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七章 黄世振与蔡元培

  对黄世振女士与蔡元培结为伴侣的往事,曾听黄氏娘家、省文化厅原财务处长黄孝刚谈过,按辈分,黄孝刚是黄仲玉的孙辈,称黄仲玉“姑婆”,他说:“听先辈讲,仲玉姑婆是随父在外地长大,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工整小楷。由于天各一方,岁月流逝,对姑婆的往事所知甚少。”笔者近日逛新华书店,看见书架上摆着《国学大师从书--蔡元培评传》,作者系天津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张晓唯,高平叔作序。

  这本书吸引了笔者的目光,于是购得一本。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业师高平叔自始至终关心此项写作,多方给予指导,书稿草成,悉心审读,提出许多具体修改意见,并欣然赐序,使我获益良多。”可见,这本“评传”浸润着蔡元培研究专家高平叔的心血和给力。

  “评传”第七章“家庭、品格及交游”中谈到:蔡元培第一次婚姻,于1889年蔡氏23岁,与王昭结婚。时过11年,王昭得肝病,留下两个不省事的孩子,于1900年撒手人寰。于是,才有黄仲玉与蔡元培姻缘际会的一段往事。“评传”专门作了叙述。借录如下:

  许多乡人和朋友关心蔡元培的续娶,纷纷上门说媒。蔡提出五项条件:(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这些条件一经提出,媒人所荐者几乎无一合格,尤其是后两项,在那时的人们看来,显得悖乎常情,颇有些惊世骇俗。因此,人们闻而却步,蔡亦许久没有寻得合适的人选。后来,有位姓林的朋友告诉他说:江西都昌的黄尔轩先生携眷寓居杭州,黄的次女便是天足,且善长书画,不妨托人探询一下。事有凑巧,不久,蔡与童亦韩为筹办学校前往临安,路经余杭,天色已晚,遂到童相识的该县厘局局长叶祖芗府上投宿。叶热情款待,并出示所存字画请来客观览。其中的一张直幅扇页,所画工笔仕女精巧细腻,落款字迹亦十分端秀,款署黄世振。主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同乡黄尔轩之女,她自幼得父亲钟爱,不曾缠足,且自学绘画,技艺不俗,经常卖画以维持家计,尤其讲求孝道,称得上是贤能之女。蔡闻听,当即表示倾慕之意,请叶祖芗从中玉成。叶则慨然以媒介自任,不出一个月,蔡即与黄女士订婚。1902年的元旦,二人在杭州举行了婚礼。这是一个形式奇特、新旧参半的婚礼:一幅绣着“孔子”两个大字的红色幛子取代了浙江婚俗中必须悬挂的福禄寿三星画像,但新婚夫妇却仍依旧习,同行三跪九叩头礼,而历来的闹洞房惯例,却变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演说会。杭州学界人士宋恕、汪希、孙翼中、陈介石、叶景范等前来贺喜并发表即席演说。蔡元培在开场白中说:“夫妇之道,极正大,极重要,无可引以为羞涩,并无可援以为谐谑之理。而近世东南诸省,盛行闹房之俗,务以诡侧谑浪为宗,实不可解。然天下极谬误事,其中必有真理,此为哲学家名言。窃意古者女子于归,诸母有警戒之词;初到夫家,舅、姑及戚族来者,亦必有以教之。《颜氏家训》所谓教妇初来,此其义也。流传讹变,乃至如近日闹房者之所为。吾意欲改今复古,既承诸君不弃惠临,敬乞各以意赐教,当铭之神鞶,永为矜式。”

  看来蔡元培的标新,其意在“复古”,是要表明“极正大”的夫妇之道。在这个别开生面的演说会上,浙江名流陈介石引经据典,证明男女平等的观念,而另一著名学人宋恕则不无调侃地论证男女平等之不可能,他说:“倘黄夫人学行高于蔡先生,则蔡先生自应以师礼事之,何止平等?倘黄夫人学行不及蔡先生,则蔡大夫自应以弟子视之,又何以平等?”在此喜庆场合,对来宾的发言本不必认真,但它多少也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价值转换过程中的观念差异。蔡元培在致答词中表明自己的看法说:“就学行言,固有先后,就人格言,总是平等。”不妨说,人格平等是蔡男女平等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不论是在后来的社会实践抑或家庭生活中,他基本上依此行事。蔡、黄的婚礼,在当时堪称文明结婚的一个尝试,这固然与当事人的个性有关,但也显露出那个时代士林风气的某一侧面。

  黄世振与蔡元培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在蔡从事反清革命、留学德国、民国元年入阁参政,以及后来旅居海外、回国出任北京大学这一系列重要活动中,始终作为一个贤内助,含辛茹苦,在精神上和实际生活中支持丈夫的事业。尤其是在创办上海爱国女学过程中,她发挥了非常直接的作用。蔡、黄婚后,携(王氏所生的)阿根、无忌二子同往上海,寓居新马路登贤里。随着社会风气开通,女学日显重要。为倡行女子教育,当时同在上海的林少泉(白水)夫妇及其妹宗素,吴彦复及其女亚男、弱男,陈范及其女撷芬,韦增珮、韦增瑛姐妹,以及经莲珊等数人在蔡宅商议办学之事,蔡与黄夫人出面接待。其后,蒋智由又托请黄夫人召集薛锦琴、陈撷芬、夏小正等人再次协商兴学事宜。经过几次聚谈,大家决定开办爱国女学。最初由蒋智任校长,后由蔡元培接任。这期间,黄夫人在女学中担任主要教员,成为爱国女学创办初期的骨干。

  从1907年以后的四五年时间,蔡元培只身赴德留学,黄夫人则带子女回绍兴老家居住,这时他们已有了一双儿女:女儿威廉,儿子柏龄。

  辛亥革命以后,蔡回国即忙于政务,直到辞去北京政府的职务后才得以合家团聚。此后四年,蔡挈妇将雏,远走德、法,夫妇二人在海外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而愉悦的生活。自1917年始,蔡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举家迁居北京东城。从此,蔡元培悉心改革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其操劳与繁忙自不必说。黄夫人是一位受中国传统妇德教育很深的女性,她比蔡小八九岁,却仰慕古代烈女,抱定为丈夫献身的决心。不论蔡元培进行秘密反清活动如何危险,也不论他在军阀势力的重压下苦撑教育文化残局怎样艰难,她都全身心地支持丈夫的事业和活动,全力担负起操持家务、教育子女的重任。同时,她同样不慕奢华,虽曾身居柏林、巴黎、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却丝毫不染上层社会妇女的靡丽风习。蔡曾回忆道:黄夫人对于北京妇女以酒食赌博相征逐,或假公益之名以鹜声气而因缘为利者,尤慎避之,不敢与往来。

  常克勤克俭以养我之廉,以端正子女之习惯“1920年冬,蔡元培将赴欧美考察教育,远行在即,黄夫人此时却病体沉重,延请法国医生诊治,病势好转。蔡怀着忧虑的心情踏上旅途。不料,黄夫人病情急剧恶化,于1921年元旦去世,九天之后,蔡在日内瓦得到噩耗,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到:……我心甚痛,写祭亡妻仲玉文一首。今日此地举行葬青年军人病故者之典礼,有飞机游行湖面及空际,军乐队等在我窗前往还,观者如堵。人生无常,益令我悲念仲玉。”再度丧妻的打击,对于年已五十五岁的蔡元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难怪他触景生情,哀叹这多舛的人生!时隔二十年,他又一次为亡妻撰写祭文,这内中的痛楚该不难想象。其祭文有云:呜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与我结婚以来,才二十年,累汝以儿女,累汝以家计,累汝以国内国外之奔走,累汝以贫困,累汝以忧患,使汝善书、善画、善为美术之天才,竟不能无限发展,而且积劳成疾,以不得尽汝之天年。呜呼!我之负汝何如耶!……死者果有知耶?我平日决不敢信;死者果无知耶?我今日为汝而不敢信;我今日惟有认汝有知,而与汝作此最后之通讯,以稍稍纾我之悲悔耳!鸣呼,仲玉!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病故妻子的挚诚哀思。该文后来曾被选为全国通用中学教科书的国文教材。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