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钱塘江边

  王国维于1877年12月3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二十九日辰时)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城内双仁巷王宅,现属海宁市盐官镇。

  提起海宁,人们会联想起观看钱塘潮。海宁扼钱塘江口北岸,自古是观潮胜地,享誉中外。相传唐代浙江诗人骆宾王被贬杭州时,写过“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的诗句。刘禹锡吟咏钱塘潮:“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足证钱塘观潮的历史颇为悠久。海宁背山面海。北面的山是花山、菩提山、黄山、鹃山、紫微山等。传说刘禹锡登紫微山时,曾立碑志念,今半山处尚有石碑存留下来。可是,王国维在家乡时考证过,此碑不是刘禹锡所立,他是否登过这座山也不可考,倒是白居易登过紫微山,因为万历《杭州府志》载:“唐中书舍人白居易登此山。”家乡的山光水色和许多人文历史紧密联系,这早就吸引了王国维。

  “盐官一线潮”,说明盐官镇是观钱塘潮的重要地点。海宁离杭州45公里,离上海160公里。钱塘江海口如同喇叭口,海水从百公里宽的海口突然涌入,惊涛澎湃,一齐汇集到盐官镇南,那里的江面宽仅2公里,大潮至此,拍岸竖起,声似响雷,前方潮头白色的浪花蜂拥着一线排开,与水天相接,十分壮观,故名“一线潮”。王国维童年的时候,看到钱塘潮狂涛拍岸,有力量,有气魄,有不断奋斗的勇气,感受到一股不屈的力量。王国维对故乡的景色,童年印象中最深刻的,就该是“海宁潮”了。

  王国维出生于双仁巷王家旧宅,附近是原海宁城内四大闹市之一。其确切地点为“现在县前街至南门段人民路东旁,与人民路平行”。这条巷原以“双仁祠”而得名。双仁祠祭祀两位姓颜的仁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及其从兄颜杲卿。杲卿的气节著称于史。他曾起兵讨伐安禄山,战败被俘,不屈,骂贼而死。文天祥《正气歌》中曾加以赞颂:“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样的文化氛围,曾感染过当地许多有抱负的年轻人。

  1886年,王国维之父王乃誉在盐官镇西南隅周家兜建了新的住宅。新宅北依小河,南邻城墙,隔城相望,便是钱塘江,离海塘只有几百米,环境清幽。这所住宅,是木结构庭院式建筑,宽三间,共两进;前为平房,后进为二层楼。两进房之间有天井和两厢;前有台门,围墙从四周卫护着。王宅的后进正厅,是待客、祭祀的公关场所,卧室在楼上。这是一个小康家庭的居住格局。

  王国维,初名国桢,后改为国维,在家族排行中是“国”字辈,字静安,亦字伯隅,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他出生的1877年,鸦片战争已过了30多年。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一天比一天暴露了,一天比一天更发展了。19世纪的殖民主义在全世界形成高峰,侵略步步深入,中国人民的命运十分艰险。1877年的中国历史人物,黄遵宪已40岁,康有为20岁,罗振玉12岁,孙中山11岁,蔡元培10岁,章太炎8岁,梁启超5岁。龚自珍已去世36年,如果他在世是85岁。过了4年以后,浙江又诞生了鲁迅。以上的龚自珍、蔡元培、章太炎、鲁迅,与王国维一样,都是浙江人。近代作家、思想家的地理分布,以浙江、江苏、广东为最多,其中,浙江省的作家、思想家更显得有思想锋芒。

  像许多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王国维的家族观念颇为强烈。对他有直接影响的,是他的父亲王乃誉。王乃誉(1847-1906年),字与言,号莼斋(又作蒪斋),晚字承宰,号娱庐,海宁州人。他著有《游月录》十卷,《娱庐诗集》二卷,原稿已佚,无从详考。他留下来《日记》18本,《画粕》、《题画诗》、《竹西卧游录》、《可人》、《古钱考》等杂著11本,现存上海图书馆。在王乃誉的《日记》中,夹着一篇王国维的《先太学君行状》,作于1906年,是纪念王乃誉的专文。

  王乃誉是一位普通的国学生,本色是书生,喜爱玩赏书画古玩,《游月录》就是记载他品评艺术品的著作。他本人能诗善画,又长于篆刻,写过“平生颇结书画缘,诸君过我喜欲颠”的诗句,特别可贵的是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据王国维的记述,王乃誉“少贫甚”,13岁随祖父避太平天国战乱去上海,不料他祖父不幸逝世,境遇顿然艰险。于是“习贾于茶漆肆”,按文意显然是在同乡开的茶漆店里工作,而不是自己“开一家茶漆店”。以后,这家茶漆店自上海迁到海宁硖石镇,王乃誉“始得于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乃誉聪明过人,文名扬于乡里。其后恰逢有亲戚任溧阳县令,就去当了10多年的幕僚。1879年王国维3岁时,母亲凌氏不幸病故。过了6年,1885年王乃誉38岁时与同乡叶砚耕之女结婚。第二年全家迁入新居。1887年,王乃誉的父亲王嗣铎不幸逝世,他奔丧回里,守孝课子。这时家境稍好些,但是十口之家的负担确实是沉重的。王乃誉每天布置王国维习字,严加批改,指导他写诗,也亲加订正。王乃誉每天有规律地习字、作画,上门请求作画、一起鉴别字画的人甚多。王乃誉辑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等画论中材料教育孩子。他即使过年也不忘教子,写过《元旦口号示两儿》的诗篇。当时的“两儿”,王国维11岁,王国华才4岁。看来主要是激励王国维的。王国维在《先太学君行状》中指出:“君于书,始学褚河南,米襄阳,四十以后专学董华亭,识者以为得其神髓。画,无所不师,卒其所归,亦与华亭、娄东为近。”令人特别感兴趣的是,王乃誉所作《画衍》手稿中指出:“天下万状,诗出之,有声之画;画出之,乃无声之诗。”“人无奇气,不必工书画;无独识,不必讲求笔墨;无心营八荒,目空一切,不必论布置。故必有卓绝之行,好古之癖,乃能涉其境界,否是徒学无益也。”王国维以“境界”名世,这里“境界”两字,已赫赫在目矣。王乃誉教子是将自己将来的希望寄托于后代身上,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慨。比如辛卯(1882年,王国维5岁)10月17日记:“可恨静儿之不才,学既不进,不肯下问于人。而作事言谈,从不见如此畏缩拖沓。少年毫无英锐不羁,将来安望有成!……不患吾身之死,而患吾身之后子孙继起不如吾。……盖求才难,而欲子弟才过其父为尤难!”对5岁的孩子发表这番议论,记在日记上表示永志不忘,拳拳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只是太过于深切了。从这里亦可以看出童年王国维性格内向,并不聪颖外露、争强好胜。

  王国维评他的父亲,赞扬其在孤贫之境,克自树立。这是他有深切体验的话。王乃誉在贫困的境遇中,自学文化,达到诗、书、画皆通的境地,很有坚毅之概,给少年王国维提供了一个可以处处直接效法的榜样。然而,王乃誉的才华毕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年不跻于中寿,名不出于乡里,是亦可哀也已”(《先太学君行状》)。

  谈起家世,王国维总是提起远祖王禀,宋靖康中,金兵攻太原,王禀任河东路马步军副总管,守太原250日,城陷,率众巷战,壮烈牺牲。宋高宗南渡后,追封安化郡王。海宁城里有“安化王祠”,有一条“安化坊街”。王国维成名之后编《观堂集林》,第二十三卷“缀林”,首篇即《补家谱忠壮公传》,这是为王禀作的传记,详叙王禀死守太原,英勇抗金,壮烈牺牲的事迹,用的是《史记》的笔法。他用“裔孙国维曰”的口气,最后指出王禀的“勋迹忠烈”,其作用为:“靖康之局所以得支一年者,公延之也。”称赞他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补家谱忠烈公传》手稿的开头,集中写王禀的封号:“宋故河东路马步军副总管、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建武军节度使、太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二百户、追封安化郡王谥忠肃。”作者后又删去,分叙各处。王禀的“勋迹忠烈”和王国维对“勋迹忠烈”的王禀的敬仰是互相联系的。对少年王国维来说,这就是他内心里所追求的人生,这就是他作为王家成员的自豪感。宋代、明代,海宁王氏家族都涌现过有地位的人,光耀门楣。王沅于1130年袭封祖爵,赐第盐官,建王府。其家园曾名扬浙东,可能以后焚于战火。王国维在《先太学君行状》中说:“自宋之亡,我王氏失其职,世为农商,以迄于府君。”王氏家族也有盛有衰,其间读书人很多,大约得益于家族的传统和海宁、浙江一带的文化气氛。王国维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一岁所入,略足以给衣食。”当时的王氏家族,从过去的官宦之家跌落为小康家庭,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是仍保持着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氛。从家族的传统心理上说,他们怀念着这个家族往昔的繁荣,这既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也是在现实处境中向上追求的动力。

  王国维在《译本琵琶记序》一文中说:“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欲知一国之文学,非知其国古今之情状、学术不可也。”这说明了王国维研究作家、研究文学现象的方法和经验。他用的是“知人论世”的历史眼光。这样的历史眼光,在我们研究王国维的时候,同样是需要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