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参观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西藏吐蕃王朝的宫殿,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王宫,西藏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旧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同时又是西藏闻名于世的标志性的建筑,是藏族建筑艺术成就与文化艺术繁荣的象征。参观布达拉宫是我们在拉萨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市人大常委会接待处同志的安排和引导下,我们一行十几人,上午8点多钟就从住处来到布达拉宫。这么早就来布达拉宫,为的是有充足的参观时间。在进场之前,还参观了布达拉宫的外景。

  以前,听过一些关于布达拉宫的介绍和传说,但百闻不如一见。雄伟的布达拉宫像泰山一样耸立在“红山”之巅,像一朵巨大的祥云,高高挂在布达拉山的上空,占据着拉萨市之西的半边天。布达拉宫正前方是拉萨广场,视野开阔,后面是一片幽林,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这里花草繁茂,宁静而优美。林中一潭碧波,潭中有岛,建有龙王宫,故称“龙王潭”。这里深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喜爱,他经常在这里休息游乐。

  布达拉宫整个宫殿为土石木结构,是由多层矩形平面连缀而成,层次错落,弯弯曲曲,十分复杂。其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邸宅与碉堡相结合的藏族传统建筑风格。宫殿外部颜色是明亮的白、黄、红三色,与佛教传统密切相关:白色象征恬静和平,黄色象征圆满齐备,红色象征威严和力量。

  上午8时30分,我们进入布达拉宫,直到12点多钟才从里面出来。

  走进布达拉宫,第一个感受是灯光通明。接待处的同志介绍:这里面有“千盏灯,千年不息”。那些灯油都是信徒们敬献的,那里安放着历代达赖的灵塔和佛堂,灯光灿烂,烟雾缭绕,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布达拉宫据讲解员介绍,布达拉宫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雅砻部落第27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曾“居拉萨红山之顶”。公元7世纪初,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筑王宫于红山顶居之”,不久,又大兴土木建了一座更大的王宫,共有房屋1000间。不幸的是这座美丽的宫殿并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在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布达拉宫遭雷电击毁。后又因藏赞松王作乱,遭官兵拆毁,仅剩观音佛堂一所,也就是说,这座奇迹般建造起来的建筑群,先遭雷击火烧,后毁于兵燹,早期建筑仅剩下“曲杰竹普”(法王洞)“帕马拉康”(超凡佛殿)以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塑像了。

  过了将近900年的时间,到公元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开始对久已失修的布达拉宫进行重建,他重修的是白宫部分。1690年初,摄政第巴桑杰嘉措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第8年,着手建造五世达赖灵塔,并扩建红宫和朗杰扎仓等重要建筑。经过三年施工,于1693年(藏历水鸡年)完工,当年4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红宫落成典礼,并在宫下立一无字石碑以示纪念,此碑至今完好无损。宫殿内部和一些附属建筑物则到1696年才全面建成。此后,历代达赖均予以维修和少量增建。到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又掀起了一次扩建高潮。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1963年在红宫西建造了格列顿觉(吉祥如意),安放十三世达赖灵塔。至此,布达拉宫才基本具有现在完整的规模。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古城的西边,建在布达拉山(早期称红山)顶上,海拔3763.8米,主楼高115.7米,其中红宫外显13层,宫内实际9层,东西白宫最高处达7层。布达拉宫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群占地36万平方米。布达拉为观音胜地普陀洛迦的梵语译音,意思是特航或航行解脱苦海之舟,表示观音普救众生。

  据《西藏王统》记载,早期的布达拉宫城四面有四道门,各有门楼,每门设岗。城内红宫900间,合顶上之王宫,共1000间。城外掘沟十寻,宽十八庹,长三百庹,此上铺板,再上铺砖,一马驰驱其上,有如十马奔腾。一切宫檐,以宝为饰,走廊台阁,铃铎泠丝。宫顶有刀剑及红旗十柄,各以红绫缚之。南面建札拉吉祥越量宫,共计九层,高大宽敞。两宫之间,连以铁桥,桥下悬绫幔、拂尘,有铃作声。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红山上的宫殿是“无比稀有,美丽堂皇”。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期修建的。

  布达拉宫是一座巨大的建筑群,由宫堡、城堡雪和林卡三个部分组成。有红宫、白宫、郎杰扎仓、扎夏、僧官学校,王坚觉、夏钦觉、结布觉、旦马觉、瑶西,藏军司令部、印经院,临犹、骡马圈、供水院等,占据了整个布达拉山。

  我们先参观红宫。红宫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五世达赖灵塔和塔殿位于红宫第四层西侧,塔殿有五层楼高。正中安放着14米高、存有五世达赖遗骸的巨大灵塔,两旁陪衬以8座银质佛塔。灵塔金皮包裹,珠宝镶嵌,仅包金塔就耗费黄金11余万两,极其辉煌壮丽,被称为瞻部州“唯一庄严,世界一饰”。

  塔殿之东的集会大殿,藏语称“司西平措”(圆满之意),是五世达赖的享堂。公元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密召蒙古固始汗进藏,推翻了白教的噶玛地方政权,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公元1652年,罗桑嘉措应邀赴北京与顺治皇帝会晤。大殿东壁一组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图,表现了五世达赖“赴京”“觐见”“游乐”“观剧”各项活动,顺治皇帝派大臣霞古热康迎接至青海,赏赐乘坐金顶黄桥入都等隆重礼遇,以及罗桑嘉措返回时,顺治皇帝又册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喇恒喇达赖喇嘛”,授予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15页金丹和金印的情况。

  司西平措大殿内,有一对巨大的锦缎绣幔,分别绣有宗喀巴和五世达赖像。为了织造这对锦幔,康熙皇帝特令建造了一座织造厂,用金线编织,费时一年之久,耗资达16000余银两。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特派扎萨兰喇嘛登巴色吉将幔帐送到拉萨,作为红宫的落成赠品。由于这对锦幔精美无比,被传为布达拉宫之稀世之宝。

  大殿内,还悬挂有乾隆二十五年御赐“涌莲初地”金字匾额。匾下是达赖宝座,称“无畏狮子大宝座”。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坐床时就是登上这个宝座的。

  还有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灵塔。1933年动工,1936年竣工,塔高14米,珍珠宝石遍缀塔身,十分华美。灵塔的前面,有一座用20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为十分珍贵的工艺品。

  曲吉竹普又称法王洞,传说松赞干布曾在这里住过。曲吉竹普的上层,为帕巴拉康,意为超凡的佛殿,是布达拉宫中最神圣的殿堂。殿内供奉观音菩萨。为布达拉宫镇宫之宝。

  殊胜三地,藏语“萨松朗杰”,位于红宫第8层,供有乾隆皇帝的画像及皇帝万岁之牌位。靠西墙有一尊11面千手观音像,是花一万余两白银铸造的,十分精美。这是一座十分重要的殿堂,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噶厦政府的许多重大活动在这里举行。每年藏历新年,达赖喇嘛会率领噶厦政府官员和三大寺喇嘛到这里跪拜。

  白宫紧邻红宫之东,是历代达赖喇嘛居住的宫殿,摄政王、达赖经师的寝室在这里,是噶厦政府办公、用膳、集会的地方,是一座具有政权性质的建筑物。

  布达拉宫不仅是藏式建筑工艺的代表,还是藏族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的宝库。走进布达拉宫幽深的廊道,错落有致的殿堂,金光四溢的灵塔,数不尽的珍宝、佛像,壁画、唐卡……仿佛走进了西藏的千年历史长河。体验藏族建筑独特意境,欣赏璀璨绚美的艺术珍品,聆听慈爱的祝祷与唱颂,感悟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宁静,这一刻,西藏千年的历史,似乎全部浓缩在这宏伟的宫殿里……

  参观布达拉宫,很自然要涉足宗教,因为布达拉宫与宗教是不可分开的,参观布达拉宫,实际上就是参观西藏的宗教。

  我们很想了解一些关于西藏的宗教,在参观过程中,特别邀请陪同的讲解员跟我们介绍西藏的宗教。他说:藏族崇佛,普遍而又诚笃。宗教对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民风的影响深刻而广泛。

  在西藏,圣地圣迹,比比皆是,前来朝觐的国内外香客络绎不绝。这里寺院数千,玛尼堆处处可见,香烟袅袅,经文贝页树枝有如垂缨,经幡横挂山口、街道,如同迎宾的彩旗。

  西藏佛教被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究其原本,当属佛教之中大乘佛教,与汉地所传为一路。但它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又明显地有异于它的发源地印度以及他地所传之佛教。

  佛教传入西藏,有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传说在松赞干布前五代,有宝箧从天而降,内盛佛像、佛经、宝塔等物。如果可信,可以说公元五世纪,佛教已开始传入西藏,但还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宝箧被搁置起来,原有本教的影响根深蒂固。如果不是后来佛教势力占统治地位,这个宝箧,很难让人记起来。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政权,佛教才开始传入西藏。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各自带来的佛像在拉萨建大、小昭寺供奉之。周围国家信佛的影响,固然引起了松赞干布的兴趣,但更重要的却是政治上的需要。其时,本教势力很盛,既可控制军事政务又能左右民生,甚至借神的旨意,要挟王室贵族,加害赞普本人。统一的吐蕃王朝,既要摆脱本教的控制,又要一种神教的支持以示赞普的至高无上,而释迦牟尼既作为佛教世界的唯一主宰,又统治着所有的神民,正合要求。于是僧人得以有限地活动,但圈子狭小,广大社神仍是本教的势力范围。大部分贵族和民众视异教的渗透如外族的入侵,竭力抵制,倡佛者虽几番尝试,但均未取得明显的成功。

  公元8世纪,赤松赞执政,在今克什米尔地方请来了一位密宗大师。大师一路降伏鬼魔,把本教的神祇统统接纳,吸纳了本教的可利用部分,以这种面目出现的佛教,使当地群众不再感到陌生,于是佛教不再受到仇视和排斥,在西藏站住了脚。但究其真正的原因,还是由于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复杂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释,本教的粗糙理论已无法适应,而佛教系统缜密的理论却可以暂时地解释人们对现实的不解,使疲惫的精神获得一时的满足。

  公元8世纪,随着西藏第一座正规寺院桑耶寺建立,标志着佛教传入“前宠期”的开始。藏族僧人出现,由首批剃度的“七觉士”迅速发展到三百多人。大规模的译经工作也开始了,所译出的经书存放于秦浦、庞塘、登迦三殿之内,至今尚能看到的登迦目录,所收经论达27门,600到700种,可见规模之大。由于赞普全力以赴地支持,使得佛教迅速发展。

  到9世纪,朗达玛篡权继位,本教势力卷土重来,毁佛灭法,拆毁寺庙,焚烧经典,迫害僧人。这种佛教与本教之间的斗争,实质是政治斗争尖锐化的表现。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崩溃了,佛教的“前宠期”也结束了。

  10世纪后期,佛教又再度崛起,即出现所谓“后宠期”。被驱散的佛教徒被迫长期从事地下活动,佛教已经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在兴起的各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急需宗教的支持,宗教也同样需要地方势力的支持以发展自己。相互要求,相互促进,使得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从11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期,在西藏形成了众多的教派,主要教派有宁玛派(孔教)、噶丹派、萨迦派(花教)和噶举派(白教)。

  各教派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佛教势力大增,在西藏的腹心地区、重要城镇交通要冲都建起了佛教寺院。本教衰弱了,只是在边远、偏僻的地方活动。佛教各派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教派衰落了,有的教派则与地方势力融为一体,发展成实力雄厚的政教合一政权。

  佛教各派势力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西藏社会的发展,密切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但是,宗教上层追逐利禄、追求享受、追求政治上的权势,飞扬跋扈,为所欲为,极大地败坏了宗教的声誉,造成了西藏社会当时的宗教危机。为了缓和劳动群众和僧侣贵族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15世纪初,宗喀巴针对宗教的时弊进行改革,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拥护,格鲁派应运而生。

  宗喀巴经过对各教派的学习研究,以噶丹派的教义为宗旨,集各派之大成,建立了新的教系。1409年,甘丹寺建立,标志着格鲁派黄教的创立。黄教从创立之初就明显异于其他教派,政治上不单纯依附于某一地方势力,而是广泛地获得各地方势力甚至明王朝的支持,明王朝曾赐该派首领以“大慈法王”封号。黄教经济上保有相当的独立性,对人们的要求也更为严格。随着黄教势力的发展,1642年黄教取得在西藏统治地位后,黄教遂成为社会上势力最大的教派。到解放前,黄教寺院有2000余座,寺院活佛很多。这些活佛与宗教上层人士组成了僧侣贵族阶层。黄教的活佛即达赖与班禅的正式封号皆始于清代:一是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顺治皇帝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旦达赖喇嘛”;一是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康熙皇帝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至今达赖正传十四世,班禅传十一世。按照惯例,达赖住拉萨布达拉宫,掌管全藏政教事务;班禅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管理后藏。都设有完整的管理机构。

  西藏社会几百年政教合一的传统,使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可以说,在西藏没有什么事情和地方是不受宗教影响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