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NJ))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它是美国殖民时期第四所成立的高等教育学院,它是英属北美洲部分成立的第四所大学。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是如今已经成为非宗教大学,并且成为常青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的教师们继续了学校宗教教育的一部分精髓,那就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有一次朋友之间家庭聚会,我无意听到杰瑞在对一个跌倒了的小朋友说:“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嘛!对不对?”当时我听了这些话,感觉很熟悉,恍然间,又回到了杰瑞更小的时候。实际上,这是当年我们教育杰瑞的时候,经常对他说的话。

  杰瑞的姥爷到现在还记得,他领着四岁多的杰瑞玩,杰瑞摔倒了,他赶紧去把他抱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土。没想到杰瑞自己重新又趴到地上,然后自己爬起来,对姥爷说:“妈妈说,自己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虽然是幼儿的稚气和天真,但说明这种意识,已经像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了。

  这完全归功于常青藤盟校之一的普林斯顿大学开展的“做睿智父母”的社会公益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与理查学会了如何教育孩子。

  一开始我们一见自己的孩子摔倒了,就忙不迭地去抱孩子,杰瑞还没哭呢,我们已经心疼得不行了,然后我们的情绪影响到杰瑞,本来没事的杰瑞反而哭起来了。

  后来,通过“做睿智父母”活动,我们学会了很多知识。杰瑞摔到了,只要我们确定他是安全的,一般我和他爸爸都会冷处理,告诉他:“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注意了。”能自己站起来,就不去扶他。后来,在路上,他自己摔倒了,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他自己站起来之后,也不哭,显示出自己很勇敢。

  通过这些小事情,我们培养杰瑞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的态度。人一生的路,就是在不停的麻烦和困难中前行。每个人的路都需要自己来走,没有人可以一直陪伴着你。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经常存在着一个个温柔的陷阱,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没有机会去经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从而也失去了长大的机会。

  有的孩子会利用家长的心软来进行“要挟”,有些孩子说:我要买什么。家长不买就躺在地上打滚;还有的孩子说:我累了,你抱我。如果家长不抱,就坐在地上哭闹……通过这些来争取一些不应有的机会,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家长如果这时候心软一让步,就等于怂恿了他。小孩子都有这种天性,但不一定所有的天性都是正确的,有些是需要抑制的,否则,需要的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就有可能使这个孩子养成用不良手段达到自己目的的坏习惯。

  在杰瑞八九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的表妹摔倒了,坐在地上自己哭,不起来,杰瑞俨然一副成人教育者的口吻,对她说:“你在这里慢慢哭吧,只要你哭,我就不理你。等你哭完了,我才和你一起玩。”

  小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对待杰瑞不恰当的要挟的。这说明,我们对他的教育,已经化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被他用来说服其他人了。

  杰瑞小时候,每当他试图要挟的时候,我们就进行冷处理,对他说:“好,杰瑞你哭吧,哭完了,我们再跟你说。”让他明白只有通过正常的表达手段,才能达到他想要的目的。

  每一代人都要经历沮丧失落的洗礼,每一个孩子都要拥抱属于自己的寒冷--他的考试会失利,他的实验会失败,他的要求可能会得不到满足,他的努力可能得不到回报,他的真情可能会被无情伤害……父母多么爱孩子,也不可能代替他去经历失败的痛苦。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在学习赢的学问,我们做父母的从小灌输给孩子的教育,也是如何获得成功的技巧和决心。但是,没有一个人一生不会经历失败的痛苦,只会赢的孩子进入社会,一旦遭受挫折,就会特别脆弱。尤其一个总在赢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进入社会和别人冲突的过程中,他们的缺点将会暴露出来,因为他们不懂得接受别人的想法,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妥协,因而,也就不知如何在失败和压力面前,重新振作起来,这时候即使他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对他也一无所用。

  刚学走路的孩子会时常跌倒,对待跌倒的孩子,中国和美国的家长,通常采取不同的做法:

  在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是“扶起来”。孩子不小心跌倒后,家长多半是赶快跑过去扶起孩子,给孩子拍掉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家长扶起孩子后不再让他自己走,而是抱着孩子走路。有的家长会以向地出气的方式安慰孩子,说“这地真坏,妈妈打它”。这样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

  在美国,父母会说“自己站起来”。美国父母带着孩子玩时,小孩跌倒了,父母都不去帮忙扶起来。他们通过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从跌倒的地方自己爬起来,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父母的这种做法,让孩子知道跌倒是因为自己不小心,因此今后要注意不再跌倒。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又可以培养他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其实,小孩子刚学会走路,跌跤是很正常的事,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还会继续玩。可是因为父母的过分表现,让原本很小的一件事变得严重起来。结果,有些孩子跌倒后就不再爬起来,委屈万分地等着大人来抱或是来安慰。其实,孩子在人生之初跌倒时,父母不必过于惊慌,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如果男孩从小没有改变自我境遇的态度和勇气,将来也无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科学家做过一个跳蚤实验:他们把一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杯里,跳蚤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仍然相同,原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长度的40倍左右。接下来实验者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没有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经历一次次被撞后,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根据盖子的高度开始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再过一阵子后,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轻轻地拿掉玻璃盖,跳蚤仍然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跳。三天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这只跳蚤还在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是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就马上过去帮忙,那样会让孩子没有机会树立重新站立起来的希望,估计他们也会和跳蚤一样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独自缩在角落里哀怜。人生的旅程中,绝对不会永远是平坦大道,坎坷、荆棘、困难都会与人为伴。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困难交锋,与挫折抗争。一个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容易跌倒,也不会自己爬起来。敢于交锋和抗争者,即便跌倒也会爬起来,最终成为命运的主人和事业上的成功者。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是一种战胜挫折的体验,也是坚强品格的锻炼。普林斯顿大学的老师们认为这一点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尝试与学会的。

  人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没有勇气爬起来,一味等待别人来扶,或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马克思说:“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所以每位家长都应告诉儿子“无论何时,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只要每一次跌倒后自己爬起来,就会站得更稳,走得更好。从小培养男孩“跌倒了,自己学会爬起来”的习惯,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他们才能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才能学会坚强。如果父母看到孩子遇到一丁点困难就介入其中,把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充当孩子的保护神,孩子就会失去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成长机会,也无从掌握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男孩从小受些苦,经历一些挫折,当孩子从挫折中爬起来后,才会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上路。

  刚学走路的孩子会时常跌倒,对待跌倒的孩子,中国和美国的家长,通常采取不同的做法:

  在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是“扶起来”。孩子不小心跌倒后,家长多半是赶快跑过去扶起孩子,给孩子拍掉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家长扶起孩子后不再让他自己走,而是抱着孩子走路。有的家长会以向地出气的方式安慰孩子,说“这地真坏,妈妈打它”。这样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

  在美国,父母会说“自己站起来”。美国父母带着孩子玩时,小孩跌倒了,父母都不去帮忙扶起来。他们通过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从跌倒的地方自己爬起来,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父母的这种做法,让孩子知道跌倒是因为自己不小心,因此今后要注意不再跌倒。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又可以培养他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其实,小孩子刚学会走路,跌跤是很正常的事,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还会继续玩。可是因为父母的过分表现,让原本很小的一件事变得严重起来。结果,有些孩子跌倒后就不再爬起来,委屈万分地等着大人来抱或是来安慰。其实,孩子在人生之初跌倒时,父母不必过于惊慌,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如果男孩从小没有改变自我境遇的态度和勇气,将来也无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科学家做过一个跳蚤实验:他们把一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杯里,跳蚤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仍然相同,原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长度的40倍左右。接下来实验者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没有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经历一次次被撞后,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根据盖子的高度开始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再过一阵子后,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轻轻地拿掉玻璃盖,跳蚤仍然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跳。三天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这只跳蚤还在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是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就马上过去帮忙,那样会让孩子没有机会树立重新站立起来的希望,估计他们也会和跳蚤一样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独自缩在角落里哀怜。人生的旅程中,绝对不会永远是平坦大道,坎坷、荆棘、困难都会与人为伴。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困难交锋,与挫折抗争。一个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容易跌倒,也不会自己爬起来。敢于交锋和抗争者,即便跌倒也会爬起来,最终成为命运的主人和事业上的成功者。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做睿智父母”活动中,来自普林斯顿的教师们一直强调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以达到使孩子切实掌握知识、本领的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孩子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遭遇失败,如果明智的话,我们会接受这些失败的经历,并将此作为成功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们却常常像家长和老师一样,拒绝我们的孩子拥有同样的权利。我们通过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失败是一件可耻的事,只有最佳的表现才会得到赞赏。

  来自普林斯顿的哈维教授认为,挫折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哈维教授向参加讲座的父母们讲了这述了他曾经的一段经历。

  “我(哈维)在年轻时曾是加州一所小学的教员,唐尼是我的三年级学生中最小的一个。他是一个害羞、紧张的完美主义者,他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从来不参与班里其他孩子玩得热火朝天的游戏。他很少回答问题--害怕会答错,写作业,尤其是数学作业,会让他陷入束手无策的痛苦之中。他很少有完成功课的时候,因为他总是反复地让我检查,以确保没有做错。”

  我尽力去帮他建立自信。我曾不断地向上天祈求指引。但却毫无作用。直到一个叫玛丽安妮的实习教师被分到了我们班。她非常年轻、漂亮,并且很爱孩子们。我的学生们,包括唐尼,都很喜欢他。不过。即使是如此热情、充满爱心的玛丽安妮也对这个害怕犯错的小男孩感到为难。

  一天早晨。我们在黑板上讲解数学题。唐尼已经异常整洁地抄下了问题。并填上了第一行答案。他的进步让我很高兴。于是我让玛丽安妮照看孩子们。我准备艺术课的材料。当我回来的时候。唐尼正在哭--他没有记下第三个问题。

  我的实习教师绝望地看看我。突然间,她面露喜色,从我们共用的桌子上拿起了一个装满铅笔的笔筒。

  ‘看,唐尼,’她一边说,一边跪在他的旁边,并温柔地将他满面泪痕的脸从胳膊上抬起。‘我给你看样东西。看到这些铅笔了吗。唐尼,知道上面为什么要附着橡皮吗?那是因为我们也会犯错误。而且是很多错误;但我们会擦掉这些错误。再试一次。那也是你必须要学会的。’

  她亲了亲他。站了起来。‘现在,我会留一支铅笔在你的桌子上,这样你就会记住。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即使是老师也不例外。’

  唐尼抬起头来。眼中充满了热爱。并且脸上也出现了笑容一一那是我第一次在他的脸上看到这样的神情。

  那支铅笔成了唐尼的珍藏。玛丽?安妮不断地鼓励、表扬唐尼。即使他只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她还逐渐使他相信。犯错误是允许的一一只要你能改正错误。并再次去尝试。

  1.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孩子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孩子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2.挫折教育能打击孩子的骄傲情绪

  有些孩子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孩子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孩子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孩子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挫折教育能够使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

  孩子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孩子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挫折教育能够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有孩子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同样,哈维教授也认为挫折教育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与性格的孩子有阶段、有方法地去实施。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

  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

  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而具体到挫折教育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向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处处碰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人为地制造挫折

  针对有些学生比较聪明,以及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这种学生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为孩子创造“挫折情境”

  哈维为了锻炼他四岁儿子的勇敢精神和自理能力,把孩子悄悄地“丢”在闹市中,看孩子能否自己找回家。为了防止意外,他在一旁悄悄地跟着孩子,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以前他不止一次地教育孩子不可轻信陌生人,因此,不论谁去抱孩子,孩子都不肯。

  经过一番周折,孩子找到了交通警察,并被哈维“认领”了回去。哈维又这样做了两三次,每次孩子都安全回到了家,哈维设置的挫折情境使孩子变得更加勇敢和机灵。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挫折可分为若干层次,从低层次挫折向高层次挫折的发展,是良好的社会状况、良好的个性成熟的迹象。挫折在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强化和坚强意志等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度、适量的挫折,能为孩子创设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困难的情境机会。

  当然,我们并不建议各位家长也像哈维这样,将自己的孩子“丢”在人群之中,让他自己想办法,但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使孩子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育孩子正确应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孩子处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有时候,让孩子“吃点苦”更利于他的成长。

  比尔盖茨读小学时,有一年夏天,学校组织为期一周的50英里徒步行军,很多家长怕孩子受伤,不让参加。比尔的父亲却对孩子说:“这是你锻炼的大好机会,这时候才看得出谁是真正的男子汉!”为了这次活动,母亲还特地为比尔买了双新靴子。在父母的支持下,比尔第一个报名参加徒步行军。

  行军开始后,因为新靴子不合脚,第一天走完8英里后,比尔的脚后跟就磨破了,脚指头上也出了不少水泡。第二天,还没走完一半路程,他的脚已经开始红肿,鲜血从裂口中流出来。老师劝他不要继续行军了,但比尔坚决不肯。老师只好打电话给他的父亲,让他劝劝自己的儿子。父亲跟比尔通话时,老师开始为比尔收拾行李,以为爸爸一定会让孩子立刻回去。这时,只见比尔一瘸一拐地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对老师说:“不用收拾了,我不回去!爸爸说了,他相信我,要我坚持下去,直到我自己认为可以停下来为止。”

  就这样,比尔又坚持了两天,和大家一起爬山涉水,一直到他一步都迈不动了,才由母亲接回家。

  无独有偶,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是位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她的儿子约翰自幼羞怯、自卑、优柔寡断、依赖性很强。杰奎琳认为儿子之所以有这样性格上的弱点,跟缺少锻炼有直接关系。于是她在约翰11岁的时候,把他送到英国的德雷克岛“勇敢者营地”去受训,学习驾驶帆船、独木舟、爬山。13岁时,她又送儿子到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在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两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谋生的书。当约翰15岁时,母亲又送他去肯尼亚的荒野里自求生存。在约翰读中学放暑假时,她还把儿子送到“国家户外”学校,接受为期70天的训练。为了进一步强化约翰独当一面的能力,她让儿子参加和平队赴危地马拉从事地震救灾工作。

  在一次次异乎寻常的训练中,约翰的表现越来越出色,终于锤炼出了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成为一个自信潇洒、求实向上、理性节制、圆通练达的青年。

  对普通家庭来说,让孩子吃苦,并不需要家长刻意制造“苦头”给孩子吃,只要让孩子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就能达到锻炼意志、增强毅力的目的。日常生活起居、家务劳动、学校的各种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孩子能够参与的就让他们参与,只有流过汗、磕破皮、出点血,孩子的意志才能坚韧起来。家长需要做的是:

  a。别把孩子当婴儿。

  只有初生的婴儿才需要全方位、一条龙的细致关照。即便七八个月的婴儿也可以学着自己抱奶瓶喝牛奶了。许多家长可能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一点,充分了解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确定对孩子的恰当期望。有些家长留恋婴幼儿对自己的依赖,孩子长大越来越独立使他们感到失落,不知不觉中就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并一直把孩子当婴儿看待。这种家长对孩子的依赖性,会阻碍孩子心理上的“断乳”,妨碍孩子发展独立性。

  b。从吃穿开始,让孩子自理。

  一岁半孩子就可以自己用手抓食物喂自己,2岁学用勺。哪怕孩子吃得满地狼藉;让孩子自己削水果皮,哪怕他削出来的苹果只剩下了一半;让孩子自己洗碗刷饭盒,哪怕他弄得厨房水满金山;让孩子自己铺床叠被,哪怕他动作缓慢像蜗牛。别怕孩子没吃饱,别嫌麻烦,别嫌孩子慢,鼓励他,教他正确的方法,孩子的进步会让你吃惊的。

  C。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习惯。

  不会做可以学,不肯做就可怕了。如果孩子养成了懒惰、好逸恶劳的心理,就很难摆脱对家长的依赖,获得独立的能力。其实,大多数三四岁的孩子对劳动是充满兴趣的,他们会争着去倒垃圾、帮忙拣菜、扫地抹桌,但家长或怕累着他们,或嫌他们越帮越忙,总把他们打发到一边。殊不知,这样不仅剥夺了孩子能力的锻炼和在劳动过程中学习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享受劳动乐趣的机会,还给孩子传达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劳动是一种负担。有的家长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你不听话,罚你洗碗。”这样更让孩子觉得劳动是一种痛苦。所以家长自己得从根本上审视自己对劳动的看法,提醒自己劳动的价值。实际上许多家长自己是很吃苦耐劳的。为父母的总是希望把最好的东西传给孩子,为什么不把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传给孩子呢?

  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跟孩子一起唱着歌儿干活,把劳动的过程变成加深亲子关系的最好途径。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赞扬孩子的干活劲头,让孩子明白爱劳动是一种美德。

  d。给孩子受点“磨难”。

  如果孩子所做的事都是家长精挑细选出来的干净、简单、容易的活儿,孩子遇到出其不意的困难时,就会备受打击,束手无策。教训和经验一样重要,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不遭遇失败,就难以深刻体会成功的喜悦。不时遭受小挫折的孩子,才可能不被大的打击所吓倒;在过去的挫折中学到克服困难的方法的孩子,才能同样有能力摆脱困境;有过战胜困难的经历,孩子才能对自己更有信心。让孩子吃苦受难不是故意找茬惩罚他们,而是希望孩子能从中获益,使其身体、智力、意志品质都得到锻炼。

  所以,让孩子多走点儿路,使他在体力上更强壮;让孩子搬点儿重的东西,他可以动脑筋想出最省劲的方法;让孩子参加夏令营,他能学会适应与平时完全不同的环境,应对从未遇到的问题。城市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夏令营活动愈加热闹,孩子们在夏令营里要自己动手扎帐篷,学烧饭,还要翻山越岭,涉水过河,经受着城市儿童平时难以遭遇的各种困难。这一独特的挫折教育,对培养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会有很好的效果。

  古人早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训诫。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者莫不是经历了不少苦难,而后才有大作为。众所周知,周文王被囚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于蔡作出《春秋》,屈原放逐江南写下《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完成《左传》,孙膑膝盖受刑后编著《兵法》。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教授有句名言:“有钱难买幼时贫。”许许多多卓有建树的伟人、名人无不是从艰难坎坷的少年时代经过自己百倍的努力而取得事业的成功。爱迪生、高尔基、华罗庚等,都拥有一个穷苦辛酸的童年。然而,正是这种不寻常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而终成大器。

  诚然,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提倡让孩子吃苦,受挫折,决不是鼓动人们让孩子们再去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也不希望孩子们再蹈前辈的困难。而是要注重从小砥砺孩子坚强不屈的意志,磨炼其不畏艰难的精神,增强其在各种挫折面前的承受能力。因此说,让整天生活在富裕之中的孩子去参加夏令营和军训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一下相对艰苦的环境,提高他们自己动手动脚的能力,感受生活艰难不易,珍惜父母劳动成果,激发吃苦进取精神,培养独立而健全的品格,这无疑是必要的。一位送孩子参加夏令营的家长感慨地说:“孩子在家里什么也不缺,唯一缺少的就是锻炼,这一课一定得补上。”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具有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的全面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在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来的。自古磨难出英雄,从来纨绔少伟男。让孩子受点磨难吧!这样,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会像雄鹰般展翅高飞。就能真正做到顺境不淫其乐,逆境不移其心,挫折不屈其身,苦难不堕其志,方能有大的作为。

  锻炼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哈维指出,有些孩子之所以能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家长给予了正确的指导与教育,养成了孩子这一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也与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有关。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越强,越有可能在“跌倒”的地方“站起来”;反之,一个没有丝毫挫折承受力的孩子,即使他的父母不断鼓励与教育,他仍不能走出失败的泥淖。

  困难和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百折不挠、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培养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今天的孩子尤为重要。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时受过挫折并不断地解决困难中磨炼出来的。这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我们做父母的,不愿让孩子去经历苦难,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但是,生活是无情的,也许有千百种灾难在等待着一个年仅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畏惧这些灾难的人,永远不会有幸福。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很难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族里,少年男子如果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所接纳,必须要通过一次优胜劣汰的近乎残酷的考验;大人们把这些男孩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的滋味,学会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奋力挣扎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已是个成年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才能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权利。这种考验可视为人类早期挫折教育的雏形。当然,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挫折教育,不免有些惨无人道。

  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更加重视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

  可是,在我们国家,挫折教育做得却很不够。由于父母的娇宠,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相当脆弱,一点点小的挫折或失败就有可能酿成一桩惨祸。一些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孩子,由于生活的磨炼,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质。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幸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百依百顺,只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妈妈爸爸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是让你的孩子一次次地与能磨炼他成长的艰难困苦、失败挫折失之交臂,使得他们缺乏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一旦遭受到挫折,便会无所适从,一蹶不振。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未来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的。哪位父母又能够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

  爱迪生说:“挫折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和重要启示,在逆境中人才能真正展示自身的实力。”

  那什么是挫折呢?挫折就是遭遇困难、失败,或者只是一种困难或失败在心理上的感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充满了成功的愉快,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从蹒跚学步,试着用筷子吃饭开始,到自己穿衣服,再到逐渐长大自己上学等,无不是从“失败-成功-失败”中成长过来的。挫折与失败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是无处不在的。

  怎样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呢?

  一、正确认识挫折教育

  我们提倡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目的是让孩子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从挫折中学到更多经验,使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

  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孙汀兰讲,挫折教育实际就是“抗挫折教育”,在物质条件相对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因为归根结底,挫折只是一种心理感受。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要注意以下原则:

  1.弄清孩子的性格类型,看孩子的性格是外向型、内向型,还是抑郁型,要因性格施教。外向型可直言不讳,内向型要旁敲侧击,抑郁型要讲求策略。

  2.多为孩子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如定期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中聚会,多创造一些让他们自由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遇到挫折时,有倾诉和寻找帮助的对象,还能培养孩子的友谊感、依恋感和安全感。

  3.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决策,父母可以适当把责任下放。如买了假冒商品可以让孩子去退换,家里与物业的一些小纠纷,可以让孩子交涉等等,如果孩子成功了,要及时鼓励,说些“比爸爸妈妈强”的话。

  从主观上讲,父母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要学会自己解决面前的困难与挫折。

  二、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你不能绕它而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酸甜苦辣都会围绕着他。阳光与乌云,鲜花与苦果,机遇与挑战,成功与挫折都将出现在孩子的生命中。无论他是直面正视,还是迂回躲闪,都不能真正地摆脱它。

  人生有泪有笑,有磨难,有悲伤,也有欢唱,如果孩子能够在失望与绝望中不断超越自己,他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再高的山峰也有峰顶,再深的山谷也有谷底,孩子的一生注定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既有峰顶也有低谷,所有的困难都有尽头,如果孩子奋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达顶峰,如果孩子主动奋斗,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

  三、挫折前,父母要做好表率

  父母的影响常常会让孩子终生难忘。孩子是一面镜子,他因为你个性的优点闪光夺目,也因为你身上的瑕疵而黯然失色。九十多岁高龄的日本“育儿之神”内腾寿七郎埒博士说:“孩子是反应父母心灵的镜子,心神安定的母亲,其孩子也会从容不迫。”这就是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当孩子遇到挫折,父母不要首先打退堂鼓,为孩子撑起保护伞,而是以身作则,自己勇敢,让孩子也勇敢,这样孩子就会受到鼓舞,在挫折面前充满勇气。

  四、创设障碍,培养孩子挫折承受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父母经常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增加孩子受挫的机会。例如,孩子的绘画不错,可是他的钢琴弹得不太好,父母就利用假日带孩子到一个同事家去,听同事家的孩子弹钢琴。同时减少对孩子的表扬次数,有时还故意找出一些问题批评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时父母需要“狠狠心”,因为一次次的小挫折也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因为挫折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自我反省,这样他才更有进取心。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挫折是阻碍,也是人生必经之坎。贪图享乐,偎依在母鸡翅膀下的小鸡,永远不可能去自己觅食。追求安逸,沉醉于老鹰呵护下的小鹰却永远不能够翱翔蓝天。作为父母,为了让孩子早一天自强,早一天去拥抱世界,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大胆地放下“保护伞”,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必要的挫折,经历失败,懂得生活的艰辛,以顽强的生存能力去迎接未来。

  提高孩子“爬起来”的能力

  提高孩子从跌倒处“爬起来”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普林斯顿哈维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

  如今的家长们或许已经认识到不能过分溺爱孩子,明白让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的道理,但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擅自帮助孩子或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一旦失去锻炼机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应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适当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不可或缺的一课。只有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他才有重新爬起来的勇气与能力。

  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纠纷

  格西三四岁时,很爱告状:谁抢了她的玩具,谁和她吵架了,有时还非拽着我们去“裁判”。起初我并没当回事,心想孩子多半都爱告状。可后来幼儿园老师跟我反映,说格格和小伙伴玩时,不会自己处理问题,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向老师告状。老师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沟通,不要什么事都告状,一味依赖大人。

  我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便琢磨着怎么纠正格西爱告状的毛病,让她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没多久,正好遇到了一件事。那天我同事带着她女儿到家里来玩,说好了在我们家吃午饭,大人在厨房里忙,女儿一会儿就跑来告状:“姐姐坏,不给我遥控器。”原来,两个孩子一个要看动画片,一个要看文艺节目,比女儿大半岁的小姐姐握着遥控器不让换台。我说,你去跟姐姐商量,自己解决。女儿见我“不管”,“噔噔噔”跑回客厅,不一会儿,客厅里便传来了女儿的哭声。我过去一看,女儿正坐在地上大哭,小客人也气呼呼地噘着嘴,闹着要回自己家。

  我觉得有必要借这件事教育一下女儿。客人走后,我问格西:“姐姐不让你看动画片,你怎么说的?”女儿说:“我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那后来呢?”女儿说:“我要抢遥控器,她不给,还把我推倒了。”我启发她:“你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处理这件事?记不记得平时爸爸妈妈想看不同的电视节目时怎么做的?”女儿想了想说:

  “爸爸就让给妈妈看。”我说:“对呀,那你为什么不能让给客人呢?还有,你不该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假如你到别人家里去玩,小主人什么都不让你碰,说这是她家的,你高兴吗?”我引导她学着换位思考。见她不吱声,我又说:“小姐姐今天生气了,有什么办法能和小姐姐和好?”女儿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我请她看‘动漫’。”我高兴地说:“好啊!妈妈给你电话号码,你自己邀请她吧!”过了几天,女儿果然把小姐姐邀请来了,两个人在电脑桌前头挨着头看“动漫”,和好如初。

  3~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刚萌芽,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实际处事能力又偏弱,为了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告状”,其目的是向成人求助,因此家长要多教给孩子一些解决矛盾与冲突的策略。

  在我的刻意引导下,格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渐渐有了长进,告状也越来越少。有一次,她的脸颊被小朋友弄伤了,我当时有点急,要去找对方家长,格西却说,妈妈,他不是故意的。我觉得女儿真是长进了,遇事不但能够自己处理,还学会了包容。

  充当孩子的“脚手架”

  父亲:弗兰克

  儿子:查尔

  我觉得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多尝试、体验的机会。我就喜欢做个“懒”爸爸,只要儿子自己能处理的事,我都是“袖手旁观”,顶多委婉地给他出出点子。

  心理学家大卫伍德曾说,家长应当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我在培养儿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就注意采用“脚手架方式”,并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比如,查尔4岁多时,有一次到楼下玩,回来后告诉我,他的玩具枪不见了,小朋友告诉他是大卫拿走了,儿子想要回来,叫我往大卫家打电话。我告诉儿子,爸爸先不打这个电话,你自己想想办法要回玩具枪。儿子马上说:“明天上幼儿园我告诉老师。”

  我说这是个办法,但不是最好的办法。然后帮他分析,大卫拿走玩具枪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玩忘了,就带走了,或者家里人突然来叫他回家,他来不及还,要是告诉老师,他该多没面子呀!再想想看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见儿子作沉思状,我说你慢慢想,想好了自己去处理。

  过了两天,儿子得意地告诉我,大卫把枪还给他了。原来他编了个童话故事,趁松松在场的时候讲给小朋友听,故事的大意是:小熊突然被熊妈妈叫走了,匆忙之中带走了小兔子的玩具,小熊发现后第二天又送还给了小兔子,正为玩具没有“回家”而焦急的小兔子欢快地蹦起来……结果,大卫第二天就把枪还给了儿子,还跟儿子道了歉。我表扬儿子:“这多好,既没影响和小朋友的关系,还把枪要了回来,以后遇到事情,应该多想几种办法,然后挑选最好的去做。”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见识更为复杂的事情,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麻烦。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有时大人只要稍加指点,他便能把问题处理得比较完善。儿子6岁上学前班时遇到的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

  有天,儿子一回来就关上门给小朋友打电话,晚饭吃了几口就放下了,他妈妈问他怎么了,他还来了句大人话:“今天真郁闷!”原来,有个调皮的小朋友把儿子的笔藏起来了,上课时,儿子打手势让他还回来,老师看见了,误以为他在捣乱,批评了他,他觉得很委屈。我就跟儿子一起讨论说,这个问题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忘掉它,因为这样的误解生活中有很多,你可以不去理会它。另一种是说出来,设法让老师知道你受了委屈,该怎么处理你自己决定。当晚,睡觉前,妻子神神秘秘地问我:“你知道儿子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吗?你一定想不到,儿子给老师发了封电子邮件!”原来儿子的班上开了“写打课”(练习用电脑打字写日记),老师要求孩子把写的内容用电子邮件发给她,儿子就在日记里诉说了他的委屈。后来,老师很快给他回了一封道歉信。儿子用间接、现代的方式与老师沟通,超出了我的想像。儿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见长,让我欣喜地感到,“脚手架”可以慢慢拆除了。

  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苦难在等待着我们的孩子,你可以帮助他一时却帮不了他一生,我们唯一应该做的是鼓励而不是搀扶,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从下边这些父母的心得分享中我们也许更能明白如何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得1: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想当个有智慧的妈妈,就应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做“主角”,你只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适度的鼓励、适宜的评价就可以了。总之,家长要做“配角”,这才是智慧妈妈的典型做法。

  一位爸爸下班的时候,发现已经放学的儿子在大门口使劲地开门。原来,门锁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而很难打开。

  见到爸爸回来,急得满头大汗的儿子赶紧把钥匙递给爸爸,说:“这锁可真难开,还是您来开吧!”

  这位明智的爸爸并没有去接儿子的钥匙,而是对儿子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我帮忙吗?如果我不回来你会怎么办?”说着,这位爸爸做了个无能为力的表情。

  儿子起先觉得有点委屈,刚想发作,爸爸又说:“你想想看,其他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儿子想了想说:“滴两滴油在上面吧!”可是儿子马上又说,“现在不是没有油吗?”

  爸爸不吭声,又过了一会儿,只见儿子高兴地一拍脑袋。于是,他放下书包,拿出文具盒,用小刀削了一点铅笔芯的末儿,然后把这些末儿倒进了钥匙孔里。门顺利地打开了。

  这时,爸爸对儿子说:“我就知道你能够依靠自己来处理问题的,这才是个男子汉!”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应该培养孩子对突如其来事件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突然停电时,怎样去点蜡烛、开手电筒;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避免被骗;遇到煤气泄漏应该怎样去控制;着火了知道用灭火器扑灭,迅速转移易燃品等。这样,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的情况,孩子就能顺利应对突发情况了。

  心得2:鼓励孩子自己解决人际问题

  孩子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解决问题的。我们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会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天,妈妈让小宝去附近书店买本书。小宝买回了书,并找回了一张10元的钱币。回到家,他把书和钱一块儿交给妈妈。

  妈妈拿到钱,发现钱的一角缺失了,便对小宝说:“宝儿,你把这钱拿回去,让老板给换张好的!如果老板不给换,你要考虑好如何跟老板说,他才会换。”

  一会儿,小宝回来了,手里依然拿着缺了角的钱。

  妈妈问小宝怎么回事,小宝生气地说:“我让老板给换张好的,老板说我无理取闹,不给我换。”

  妈妈说:“你必须再去一次,想想如何和老板交涉。”

  小宝又出去了,一会儿回来了,仍然没有把钱换回来。

  妈妈让小宝说一下过程。

  小宝有点气愤地说:“我让老板给我换钱,不然,我就不买他的书了,可老板还是不给我换,怎么办呢?”

  妈妈说:“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小宝又去了,不过这次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完整的钱。

  妈妈忙问:“这次是怎么办到的?”

  小宝兴奋地说:“我告诉老板,是他不诚信在先,如果他不给我换钱,我把这件事情告诉我的同学,让他们不来买他的书,他就会损失一大批顾客。老板听我说这些,就给我换钱了。”

  妈妈高兴地拥抱着小宝,称赞小宝真能干。

  其实,在生活中看似一件小事,让家长代劳,也许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独立处理。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不仅能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还能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得3:让孩子学习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社会是复杂的,但是,孩子必然要走上社会。因此,从小让孩子学习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要做个有心的妈妈,就得明白这个道理,并尽早训练孩子,以便在孩子长大后可以少操一些心。

  华人首富李嘉诚认为教育孩子不能溺爱,更不能娇生惯养,而是应该让孩子学习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当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时,就让两个儿子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列席会议。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认真听着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俩吓得哇哇直哭,这时,李嘉诚就对他俩说:“孩子别怕,我们争吵是为了工作,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一次,李嘉诚主持董事会讨论公司应拿多少股份的问题时,他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张只拿9%的股份。”

  董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休。这时李泽钜站在椅子上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拿11%的股份,能多赚钱啊!”弟弟李泽楷也急忙说:“对!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听到孩子们单纯的分析,李嘉诚和同事们都笑了。但是,李嘉诚认真地对他们说:“孩子,这经商之道学问深着呢,不是1+1那么简单,你想拿11%发大财反而发不了,你只拿9%,财源却能滚滚而来。”

  后来,公司虽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熏陶中,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不但对做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明白了怎样去处理商场中的问题以及人际之间的关系。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平凡的家庭 杰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教育孩子是件苦恼的事,许多中国家长为此费尽心力,本书结集古今中外各种名人的故事启发家长换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