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八节 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植树问题”教学片段赏析

  江西省上饶市教研室潘红霞

  暑假闲暇在家,观看了几节全国新课程优秀录像课,其中一节《植树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来自甘肃的一位姓温的男教师执教的,温老师不仅声音洪亮、语言简练、干净有力,值得称道的是,他将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意识地贯穿“植树问题”全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片段一以谜启智,开启思维之门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大家猜一猜,看谁反应快?“两颗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谁知道?

  生:是我们的双手。

  师: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5指张开,认真观察,从左手上除了能找到5还能找到几?

  生:还能找到4,每两个手指中间有一个空,5个手指中间就有4个空。

  师:每两个手指中间这个空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作间隔,那么5个手指中间就有几个间隔?

  生:4个。

  师: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这样的间隔?开动脑筋!

  生1:我们教室里桌子和桌子之间有这样的间隔。

  生2:马路上斑马线与斑马线之间有这样的间隔。

  生3:在我们的小区里楼与楼之间也有这样的间隔。

  ……

  “赏析”“两颗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温老师首先以猜谜导入,瞬间即抓住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调动起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随即“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五指张开,认真观察,除了能在左手找到5还能找到几?”“4”。一个看似简单的对话过程,既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手指头和指空的个数相差1,又自然地渗透了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植,棵数与间隔数相差1.接着:“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这样的间隔?”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巧妙地把学生引到本课学习当中。与此同时,植树问题的模型也已初步建立在孩子们的大脑表层。

  片段二化繁为简,打通思维之路

  师:西关小学的同学们为了让学校变得更加美丽,来到校门口植树,可是他们遇到一个难题,大家愿意帮忙吗?

  大屏幕出示:同学们在学校门口一条500米长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1:500÷5=100(棵)

  生2:101棵。

  生3:99棵。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那么哪种结果对呢?遇到这么复杂的问题,咱们该怎么办?

  生1:可以画图。

  生2:画图?500米不方便。

  师:这道题画图方便吗?

  生:(全班一齐)不方便!

  师:请看大屏幕,咱们可以从500米中截取一段,比如截取15米的路来研究,每隔5米栽一棵,这段路可以分成几段?

  生:三段。

  ……

  “赏析”正当学生思维之门敞开时,教师顺势抛出问题:“西关小学的同学们为了让学校变得更美,来到校门口植树,可是他们遇到了难题,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处在少年时期的孩童们,极具表现欲,在老师一句:“愿意帮忙吗?”的问话下,孩子们无不全身投入,跃跃欲试。生1一马当先:500÷5=100(棵),其他孩子也不甘示弱:“101棵”、“99棵”,“哪种结果对呢?”面对三种答案不能确定该怎么办呢?有的说:画图,有的反驳:500米画图不方便!是呀,500米得画多长呀!学生们陷入困境,一筹莫展,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老师发话了:请看大屏幕,咱们可不可以从中截取一段15米来研究?孩子们顿时眼睛发亮了,可以!将大数改成小数,将500米改成15米,那么“15米每隔5米栽1棵,需要多少棵树苗”就一目了然了。复杂问题简单化,较好地渗透了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

  片段三数形结合,扬思维之帆

  师:如果路更长一些,棵数是不是仍然比间隔数多1呢?老师准备了模拟的小树和小路,现在由组长负责,一位同学操作,一位同学记录,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记录单。

  路的长度(米)间隔数(分成了几段)棵数(可以栽几棵)

  1534

  2045

  2556

  3067

  ……

  我们发现:

  小组汇报。

  生1:我们发现两端都植,间隔数比棵数少1

  生2:我们发现两端都植,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这两种说法哪种对?

  生:都对。

  师:也就是说,大家发现了两端都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大家把这个关系读一遍。

  生:两端都植时,棵数=间隔数+1.

  ……

  “赏析”研究完了15米小路两端都栽的情况后,教师趁热打铁;“如果路更长一些,棵数是不是仍然比间隔数多1呢?”,接着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究20米、25米等不同长度小路两端都植的情况。在小组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并要求仔细观察记录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白:当需要得出一个结论时,并非只凭一个具体的个例,而是利用统计图表呈现一组相关数据,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同时也渗透了数学中另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数形结合。通过对不同长度小路植树情况的研究,再次验证了:两端都植时,棵数仍然比间隔数多1.小路长度变了,植树的规律没有变,这里其实还渗透了变中有不变的哲学思想。

  片段四推理归纳,助思维远航

  师:想想,在植树的过程当中除了出现这种两端都植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生1:还可能出现两端都不植的情况。

  生2:还可能出现只植一端的情况。

  师: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植树的棵数又和间隔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只植一端时,棵数等于间隔数。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刚才两端都植,棵数比间隔数多1,现在一端不植,棵数和间隔数相等。

  师:大家听明白没有?

  师:如果两端都不植呢?

  生:两端不植时,棵数等于间隔数减1.

  生说师板书:一端不植,棵数=间隔数;两端不植,棵数=间隔数—1

  师:全班齐读一遍。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是特别会学习,会总结,实际上这里无形中又运用到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推理,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咱们还会学到它。

  ……

  “赏析”在重点研究完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植”后,对于另外两种情况的研究,教师此时已是胸有成竹,采用的是大胆放手,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刚才两端都植,棵数比间隔数多1,现在一端不植,棵数和间隔数相等”,由此生回答足以看出,学生前面的学习情况掌握得非常好,学生思维清晰,迁移类推能力很强;也可见教师本人对前面的教学做到了成竹在胸,教学掌控能力强,主次把握恰当。“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是特别会学习,会总结”实时给以学生肯定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总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用心投入,思维更加活跃,智慧之树枝繁叶茂。“实际上这里无形中又运用到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推理,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咱们还会学到它。”瞧!温老师总在不断地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学生亦不断地用心感悟,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与发展!

  §§第三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