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深陷危机的神秘古船--水下宝藏

  陶瓷专家的尴尬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嘉士德拍卖会资料图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但他们只带了3万美元。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佳士得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万件精致的青花瓷器,摆满了两层楼。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宝船出水

  1987年,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联合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无意间从一艘沉船中找到200多件宋代瓷器,该沉船随后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由于当时的技术条南海一号复原模型件限制,中国政府直到2000年得到香港水下考古协会会长陈来发赞助并提供技术协助下,才开始有计划地调查发掘。期间,为了保守沉船秘密,南海边防军一直以“水底有炸弹”为借口“欺骗”来往的渔民。

  2007年12月22日,神秘古船“南海1号”于我国南海境内出水,24日安全停靠于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前方的临时码头。据估算,“南海1号”上的文物总价值至少为3000亿元人民币。

  与海盗“赛跑”

  “南海1号”的安然出水宣告,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获得成功。

  欧洲文物拍卖与“南海一号”的出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却都与一个疯狂的英国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臭名远扬的英国人--迈克哈彻。之所以说他疯狂且臭名远扬,是因为他曾经砸碎了刚刚捞出的60多万件南海珍宝……

  就是这样一个人,使得中国考古学家的打捞计划提前实施,为的就是与这个文物海盗赛跑,抢先救回我国消失多年的神秘文物。

  水下宝藏的克星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自小在孤儿院长大。他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巨大的财富诱惑,是所有海上寻宝人的第一原动力。迈克哈彻开出高价,引诱同他一样做着“捞宝梦”的人替自己卖命: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技术纯熟的潜水员、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还携带着小型武器。

  迈克哈彻与他们“贼赃”在孤儿院长大的迈克哈彻从小便有个心愿,找到大笔的宝藏,过舒适的日子。1970年,哈彻开始实现儿时的梦想--在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专门打捞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收回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第一艘古船--一艘载有22000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并在卖给收藏家后一举获利数百万美元,比他之前三年的收入还多!

  大为振奋的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一心寻找南海古沉船。为此,他开始亲自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或者高薪聘请大学生们扎进图馆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哈彻研究最多的是现在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研究结果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哥德马尔森”号商船。

  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老档案记载,1752年冬,载着1150吨的“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中国的瓷器、黄金、五个月的给养,以及112人从中国的广州驶往西方,它的目的地是大西洋彼岸的阿姆斯特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以后,于1753年1月3日不幸触礁沉没。船上的80人沉尸南海,32人生还,并于一周后驾两艘小艇抵达巴达维亚。

  1984年5月,哈彻用了十周的时间,探测到了这艘沉船,并且将船上的货物--239000万件瓷器和125块45公斤重产于南京的金锭全部打捞出水。同时出水的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字母VOC的青铜铸炮。尽管此时的哈彻并不了解这些瓷器的价值,但当他委托拍卖行拍卖,并换回千万美元的回报后,哈彻惊呆了。更让他目瞪口呆的是,这些瓷器拍卖后不到一年,收藏家们居然以拍卖价的10至15倍成功卖出他所捞到的瓷器。这么一来的话,哈彻完全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他也因为“哥德马尔森”号所捞宝藏一举成为当时“最富有的捞宝家”。

  探寻迷失的“东方泰坦尼克号”

  1848年,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写了一本名为《东印度航行指南》的小手册。这本小手册让哈彻锁定了他的下一个大目标,那就是“泰星号”巨型帆船残骸。

  打捞出水的中国文物展示 据《东印度航行指南》以及其它的文献记载,“泰星号”的沉没堪称“东方泰坦尼克号”:“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了中国的南海水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发生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官窑,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哈彻开始了悄悄的打捞工作。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由于“泰星”号上的瓷器多达100万件,且大多数保存完好,而哈彻为了在收藏市场上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竟将其中的60万件打碎,只挑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交给了内戈尔拍卖行!至于“泰星”号的船体和众多遇难者的遗骸更是被哈彻的打捞队员“丢得到处都是”。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中国文物界的当头一棒

  不过,哈彻并非一直顺利。2007年初,他吃上了国际官司--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1.5万名投资者状告哈彻骗走他们4000万美元的投资。原来,2006年,一名澳大利亚人、一名新西兰人与哈彻合伙,成立了“哈彻信托投资基金会”。他们四处宣称“又发现一处巨大的海底宝藏”,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仅在日本就有1.3万人把血汗钱送进了哈彻的口袋。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哈彻毫无动静。

  背着4000万美元债务的哈彻的最新表态是,“我确实在南海开发新的捞宝项目,但是你们得有耐心和信心,迟早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的。”这一纸声明,引起了海洋考古专家深深的担忧。尤其是曾经被他“侵扰”过的中国文物界,则更是十分担忧,于是,就发生了开篇所讲到的“宝船出水”的故事。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相关链接

  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又作南海1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由于其上装载有八万余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极具价值。

  南海一号沉没于水下仅23米深处,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而船身其它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质结构(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沉船。

  围绕南海一号,至今还存在一些谜团,其一是沉船之谜,有人考察国外一些沉船事件后,怀疑南海一号是否也是因为超载而沉没。其二是出发地之谜,历史学家根据出水的瓷器主要产自景德镇、浙江以及福建,因此认为船并不是从广州出发,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区。其三是船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之谜,南海一号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其四是船沉没的确切时间,因为船上发现了来自不同时期的钱币,时间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还有汉初的钱币。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虽然不清楚沉没的具体时间,专家还是大致推断船沉没于840年以前。一艘木质的货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烂,对于此,专家猜测可能是由于船体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绝氧气的环境所致。

  泰星号的故事

  “泰星”号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长名叫游涛蔻,是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水手,在此前的五前里每年都要跑一趟中国与印尼。

  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厦门出航时,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乘客中有商人、学生,还有大批外出谋生的中国劳工。他们当中有很多是举家出行,因此,从年过七旬的老人到六岁的孩子都有。由于乘客太多,所以大多数人只能呆在甲板上。这艘大船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的福建德化的瓷器,具体包括:茶具、托盘、水杯、化妆盒、水瓶、汤匙、油灯等等。难者年龄最大的是年过七旬的老人,最小的仅仅六岁,有的甚至举家外出。

  或许是由于当时海盜在老航线上频繁出现,来往商船经常遭到抢劫,也可能是因为船上装载了太多的人,总之,船长想尽早赶到爪哇岛,所以“泰星”号在航行中,突然改变原来的航向,驶进了一条通往菲律宾的新航线。不幸的是,2月5日晚,当船驶到中沙群岛时,船体不慎触礁,船身入水,在1小时后迅速沉没。

  “泰星”号离港时,还有另外一艘小型的帆船与它同行,在“泰星号”发出求助信号后,小帆船的船员立即上前营救,但是仅仅救出了18名乘客。因为担心自己的船会超重沉没,小帆船未敢进一步施救。

  两天后,一艘满载鸦片由印度去往印尼的“印第安那”号英国货轮,途经“泰星号”遇难海域。“印第安那”号货轮当年的航海日志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船员们突然看到海上有‘石头’向船这边漂来,驶近后才发现,那不是‘石头’,而是沉船的飘浮物--船板、木头、桌子、椅子……绵延好几公里。更惊人的是,每块漂浮物上密密麻麻地趴着许多背著雨伞的东方人,大一点的木板上居然有四到六个东方人。船长珀尔毫不犹豫地让船员立即放下救生艇,尽可能多地救出浮在水面上的东方人。这些人被救上船的时候,除了背的雨伞外,全身赤裸。更麻烦的是,我们简直沒法跟他们沟通,直到一个名叫巴巴蔡的获救者表示会说马来语之后,我们才知道来龙去脉。巴巴蔡是家住巴达维亚的中国富商的儿子,他被送回国学习祖国文化,这次随船回巴达维亚,沒想到遇此船难。巴巴蔡告诉我们说,沉沒的船上总计有2000多人,现在看来大都已经遇难……”

  2000名乘客,最后只有198人死里逃生,其余人全部葬身海底。此次海事遇难者比后来的“泰坦尼克”号还要多200人,“泰星号”也因此被人们称作“东方的泰坦尼克”。而不顾个人安危救上许多中国人的“印第安那”号船长珀尔后来获得荷兰王室的英雄勋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旧址(现为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荷文原文为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中文全文应译为联合东印度公司。其公司的标帜以V串连O和C,上方的A为阿姆斯特丹的缩写。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将近两百年间,总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约有100万人次的欧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亚洲地区。平均每个海外据点有二万五千名员工,一万两千名船员。

  十八世纪时,荷兰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两国在1780-1784年间的战争,由于国内对于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济出现危机,终于在1799年12月31日宣布解散。公司遗址为现今阿姆斯特丹大学。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