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双重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的误解

  在弄清楚什么是国家的本质之前,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经典著作里面,并没有回答什么是国家的本质,只是在其中回答了国家是如何起源的,我们不妨通过国家的起源的角度来看看国家的本质有无二重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九章还写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与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从这段话中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1)国家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阶段”就是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由于国家脱胎于社会,所以国家也一定保持着一定社会的特点,也就是对社会否定之否定的结果。

  (2)国家的统治力量及于社会之上,社会是国家统治的对象。

  (3)国家在进行阶级统治的时候,是将社会的冲突规范在一定的秩序之中。

  (4)国家不是社会的共同体。就表面而言,国家是凌驾于社会和各阶级之上的“第三种力量”。

  从这四点上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虽有联系,但终归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不能把国家和社会混为一谈,混淆社会和国家的概念必然导致把国家看作是一个社会共同体,而忽视了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表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说明社会性是国家的本质。

  “双重本质”混淆了国家职能和本质,社会管理职能随着国家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并不代表社会性已经上升到了本质的高度。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统治阶级第一位的考虑因素是民族利益、社会利益,于是可能出现放弃或者牺牲自身阶级的部分利益。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统治和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且从表面看暴力的成分在不断减弱,社会的阶级性看上去不是十分的明显。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国家的本质也开始转变,只是职能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的职能,职能反映并服务于本质,但职能对本质的反映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暴力统治的手段和工具在科技的带领下不断进步,其实质还是与大众的利益相分离的。另外,从时间点来看,提出国家有双重本质理论的认识多数都集中在改革开放之后,从此点也可以看出学界因为经济不断地发展才提出国家双重本质的理论,但是某样事物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才是事物的本质。

  持“国家本质双重论”的一个理由就是国家是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国家提供着各类的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国家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通过税收维持着国家的正常运作从而认为国家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但是并没有深入回答为什么国家会提供社会服务。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但不意味着国家对于社会的事物样样都需要暴力的手段,一方面暴力的手段成本太大,另一方面缓和阶级冲突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将阶级冲突纳入一定的秩序之内,并且提供各类的公共服务来缓和阶级矛盾,将矛盾爆发的时间不断推迟,延长自己的统治时间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国家在此刻担当起社会管理机构及其相应的管理活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从根本上说这种社会公共管理只是统治阶级更好地进行阶级统治的延伸,阶级性依然是决定性的因素。

  有学者提出国家的本质具有社会性是因为很多实践中的问题用阶级性解答不了,这是因为混淆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和哲学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讨论国家的本质是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需要从普通地理国家中抽象出来哲学意义国家的概念,就是国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特质,这与地理国家是抽象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地理的国家有政权的更替,领土范围的不同,这些问题在哲学的角度看来都不触及国家这个事物最本质以及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政权更替和领土范围不同并没有产生新的事物,其国家的本质没有任何的变化。政权更替还是领土变更都是国家内部或者外部阶级力量对比悬殊引发的变化,所以从这些问题上更可以看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性。另外,因为哲学意义上的国家是从地理国家概念中抽象出来最本质的东西,所以两者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传统国家四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一定的政权组织、主权)只是一种国家外在的表现方式,国家的阶级性需要通过这四方面的内容表现出来,和国家阶级性的本质并无冲突的地方。

  认为社会性是国家本质的一部分,也是把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和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对立了起来。国家虽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上是阶级的暴力机器,但是国家又是产生于社会之中,对社会产生着管理,这就表明国家既是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又是从人类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两者职能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政治统治需要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作为基础,而社会职能又取决于政治统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撕裂开来。但是,国家在进行社会管理的时候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持自己的阶级统治,它所维持的所谓的公共利益其实是统治阶级的公共利益,从根本上说国家的根本属性依然是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以上已经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社会管理是其派生出来的一种职能,阶级统治仍然处于主导的作用。当然,矛盾的主次方面会不断地变化,矛盾主次两方面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当社会中的阶级对立以及阶级消失的时候,社会管理成为主要方面,由于此时国家的阶级统治的属性消失,这时候社会管理不需要由一个强力机构来“代表”,不需要一个凌驾于社会的机构来进行,社会管理回归到社会之中,不再和社会大众相分离。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