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三章 说水石林--漫谈“说水石林”

  “天地开,混沌清,石为本,阴阳交,六合一,石为心。”“万物之母”的地球之骨--石头,孕育了万物,书写了文明。在校园安放形态各异的石头,在石中镌刻有教育意义的有关水的论述,以园林立峰的形式出现,形成“说水石林”,这是石文化与水文化的融合,更是对中国山水文化传承与创新。本文旨在通过了解石文化的概念、传承,以及石文化与水文化的融合,分析兴建说水石林的重要意义,探究建设说水石林的具体举措,为说水石林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

  (一)关于石文化的概念及历史传承

  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一门边缘科学,涵盖面既广又深。从概念来看,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石文化是人类以自然界的石头为材料,或以石头为某种表现形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文明的根祖文化,是人类意识的表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表征。狭义的石文化是人类通过对鬼斧神工、天造地化的天然奇石的宝贵发现、整理、观看、鉴赏和收藏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和精神享受,其意识形态性大于对物质的实用性需求,是广义石文化的一个分支,即我们所说的赏石文化。赏石文化具有可视、可听、可触、可乐多种艺术性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直接相关,受经济基础和科学文化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对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们喜爱石头,是因为它能怡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赏石之风,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年间传入日本、朝鲜等地,近代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开始盛行。3000年前,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登昆仑,在群卫之山攻,载玉万只而归。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观赏石的记载,《尚书》中的《禹贡》,指出泰山的峡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贡品之一。汉代出现赏石文化的雏形,文人雅士将从山间或河滩中拾得的奇异怪石和鹅卵石,置于庭院、摆于案中,观赏把玩,称之为雅石、供石和奇石。唐宋时期,赏石藏石之风十分兴盛,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书法家黄庭坚等一大批文人收藏、观赏奇石,为之吟诗作赋,白居易的《太湖石记》论述了太湖石的产地、特点、赏石价值,成为我国第一部赏石专著,标志着中国的赏石文化已进入昌盛时期。宋代相继出现一批赏石、评石、收藏等方面的文章和专著,宋绍兴癸丑年(1133年)问世的杜绾《云林石谱》共三卷,“汇载石品凡一百一十六,各具出产之地,采取之法,详其形状、色泽而第其高下”。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谱,是对奇石艺术的全面总结,从记石进而论石。在相石方面,爱石成癖的米芾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米芾以书画两绝而闻名于世,却对石下拜而被国人称为“米癫”。清代郑板桥酷爱奇石,称奇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美”。谭嗣同在赏石鉴赏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评价标准,他认为石如人,其外形与人一样,具有首、腹、貌、气、肤、年龄,并对每个部位提出了相应的鉴定要点,他著有《怪石歌七古》:“其首秀而瘦,其腹漏而透,其貌陋而皱,其气厚而茂,其中秀而籀,其纪归而寿。”曹雪芹更是从石中引出名著《红楼梦》,亦称《石头记》。当今,赏石文化已深深渗透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奇石收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奇石博物馆、奇石收藏家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

  (二)赏石文化的重要历史意义

  中国观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赏石文化在推动人类发展、提升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石文化推动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从十九世纪欧洲的进化论者,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家,都认为第一件粗陋的石头工具的产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源头。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正如毛泽东在《咏史》词云:“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石器是人与猿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因为动物不会制造工具。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里,发掘出约18000年前的人骨化石和装饰品来看,远在旧石器时代赏石行为就已经存在。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始发于自然。”原始人从石头上的自然纹理和图像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原始文字和绘画,萌发了原始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原始文化就是石文化。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石为器,或以石为原材料,制作成人类所需要的东西。石头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无论是国家的重要建筑物,如皇宫、皇陵、御园、城堡、寺庙、堤坝、桥梁、大道等,还是民间的园林、房屋、庭院、亭舫、涵道等,无不取材于石。至于石碑、石刻、石雕、石画、石钟、石磬、石鼓、石塔、石砚、石棺、石室、石印等,更是在石头上做尽文章。从人类文明的开启到发展,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石文化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赏石文化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泱泱五千华夏石文化,源远流长;巍峨峨高山仰止,光闪闪璀璨夺目。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河图洛书、启母石说和氏壁之传奇,大禹得玉尺而量天地,更有那孙猴石破天惊;宝玉通灵石头记……从击石取火到琢石成器,从击石磬乐到玩石养心,趣事之多,从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更是不胜枚举。岁月前行,朝代更迭,书之不尽石之不朽,道不尽石之美奂,神奇之石承载着日月江河大地,烙印着人类之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咏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人类悠久的赏石历史中,追求自然美是赏石的真谛,追求意境是赏石的至极,从石头上读到诗,从石头中看到画,从石头中聆听音乐,从石头中体悟自然的奥妙,从石头中体悟宇宙的玄机,从石头中体悟人生的哲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人石合一,方为真谛。在赏石过程中与石感应交泰,物我一体,石我交融,以暂时逃逸出在闹市中疲于奔命的繁忙桎梏,得到一点安宁;在与奇石野趣的嬉闹中聆听奇石的特殊语言;在将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的奇石中感受它所蕴含的无限的大千世界,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赏石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赏石家和广大观赏石爱好者在继承和弘扬观赏石文化的同时勇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出许多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观赏石理念,新的科学观和价值观,扣紧时代脉搏,更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有生力量。

  第三,赏石文化促进了建筑领域的发展。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这首诗里喊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现代的人们,正在“樊笼”与“自然”之间求得新的平衡,作为自然之物的石头,正在充当这样的平衡之“权”,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青睐。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尽量保留蓝天白云、水清草绿的审美情趣;如何在创意工业与自然意韵之间实现两极共振,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师们共同的考题。现在,无论是社区里的公共绿地,还是城市中的大型绿地,除了必不可少的花草、树木之外,更增添了小桥流水和石岸、石滩,也置放了众多大型花岗石或河卵石,使绿地更加刚柔相济,更具人性化和天然化。赏石文化对建筑领域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园林建筑方面。古往今来,受山水诗、画的影响,从达官贵人到文人雅士,争相营建园林,并在山村中建别墅、山居,仿造自然之胜,追求诗情画意,“聚拳石为山”、“嘉木怪石,置之阶遇”、“与石为伍”。故有唐太宗宰相牛僧孺,在洛阳兴建归仁里宅园时,引河水创造自然景观,白居易以诗咏叹:“平生见流水,见此转流连。况此朱门内,君家新引泉。伊流决一带,洛石砌千拳。”受赏石文化的影响,园林多以山水为骨架,采用移天缩地、小中见大的手法,“以卷代山,以勺代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正如明代文震亨作《长物志》所述:“(叠石)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采用石头假山等形式创造城市山林景观,形成独特的东方园林风格。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中南海。北京中南海原是帝王燕游之所,现为国家首脑机关办公之地。明清建筑,金碧辉煌,秀木繁荫,然以缺少景石点缀为憾。为美化办公环境,升华文化品位,国务院指定专人置办灵璧石,以壮观瞻。经过精心选择,2004年两块灵璧石运往中南海,驻落于国务院会议厅门前。其一,4吨余,饱满圆润,雄浑静妙,驻落草坪,丘壑自现。其二为立峰,置于园圃中心,重6吨余,苍崖伟岸,氤氲升腾。佐以古柏旁挺,芝草侧秀,为中南海平添岚色山光,与苑中古建有机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出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之美。赏石文化在现代大学校园建设中同样被广泛应用,中国大多数学校都有置石题刻,有镌刻校名校训的,有题写名人警句的,有记载校情校史的,也有直接用于点缀园林建设的。东北电力大学有楼体墙壁均为石筑的“石头楼”,华南农业大学有校友捐赠建成的石刻儒家文化园,清华大学有世界著名的地质公园等等。石头成为现代大学园林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三)关于山(石)水文化

  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大多起源在大河流域,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那么传统的赏石文化与水文化的结合又有怎样的渊源呢?这还是要从山水比德学说谈起。受早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孕育了我国早期的美学思想,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比智士仁人,将山和水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性比作仁智者的优良品德,自然山水被人格化,这就是著名的山水比德学说。孔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就是基于山水之美与人的品德视为同一美德,彼此可以相比、相视、相互交流,融为一体,赋予无知觉的自然山水以某种人的品格。《礼记》君子比德于玉:“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刿,有瑕必示于外是以贵之。”君子比德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近代思想先驱之一的魏源“足迹几遍域中”,他提出了“游山学”的思想,把游山和读书相提并论,“一游胜读十年书”,并详细论述人与山、泉与山、石与山、云与山、树与山的辩证关系,把自然山水审美和自然科学充分结合起来。赏石界认为,石头作为大山的缩影和升华,爱石如爱山,人们对山的热爱移情于奇石之上,钟情于奇石之美。石性、人性、天性,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赏石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赏石文化中,也有与水文化结合的,如元代大画家赵孟评价奇石“水岱研山”为“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这可以算是赏石文化中关于水的经典评述。然而,考证最早的说水石,当属于庐山南麓虎爪崖下的“醉石”。相传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官至彭泽县令后,选择退隐山林,隐居后常醉卧居所后的磐石之上,后人将之命名为醉石。现存“醉石”上书宋代朱熹“归去来馆”和陈舜俞“醉石”石刻大字,石壁上有“渊明醉此石”六个大字,宋代诗人程师孟作《醉石》云:“万仞峰前一水旁,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几片石多情,曾送渊明入醉乡。”笔者认为,这是历史记载最早被文人雅士命名的一块说水石。

  说水石林意在将传统石文化与水文化有机结合,又有哪些理论依据呢?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文化”的导向性来看,兴建说水石林,创新水石文化将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从思维层面上看,中国传统石文化和水文化的文化核心是中国古代主流哲学即儒、道、释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互渗、融合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就是主体人对客体石的认识首先在于感悟、妙悟和觉悟。在感悟、妙悟和觉悟的同时借助客体的具象或抽象的物象美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它强调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美文化和以石比德、以水比美、修身养性,以求得和善、亲善和自我完善的君子文化的相互渗透。将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语言文化、历史文化、科学文化与现代西方外来文化技术等多元文化的互相渗透,从而使水石文化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整体文化格局中使多种文化元素交叉渗透于审美文本中,如此一来,说水石文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道德的,也是审美文化。

  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南工说水石林将石与水撮合,二者的结合既是对传统石文化与水文化的一种传承,更多是一种创新,必将对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近年来,学院在水文化建设尤其是水文化物态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院的道路均以我国江河名称命名,建有水文化广场、长江黄河雕塑、李冰父子像等水文化特色鲜明的水利景观,但将赏石文化与水文化结合的形式,尚属首次。说水石林集三山五岳之奇石,以书法作品的形式,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将关于水的论述刻在形态各异的石头上,赋予了石头半天然半人为的艺术魅力。特别是石林以石书水,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意趣横生;其镌刻内容,既可千言大观,也可一字之惊;可摹帝王御笔,亦刻盈尺小碣,可置龟遗失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亦放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可真草隶篆,也可四体揉融,如斗大字,蝇头小楷,大家之手,石匠之书皆宜,更是融合奇石展示、书法临摹、文化教育一体,体现古老、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和石文化的融合;在镌刻方面,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包括桥)文化和种植文化,更是为我们文化建设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丰富水文化之表现形式

  从历史的纵向来观察,水文化可分为传统水文化和现代水文化。传统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传承的水文化遗产,现代水文化是用现代理念和思维及现代科技所创造的水文化。无论传统水文化和现代水文化,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水文化建设一直是我校所倡导的校园主流文化之一,说水石林结合传统水文化和现代水文化,通过园林的形式予以展现,进一步丰富了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一是体现河流文化和水工程文化。说水石林中的石头多数来源于不同的河川,我国众多河流从远古起源,历经沧桑与演变,留下了治理河流、治水人物、抗灾事迹等千古传说和故事,河流成为水文化的集中体现,而这些河流的石头恰是这些历史的忠实记录者。而我们来自社会各领域校友捐赠的石头,往往又是从不同水利工程项目采集而来,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该工程文化内涵的深浅,流露着工程策划者、设计者、建造者的文化修养和水平,既有文化性,又有观赏性,成为水文化的精品。二是体现水文学艺术。古往今来,有关水的作品层出不穷,面广量大,形式多样。如诗词歌赋、格言警句、故事传说、绘画摄影、篆刻书法、铭文楹联、碑文石刻、瀑布喷泉、建筑雕塑等,体现了对水的人文性、包容性、伦理性、和谐性和务实性,一些治水名人关于水的论述,甚至成为后世治水宝鉴。通过精心研究,仔细挑选一些关于水的经典论述,镌刻在说水石上,供人认知、学习和感悟,反映了南工人对水的科学思维习惯、认知方式、思想传统和文化精神。三是体现水景观文化。水与周边景观的有机结合,是创造水景观文化的基础。说水石林把传统石文化与水文化结合,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赏石、亲水、休闲、娱乐、旅游和求知需求,建设整体和谐的说水石林,并融合地域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充分体现水文化,使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总之,说水石林丰富了水文化赋予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水文化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升华。

  (三)弥补了校园无山之遗憾

  中国为多山国家,有“三山、四水、一分田”之说,山是水的母体,水是山的灵魂。当今世界城市化建设中,更是把“山水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自然山水是城市的天然骨架,不同形态的自然山水最能彰显不同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我国声誉卓著的大科学家钱学森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后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城市实际工作者的首肯和响应。按照山水城市的科学命题,“山水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崇尚追求的、合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是对城市发展的普遍要求。为了追求山水城市的意境,有些城市甚至不惜花大量的资金来造山。大学校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型、花园式校园建设中有山有水,山水融合,方显意境。南昌工程学院瑶湖校区地处平原,虽有赣江六干渠贯通校园,但地势开阔平坦无起伏,更无山峦,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校园缺少了山这一必然要素,从现代园林建设的角度看,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但受制于客观条件又不可能去造山。说水石林将大自然的恩赐搬进校园,与学院水文化结合,形成山水相依、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的山林景观,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校园内没有山的遗憾,使在钢筋水泥构成的空间中,久坐室内“不能置身岩下”的师生,多几许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氛围,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大自然的景致。

  (四)造就水利院校山水教育活教材

  赏石文化是一种跨越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艺术,与文学、历史、哲学、绘画、考古、地理、地质、园林等姊妹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说水石林作为赏石文化在园林建设的典型应用,其建设不应仅仅是一个基础工程的概念,更多的是要发挥说水石林以石助教、以石育人、以石扬文的作用。说水石林旨在打造成地质、园林、岩土、城市规划、艺术设计和汉语言文学等学科专业实习的重要场所,师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休闲旅游的重要景点。特别是将地质公园纳入说水石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的地质公园包含地质科普教育区、工程地址实验实训区、水文地质实训区等三个部分,是一处集文化、教学与休憩的多功能综合性校内公园,地质公园将进一步丰富说水石林的教育功能。通过现场教学等形式让相关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师生把赏石识水当作一种人生体验,当作一门生命哲学,当作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来探索和追求。

  (五)开创水文化旅游新景点

  自古以来,观赏石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深受文人雅士钟爱,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说水石林的石头来自祖国各地,每一块石头都是大自然天工造物,每一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块石头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诗情画意的乐章。在形态各异的天然石中镌刻有关水的论述,辅于园林建设艺术,将说水石头科学放置在校园里,形成特色鲜明的说水石林,为学院建设水文化旅游创意园打造一个新的重要景点,使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参观时,震撼于大自然奇妙的景色、大自然神秘的威严之中,感受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令人流连忘返、赞叹无穷。把丰富的水文化融入传统的石刻文化,通过精湛的园林艺术表现出来,让人在喧嚣的城市中欣享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透过镌刻在石头的文字,了解更多水文化的表述和内涵,激发更多人投入到伟大的水利事业中。

  三

  在遵循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建设说水石林。

  (一)整合资源

  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建成说水石林创造有利条件。一是要依靠水利院校的校友资源捐赠石头。我院是一所拥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大学,有着分布全国各地、社会各阶层数量众多的校友,特别是作为工科院校,许多毕业生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任职,涉猎祖国大好河山、江河湖泊,能够接触形态各异、形状不一的各类石头。学院要积极鼓励和倡导校友帮助母校寻找并捐赠各种品性和特点的石头,既表达了校友深深的母校情,更是解决了说水石林的石源问题,减轻了学院建设的财政困难。通过各地校友的捐赠,那些本处于全国各地甚至一些不知名的角落的各色石头聚集到南工,赋予这些石头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若干年后,伴随学院历史的积淀和赏石文化的发展,这些无名的石头也许将成为了无价之宝。二是要依托学院教研资源加强研究。要依托学校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加强水文化研究,收集说水、论水的经典论断和传说,创新水文化内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强化说水石林镌刻内容的科学性和哲理性统一,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三是倡导师生开展山水文化创作。围绕说水石林的特色和特点,广泛开展诗歌、小说、散文等原创性的文学创作,挖掘说水石林的丰富内涵,提升说水石林的文化品位。同时,通过说水石林忠实地记录学校重要节点、重要活动和重要言论,生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让说水石林成为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的高品位、高水平的独特校园景观文化和物态化历史记录。

  (二)科学规划

  说水石林是满足师生对自然环境需求的生态、文化、景观、游览休息的综合要求,是园林设计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综合体现。所以,加强前期的科学规划是建好说水石林的首要前提。首先,要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大学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景观文化的表达应以大学文化的内容、学校性质、办学特征、场地的自然和历史文脉为依托,遵循主题性、系统性、生态性、教育性和美学原则。所以,说水石林的建设,要在校园建设整体规划的框架下,结合学院的发展实际,合理选择恰当的建设位置,在规模、层次以及建设风格方面,也要与校园整体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次,要遵循园林建设的基本要求。说水石林以园林立峰的形式出现,就必须遵循园林建设的基本准则。赏石艺术在园林建设中的充分利用,园林建筑中的点睛之笔在于孤峰垒石景观,其审美机要在于“廋漏透皱”,这也是赏石艺术在园林建设的艺术精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园林建设的艺术语言,体现说水石林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让人在赏析园林时,去发现文化,去阅读历史。

  (三)加强宣传

  任何形式的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宣传,说水石林作为文化建设的新鲜事物,其建设同样需要广泛的宣传。在建设前,要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舆论优势,加强其建设作用和意义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赏石文化,更多地人接受并支持说水石林的建设。建成后,要加大利用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说水石林,才能充分发挥说水石林在教育、休闲、旅游等方面更大的作用。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说水石林背靠五千年的历史,以发掘、传承、延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目的,以搜寻、集聚蕴含文化内涵和烙有历史印记的具体物件为手段,强化内涵,提升品位,打造一个具有古风、古韵的说水石林,这就是说水石林的建设理念。换言之,也就是以历史为轴线,把万年的石头和千年的水文化以异地保护的方式集聚在说水石林中,并通过它们向人们展示岁月的沧桑、大自然的神奇和传统文化的精深,在这个意义上说,说水石林的建设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回归和传承,是为找回已被迷失的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努力和探索。我们相信,南工说水石林经过若干年的丰富沉淀、精益求精,必定有厚积薄发的一天,必将成为我们生态型、花园式校园建设的又一亮点,我们期待未来有人评说南工园林甲江西。

  本文刊登在2013年9月30日《南昌工程学院报》(总第366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