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身在东瀛魂在汉--殷墟甲骨片

  殷墟甲骨片是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和兽骨,包括经过整治、钻凿、烧灼、刻辞的龟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刻在上面的符号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介绍

  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

  甲骨文拓片 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个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骨片的重要研究意义

  殷墟甲骨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商朝人将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刻在卜兆的旁边,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另外,除了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上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甲骨拓片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天文、气象、农业、医学等方面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学者王国维曾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从而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甲骨片的发现在清朝光绪初年,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两公里处的小屯村民,经常从田中挖出许多龟甲壳、兽骨。村里有个叫李成的剃头匠,染上了一身疖疮,痛苦不堪。他试着将村民挖出来的甲骨研成粉末敷在患处,结果奇迹出现了,骨粉一到疮面,脓水即被吸干,疖疮很快治愈。后来李成干脆把那些甲骨甲骨片拿到中药铺里去卖,药店老板将信将疑,最后弄明白这骨头就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祛腐生肌。”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从此,小屯村人一旦发现龟甲或兽骨就当作中药材拿去卖给城里的中药铺或收购药材的商人。“龙骨”渐渐传到了京城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药材铺里。

  1899年夏,京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了疟疾,派人去抓了些中药。此人精通医道,煎药前总习惯自己先看看,可是这一次,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块“龙骨”上竟有刻划的痕迹。王懿荣平素潜心于金石之学,对文物鉴定和文字的考释有较高的造诣,这“龙骨”上的刻痕与他苦心研究的铜器铭文十分相似。疑窦顿生的他又去药铺,将刻有文字的“龙骨”全部买下拿回家仔细研究。最后他得出结论,这些“龙骨”上所刻的符号就是殷人的文字,是祖先创造的早期汉字。

  知识链接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开发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此《清史稿》有传。

  王懿荣 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吴大赝等人,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并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自杀殉国。

  甲骨片的流失

  发现“龙骨”的价值之后,王懿荣开始刻意地搜集这些“龙骨”,以做研究之用。人们听说了这件事后,都拿“龙骨”到王懿荣这里卖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懿荣共收集甲骨1500多片。也因为如此,药材“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古代文物被进一步的人为毁灭。

  王懿荣开创中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之始,被后人尊为“甲骨文之父”。遗憾的是,王懿荣与甲骨文的缘分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二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腐败的清政府任命身为文职官员的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率兵防守京城。最终,王懿荣残败而归。在家里,王懿荣毅然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绝命词后投井自尽,以身殉国。

  王懿荣死后,其长子王翰甫迫于生计,同时也为了使这些甲骨得到更好的保护,于是将父亲收藏的这些甲骨转售给刘鹗。

  刘鹗对文物考古及收藏也很有兴趣,他除了从王懿荣后代手里买得甲骨1000余片外,也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前后加起来,总共已超过5000片。1903年,刘鹗从已获得的5000片甲骨中,精选出1088片,精心墨拓,编辑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抱残守缺斋石印本)。

  1910年,刘鹗死于新疆,其所藏甲骨,大部分被英国人哈同购走,小部分散落四方。中国最早由私人保存的甲骨就这样散失了。

  刘鹗(1857-1909):近代小说家。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刘鹗寄籍山阳(今淮安)。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其《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早年科场不利,曾行医和经商。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二十一年,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后成为外商的买办与经纪人。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他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

  在刘鹗之后,著名“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获得甲骨最多。近现代研究甲骨文者著名的“四堂”分别是: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和彦堂董作宾。罗振玉不仅是杰出的古文字学家,更对甲骨文、敦煌学、农学有着开创之功,他还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他在1906年到清廷学部任职后,就开始留意搜求甲骨。殷墟地址的最终确定就是得益于罗振玉的努力。1910年,古董商人又从河南带来几千片甲骨请他选购时,他在选购了700片精美的甲骨之后,用重金从古董商那里打听到甲骨文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阳西五里的小屯村,而不是一向传闻的河南汤阴。他委托琉璃厂古董商人祝继先、秋良臣、范子衡以及弟弟罗振常等人,四次赴河南收购甲骨,先后所得2万余枚。1915年,罗振玉又亲自前往安阳实地考查,从甲骨文中认出十多个商代晚期的帝王庙号,从而断定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留下的遗物。当时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令整个学术界为之一震。

  罗振玉(1866-1940):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松翁、贞松老人,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原籍浙江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罗振玉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

  1910年著《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安阳小屯为殷墟,并正确地判明甲骨是“殷室王朝的遗物”。以后陆续将所见所藏编为《殷虚书契前编》(1912)、《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殷虚书契续编》(1933)四书,共收甲骨5000余片,是殷墟正式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所著《殷虚书契考释》,释甲骨文字达561个,并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释字原则,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这是初期甲骨学研究中的一大进步。

  1928年,罗振玉搬到旅顺,在此潜心研究甲骨文。1940年病逝于旅顺之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片散落于民间。解放后由国内众多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等单位收藏,其中大多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在收藏甲骨片的外国人中,美国驻山东潍坊县传教士方法敛和英国驻青州传教士库寿龄是最早开始收集的。他们早在1903年就插手殷墟的发掘,并将收集到的甲骨转卖给美国和英国的几家博物馆,干起了贩卖的勾当。1904年冬,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地主朱坤,挖到数车龟甲骨片,被古董商转卖到山东后,被方、库二人收购,并将这400多片甲骨,转卖给上海一家由英国人创办的亚洲文会博物馆。1909年,方法敛又将他所购到的438片甲骨转卖给美国的卡内基博物院。甲骨片1913年,方法敛还将他所买到的4片较大的甲骨转卖到了美国的菲尔德博物馆。与此同时,库寿龄也在1909年将他买到的760片界骨转卖到苏格兰皇家博物院。1911年,库寿龄又将他和方法敛合买的485片甲骨转卖给了英国大英博物馆。这些流散到英国和美国去的甲骨,后来曾由方法敛以摹本编为《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在中国出版。

  1908年,英人金璋购得甲骨800片,发表《金璋所藏甲骨卜辞》。此外,德国人威尔茨也在青岛买到711片甲骨,后来又转卖到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院。另一位德国人卫礼贤从青岛得到72片甲骨,后来转卖到了瑞士的巴赛尔人种志博物馆和德国的法兰克福中国学院。据我国甲骨学家的统计,早期由欧美人转购流散到国外去的甲骨,至少在5000片以上。

  收集甲骨文最多的是加拿大人明义士。他于1885年2月23日出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原名叫孟席斯詹姆斯梅隆,大学毕业后,到神学院进修。1910年,明义士接受加拿大教会授予的牧师职务,来到中国河南省北部地区传教。最初在武安,后来就来到安阳,以长老会驻安阳牧师的身份,经常打探甲骨的出土信息。当时殷墟的历史地位已确定,甲骨片成了可赚钱的宝贝,他尽量设法与当地人联系收购。1917年,他把所收藏的龟甲骨片加以精选,选出2369片,摹写后印成《殷墟卜辞》一书,在该书的序言里,他宣布自己的收藏已经高达5万片。

  甲骨片 明义士所藏甲骨,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毁掉一部分,但究竟毁掉多少,已无从查实。1937年回国时他将其中一部分运回加拿大,现藏多伦多安大略博物馆,约有5100片;还有一部分存在加拿大驻华办事处,并于1951年转交给南京博物馆,共计2390片;抗战爆发前期,明义士在济南任教,临走把一部分收藏品委托他的同事、英国人林森,将其埋藏在一个教师住宅的地下室里,直到解放后“三反五反”运动时才被发现。埋藏物中共有明义士旧藏古物29457件,其中甲骨8080片;明义士收藏甲骨的最后一部分,先后两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发现共20364片。

  最早在中国开始购买甲骨的日本人是在天津《日日新闻》报担任主笔的西村博,之后是三井源右卫门。在罗振玉派人到安阳搜集甲骨之前,三井源右卫门就派专人到安阳收购甲骨,他先后共搜购甲骨约在3000片以上。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交往很深的日本东京文求堂主人田中救堂早在1905年也买到了100片甲骨。当时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的林泰辅见到后即买了10片。此后,林泰辅还亲自到殷墟收购,陆续买到600多片甲骨。

  郭沫若在抗战前旅居日本时,曾访问过多个收藏甲骨的日本公私学者,在他的《卜辞通纂自序》中说,他在日本共见到甲骨3000多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在这期间,被日本强行抢走的文物不计其数,其中就包括数量众多的甲骨。日寇占领安阳时,曾于1938年春至1943年,多次组团到殷墟盗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铜器、玉器、白陶器等珍贵文物,其间盗走的文物难以计数。根据日本学者的统计,日本先后购到甲骨的学术单位约有三十多个,私人收藏家也在三十个以上。如以这些公私收藏情况为准,流散到日本去的甲骨总数至少在12000片以上。时至今日,考古界还流传着“安阳殷墟虽在,但要去日本看甲骨文”的说法。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