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孔子“仁”的思想

  陈少凤

  摘要:孔子“仁”的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仁者爱人”,包括爱亲和爱众两方面。“仁”的践行主要是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其言也讱、立志向仁得以实现。解读孔子仁爱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汲取圣者的智慧,发掘其合理成分,有利于大学生从为己之道、待人之道、处事之道三方面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孔子;“仁”;道德修养

  孔子“仁”的思想,作为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总纲,其孝悌博爱的观念,克己复礼的主张,忠恕之道的倡导,立志向仁的理想,几千年来都是中国传统美德核心,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当代大学生认真领悟这些内容,对于他们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视“仁”,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内心修养,也是一种普遍的美德,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因而其他的基本美德都必须围绕“仁”这一中心思想。

  (一)仁的基本内涵

  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对“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依据不同学生的提问,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虽然孔子是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来论“仁”,我们并不能够通过某一处论述中得知“仁”的具体定义,但可以从他一处处的解答中窥见“仁”的基本内涵。实际上,孔子在回答樊迟的问题时,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可见“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在《说文解字》中:“仁,亲也,从人二。”仁者心中装着他人、关爱他人,故其字作“人二”。“仁”的本义就是心里装着他人、替他人着想、关爱他人。“仁者爱人”就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一颗友爱之心对待众人,即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孔子所谓的“爱人”分两个层次:其一要热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之爱,这种“亲亲”之爱是建立在至纯至真的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仁的根本。孝悌是人的一种自然亲情,而仁就是发端于这种自然亲情。在孔子看来,爱人总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的,如果一个人连对至亲的父母都无半点仁爱之心,那又怎么可能会去爱其他人?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爱人应从“孝悌”开始,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

  其二要“泛爱众”。对父母兄长之爱是仁之本,但仁不止于此,还要爱他人。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爱人”的更高层次是“泛爱众”,这里的“众”是指除亲人之外的其他一切人,这里的“爱”是一种博爱。“泛爱众”就是要求人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要把这种爱推广开去,博爱大众。“泛爱众”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要爱君主。在孔子看来,爱上则曰“忠”,“忠”即忠诚,就是要忠诚于最高统治者--天子,国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孔子认为臣一定要尽心尽责替君主办事,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二是要爱百姓。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要为政以德,养民以惠,正所谓“政之急者,莫太平使民富且寿也”,“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因此,孔子主张要“敛从其薄”,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无厌搜刮即“聚敛”,主张在经济上要减轻徭役和赋税,大力提倡“富民”“利民”“养民”“惠民”。只有“因民之利而利之”“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方能使“民忘其劳,故鼓舞作兴之而民莫不和睦奔赴也”。三是要爱朋友。孔子重视交友,也乐于交友。《论语》开篇即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孔子将从远方朋友的到来看作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这清楚表明了他乐于交友的思想。孔子认为交友要遵循三个准则:首先,与朋友相交重在诚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又谈何朋友。只有双方信任,友情才得以巩固,坚若磐石。其次,与朋友相交贵在和谐。孔子认为朋友之交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朋友之间彼此不争不斗,坦荡直率,相处融洽,这就是朋友之间相处的最理想状态--和谐。当然与朋友相处,有时也免不了发生矛盾隔膜。当朋友不理解或甚至误解自己时,这时该怎么办呢?孔子教诲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为政》)此时应该学会宽容以待,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才是君子处友的风度。最后,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孔子在回答子路怎样才能叫作士的问题时,他说:“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朋友之间应该要切磋勉励,彼此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当朋友犯错时,应该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对朋友的错误应善意地告诉他,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他,使他改正错误,走上正途。如果对方听不进去,就不要勉强,以免引起摩擦发生冲突。

  孔子将爱人的范围由家庭拓展到社会,由血亲之爱发展到人际之爱,走出了“亲亲”的狭小范畴,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了更全面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对维护人际正常交往起到重要作用。

  (二)仁的践行

  1.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既是“仁”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推行仁德的基本方法和践行仁德的行为规范。孔子的忠恕之道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为仁在于“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自立,也要帮助别人自立,自己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二是终身不违仁在于“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忠是从爱人的积极方面而言,它强调的是“欲”,自己有某要求需要满足,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而“恕”是从爱人的消极方面而言,它强调的是“不欲”,自己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他人。按照忠的要求,为仁在于立人达人,主张要去行仁,帮助他人,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意识,即积极成就自我,以“兼济天下”为责。而按照恕的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要努力做到“三不”:不以伤害别人的情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它主张要克制自己不违仁,避免为了一己之利而剥夺了他人获得幸福的权利。恕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同情心,是一种宽容善良的态度和精神,即积极成就他人,以“克己修身”为任。虽然忠、恕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的主旨都是强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具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内心自觉和道德情怀。

  2.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指人们在面对种种自身欲望和外在诱惑时能够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二是复礼,指要按照礼仪规范来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克己复礼要做到四个条目,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合乎礼的事情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情不做。自己的言行必须建立在“礼”的基础上,如果言行违礼,就是违仁。孔子又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成仁的关键在于自己,是主体的主动追求,而不是他人的推动和要求。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是行仁的根本功夫,而“复礼”只是行仁的外在表现。礼作为行为规范,必须建立在内心仁的基础上,仁是礼的内在依据和灵魂,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克己求得内心的仁才是最根本的。

  3.仁者,其言也讱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意思是仁者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问,说话慎重就叫作仁了吗?孔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凡事做起来都很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其言也讱”是孔子对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在孔子看来,仁者应该谨言慎行,不可轻易允诺,不得轻易表态。因为如果说了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而孔子是十分不齿言行不一致的行为的。他主张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或“讷于言而敏于行”,甚至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人在生活中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应当说到做到,少说多做,先做后说,“言必行,行必果”,方可取信于人。

  4.立志向仁

  孔子积极倡导学生立志做有德之人。他对学生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他认为要成为仁人,首先要有“求仁”的崇高志向,这样人生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去努力。一旦立志后,就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有所动摇,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求仁的道路是遥远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因此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弘毅起来,才能克服求仁道路上的困难。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