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概述

  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建设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商品符号价值分析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当代深圳与香港两地城市青年流行文化比较研究”(125C090)阶段性成果。

  徐海波 贺清海

  摘要:本文透过马克思主义视野,从商品基本属性入手,对使用价值做了基于商品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本文称之为一般使用价值)和作为社会和文化意义的使用价值(本文称之为符号价值)的两分,探讨将作为现代商品重要组成部分的符号价值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单列出来,作为商品的第三属性的可能性。研究了商品的符号价值及其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符号价值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以及符号价值给消费者带来的有用性,符号价值消费的消极意义和异化等。

  关键词:价值;使用价值;一般使用价值;符号价值

  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如果人类没有了物质资料生产,其他社会活动就失去了先决条件。正是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人们和自己的劳动对象联系起来,并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和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从其出发点即物质资料的生产问题出发。

  (一)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价值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更应该是一个经济哲学问题。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才能更好地认识商品价值问题。使用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它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使用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就是说,商品首先是一个物,即物质产品。

  我们讲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指商品为何以及在哪些方面对人有用,人对商品做何评价。在这里,使用价值作为一种存在,具有客观性;又作为人们评价的结果,具有主观性。

  使用价值反映商品和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人的评价和需要,商品无人问津,价值实现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所在。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针对每一个物而言的,是物对人的有用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是物的自然属性,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构成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一方面,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其为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也就不能成其为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也是消费活动的物质性前提。任何消费活动都离不开这个物质性前提,都是以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作为前提条件的。

  通过研究马克思有关商品的论述,我们看到,他所讲的有用性,既包括物质的有用性,也包括精神的有用性。通过对人类生产和动物生产的比较,马克思认为,像蜜蜂、海狸、蚂蚁之类的动物,它们也进行生产,但是它们的生产仅限于为自己构造巢穴或居所,以及生产它自身或它们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与动物片面性的生产不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与动物只是受直接的肉体需要驱动进行生产不同,人是可以摆脱肉体的需要而进行更高层次的生产。并且只有在摆脱了单纯生理需要时的生产,才是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的生产只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人类的思维和意识使其超越个体的需要,生产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和社会本身。动物的生产与他的生理需求息息相关,且仅限于此。“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的生产不仅可以生产出自身需要的物品,而且可以为社会生产甚至单纯为社会而生产。他们通过交换,满足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需要。动物的产品只是为了其自身或幼仔们的生存和生理需要,而人则可以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与动物只是按照它自身的尺度和需要进行本能的生产不同,人则懂得按照不同物种的不同尺度来进行生产和劳动,并且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作用的对象,并进行创造性活动。人的生产是可以超越自身生理需要而进行的,并能通过交换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以超越生理的需要进行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全面性的生产。如此说来,人类的生产理所当然地包括精神有用性的生产,即把思想意识、个人感悟、审美价值、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文化意义融入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人类这种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生产,并对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以思考的结果为指导,对对象化了的人和属人的创造物进行塑造。这些不应该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对物的直观、片面的占有和享受,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消耗、消费。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是作为一个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完整的人,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社会意义属性是指商品价值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第二页就写道:“一个物品的效用,使它成为一个使用价值。”人们需要的是使用价值,交换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得到它。“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物品。”马克思的这句话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可以更恰当地表述为“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是其符号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产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实体性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尤其是生产工具,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正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这两个实体性要素的结合,实现了和实现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通过这四个环节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并且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经由这四个环节结成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体现。社会生产力是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是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和研究的,始终是紧紧围绕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来立论的。并以此为立论的根本,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理论范畴体系。

  早在1857-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专门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过系统论述。他科学地界定了消费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和解释了消费关系、消费的社会过程属性、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等基本范畴,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然而,马克思对消费理论的阐述,并不像他的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交换(流通)理论那样,有着完整的体系。除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消费的论述比较集中外,其他有关消费的论述比较分散。恩格斯是先于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但恩格斯对于消费问题也没有集中论述。

  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从客观条件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消费只是为了能使这种生产得以延续。把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割等问题论述清楚了,那么资本主义条件下消费领域中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也就自然而然清楚了。消费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的附属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侧重于生产、分配和流通。从主观上来讲,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揭示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残酷剥削的本性,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分配和流通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资本论》出了第一卷,马克思就去世了。恩格斯耗费了后半生的精力才把《资本论》第二、第三卷出版。

  由于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论述不够系统,人们很容易忽略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研究。再加上我们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受苏联研究的影响,长期以来主要侧重于生产、分配、流通等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就是消费,生产既消费生产资料又消费劳动;消费就是生产,生产性消费生产出产品,生活性消费生产出劳动力。另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生产对象,决定消费方式,创造消费的动力;而消费又决定着生产,消费使生产得以完成,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

  通过对生产和消费辩证关系的研究,马克思认为,人首先要进行吃穿住等基本需要消费,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的消费,满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资本家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消费从目的异化为资本家借以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尤其是工人的生活消费由于出卖劳动力,而异化为资本家生产劳动力的从属地位,“工人往往被迫把自己的个人消费变成生产过程的纯粹附带的事情”。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消费异化为服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需要的片面、畸形发展着的消费。

  消费结构是指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比例结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消费结构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决定。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工人买马铃薯和妇女买花边”“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不同”。马克思在讲到19世纪英国工人状况时说:“爱尔兰人只知道一种需要,就是吃的需要,而且只知道吃马铃薯,而且只是破烂马铃薯,最坏的马铃薯。”与资本家的花天酒地相比,工人由于受剥削无法实现多种消费,只能“片面消费”。即使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尽管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的斗争提高了,工人的消费也还是片面的、生产供资本家驱使的劳动力的消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