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雄伟古朴的黄陵

  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谒拜黄帝陵,是每个炎黄子孙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愫。二〇一〇年秋季,我和几个同伴去外地参观旅游,专程到陕西黄陵县拜谒了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西北面的桥山之巅,距古都西安180公里,离延安170公里。桥山山丰土厚,林木葱郁。桥山的古柏满山遍野,青黛一片,翠色长驻。导游跟我们介绍:桥山有柏树五千余亩,古柏八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达三万多棵。它们形态各异,仪态万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块古柏树林。

  我们来黄陵时,正值深秋,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乘坐的旅游车还在老远,黄帝陵就展现在眼前。那巨大的柏树林啊,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青翠,树枝随着秋风摇曳,蔚为壮观。坐落在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在这参天的古柏之中黛色空蒙,云缠雾绕,似蓬莱仙阁……

  桥山黄帝陵总体由两大部分组成:黄帝陵与轩辕庙。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据传说,黄帝活到110岁时,在外地巡视。突然,天外飞来一条垂着长髯的黄龙,它腾云驾雾来到黄帝面前,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归天吧!”黄帝听了,不敢违背天意,就骑上龙背,腾空而起。他在神州大地上飞了一圈后,依恋故土之情使他不肯骤然离去,于是降落在他的发祥之地陕西中部的桥山上。黎民百姓感激轩辕黄帝的恩德,不愿他离去,有的扯住他的衣角,有的扯住他的宝剑,有的拽住他的靴子,还有的抓住龙须,百般挽留,痛哭之声惊天动地。但是,时辰到了,黄龙腾空而起,人们遂把黄帝身上拽下的衣帽、鞋子、宝剑等埋葬在这里,作为黄帝的陵墓。这个美好的神话,便是桥山黄帝陵黄帝衣冠冢的由来。

  黄帝陵全景黄帝陵墓在桥山之巅,墓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有200平方米。砖砌花墙围护,四面古柏成荫,墓前有祭亭。红柱绿檐,四角微翘,显得朴素大方、庄严与典雅。亭正中矗立着“黄帝陵”三个大字的石碑,字为郭沫若先生所书。祭亭和墓冢之间还有一石碑,上面刻着“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是明代唐琦所书。

  登上黄陵桥山顶峰,东望龙首乡,可见一条与桥山山脉紧紧相连,同沮水河相对的黄土梁,宛如一条巨龙,又似天然画屏。若于雨后初晴的早晨,但见满坡雾气蒸腾,瑞气彩云一团团从山间冒出来,摇曳着多姿多彩的身影,在山腰聚集,然后慢慢地游向桥山,组成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传说这里是轩辕黄帝龙驭之首山。举目西望,在距黄陵五里的老虎尾巴村,可以发现沮水河西岸黄土梁坡的山形,俨然一只巨大安详的卧虎。往北眺望,连接黄帝陵的一座黄土山,犹如一只俯卧的巨大玄武。如果站在黄陵县城东边的山头,向西北看凤岭,整个凤岭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

  近年来,随着对整个黄帝陵的不断勘测,专家们已经揭开了许多陵庙构筑的秘密:黄帝时代,伏羲八卦已广泛用于占天卜地,择吉撷瑞。先民们所敬仰的物态形象犹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图腾,不但作为部落的标识,而且用于陵宅建筑。黄陵就存在着两条完全符合传统风水之说的风水线。陵轴线后起于如玄武俯卧的黄土丘峁和龙驭台顶,过陵冢,穿汉武仙台,和桥山东麓沮水河冲积阶地的“人文初祖”大殿等庙区建筑,交汇于城南之印台山顶。该山底沮水碧流,山坡如阶,拾级而上,至顶有台,形如盒状,周壕而中垒。《黄陵县志》载:此处原有八面楼一座,若印置于盒中,宣示八面威风。若再延轴线至南塬之畔,依稀可见古城墙环筑、殿宇层建,后虽年久遭毁,然而夯土依然可见,绳纹汉瓦俯拾即是。显然为环陵护脉而设,意在龙脉凤居,固若金汤。山川风水,天地阴阳,瑞气宝象,尽在桥山黄陵一隅。陵庙皆成负阴抱阳之势,成为北有玄武高靠,前有碧水环绕,左有龙首在侧,右有虎尾毗邻,若轿若椅,成意成形,平稳安昌之象生矣!陵冢巧居盘龙脉像之中,庙堂恰处风岭翼护之下,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周护拱,瑞祥之气聚生。这些传统的风水之说,实在是远古先民对祖先的赤诚之心和无限尊崇之情的朴素表现,正如明朝著名学者刘基在《堪舆漫兴其三》中赞:

  中龙尊贵孰堪论?水绕山环四海均。

  我祖祖陵钟厥秀,须知昭代万年春。

  导游说: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是渭北黄土高原中孟家塬向南延伸的一支主脉,墓冢后的两座高大山峰就正处在这条主脉上。墓冢前有一公顷多的开阔地,再前有两条支脉伸向山脚下的沮水河畔。一条支脉向东,岭北狭窄且支碎,即凤凰岭;一条支脉向南偏西伸延,岭北逐渐宽阔平缓,唐坊州古城位于其上。山麓与沮水之间的缓坡地与现今黄陵县城之老城区相连。

  桥山脚下的沮水发源于黄陵县西子午岭,由西向东横穿黄陵县城,在龙首乡注入洛河,全长128公里,沮水的上中游,比较平直,舒缓,而到了下游桥山周围,则呈现回弯道状,三面环绕桥山而过,使桥山看起来像是沮水桥,故名之。正是由于沮水的这种三面环绕,加之四周群山隔水相抱,因此便构成了黄帝陵特有的山水形势。与沮水三面环绕相对应,在桥山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分别形成沮水东湾、沮水西湾、桥山山前三个各自独立而紧密相连的风景空间。这三个风景空间恰恰都以覆盖古柏林的桥山的侧面为主体,并与沮水紧紧相连。

  桥山与沮水对岸的印台山遥遥对望,仔细观望,两侧山体、岗阜以及沮水与远山大体成对称之势。

  桥山与沮水,印台山与东湾,西湾与山前,有川有塬,川塬相连;有沟有壑,沟壑纵横;有梁有峁,梁峁迭落;有山有水,山水相融;有林有地,林地分明。姿态万千,幻化无穷,幽远深邃,古朴凝重,一方面具有洪荒的原始、粗犷、深厚和以“土”为德的气势,另一方面又含有一水中流、翠柏环山、绿茵遍地的秀毓之气。桥山若尊者,依山傍水,沮水若碧环,绕陵而过。风岭、南岭,若梁柱,平缓延伸;印台诸山若侍者,拱卫于南,恭谨肃立。它们的延伸与扩充,拼接与组合,在黄土高原上构成了一处十分难得的“风水宝地”。

  黄帝的陵寝古称桥陵,是因为山下的沮水河从西缓缓而来,恰好绕着陵寝旋转一周东奔而去。如果站在陵寝所在地的山上,向东西两边观看,清清沮河水就像从山底穿过,此山便称“桥山”。陵因桥而得名,故曰“桥陵”。清代毕沅在陵前曾题石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闻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地位无比崇高,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称为黄帝陵。

  黄帝陵保护面积总共为3.24平方公里,其中黄帝陵寝566.7公顷,山上古柏面积为130.1公顷。在地质构造上,黄陵区属陕北台凹的一部分,是其基岩的中生代沉积岩、新生代晚红土层所构成的古地形,底部为侏罗三叠纪罗砂岩、页积岩和砾岩,上部是以黄土为主的沉积物。这种风成黄土富含钙质,质地疏松,宜于草木和农作物生长。

  进黄帝陵的桥山之巅,要走登山大道向上攀爬,过轩辕庙1公里,半山腰有停车场。停车场到陵园,有一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用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250米长,2.53米宽,途中有道弯四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有1.34米高的370个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现今看到的登陵道为整个黄帝陵一期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正式开始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南起德功坛,北至柏树林深处的墓园阙门,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都是花岗岩条石铺就。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共构建277个台阶。

  沿着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形态各异,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悄然静立,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下轿,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无骑马坐轿,多步行上山,但到达陵园,恭敬肃然与古人是一致的。乘车上山者,也不可直达陵园,同样也需在此下车,以示敬意。

  从第二停车场至陵园原有一条公路,为土路,乃解放前所修。每遇干旱,车辆过后,尘土飞扬,而到了雨后初晴,则是泥泞满地,令祭陵者苦不堪言,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陵园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肃穆庄严的神圣气氛。1995年陕西省在整修黄帝陵时,将这段路铺成石板路,其总长750米、宽7.5米。从此以后,这条路平整宽敞。另外,还专门新修了一条登陵车道,主要用作护林防火用。

  走到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着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深红色,象征伟大至尊。墙头为红垣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道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夯筑高台,台旁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写,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中部县志》记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据后人相传,当年汉武帝令甲士修筑这座祈仙台,人数达18万之多,不过是人人掬一把土罢了。此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往台顶,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越过汉武仙台,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朝南。陵冢为土冢。土冢下部修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冢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轩辕庙

  黄帝陵园区内古柏林黛色盈地,有胸围2米以上的古柏69株,稍小的126株,小油松136株,散布在黄帝陵周围,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陵园的柏树,品种繁多,姿态各异,苍劲挺拔,郁郁葱葱,凌日傲霜,生机盎然,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活见证!

  导游说,刚才介绍了黄帝陵,现在介绍轩辕庙,其实我们是从轩辕庙到黄帝陵的。

  轩辕庙也叫黄帝庙,位在桥山之东麓半山腰,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7.6公顷。

  轩辕庙最早建于汉代,旧址在桥山西麓,唐朝代宗大历五年(770)重修庙宇于原址。宋太祖开宝二年(969),为避沮水侵袭,并图祭祀便利,坊州刺史李恕奉诏建庙于桥山东麓,也就是现在的庙址。三年后竣工。以后各代均有修葺。

  轩辕庙总面积11662平方米,庙体呈长方形,长140米,宽83.3米。其主体建筑按南北轴线逐次排列,有山门、过亭、碑亭、大殿,东侧有碑廊,西侧是接待室和文物陈列馆。外围花岗岩石围墙,院内是古柏与松树,走进轩辕庙就感到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入口广场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为不对称半椭圆形,其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就,以象征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广场北端,昂然挺立一座横跨印池的石桥梁,名曰“轩辕桥”。轩辕桥全长66米,宽8.6米,外形粗犷朴实,为近代全石砌第一桥。印池大三百余亩,满山的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轩辕庙平添了无限的灵气,而在皎洁的月光下更显得纯净古朴。轩辕桥北端有桥北广场,占地1548平方米,地面为花岗岩铺筑,显得雄伟壮观而有气魄。桥头平台沿龙尾道直通庙区。龙尾道由花岗岩铺就,共95级台阶,象征轩辕黄帝乃“九五之尊”,至高无上。广场西边,鲜花盛开,绿草遍地,生机盎然。顺龙尾道拾级而上,便是庙前广场,由混凝土浇筑,花岗岩铺面,总面积2751平方米,宽阔大方,气势非凡!清明祭庙时可容纳5000人之多。广场上的四个望柱,左右端庄而立,古朴典雅,庄重气魄。

  穿过庙前广场,便是轩辕庙山门。山门为五间廊庑式,其建筑形式以汉风为基调,歇石山顶,石墙,石柱,钢筋混凝土梁,屋面盖石筒瓦,石门台基比地面高出2.72米,台基和踏步全是花岗岩石制作。山门高大雄伟,大气磅礴。山门正中“轩辕庙”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令人肃然起敬!

  进入山门,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古柏首先映入眼帘,北边为“诚心亭”,亭阔五间,有80-90平方米。亭屋为歇山楔顶,灰面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勾头滴水。亭四周无墙,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南北两侧石砌如意踏步。次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两副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的墙壁,上书“诚心亭”简介。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华侨华裔拜谒黄帝时,都要在“诚心亭”整理衣冠,准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诚心亭后北面两侧,东边为浙江钱塘人程寿筠所题石碑两通,一通上题“轩辕庙”三个字,一通上书“文明之祖”四个字。为了告慰先祖,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写的“香港回归纪念碑”立于堂中,以示纪念。纪念碑古朴、典雅、庄重、美观,碑高3.5米,宽1米。此碑立于1997年7月1日。正是这一天,被英国占领长达150多年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日子。石碑背面刻有香港著名书画家梁缓方(又名方召麟)女士书写的香港回归纪念碑铭一篇,激情洋溢地记叙了立碑缘由、目的意义,真切感人地表达了香港同胞及海外侨胞欣慰无比的欢乐之情,暗示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繁荣昌盛的光明前景。

  再北为碑亭,与诚心亭相仿,面积略大些,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1987年以前此处存碑47通,1988年大部分迁至轩辕庙内东侧碑廊。亭内现存石碑4通。西侧2通,一通为毛泽东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祭黄帝陵时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后边一通为无字碑。东侧2通,前一通为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所作一首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一通是蒋介石于1942年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字。碑亭前柱子上有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碑亭东侧院内,分别矗立有历代名人题词石碑。碑亭东侧远处有碑石40余通,现存最早的一通是宋嘉祐六年(1061)奉旨栽种1413棵松柏的记事碑,有金明昌六年(1195)所立“冲和大德雷公寿堂记”碑,有元泰定二年(1325)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有元至正二十年(1360)张三丰谒桥陵诗碑等。

  穿过碑亭,便是轩辕庙正殿。大殿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的最北边,占据主要位置,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最早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的重修。大殿屋顶为歇山顶,脊雕透花纹,屋面瓦件为灰布板瓦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也有隔扇门。檐下的澜额、平板坊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内梁等处彩绘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整个轩辕庙的建筑,布局合理,疏密有致,风格古朴,典雅华丽。庙院内的文物陈列室、展览室和接待室,大部分系仿古建筑,与轩辕庙古建筑相映生辉。

  轩辕正殿门楣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奉着一尊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放大刻制而成。石料采陕西富平墨玉,高3.9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像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衣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捐款制作的。殿内两边原有的壁画绘的是轩辕黄帝一生的功德,神龛前供桌上放有祭器、祭品、花篮等。大殿前月台宽21.1米,深10.84米,置有香炉、香桌。月台前有台阶通道三处,中间台阶有二龙戏珠石雕,正殿柱子上书有楹联一副:“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