脚炉、瓷塑制品、子母盒、人形水注、鸟食具并有少量大瓶大灌,装饰纹饰有篦纹、云气纹、莲纹、人物、卷草、菊花、牡丹、梅花、锦纹等,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影梅纹,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宋时朝廷曾派官员到南丰窑督造部分细瓷,属“置官监造瓷器”以“供上用”。出土瓷器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与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北宋白舍窑瓷碗、葵口碟、梅花盏于1980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出土陶瓷展览会”展出。

  白舍窑器物特征可概括为:胎色洁白,胎体较薄,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盘碗为主,还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等,壶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属器物造型的遗风;装饰以刻花居多,莲瓣纹多见;剔刻月梅纹填酱色釉盘、酱色釉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白舍窑的胎质略显粗疏,釉色偏白,多泛米白、月白、牙白之色;烧造方法主要采用漏斗形或圆筒形单件仰烧法,也有垫圈叠烧法或芒口覆烧法;器形种类相对较少,碗类器多作斜弧壁,口部很少外撇,盏类器足要宽而且偏高些;器内多刻划荷苞、菊朵、水波、云气纹,间以篦纹,器外壁常见三组式朵花缠枝刻划纹,其中剔刻月梅纹填酱色釉盘、酱色釉口刻花碗等最为独特。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民刘良帜痛惜南丰御窑技艺的流失,集股银三千两在白舍兴办裕丰瓷器公司,并亲自到景德镇考察卷窑造碓诸法,仿景窑法,大有重整南丰御窑瓷业雄风的壮志。因白舍较景德镇有良好之釉泥颜料石,故所产青花瓷质嫩过之,致使诸多专家误认为景德镇瓷品。

  清以后的白舍窑主要生产民用瓷,有碗、壶、瓶、盘、杯、碟、灯台等,以碗数量居多,器物均为平底或圈足,装饰多莲瓣纹。在白舍古窑址出土器物中,也有瓶、碗、壶、盘、杯、碟等,经鉴别为宋元时代的青白瓷,瓷胎薄、质地细润;白瓷洁白坚滑、影青瓷釉色闪光耀目,具有玉器的色质特征。

  按南丰人的说法,“先有白舍镇,后有南丰县”。

  白舍的陶瓷业最早可推及三国东吴政权时代,可能还要更早些,因为在白舍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如市山乡包坊石仙观遗址曾出土印有纹饰的陶器、陶片,经鉴定为西周、春秋时期的遗物,则白舍制瓷(陶)业可能上溯至先秦时代,其时在江西境内的瓷窑烧制的原始青瓷颇负盛名。

  白舍二字,字面意思为“白色的舍屋”,《说文解字》曰:“舍,市居曰舍。按,客店也。周礼之庐也,路室也,候馆也,皆是。”则“白舍”本义为“白色的驿站候馆”,“舍”之义为地处赣闽粤要冲的驿站,故秦汉三国以来为官方候馆;“白”之义有两种解释:一为贫寒之屋,如唐人诗云“天寒白屋贫”,即简陋之义。二为白色之屋,因此处制瓷日常烧白瓷与青白瓷为主,故房前屋后堆积如山的白瓷土或白瓷产品,给人“白瓷馆舍”的印象,简称“白舍”。权衡两者,后一种解释似乎更符合地域特征与生活逻辑性。

  白舍旧窑址分布在该镇西南的红土山岗上,如今仍可见大小窑遗址34座,窑体堆积完整的有20座,有北宋朝的,也有元末时期的,广泛分布在瓦子山、封山窑、船底殿、赖家庵、陈家园、符家山、重阳观、庵背等山包上,绵延五华里,山岗上遍布瓷片及窑具:垫饼、垫圈、匣钵、炭灰残渣等混合物。窑龙的堆积有高达五、六米,但也有三、四米的不等,窑体之间,有些宽阔平坦的空地。瓦子山窑址左前方,分布为制瓷作坊。1960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白舍窑窑址范围长达2公里,窑址堆积达16处,地面散落大量瓷片,所出瓷片为青白色,胎质洁白,釉润泽,造型、釉色以及垫饼支烧的烧造方式,都与宋代景德镇大体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是底部不呈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底部所呈的黄褐色,器皿口沿有一圈酱口。另外,在器物造型中,盘、碗、碟、炉等的形制与景德镇相近,唯有壶类有瓜棱壶、八方形壶两种略不同于景德镇瓜棱壶,壶身通体呈瓜棱形,配以细长的壶流及曲柄,仍留有金属器的遗风,壶腹部划刻几条弦纹装饰;八方形壶,壶腹部有凸起的一道接痕,可以看出是分两段成型之后粘连在一起的。

  比较一下江西境内的瓷窑产品,南丰窑的地位影响也不言而喻。

  景德镇:据文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年间,宋代烧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继续烧制,并创烧青花、釉里红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生产中心,明清两代烧制青花、彩瓷及单色釉瓷,成就卓著,名闻暇耳。

  白舍窑:在今江西南丰县白舍,起始于晚唐五代,烧瓷于宋元,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洁白,胎体较薄,釉色白中泛青。(2)器物以盘碗为主,还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等,壶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属器物造型的遗风。(3)装饰以刻花居多,莲瓣纹多见;还有剔刻月梅纹的。酱色釉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4)造型、釉色与景德镇青白瓷产品相似,区别是白舍窑器物底部垫饼支烧痕不呈黄褐色。

  南丰窑与景德镇窑在宋代均烧青白瓷为主,而南丰作为官窑专门“供上用”则品质无庸置疑远胜其他诸窑,显然南丰御窑的烧技直接继承了洪州窑装饰技艺风彩,深得唐代六大青瓷烧技功底传承,而青瓷中的一种特殊秘方技术发展为“秘色瓷”--专供皇上和宫廷用的瓷器,这也是南丰古窑为官方监置专门生产“供上用”的瓷器的秘密技艺并独具魅力。

  南丰御窑的构造与布局同普通柴窑大体相似,有的因外形如狮子而民间通俗称为“狮子窑”,有的形如长龙而称为“龙窑”等。

  南丰御窑烧瓷行业内部的劳动组织,也是以窑炉为单位进行组合的。每一座窑的劳动组织中,通常配有把桩师傅1人、做重工1人、打大槌工1人、收纱帽工1人(负责将零件放于部分空隙处焙烧)、挛匣工1人(负责做好点火前的 准备工作,同时参与上半夜烧窑)、红半股工1人(装窑时负责撑坯,同时参与下半夜烧窑。技术仅相当于最好的徒工,工资为一般工人的一半)、黑半股1人(黑半股即学徒,技术比红半股还差)、小伙手1人(参与上半夜烧窑)、打杂工1人(参与下半夜烧窑)、下港2人、管事2人、管窑工4人、灰手1人(负责踩泥巴,堆槎柴,烧水、做饭)等。装烧从窑炉后部装起的,全窑共装33排(俗称“路”)匣柱,每排所装的匣柱不等,全窑装毕,即可开始烧窑。旧时南丰窑上各家管窑的掌柜,每烧一窑瓷都要在窑门前摆供,敬一次“火神”与“窑神”。而且,每年有管窑的新头儿给“火神”、“窑神”做生日,在庙前起大会,唱大戏,场面热闹非凡。

  严格意义上说,白舍窑属民办性质的御窑。

  但如果没有高超的烧瓷技艺(绝技)或特殊的品质(瓷质),南丰民办私窑岂能一步登天成为专供皇宫使用的御窑?因此,两宋时期的白舍窑成为官窑(实质为“官搭民烧”),必然与南丰置瓷工人技艺与瓷土品质纯良等是分不开的。

  官窑,即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的瓷器窑,所烧瓷器专供皇宫使用,只求产品质量,不计成本,可以说官窑所烧造的瓷器代表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据载,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官窑(史称北宋官窑),这是最早的“官窑”。赵宋南迁后在都城临安(今杭州)建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但是北宋官窑与南宋修内司官窑至今尚未发现,郊坛下官窑已被正式发掘。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又称御窑厂,即官窑。清朝以后官窑不复存在。

  民办性质的官窑,即“官搭民烧”的官窑,它原是民窑窑场,由于产品质量好,朝廷就派官员亲自督烧,专供皇宫使用,不用即废。如: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清凉寺)、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等,在官员督烧时期内所烧的瓷器供宫廷使用的称官窑瓷器。还有越窑,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吴越钱氏宫廷垄断,部分生产具有官窑性质的瓷器。

  民窑瓷器与官窑瓷器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风格特征与审美情趣上表现出迥然差异,皇室所用的瓷器在造型、胎釉与纹饰要求胎细、釉面均净,造型规整,纹饰富丽堂皇,豪华高贵,珍禽异兽,名贵花卉,绘画矫揉造作;民窑瓷器使用者的身份不同,包括贵族到贫民,有粗细不同,工匠作为下层的文化艺人,主要扎根生活在广大的农村和市井民众中,服务对象也是他们,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反映他们周围的生活情景。例如,游鱼、婴戏、飞鸟、水鸭、岁寒三友、福寿老人、渔樵耕读、仕女、荷莲等等,内容丰富多彩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近,质朴无华。

  说起南丰御窑生产专供两宋皇宫使的瓷器,就自然联系到“秘色瓷”。

  “秘色瓷”即唐以来皇宫专门使用的特制瓷器精品,臣子庶不可越僭使用,因制作技艺独特而秘不可宣,一千多年来成为后世收藏家和鉴宝专家苦苦搜寻的目标。“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宋人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研究南丰御窑制瓷技法的学者可以发现,白舍窑瓷最善长技法中就有六瓣葵口碗、葵口盏、八棱壶等传统工艺,装饰纹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影梅纹,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即南丰官窑的特色;又白舍的乳白瓷号称“瓷玉”即将瓷烧成玉色品状,且文物遗存中有影青釉贴宝相花盘口双系执壶物件等,即有贴各类花或金银饰的能力,这些文物考古发现足以说明,晚唐五代以来的“秘色瓷”生产技艺,在白舍窑瓷品中均属常见技法,充分的事实说明,两宋时期的南丰御窑完全具备生产“秘色瓷”的工艺技能。

  由此,“秘色瓷”作为青瓷中的精品,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除了釉料配方独特之外,另一个诀窍便是窑炉火候的把握,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即以单件匣烧的方式处理,只是这种高难技术秘不示人,其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而南丰御窑承续唐代六大青窑之一的洪州窑余韵,在技术上驾驭青瓷火候的能力独领风骚。五代之季南丰曾隶属杨吴与南唐,或多或少承续了吴越国的余韵,且宋以后吴越归置一统,因此作为“官搭民烧”的白舍窑专供皇宫瓷器生产的工艺中,从逻辑性上推论,必定与“秘色瓷”技艺相关。而白舍窑普遍采用单件匣烧的方法进行烧制的技能,正是“秘色瓷”至关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供皇宫专用的“秘色瓷”同时,南丰御窑还烧制一种专供皇室与贵族墓葬祭品瓷器。

  1975年在南丰出土的北宋政和八年(1117)随葬同类素胎瓷俑,因底座墨书“伏听”二字,故称为“伏听俑”。伏听俑呈跪拜姿式,清俊的脸庞,隐含机警的神态。它宽十多厘米,手工捏塑而成。头戴平顶莲花冠,身着圆领宽袖袍,腰系革带,足穿软靴,双腿跪伏,平扑于地,侧首向左,似在侧耳聆听。瓷俑以黑釉细线勾眉眼,袍施蓝釉,冠、领、带、靴均施绿釉,服饰淳朴素雅,衣纹洗练简洁,形态神情极具美感,展现了宋瓷人像雕塑的魅力。这种俯身跪伏、侧首倾听的墓俑,大多制于宋代,它有多种称谓:跪拜俑、伏拜俑、匍匐俑、卧伏俑等等。北方时有出土,质为红陶;南方也有发现,多系素瓷。

  在明代南城益王府的皇室家族墓葬中,亦存大量瓷器随葬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南城县境发掘清理了益王系的端王、庄王、宣王和定王四座藩王墓,墓中除出土大批金、银、玉、铜和冠服等饰品外,还出土了一批陶瓷器,除有6件龙泉青瓷外,其他均为青花瓷,仅完整成器的就有22件。据专家考证,四座益藩王墓中,以庄王朱厚烨墓出土青花瓷最多,其中4件龙凤鸾鹤纹罐、2件龙兽纹罐、1件缠枝龙纹罐以及2件龙纹大盘底部都署有“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另有6件团龙花卉纹碗,底部署有“大明万历年制”款,从其胎质、釉色和青花色泽及其花纹图案看,当是官窑器无疑。而益庄王墓出土的这批有纪年款的青花瓷,虽都是官窑器,但不论是万历款的还是嘉靖款的,都有可能是“官搭民烧”的产品,也就是民窑中的所谓“官古器”户烧制的。元末时期,白舍窑陷入了瓷土资源严重匮缺的境地,许多窑户停工停业,窑工多远走景德镇或其他地方谋生,白舍窑逐渐败落,但明清时期的白舍窑仍有一些散户窑址在继续生产,故益王墓葬中如此大批“官搭民烧”的青花瓷器出品,其中是否有南丰窑老货物件,有待于专家学者深入考证。

  县志载传奇,颇似四川人摆龙门阵的余韵,将南丰御窑瓷文化中最感人的瓷枕故事衍绎得有板有眼,且听道来。

  话说古时候,白舍镇出产的瓷器是州里有名,府里有案,名声好比高楼的鼓,响声在外。瓷窑是当地一名叫甘百万的财主家的,一座接一座象一条条火龙。奇怪得很,日间数窑横来直去只有九十九座,夜里插香就是一百根一百座窑,人们都说,有一座是神窑哩。

  甘百万刁钻刻薄,食得腹皮圆圆滚滚,装的尽是坏水。他敲榨窑工真缺德,想的办法古离古怪,窑工个个都骂他是:冬瓜从腹里烂也出--坏透了。有一天三更半夜,窑工们做了一日事,还要守窑看火,人累得歪歪倒,眼睛都睁不开。一时只见枫山南边一座窑顶上放豪光,照得半天云里都是灿亮灿亮,窑工瞌眼也醒了,丢下手上的事拔脚就跑。过去一看,哎呀,窑里一只瓷枕透明透亮,真是爱煞人!更古怪的是,你站在老远一身都烧得会出汗的窑膛里,这下却是清清凉凉,随你是哪个,只要站在窑边,一下子身上的汗水全干了,人觉得清清爽爽,原来瓷枕是个宝贝,冬暖夏凉。

  甘百万听说出了瓷枕,三步并两脚走,快活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见人就说:“这是我甘某积德行善,才有福享用这个宝贝。”甘百万把瓷枕抬到家中,取名叫做“如意枕”,摆在祖宗灵牌下边,两边贴上副对联:“天降稀世珍宝如意枕;日进珠玉钱财福寿堂”。天天在瓷枕前用猪头、全鸡、白米饭敬神,也时时守着那瓷枕不离,快快活活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他静下心来一想,觉得这件事名声大,若是传到京城,说不定还要担个欺君瞒上的罪名。要献上去嘛,宝贝连着心肝,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甘百万弄得昏头颠脑,吃不下,睡不安,肥肥胖胖的人也变得老皮起皱。老婆看到他象关在笼里的老鼠团团转的样子,就告诉他:当断不断,必受祸殃。这件事瞒得今朝,遮不过明朝,皇上迟早会晓得,到那时,敬酒不吃吃罚酒就划不来。从前有“进宝状元”,别人进贡能换到一个状元,你不如尽早把如意枕送给皇上,好让皇上高兴高兴,尝你一个官职,回来光宗耀祖。

  甘百万心窝里一打转,老婆哇得是理,只不过到嘴的精肉要吐出来,总是舍不得。想想不过,还是舍钱埋叫化子!请了风水先生拣好日子,用人扛着瓷枕,披红挂彩,一路吹吹打打送到京城。

  皇上见了那如意枕当真欢喜,随即封了甘百万一个蛮大的官。甘百万失了宝,心里难过,但好歹换到一顶乌纱帽在头上。有得就有失嘛,难过几天心里也就慰贴了。

  何晓得天上来了祸,躲都躲不过。皇帝得了如意枕,一个不够,要成双配对,便把甘百万传上金殿,下旨叫他回去再烧一个“如意枕”来进贡,限时一个月。这下甘百万当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打窟埋自己,明晓得这如意枕是神仙造的,人工做不出来,可皇帝大似天,没法子,连个屁也不敢放。甘百万只好失魂落魄回到家中,聚拢所有的瓷工,限期半个月,要烧成一个冬暖夏凉的如意枕。到时烧不出来送官问罪。

  瓷工被逼得无法,夜里在窝棚里叽叽喳喳商议,个个气得咬牙切齿,都说甘百万黑了心,害人死。有个人主张,眼下还有三窑货,烧完三窑,卖完当盘川,把窑全毁了,远走高飞,到别处去谋生,拍灰走人。枫山窑叫做“封山窑”就是这个道理。

  说来也奇怪,枫山窑一封,如意枕也不如意了,一下冷,一下热,后脑搁在枕上就象刀割一样难过。再上贡一只如意枕的期限又快到了,皇帝连甘百万的一点音信都没有,心中大怒,派人赶到南丰押着甘百万进京,皇帝问他如意枕为何失灵,还有一个如意枕烧了没有?甘百万吓得一身打抖,结结巴巴对答不出。旁边一个丞相奏明皇上,说甘百万不甘心再献宝枕,上回献宝是假,捞官是真,如今做到官就用邪法把宝枕毁坏了,真是罪该万死!皇上随口降旨把甘百万拖下去活活打死。就这样白舍窑从此也被毁了。

  传说故事究竟有多少真实已不得而知。

  但白舍窑甘百万的故事中,剥离神异与添油加醋的部分,仍有几种本真事实值得研讨:一是白舍窑99座,还有一座神窑不为人知晓,即是否在暗喻白舍的“秘色瓷”的“官搭民烧”窑,因为保秘的需要而不为普通窑工所知,而这座窑显然与白舍枫山窑有关,说明枫山窑曾作为“官搭民烧”的御窑的事实;二是瓷枕本为宋代民窑常见的物件,却得天独厚成为贡品,说明其鬼斧神工的技艺与火候掌管能力是白舍窑成为御窑的根本原因;三是枫山窑的产品多“供上用”,即可视为“贡窑”,后衰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窑工的出走;四是瓷枕最初为陪葬的冥器,则白舍官窑的产品前文所述的伏听俑、生肖瓷等作为皇宫贵族的随葬品而备受青睐。

  无独有偶,“如意枕”在历史上的确曾为皇宫贡品,清代乾隆皇帝很喜欢瓷枕,曾作如意瓷枕诗云: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

  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

  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

  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又云: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

  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

  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

  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

  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

  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

  可见如意枕果有其本真之事,为乾隆皇帝把玩不已,且乾隆帝在咏如意枕中提及“过雨天青色”与“越器龟蒙咏”等诗句,分明是指“秘色瓷”。因此,南丰县志上载的“瓷枕”传奇故事的内涵便十分丰富,也十分神秘,因为它在影射一个失传千年之久的宋代“秘色瓷”如意枕的故事,南丰白舍窑的“秘色瓷”事实又有一佐证。

  如意枕烧制的秘诀在于火功,更在于窑工身怀绝技的手工艺。然而,两宋以来的南丰窑工们的生活艰辛与贫困,与他们的贡献不成比例,在诸多诗人吟咏里,窑工们的生活描绘得有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倍受凌辱与贫困。

  明清时有一做官的人经过某地御窑参观窑工制瓷过程后,感慨万分地描写所见所闻的光景道:

  江天漠漠生黑云,百灶烟浮日光动。

  初看两眼眩青红,夜入孤舟梦龙凤。

  文成璀错羽毛活,势健开张牙爪弄。

  画彩新添宝石釉,异光欲走黄金汞;

  颇闻中使出三年,十斛缸成选难中。

  真的如卖炭翁般白发苍苍十指黑,而三年做成十斛缸却鲜有选中者,这便是皇宫秘色瓷对品色的要求及窑工的艰辛写照。

  陶瓷诗赋不仅有文人雅客,也有士大夫,上有皇帝的御制诗,下有土俗民歌,体裁有五言七律,也有小令杂咏等等,从陶瓷的文化视觉上也突现出中国诗的国度。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韦处乞大邑瓷盘诗》中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夸的是四川的白釉瓷。而陆龟蒙作的《秘色越器诗》,赞的是浙江越窑的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永流瀣,共稽中散斗遗杯。”充满着优雅宕荡的情怀。越窑瓷在唐代是极享盛誉的。孟郊也有诗评赞,其中“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说荷叶形的茶碗造型奇特。施肩吾的《蜀茗词》也说:“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均。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大诗人韩偓也说“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也难怪徐夤赋诗:“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渍。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表达了唐代“以青为尚”的审美观。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得更好:“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似旋服,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宋代有五大名窑,有官、哥、汝、定、均窑,北宋汝官窑有“汝窑十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高庙在日煞值钱,今时押眼看价例。”由于宋代盛行斗茶之风,各大窑场烧造的茶具以黑釉茶盏为主,宋代文人咏瓷诗也多与品茶斗茶为题,如苏东坡《送南廉谦师》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未试点茶三味乎。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翁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应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标。”

  然而,更多的诗人将目光关注于陶瓷工人的生活与命运,南丰白舍窑工的悲惨生活除了借助传奇故事宣泄之外,在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民谣中也厚重地载了一笔。宋代大诗人梅尧臣《陶者》诗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描写的是取土制瓷者的命运,大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感叹。宋代窑工谣谚唱道:“进入西南山,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窑主与贩瓷客商日进斗金,但普通窑工艺匠却是永远与贫穷相伴,故旧时白舍窑工们广泛流传这样一些民谣:“装坯开了禁,乡下得了信。丢掉田不作,漏夜赶上镇。三吊二百钱,买根压肩棍。”“坯房佬,坯房佬,捣泥做坯双手搅。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棵草。”“手持火把进坯房,照得一副好家当:左边摆的匣钵桶,右边搭的料板床。料板床上猪油絮,臭虫虱蚤闹嚷嚷。翻来覆去睡不好,苦苦熬挣到天亮。”“杉木料板七尺长,日里托坯夜当床。一粒豆豉吃两餐,一盆馊饭两天粮”。“如今世道鬼天下,窑场牢房是一堂。把头屋里酒肉臭,可怜窑工饿断肠。”“端起饭碗望窑烟,一颗豆豉两口咽。”“窑烟冲上天,今年望明年。站在风波亭,烧窑真可怜。进窑来做事,天天担风险。一脚窑场里,一脚场外边。谁知那一天,窑户马咬砖(指柴窑户解雇烧窑工人)。歇手赶出窑,苦处对谁言。”学徒工的民谣更有堪:“你吃的什么饭?我吃的梗颈红。你吃的什么菜?我吃的臭烘烘。你做的什么事?我做酒令盅。师傅打你不?抓住两头打当中。”专门从事瓷器包装的茭草工的歌谣唱道:“茭草工人泪汪汪,累死累活苦难当。冬天身披猪油絮,夏天赤膊到天光。头发拖地无钱剃,盐水当菜糠当粮。十有九个光棍汉,老死丢葬在山岗。”清人沈嘉徵十分了解陶瓷工人的悲惨命运,其长诗《窑民行》对窑民的悲惨处境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其云:“陶业多活人,业不与时偶。富户利生财,穷工身糊口。”他在诗中叙述自己看见一个“尘淹百节衣,风飏蓬飞首。形骸半已僵,面目黎以垢”的流浪汉,询问他何以至此地步,这人“泪枯气咽吼”,“嗫嚅约略言”道:“粝食充苦肠,不敢问荠韭。工贱乏嬴资,异乡无亲友。服役二十年,病老逢阳九”。年老体弱之后遭窑主弃置:“弃我青山阳,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微茫。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冥乡。”清代郑兼才写窑工的艰辛与悲苦道:“百世无闲人,两间无弃土。工习埏埴劳,疆临供罂瓶。俯穿地轴深,中自辟岩户。飞坠临深渊,惯若游洞府。大儿手锄立,力凿身佝偻。小儿负畚行,貌赤日亭午。初如金脱矿,地利恣所取。继如金在熔,火气遂腾鼓。”如此不辞劳苦地采挖瓷土,烧制瓷器为的是“上以当官租,下以养妻子”,“岂不知苦辛,竭蹶良有以”。南丰民谣中也有唱道:“窑主住进高楼房,窑工住进烂草房。窑主娶亲百般挑,窑工冒钱无处找。窑主吃鱼又吃肉,窑工糠菜加稀粥。窑主穿的绸和缎,窑工穿着烂衣裳。”

  沿着旴江访寻宋皇秘色瓷技艺的官家作坊遗存,历史渐行渐远,从白舍镇旧“百铺街”原住民嘻笑幸福的打趣声中,再也听不出民谣那种悲苦的窑工叹息声,这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也正是白舍窑工先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

  日出日落,军峰依旧挺拔峻峭,旴水迤逦仍然清澈如练,晚唐五代两宋时期白舍御窑的辉煌,太阳的光芒,亮堂堂地照在白舍这片人杰地灵的闽广要冲之上。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