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近代当代多英贤

  一、党政军界多精英

  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1884-1971)湖南省宁乡县肖家湾人,字焕南,原名泽琛,别号觉斋。他是中共早期著名老党员,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社会活动家、人民司法制度奠基人、延安五老之一,著名老教育家、法学家。1904年考中清末最后一届秀才,曾任小学教员、湖南通俗教育书报编辑所长、《湖南通俗报》主编等。1921年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湖南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湖南民报》主编、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常委、工人部长、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代理秘书长等职。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秘书长兼代理省委党校校长。“马日事变”后离开长沙到上海任“上海聚成印刷公司”副总经理,1928年7月受党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留学,次年返国后先后任中央宣传部机关刊物《红旗三日刊》、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主编。1931年任中共湘鄂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机关报《工农日报》总编辑兼社长,后又升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席。1932年返回洪湖,不久被俘,俟机逃出。1933年5月至江西瑞金任毛泽东秘书兼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次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兼秘书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秘书长、内务部长、司法部长、代理高等法院院长、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兼党中央代表、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会副议长兼司法部长。1945年到延安出席党的“七大”,1946年初赴东北工作,不久又调回陕甘宁边区任职,1947年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次年当选为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长兼法制委员会主任,1948年当选为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长兼法制委员会主任,1949年任中共中央政法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员、政务院内务部长。1950年任中共中央救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副主席。1952年任中华全国老革命根据地建委会主任。1953年任中国政法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59年任中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中国政法学会名誉会长。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6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71年6月1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遗著有从五四运动至逝世前一百多万字的日记,1500余首诗词、杂文、小品文、论文,另有《谢觉哉文集》。

  谢子长(1897-1935)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笔写了碑文。

  谢子长,1897年生,陕西安定(今子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谢子长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领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4年7月,谢子长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率部奇袭安定县城,占领县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群众,使红军军威大振,推动了陕北游击战争的开展。1935年2月5日,谢子长被选为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因在战斗中受伤,2月21日在安定县逝世,时年38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谢雪红(1901-1970)又名飞英,女,台湾彰化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4月,在上海参加建立台湾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任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赴台湾从事革命活动,被逮捕入狱13年,抗战胜利后,获释出狱,在台湾组织人民协会任中央委员。1947年2月,参加台湾武装起义,曾被台湾中部人民推为市民大会主席;起义失败后赴香港;11月发起组织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台盟主席等职。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参加北伐,历任排长、连长、少校营长、中校团副。1936年任第二六二旅中校参谋主任。1937年8月,开赴上海参加抗战;9月奉调任同旅第五二四团中校团副;10月该团担任掩护部队撤退,任务达成后,奉令率该团杨瑞符营死守上海四行仓库,此即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坚守4个月,击退日军6次进攻,后撤入公共租界。1941年4月,被日伪收买的内部士兵刺死。重庆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

  谢东闵(1908-2001)字求生,台湾彰化人。毕业于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抗战胜利后,被派为高雄州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历任高雄县首任县长、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处副处长、台湾省教育厅副厅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台湾省议会副议长、议长等职,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及中央常务委员。1972年,任台湾省政府主席。1978年任第六任“副总统”。

  谢振凯(1906-1987)原名谢煜方,广东省开平县塘口潭溪腾龙里人(木桥头村)。生于1906年农历十月初十。1902年因生活所迫,去印度谋生。1921年夏,转去菲律宾,当过学徒、店员、汽车司机,屡受苦难。1928年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中共党员。他是菲律宾华侨抗日支队负责人之一,1926年参加了工人运动,任劳联会执行委员,菲粤工连委会主任。在党内是华委广东委员。为菲律宾工人运动、华侨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菲律宾民抗军经济部(后勤部)副部长,在宣传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支持祖国抗日战争,协调华侨抗日军队、菲律宾人民抗日军和盟军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贡献良多。他努力促进和加强中菲人民的友谊,在菲律宾人民和华侨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享有极高的声望。1948年1月16日,他被菲律宾当局列入逮捕的黑名单,在紧急情况下,机智地摆脱敌人监视,连夜出走,辗转回到香港。根据党的安排,任航空公司的代经理,继续负责交通工作和对菲律宾的联络工作。1949年12月奉调携眷回国,在广州任华南财委干部,后调华南分局工作。当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支持抗美援朝,华南分局组建了一家建华贸易公司,谢振凯任经理,筹办大量的军需物资,作出积极贡献。由于种种原因“三反”、“五反”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但他严守党的机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不惜作出重大牺牲,承担全部责任。1958年,党对他的处分作了部分纠正,并重新派到海外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振凯同志的冤案获得彻底平反,享受了应有的待遇。1987年6月19日,谢振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广东省委、省府决定,以副省委规格成立治丧委员会,省侨办主任司徒戒生在致悼念词时,给予他过去的工作很高的评价。

  谢家泽(1911-1993)湖南新化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8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1940年任中央大学工学院教授。1950年任水利部水文局局长。1956年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该院水文研究所所长。1980年起,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

  谢云晖(1912--)四川冕宁人。曾任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部部长,大学时代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参与发起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参加了苏、中、鲁南、莱芜、豫东、渡江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干部副部长、兵团政治部代主任,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谢良(1915-1991)原名谢毓法。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八师二十四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七团政治委员,西路军第三纵队二十三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在任连指导员时,奉命袭击驻金溪县城的国民党八十八师一个步兵团,他率部急行五六十里,发现敌人在构筑工事,趁其不备,出其不意,立即发起进攻。激战几十分钟,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1934年10月,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贵州官渡河之役中,谢良任三十七团政治委员,奉命率团阻击四川军阀刘湘教导师九个团。四天的运动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第五天终于把刘湘教导师调引到温水,使红军在娄山关、遵义歼敌两个师。谢良率部阻击有功,受到毛泽东电令嘉奖。他三次翻雪山过草地。1936年11月29日,谢良奉命率二十三师赴甘肃丹县十里铺阻击敌人进攻。在与敌激战中,他左腿负伤,一直坚持把敌人打退,直至部队全部撤离时,才从指挥所撤下来。在军团卫生部治疗时,因设备差,子弹取不出来,又无药治疗,致使伤口发炎,体温高烧到40度,医生用土办法,在腿上放些冰块。过了十几天,烧退了,但腿冻坏了。后被俘,在国民党狱中失去了左腿。此后,谢良虽然仅有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继续南征北战。抗日战争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主任。1939年,毛泽东得知谢良失去左腿,要他去苏联安装假腿,经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陈云批准他前往苏联,在途经乌鲁木齐时恰逢德军进攻苏联,谢良滞留新疆,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坐牢四年。谢良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利用《俄华字典》自学俄文,写下了三十万字的学习笔记。期间,又开始文学创作。在狱中他完成了处女作《在新疆监狱中的斗争片断》。开始他写了几万字,但被狱卒搜去烧掉,后经回忆重写,四易其稿,终在解放区华北新华书店出版。此后,他在紧张的军旅生涯中坚持写作。翻译出版了《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条件》等许多论著。出版的著作还有《独脚将军传》、《狱中怒火》、《边城女囚》、《铁流后卫》等,其中,《边城女囚》、《铁流后卫》曾一版再版,发行数十万册,并被译成朝鲜文于1983年出版。1980年,独脚将军谢良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为中国作协第一位“将军作家”。解放战争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平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六高级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肢残委员会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1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谢汉儒(1916-2003)福建南安人。1943年南华学院政治经济系毕业,后居台湾。任台湾《经济日报》社长、《公论报》副社长、《民权时报》董事长、《民权通讯社》发行人、中华选举委员。长期以来为两岸的统一大业而奔走,他认为“两岸的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的事业和目标,愿为之奉献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共同为追求一个强大的中国、民主的中国,充满社会正义福祉安全的国家而奋斗”。多次受全国政协邀请,赴北京参会观光旅游,商讨国事。谢汉儒先生非常重视宗亲事业,并为此作出不懈努力。1958年与谢冠生等成立台北市谢氏宗亲会,担任理事长、会长。1979年又筹组成立世界谢氏宗亲总会,长期担任世界谢氏总会理事长。为了和全球各地区宗亲互通声气,促进团结,增强凝聚力,了解谢氏先祖先贤对社会、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创刊了《世界谢氏通讯》作为总会会刊。为帮协各地区宗亲寻根、梳理谢氏源流,总会成立了“谢氏源流研究会”。1993年是淝水之战1610周年纪念,谢汉儒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筹划,在北京海岸协会的支持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谢太傅安石与淝水之战学术研讨会”。为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现代知识,在汉儒先生提议下,世谢总会设置了“谢氏子弟希望工程奖学金委员会”,仅1995年就给410名大陆谢氏子弟发放了助学金,使许多贫困学生得以继续求学。谢汉儒先生还为河南太康中华谢氏陵园、叠山书院、谢翱纪念堂及浙江长兴谢安墓等修缮捐款。先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宝树堂前话家常》《关键年代的历史见证》,主编《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谢氏源流研究专集》等。

  谢有法(1917-1995)江西兴国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长征,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二级国旗勋章,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奋战在沂蒙的第一纵队》。

  谢其昌(1917-2001)又名其章,祖籍广东梅县周溪乡,出生于泰国宋卡府合艾县。1946年与校友们创办合艾中华校友会,被选为理事长,主办中华义务夜校,免费授课。

  1949年获选为合艾市议员,出任副市长,后任市长。1958年起被改任合艾市议长,一直蝉联到1995年,任期内致力市政建设,开辟大公市菜市,道路排水工程等,政绩显赫。曾获泰国九世皇御赐四等皇冠勋章。1960年辟柑橘园及橡胶园。1970年复办国光中学,任注册鹏主、校产信托人。1986年后为该校校董会名誉董事长。

  谢其昌对社团活动十分热心,是合艾客家会馆创办人之一,选为总务,后为顾问。对谢氏宗族活动尤为重视,1972年10月成立合艾谢氏宝树堂宗亲会,任会长,并开始整理谢氏族谱资料,以广东梅州谢朴六支脉为基础,远溯神农氏,成为各地纂修族谱的主要参考资料。1978年回乡探亲,集资修整祖屋和梅州开墓祖谢朴六古墓。又于1985年亲赴谢姓最早发祥地,河南唐河县苍台乡谢家庄寻根探祖,捐建谢氏发源地纪念碑。

  谢鸿轩(1917-2012),祖籍安徽省繁昌县,系谢安六十世孙,曾任中华民国“国大代表”、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教授,世界谢氏宗亲会源流研究会主任等职。谢鸿轩自幼聪颖,10岁入私塾,12岁已能作诗填词,14岁就习作骈俪文并极为喜好,当时他是以跳级方式,初、高中仅各读一年就考入无锡国专,师从当代大儒唐蔚芝学习,以第一名成绩毕业。

  抗日战争爆发,鸿轩愤而投笔从戎,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政训科,全期3000名学员,其又是第一名毕业,后又进入中央政校(政治大学前身)就读。抗战末期,他响应蒋介石“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被奉派至青年远征军第208师任政治督导员。抗日胜利,他又立即离开军队返回家乡。适值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因地方父老赏识他的才华与能力,全力支持他参选,30岁就当选繁昌县国大代表。

  他出席首届国民大会后,返乡主编了繁昌县350年失修的谢氏宗谱。1949年春,随国民政府迁到了台湾。

  谢鸿轩至台后,以一封自荐信,受到教育厅长的赏识,立而被聘请为嘉义市立女中、嘉义农工职校及夜间补习学校三个学校的校长。任职期间政绩卓著,清正廉洁。

  他编写的《中国历史歌》,使中国历史朗朗上口背诵不忘。后又转到他喜爱的师范大学和私立辅仁、淡江、文化大学教授《骈文选》、《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课程,及门弟子逾万人,是在台湾国学界享有盛名的“骈文二轩”之一。

  中国侨大代表谢群 1925年10月出生于泰国曼谷。1948年秋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49年秋转入国立复旦大学农学院学习。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随该院调迁至沈阳市新组建的沈阳农学院(现为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

  在上海学习期间,曾担任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并获得共青团上海“青年报》模范发行员”及华东区六院校参加山东省暑期农村经济调查团授予的“一等模范调查工作者”等称号。

  1953年8月在沈阳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抚顺市农林局工作。1954年4月调回沈阳农学院后,历任副院长的秘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院务委员、共青团院团委副书记、共青团沈阳市委员会委员、沈阳农学院《院刊》、《学报》编辑及《新农业》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等职。

  1982年5月奉调到沈阳市人民政府主持组建沈阳市侨务办公室,任副主任。此后历任沈阳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市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市第十届人大代表暨民族华侨外事委员会委员,市海外联谊会、市老年基金委员会委员,市首届诗词学会理事和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沈阳分会主席团委员等职。又历任沈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二届委员会驻会副主席,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省华侨历史学会会长,辽宁中日民间技术交流促进会、省亚太地区民间联谊会、省客家研究会副会长等职。1988年退休后任辽宁省暨沈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

  在主持沈阳市侨办、侨联工作期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协助市政府处理全市归侨、侨眷的冤假错案,落实各项侨务政策,进行全市侨情普查,热情接待来沈阳探亲和访问的华侨、华人,从而打开侨务工作的渠道,为沈阳市开展侨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促进沈阳市与美国芝加哥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开展“三胞”联谊活动、招商引资、兴办侨属企业以及在向海外宣传和扩大沈阳在海外的知名度等工作作出了显著成绩。1984年4月当选为中国侨联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986年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侨联工作积极分子”称号。个人事迹入编《中国侨联主席名典》、《中国侨界模范人物名典》及广东省《丰顺人物辞典》等刊物,业余爱好篆刻、书法及赋诗、填词。

  谢建华(1925--)女,河南信阳柳林人。早年受本地地下党熏陶,懂得不少革命道理。父亲元芝20世纪30年代,曾到红军将领高敬亭处受训,被派回柳林建立地下联络站,为红军运送物资,传递情报。谢建华也帮助送取情报,看门望风。有一次联络站正开秘密会议,谢建华负责望风把门,突然保长领着民团向开会处走来,谢建华来不及报信,她急中生智,佯装赶鸭子,猛敲破铜盆,开会的人马上改成搓麻将,没有露出破绽。当时开会的一位同志带有手枪,便顺手抱起另一个人的孩子向谢建华使了眼色,谢建华会意抱起孩子走了出去,迅速把裹在孩子P股围裙里的手枪塞到鸡窝里,躲过了盘查,化险为夷,受到了地下党的表扬。

  1936年谢建华12岁时加入“少共团”任柳林铁路地下党交通员。次年在董蓝田领导下任交通员,同年转入李家寨谢家桥交通站,负责传送情报及红军游击队运送军火及西药等物资。1938年受命回柳林恢复交通站。1940年正式参加新四军第五师并入党,任宣传干事,随营学校女生队区队长等职。1945年随王震359旅南下,日本投降后调入中原军区干部领导团任学员队长。1946年随李先念部队中原突围,1948年随第二野战军南下,1950年转业,先后在湖北省工业厅、交通厅、农业机械局工作,1984年在湖北省农业机械局副局长岗位上离休。

  谢非(1932-1999)广东陆河人,1947年11月参加工作,高中文化。曾任广东省陆丰县河田镇民运组组长、镇政府指导员,区委委员、土改工作队队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广东省陆丰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县委书记;广东《上游》杂志社编辑,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广东省革委会政工组政工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1983年至1986年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1988年至1991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1991年至1992年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3年2月任广东省委书记;1993年2月任广东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97年9月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谢力东 曾用名黄治民,1933年3月生于信阳县柳林车站(现浉河区柳林乡车站村。)日本侵占信阳后随父母和姐姐、哥哥逃难于罗山县朱堂店。曾在柳林私塾,在谷山中心小学柳林镇中心小学读书。后因家境贫寒难以继续上学,遂拜父亲谢文芝金兰结义兄弟铁路工人黄明兰为义父,更名为黄治民,入汉口江岸铁路子弟小学读书,1951年春考入 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中部。

  1951年7月抗美援朝时军事干部学校,入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先在海军预科总队学习军事,后调入海军炮兵学校政训学习,53年初结业,调炮校物资保障部队任文化教员。54年底调政治部宣传科,任文化教员,先后参加炮校整风办公室、技术能手运动办公室工作,授少尉军衔(正排)。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因病转业。

  1958年8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大),1964年9月结业分配至陕西省农业厅,同时编入劳动实习队赴陕北富县任家台农场劳动。在劳动中用所学知识在陕北冷寒地段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后调农业厅生产处。1966年初1967年2月派往太白县森林工业局参加社教。1967年3月回农业厅办公室安排管理干部人事档案,同时参加厅领导干部的专案工作。1968年底随机关下放扶风农场,次年进泾阳县省杨梧“五七”干校,边劳动边搞“斗、批、改”。

  1971年底调省革委会办事组(后为省委办公厅)秘书三级。1978年任省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1979年王任重同志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时作他的专职秘书。1985年任省委政研究室室务委员、研究员兼工业处处长(副厅)。

  1986年调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任副主任、党组成员,参与省政府企业改制工作,先后任陕西省股份制改革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陕西省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常务积累主席兼办公室主任。期间,全省有10多家企业改制成功上市。

  1966年正式退休。先后倡导并参与组建陕西省体制改革形容会、陕西省改革开放基金会,作常务副会长、副主席兼长,2000年扣参加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工作,任常务理事,现为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工作,任常务理事,现为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顾问。

  谢世杰(1934--)四川梁平(现重庆梁平)人。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9月参加工作。西南农学院土壤肥料,专科毕业,曾任四川省雅安地区农校办公室主任,雅安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雅安地委常委兼荥经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四川省雅安地委副书记兼农办主任,1983年任四川省雅安地委书记;1985年任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1992年任四川省委副书记;1993年3月任四川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98年1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

  谢彬(1943--)女,祖籍江西兴国,生于山东潍坊。1962年考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1966年毕业后在济南军区某部任师医院书记,师司令部通信科收发和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1973年调海军后勤部工作,先后担任过翻译,正营职助理员和干事。1982年调海军高级电子工程学校,先后任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秘书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1986年任山西省军区纪委副师职专职委员,1989年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党支部书记,政治部党委副书记,省军区纪委副书记,省军区党委委员。1996年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99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现兼任军史资料丛书总后勤部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体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环保绿化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自动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总后勤部机关爱卫会副主任,总后勤部政治部保密委员会主任等职。是电视剧《基石》、《后盾》策划、编剧。

  谢启大(1949--)原籍安徽芜湖,生于江西上饶。谢鸿轩女,曾经代表中国新党任职“立法委员”,台湾新党前主席、前“立委”,认同一国两制原则,主张中国大陆与台湾必须统一,曾多次访问大陆,热心发展反独促统工作,是一位知名的政治人物,“十年教师,十年法官,两任‘立委’”,这是谢启大自己对人生经历的简要概括。她在2001年3月17日新党全委会上,被推选为党魁,从而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党魁。谢启大是学法律出身的,一向关注弱势族群和青少年工作,在台湾政坛有“谢妈妈”之称。在审查法案时以一丝不苟出名,有些法案即使已经进入“三读”程序,她如果认为不妥也还是要全力阻拦。1995年7月,台湾“立法院”第二届第五会期结束前夕,谢启大为了阻止国民党“强渡关山”通过一项有关司法方面的议案,竟与国民党籍女性“立委”在议场主席台发生严重“肢体冲突”,因此荣登“立法院”问政满意度前十名。台湾媒体报道此事时曾称之为“司法女兰博”再显“雌威”。而“司法女兰博”这绰号源自1989年轰动一时的“吴苏案”。谢启大只身会面当时的“司法院长”林洋港,坚决要求进行“司法改革”,声名大振。近十年来,积极参与组织、策划全球性的谢氏宗亲联谊活动。

  谢伏瞻(1954--)湖北天门人,据公后裔,能轩公三十二世孙。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1980年至1983年在人民日报社工作,1986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局长、办公厅主任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加世界银行援助项目“中国产业政策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项目“经济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综合研究”、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共同主持了《东亚金融危机跟踪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的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和《不动产税制改革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1991年、2001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10月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10月被任命为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11月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当选为中纪委委员。2008年5月底调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2013年3月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省长。

  谢守忠(1957--)出生于湖北江陵,系谢缵六十世孙,据公支系,能轩公三十二世孙,谢从淮第三子。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山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七十六师政治委员兼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烟台大学名誉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烟台书法家协会顾问。守忠家境贫寒,3岁时失去父亲,是母亲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将其养大的,所以立志报效国家,孝敬母亲。1976年入伍,从战士、班长一路升至师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兼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大校军衔。无论是仕途或是诗歌创作都非常顺利,先后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诗词200余首,文章100余篇。2003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军旅诗文集《壕沿兵心》,使得他名声大噪。他的诗内容广泛,大至国家大事,小至身边琐事,无不咏入诗中。他的诗既有大气磅礴,喷珠吐玉的豪放,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委婉,真可谓句句锦绣,字字珠玑,而且清新婉丽,使人心旷神怡,有“大小谢”之风采。近几年又潜心练习书法,他的字笔走龙蛇,力透纸背,自成一格,先后在《解放军报》、《军队党的生活》、《前卫报》、《前卫文学》、《山东人》、《山东国防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书法作品30余幅,被誉为“学习国粹,诗书双进”。由于诗词、书法上的建树,他先后被聘为烟台大学名誉教授、烟台市书法协会顾问,可说是实至名归。

  谢京生(1957--)江西兴国县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央党校,获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金融学博士后。现为《解放军报》高级记者、著名理论家、企业家、大校军衔。谢京生阅历丰富,在多个部门任职,干练深沉,不同凡响。他曾在解放军任连队指导员,一路飙升至《解放军报》驻山西办事处主任、高级编辑;又任过煤矿矿长、制药厂长、公司经理、集团总裁、企业管理局局长;还当过大学教授、杂志社副总编、全国经济技术协作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地方工作部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商会投融资服务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夏谢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副总会长、北京谢氏联谊会会长、宝树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山西能环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北大附中校友会副会长等职。《中华谢氏简史》编委会副主任。无论在何处任职,他都施经纶,展抱负,取得不俗的业绩。

  难能可贵的是,谢京生还是一个发明家。他创制的“可溶性止血纱布”止血迅速,安全可靠,成功地解决了病人痛苦,攻克了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荣获布鱼塞尔尤利卡第三十五届发明金奖、第二届中国科技博览会金奖及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他发明的碱碴治理工艺,被誉为人类环保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荣获首届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国际最高荣誉金奖、美国洛杉矶国际发明协会与展览会环保金奖。他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谢京生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还是中国网球界的一颗明星,曾在2011年荣获首届中国网球人物“天地英雄”称号。他是中国业余网球选手中学历最高、参赛最多、年龄最大、得奖最多、积分最高的选手。

  谢京生妙笔生花,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论文百余篇,曾获全国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主要著作有《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经济热点报告》等几十部,译著有《科技文明与人类的未来》等多部。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由于他贡献突出,多次被国家和军队给予表彰、嘉奖和记功。在1998年被评为世界名人,1999年被授予中华英才人物、20世纪成功人士光荣称号。传略入录《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文化名人辞海》、《中国人才辞典》、《中华百年经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2000年中华杰出改革名人录》,及全球华人专家名人网中。

  二、科技报国有能人

  谢家龋(1920--)河北武清人。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51-1955年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5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加速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某学部委员等职。专攻加速器物理、微波电子学。著有《速调管群聚理论》。在美国芝加哥负责建成当时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曾领导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预制和建造。

  谢希德(1921-2000)女,福建泉州人。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194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复旦大学工作,教授,历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校长等职,并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政协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与他人合著的有《氢键分子的紫外吸收》、《半导体的谐振腔研究》、《高压缩氢气的不透明度》、《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特别对固体能带理论和表面电子态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先后被国外8所高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谢羲(1926--)福建福州人。195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电机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核工业部研究生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擅长于加速器物理、计算物理的研究。论著有《无线电发射机的并机电器》《回旋加速器的D盒电路》等。曾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谢振远(1932-2008)河南省郾城县老官田村人,中共党员,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著名炼铁专家。195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1978年晋升工程师,1985年晋升高级工程师,1992年曾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一等专利奖,黄河杯奖等。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他知识渊博,论述宏富,才冠群英,他首先发现并建立了《漏斗效应原理》。并依此原理设计成功的漏斗式高炉炉顶装料布料设备,已在全国四百多座高炉上推广应用。现为全国著名炼铁专家。

  谢世敏(1933--)河南省太康县张皮条村人,谢安曾祖缵公五十四代孙。共产党员,高级工程师。1978-1986年任河南省交通厅第二工程处处长期间主持领导修建郑州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1986-1998年任工程局副工程师,主要负责国内外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1988-1990年调河南省交通厅计划处工作。1990-199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援助尼泊尔公路项目中任专家组副组长兼总工程师,并获得经贸部先进工作者奖。1995-1998年任河南路桥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1999年至今任河南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89年4月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任命为能源交通专家咨询组成员。主要著作有:《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钻孔下沉空心桩基础研究》、《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研究与实践》。

  谢英道(1939--)山东昌邑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铁道学院,高级工程师,现任铁道部第十三工程局局长。其先后参加了十余项国内外高大难新工程的组织领导和施工方案的决策制定,收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铁岭电厂水下隧洞和深水取水塔施工技术、中卫黄河特大桥顶推技术、和朔铁路风积沙隧道开挖技术、兴蔓岭高寒隧道施工技术、灵武黄河特大桥造桥技术、京九铁路贡水河大桥悬灌施工技术等均通过了专家鉴定,并获总公司以上科技进步奖。现已被批准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度被评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全局拥有固定资产3亿元,具备完成产值15亿元以上的施工能力,1994年在全国500家大型建筑企业排名榜上,居第24位,并荣获吉林省建筑企业效益第一名。

  三、文化教育称名家

  谢台臣(1884-1936)字丕阁,濮阳县鹿斗村人,革命教育家。18岁时(清光绪二十八年)成为秀才,1905年入保定高等师范读书,毕业后先后在保定、大名、天津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在大名创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提出“以作为学”和“师生打成一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育民主。1926年,受中共党员冯品毅影响,倾向革命,大力支持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次年春,经赵纪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自觉把学校作为培养革命人才的阵地,废除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亲自拟定教育大纲,聘请中共党员王冶秋等讲授马列主义课程,选用李大钊、鲁迅及高尔基的作品为国文教材。还鼓励和带领师生参加革命活动,为革命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1930年4月,中共直南特委提出以第七师范为核心,组织武装暴动。他从实际出发,提出并坚持正确意见,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开除党籍。后仍坚持为党工作,于1936年逝世。次年,第七师范广大师生为其建立了“谢台臣纪念碑”。1979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党籍。1989年冬中央组织部长宋任穷亲自为谢台臣题词:“深切怀念革命教育家谢台臣同志,继承发扬大名七师的光荣革命传统。”

  谢无量(1884-1963)原名蒙,号希范,字无量。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1931年2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谢无量学识渊博,研究范围覆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众多领域,堪称博学深思的学术大师,他一生著作甚多,有《佛学大纲》《伦理学精义》《老子哲学》《王充哲学》《朱子学派》《诗学指南》《诗经研究》《中国古田制考》等;出版的书法集有《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上下册,诗集有《青城杂咏》。谢无量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是一位传统文化系统研究的先驱,也是一位在诗词、书法、文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卓有成就的方家。在学术界声望很高。

  谢侠逊(1887-1987)名宣,小名卿源,原字弈算,后改字侠逊,号烂柯山樵。浙江省平阳县人。出生于腾蛟凤巢,定居于平阳县城。4岁初知象棋门经,6岁领悟棋理,9岁通晓棋谱,10岁全县称雄,13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全国象棋个人冠军;1928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势如破竹,连连夺冠,扬威世界。1934年访问新加坡,与英国军人国际象棋冠军亨特表演赛获胜,轰动一时。1935年在广州以18胜1和1负的成绩获得中、英、美、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冠军。抗战期间,作为国家特使赴南洋诸国,以弈棋宣传抗战,募捐支持抗日,并动员3000余华侨青年归国投身抗战,为我国神圣的民族解放大业作出贡献。谢侠逊驰骋棋坛近一个世纪,力挫国内外许多名家高手,是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爱国象棋家,也是中国国际象棋的先驱,人称“百岁棋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侠逊历任上海市体委委员、第一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象棋锦标赛总裁判、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等职。1922年起,谢侠逊精心研究前人的棋谱,集其精华,在中华书局陆伯鸿的帮助下,于1929年出版了我国象棋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棋书《象棋谱大全》。该书分共12册,计200余万字,出版后大受欢迎,至1945年,已再版九次。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时,他用30局残局排成“莫忘国耻”字形,并出版了《国耻纪念象棋新谱》一书。他一生著述甚丰,共出版棋谱十余部二十九册。

  谢智初(1895-1984)安徽当涂人。曾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译著有《心理学》、《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等。

  谢六逸(1896-1945)字无堂,笔名中午、宏徒、路易、谢宏徒等,贵州贵阳人。考取官费赴日留学,获早稻田大学文学士。回国后先后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神州女学教务主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教授、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曾创办《趣味》半月刊和《国民周刊》,主编《立报》副刊《言林》。著有《水沐集》、《茶话集》、《西洋小学发达史》、《文坛逸话》、《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童话学》、《小说概论》、《欧美文学史略》、《新闻概论》、《童话与史诗》等。译著有《伊利亚特的故事》、《海外传说集》,编有《小说创作选》、《模范小说选》等。

  谢家荣(1897-1966)字季骅,上海人。早岁赴美国留学,入威斯康星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主任,后任矿产勘测处处长,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8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学委员等。著有《地质学》、《中国矿业纪要》。

  谢寿康(1897-1973)号次彭,江西赣县人。1912年留学欧洲,毕业于巴黎政治学校,不久获瑞士罗山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先后任里昂中法大学校董、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驻比利时使馆代办、立法院立法委员、国立戏剧学校教授、驻比利时文化考察团团长、驻瑞士使馆代办、驻教廷公使、法国知识分子联合会名誉会长、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戏剧教授。“中国出席联大代表团”顾问、中国文化学院研究部教授等职。1946年当选为比利时皇家文学研究院院士。1949年与美国作家博希士雷、法国戏剧家巴荷发起组织国际戏剧协会。著有《法国战时公债(法文)》、《李碎玉(五幕悲剧)》、《东方与西方》、《蝴蝶梦及其他民间故事》等。

  谢申(1898-1990)字崧生,广东电白人。192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35年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农化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土化系主任。长期从事土壤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系土壤学家。曾参加土壤调查工作,足迹遍布广东、云南的平原山川。50年代初参加热带作物宜林地勘察,为我国发展橡胶事业作出贡献。积极指导广东省土壤普查工作,研究热带亚热带土壤,为红壤利用改良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著作有《厩肥概说》、《保肥之研究》、《作物之轮栽》、《土壤管理学》、《普通土壤学》、《土壤化学分析法》、《土壤学》等。

  谢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当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投身学生运动。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留学,入韦尔斯利女子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回国后曾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出版诗集《春水》和散文集《寄小读者》。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1946年赴日本,在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回国,撰写有《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作品,并翻译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纪伯伦的《先知》等。“文化大革命”中冰心受到冲击,被抄家并进了“牛棚”,烈日下接受批斗。1970年初,冰心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至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丈夫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谢国桢(1901-1982)号刚主,河南安阳人。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曾担任梁启超子女的家庭教师。先后在北京图书馆、南京中央大学、长沙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史学系、北平临时大学等处任职。1948年,由钱穆介绍至昆明云南大学、五华书院讲学。1949年9月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教授明清史、目录学、历史文选等课程。1957年调历史研究所工作。一生在明清史、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著有《顾宁人学谱》、《黄黎洲学谱》、《晚明史籍考》、《清开国史料》、《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明代边疆之书)》、《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南明史略》、《两汉社会概述》、《明末清初的学风》等。

  谢嘉(1904--)原名谢学高,安徽合肥人。统计学家、经济学家。1934年清华大学政治系毕业。1937年出席日内瓦劳工大会,被国际劳工局聘为中国专家。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1947年回国,先后在暨南大学、上诲沪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授。著作有《工业统计学》、《运筹学》等,译著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美国政党组织和选举》等。

  谢德风(1906-1980)湖南新邵人。我国著名翻译家、历史学家。193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史学系,留校任副教授,后来又分别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复旦大学史学研究院。1940年回湖南,执教于湖南大学外语系和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兼教研组主任。译著有《欧洲近代史》、《美国史》、《史学概论》、《欧洲近代现代史》、《历史小词典》、《民族自决问题》、《阿比西尼亚》、《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罗马史》、《神圣罗马帝国》等。

  谢兴尧(1906--?)笔名五知、老长毛、荛公、知非、知是,四川射洪人。中国著名藏书家、史学家。1926年入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入北大国学专门研究所,研究太平天国史。1935年在上海创办《逸经》杂志。1936年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38年入国立女子大学任教。1947年为北平《新生报》、《文史周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编辑。20世纪40年代以《书林逸话》,声名鹊起。曾参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的纂修,所写提要皆为史部,而以自己五知书屋所藏稿本为特色。著有《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事考》、《太平天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太平天国的史事论丛》、《太平天国前后广西的反清运动》、《水浒传人物考》等。

  谢冰莹(1906-2000)原名鸣冈,字凤宝,更名彬,幼名小风,笔名林三、南芷、英子、秋萍、芙英、兰如、谢彬、冰莹女士等,湖南冷水江市铎山镇人,192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6年冬,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队,次年参加北伐。1931年和1935年,曾两次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1936年4月,因拒绝欢迎伪满皇帝溥仪朝日,遭日警逮捕囚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随第四军赴东北战场前线,为负伤将士服务。1940年应新中国文化出版社之聘,赴西安主编《黄河》文艺月刊3年,后赴成都任教。抗战胜利后,曾任报纸副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48年去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晚年诚信佛教,与丈夫在美国旧金山老人公寓蛰居。著有《从军日记》、《冰莹创作选》、《儿童文学》、《爱的故事》、《给小读者》等。

  作为作家,谢冰莹一生创作小说、纪实文学、散文等80余种,2000万字,她的《从军行记》与《一个女兵的自传》是其传世名作,数十年来先后由大陆和台湾多家出版社出书十余版,还被译成英、法、德、葡、日、朝鲜等多国文字,后者还拍成电影,在国际上影响巨大。其散文《小桥流水人家》被收录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国内专家认为谢冰莹是两岸和平统一的积极支持与推动者,她在海内外文化圈中被誉为女中豪杰、文坛奇葩。

  谢立惠(1907-1997)曾用名谢柳民、谢伯坚;安徽无为人。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普及事业先驱,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创始人之一。我国最早雷达实验的参与者。1931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曾任重庆大学物理系主任、教务长,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教授,西南师范学院和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四川省科协主席。1944年与许德珩等发起组织九三学社。被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国务院为表彰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首批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1937年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42年与张大千相偕,赴敦煌研究石窟艺术,写成《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窟集》等。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1979年被选为中国美协理事。出版有《谢稚柳画集》。著有《鱼饮诗稿》、《甲丁诗词》、《水墨画》、《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谢海燕(1910-2001)原名益先,广东揭阳人。1928年赴上海,在中华艺术大学毕业后,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和美术史。1934年归国,先后任《图画月刊》主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代理校长,东南联大及暨南大学教授,英士大学教授兼艺术专修科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长,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副院长,江苏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著有《西洋美术史》、《西洋名画家评传》等。

  谢毓晋(1913-1983)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次年赴德国进修,1939年获德国富来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内科医院细菌血清室代理主任。1940年应聘赴布拉格德国大学医院任细菌血清检验科主任。1941年回国。先后任卫生署西北防疫处技正、四川宜宾同济大学教授兼细菌学馆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医院院长兼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并创办《大众医学》杂志,任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生物制品实验所副所长、武汉医学院教授。曾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预防医学专业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磺胺药物对溶血性链球菌试验传染疗效与疗效机制研究》、《青蛙、水蛙与蟾蜍亲族关系问题的免疫生物学研究》等。

  谢晋(1923-2008)浙江上虞人。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内地电影界领军人物,中国文联副主席、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其作品曾先后六次获得金鸡百花奖,创新中国电影史一个奇迹,成名作是《女篮五号》,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他先后创作了30多部电影。著作有《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他导演的许多影片曾频频在国际、国内获奖。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入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后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首任院长。曾三次担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还曾经担任过威尼斯、东京等国际电影节评委。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美国电影导演工会会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复旦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起担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谢添(1914-2003)原名洪坤,曾用名静波,艺名谢俊,原籍广东番禺,生于天津。1933年开始在天津演话剧。1936年在《夜会》、《精明时节》、《生死同心》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39年加入西北电影制片厂,主演《风雪太行山》。1941年加入中央电影制片厂,善于塑造喜剧形象,作为演员,被称为“银幕上的千泗人”。也被誉为影剧界四大名丑之一,作为导演,有“中国的卓别林”之称。1949年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57年后兼作导演。主演的电影有《林家铺子》、《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等,导演的剧目有《洪湖赤卫队》、《茶馆》、《小铃铛》、《甜蜜的事业》、《七品芝麻官》和电视剧《那五》等。

  谢毓寿(1917--)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是工程地震学的奠基人。江苏苏州人。1938年四川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毕业。1949年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任研究员。195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地震组副组长、工程地震组组长等职,同时又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学术秘书。1965年任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78年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委会总编室主任。他根据中国国情编制了地震烈度表,在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和工业爆破的地震效应及水库地震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公元前约23世纪至公元1980年的宏观历史和台站仪器资料;主编的《1900-1980年中国M≥4.7地震的均一震级目录》作为归算历史地震震级的标准。并根据对这些资料的研究,阐明了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性的规律。另著有《地震调查工作中有关烈度鉴定的一些问题》、《一些有关地震对建筑物影响的问题》,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云南省中东部的地震活动与地表断裂》、《地震与防震》等。

  谢冰岩(1909-2006)江苏淮阴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8年在淮阴编辑《文艺副刊》和《文艺旬刊》。1940年后任新四军《新华报》编辑部主任、新华社苏中分社社长等职。1945年后任华中《新华日报》编委、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副社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新华社秘书长、新闻总署办公厅副主任、出版总署出版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等。2001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

  谢梓文(1916--)别名谢孜、之文,四川三台人。四川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四川省美术学院任版面教研室主任,该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擅长版画,为“中华木刻研究会”三名负责人。抗战时期的木刻,即为法国现代历史博物馆收藏。木刻方面代表作有《光明的守卫者》、《青纱帐里》、《抢在暴风雨之前》、《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等。国画方面代表作有《白鹤图》,剪纸有《熊家婆》等。

  谢义炳(1917-1995)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气象教育家。中国现代天气学和大气环流学奠基人之一。湖南新田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气象学报》主编。为英国皇家学会国外荣誉会员。曾获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在大型环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和基础理论、东亚降水天气系统与湿斜压天气动力学以及热带大气环流和台风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的人生格言是“奋斗”,他鼓励学生要“创新”,当今中国一批优秀中青年气象学家大部分是他的学生。他所编著的《天气学基础》是中国第一部独具特色的天气学教科书。

  谢辰生(1922--)祖籍河南安阳,生于北京。曾协助郑振铎编撰《中国历史图谱》等。历任文化部秘书、文物局研究室主任等职,是各项文物法令的主要拟定者。曾组织专家对全国各地收藏的古代书画进行鉴定。参与编审《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词典》等。

  谢铁骊(1925--)著名电影导演,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江苏靖江人。1940年入淮海军政干校学习,次年初调苏北新四军淮海剧社。1955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代表作有《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等。1980年后导演的影片有《今夜星光灿烂》、《知音》、《红楼梦》等。社会职务众多,执导多部电影作品,是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

  谢桂林(1929--)天津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5-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攻读研究生,获技术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擅长于电力拖动及自动化研究。著有《矿山电力拖动与控制》等。

  谢冕(1932--)曾用名谢鱼梁,福建福州人。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论著有《湖岸诗评》、《北京书简》、《共和国的星光》、《谢冕文学评论选》、《论诗》、《中国现代诗人论》、《在新的崛起面前》、《文学的绿色革命》等。

  谢芳(1935--)女,原名谢怀复,湖南益阳人。1963年起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是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银幕代言人。她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里最经典的三部影片:《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还拍了《泪痕》、《第二次握手》等影片,著有自传体艺术杂文《银幕内外》。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知识妇女形象。她的表演优雅大方,气度不凡,对人物心灵刻画,质朴无华,尤其是她那一双善于传情的被人称为“会说话”的大而聪慧的眼睛,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性情文静持重,衣履朴素,不事打扮,然而在艺术创造上却一丝不苟,执着追求。

  谢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