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美的本质和文学的起源

  我们在评述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时,已经涉及美的本质,这里再集中叙述王国维对美的本质的哲学上的思考,即王国维常用的形而上学之意义。他讲文学的起源,也是以此论证美的本质的。

  关于美的本质,王国维的中心观点是:美是超利害的;美在形式。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其可利用之点。”王国维讲美的本质的时候,他的研究对象不是现实世界,而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功能,人的心理的功能。他对美的性质的分析,实际是人的审美判断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其中关键处,是不计实际利害时才成立,才达到美的领域。他讲述美的本质是从这个角度讲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他讲到艺术美的定义是:“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前半句可以说是出发点。艺术之所以为艺术者,有利害观点的人不可能去达到纯粹的审美静观,只有排除了欲念的人才能达到纯粹的审美静观。

  既然审美判断的成立在于“观者不欲”,就不会首先涉及内容,于是接着的就是认为美是直观,美在形式。王国维指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术之种类言之,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之存在于形式固不俟论,即图画、诗歌之美之兼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等材质适于唤起美情故,故亦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王国维这里的观点主要是介绍和发挥康德的看法。康德的哲学体系体现在他的三大批判中。他的出发点是:研究对象不是现实世界,而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意识。第三部《判断力批判》,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的心理结构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是美的。在康德看来,人对客观世界的判断是有明显区别的。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这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这就是审目的判断。审美判断不是概念的,而是直观的。

  审美无利害的论点,是美学史上争论的一个大的问题。康德对这个问题的系统论述是有意义的。分清什么是审美经验什么是非审美经验,这是美学取得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甚至可以说分清了美学的古代与现代的界限。

  对康德看法的批评早就有了。比如最早有居约(J。M。Guyan)1884年出版《审美静观问题》中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审美经验本身就有一定的好处,好处即利益,怎么能说是无利害呢?表面看起来康德的理论有矛盾,其实,对这个论点的理解,我们已经涉及过了。比如既然认为提倡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那么,为什么又说美是无利害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讲的是效果,就审美的效果而言,它是有好处的;另一个问题是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审美活动形成的条件,要求审美主体在他的审美活动中具有非关功利的态度,以便使审美活动得以正常的展开。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但是有区别。当然,从概念上说,最好将无利害关系(disinterested)改成不关利害的关系(nondisinterested),但是,这只是概念上的区别,把握康德美学的实质是更为重要的。

  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就美的事物的一种特殊知觉方式来说,上述概念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以康德为代表的美学,在描述审美经验时指出特有的一种知觉方式,这使审美知觉与其他知觉相区别。其实,“利害”一词本来有两种含义,一是价值的含义,二是欲望的含义。对美学来说,主要是用第二种含义,讲主体心境状态,称之为“无利害”(不存欲念的)。这种观点一般以康德、席勒、叔本华为代表,当然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比如洛克在18世纪,即在康德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了。

  如果我们从分清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这一点上讨论“无利害”的问题,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方面了。在王国维的时代,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介绍美学的第一步,这是有功绩的。王国维本人也是沿着这个思路取得了理论成果。王国维讲美与欲望要分开,才能审美,就整个思想体系来说,确实属于唯心主义范围的。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千万不要认为,将美与欲望等同起来就是唯物的。在历史上,对美的思考十分复杂。比如弗洛伊德,大家知道,就是将艺术与性的欲望等同起来的,讲功利的,他的理论,从另一个侧面将美的理论探讨深入了一步。

  王国维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无利害”的观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呢?他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作了回答:“呜呼,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之一原因也。”他举他评价最高的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说明他讲功利,诗中充塞了咏史、怀古、感事、赠人之题目,就有局限。在当时,中外开始交流时,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其开始时又是输入物质的东西,这就更使王国维有忧虑了。他说:“今之混混然输入于我中国者,非泰西物质的文明乎?……我国人对文学之趣味如此,则于何处得其精神之慰藉乎?”

  就当时创作而言,他提出“无利害”反对几种文学倾向:“人亦有言,名者利之宾也。故文绣的文学之不足为真文学也。与的文学同。……模仿的文学,是文绣的文学与文学这记号也。”,吃喝的意思。这里使用这个词,比吃喝的概念范围可能广一些,也可以说金钱吧。当时的文学,已有商品化的苗头了,所以王国维说“今的文学之途,盖已开矣”。他主张文学不能当作纯粹的职业。以文学为职业,即“为文学而生活”、“的文学也”。文绣的文学,即雕琢的无病呻吟的文学,模仿的文学,比如大量的拟古之作,这都是封建社会末期的典型的文学病。提倡无利害的文学,即“纯文学”,他认为能排除不正当的干扰。这显然是反对封建的正统文艺的美学上的根基。

  从审美是无功利的观点出发,王国维主张艺术的游戏冲动说,1906年发表的《文学小言》17则中就提出来了。他说:“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婉娈之儿,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无所谓争存之事也。其势力无所发泄,于是作种种之游戏。逮争存之事亟,而游戏之道息矣。惟精神上之势力独优,而又不必以生事为急者,然后终身得保其游戏之性质。而成人之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于是对自己之感情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故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而个人之汲汲于争存者,决无文学家之资格也。”游戏说,王国维自称来自席勒。席勒从康德的美学思想出发,认为“需要”或“缺乏”是活动的主要推动力。人的精力的充沛是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如果是绰有余裕的生命力,再刺激其活动,这就是游戏。“游戏说”又称席勒——斯宾塞游戏说。斯宾塞1872年《心理学原理》中说,动物都有“生命保存”和“种族保存”的两种本能,可是所有动物只为了这两种本能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唯有人,还有“精力的过剩”。按照这个推断,认为人有过剩的精力才能从事艺术活动。

  游戏是精力过剩的自由活动,与功利对立的。这里的游戏是与劳动对立的,不只是真的游戏,比如,康德讲一个故事,印度人到英国去,英国人请他喝啤酒,酒瓶一打开,“拍”的一声,泡沫飞溅,这个印度人还第一次见到,很惊奇。英国人问他惊奇什么,他认真地回答说:“啤酒泡沫流出来我倒不奇怪,我感到奇怪的是你们原先怎样把这些泡沫塞进瓶子里去。”这引得大家大笑。康德分析笑——高度紧张突然期待被打消,造成了身体各种活力的平衡。这起了游戏作用,使全身自由和生命力畅适。

  艺术能使人达到这方面的功能,类似游戏。所以,王国维又说:“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这显然也说明不以功利之眼看外物。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