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章 李白的彭蠡情缘

  潘雪明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况属临泛美,而无洲诸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

  这首五言古诗名曰《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泛舟彭蠡湖(鄱阳湖)过都昌松门山时所作。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谢灵运先生曾经由此泛舟鄱阳湖,并游览松门山。我也刚刚从那里仰望山上的石镜,并顺流下达流水尽头。此行是继承谢公的风雅传统和精神,不仅仅是来这里散心。前辈的高见超迈,我辈何处寻真知?现在正临大水汛时期,浩浩洋洋,无比壮美,而没有江岸边激流的喧闹。漾水向东方流去,漳水向正南方奔逝。两水与湖交汇处的夜晚空空朦朦,蜿蜒千里,一派混沌。天空明月隐蔽在青青的桂花树丛,愁猿的哀啼笼罩着翠绿的枫林。江中也许可以采到碧绿的水玉,可是炼金丹的秘诀何处可寻?我要学仙去了,希望可以与仙人琴高谈心。

  李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后人谓之“诗仙”。他的诗风浪漫,想象奇特,给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首五言诗在李白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很不引人注意,恰是这首传诵度不广的五言诗,在李白众多瑰丽的诗篇中颇耐人玩味。

  我们知道李白少年博览群书。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蜀地,而蜀地的紫云山正是道教胜地,这座山恰好就坐落在李白居住之所附近。受环境的影响,李白从青少年时代就喜好道教的神仙之说,相信道教,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青年时期,他在诗中说“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可见那时的李白就有明显的弃世缀道思想。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全身心的释放、顺乎自然的惬意。环境造就人,正是道教造就了李白,也幻化了他的梦想。

  李白是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的,曾是一个受过符箓的道士。所以他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上有一种道家的洒脱、道教的狂放,充满了饮酒谈玄、长生不老的成仙享乐情绪。正是这种带有狂放色彩的“仙气”和自信,成就了他诗歌豪放的个性魅力。

  这首诗大概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这时的李白已经是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当年那个仗剑游侠,恃才傲物,醉卧长安,让高力士为之脱靴的旷世才子已是须发斑白。他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一个神话,但他也是一个凡人,是诗仙而不是神仙。撇开他的文才,他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当岁月悄无声息地染白他的鬓发时,当他看到房间墙上那柄多年已没有拔出的长剑时,他感到自己真的老了,他猛然觉得自己当年那满腔的激情好像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他陷在一片无边的空际中。青年时那瑰丽无边的想象,那浪漫的柔情,那生死阔别的激昂与留恋,现在都只有到那泛黄的纸中和闭目的遐想中去温寻了。年轻时远大的政治抱负,与现实跌宕多磨的生活反差,让他真的感到疲倦了。在经过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之后,李白,这个唐代诗歌成就登峰造极的人物,这个普普通通的老者,在他风烛残年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当然是去努力完成他平生未了的一个最大心愿--飘然隐退,修道成仙。所以他从心底里发出一个声音:吾将学仙去。他觉得他真的需要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好好清修。

  据历史资料记载,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李白由洞庭返江夏。秋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境内),再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这样写道:“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更是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描述了他此番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表面上是“好入名山游”,实际上是寻找内心深处理想的一种安静回归。这几句诗,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自我形象写照,真实地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当他有一天站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边上时,他很自然联想到他一生都在追求的那个理想。也会由此想到世上与这理想有所关联的人和事,那么鄱阳湖上既和他相似的,又像神仙一样神秘的人是谁呢?当然是谢灵运了。

  谢灵运,南北朝时杰出诗人,山水派诗人的鼻祖。李白对谢灵运是十分钦佩的,从诗中“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这句开篇可以看出来,他之所以舟泛鄱湖,多半是因为谢灵运的缘故。

  这里我们有必要看一下谢灵运的那首著名的《入彭蠡湖口》,诗是这样写的:

  客游倦水宿,风涛难俱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这首诗,是谢灵运进入鄱阳湖前后航程的记录,也是庐山山南春天景色的记录。当时,谢灵运从湖口进入鄱阳湖,再经星子县到都昌县南二十里的松门,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庐山、鄱湖色彩缤纷的春光图。

  晋宋之际,江西是我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中的“三江”、“九派”都是指今天九江市一带。“攀崖照石镜”,指的是诗人曾经攀登、游览过庐山石镜峰。据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记载,这里“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影,晨光初散,则延耀入石,毫细必察,故名石镜焉。”自从谢灵运游历并赋诗以后,石镜峰便成为山南一胜,历代游人纷至沓来。当时身在浔阳,天性爱山水的李白岂能不来?还有一个导致他来的原因是,他和谢灵远的心境和际遇太相似了。谢灵运在诗中把自己寻求灵异,怅然若失的心情直露无遗,“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人生的道路一路风浪迭起,险象丛生,如眼前浩荡的鄱湖之水,平和多姿而又变幻莫测。他一进鄱阳湖,如入画中游,巍巍庐山犹如天然画屏屹立眼前,美好的往事一一浮现心间,那种怀旧的喜悦依然暗暗滋生,正如谢灵运所说,真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这一切和李白此时的心境是多么的相似啊!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李白观过庐山的石镜又顺流而下泛舟都昌松门还有一个目的,他要看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和谢灵运有关。从都昌县城南门港顺流而下,约三公里处有一片壁石,高约数丈,镶嵌在西山脚下,那就是“石壁精舍”,是当年谢灵运筑庐读书之处。现已被列为都昌八景之一。

  晋义熙七年(411),刘毅出任江州都督兼刺史镇豫章(今南昌),谢灵运随军至江州,在此期间上庐山拜见了心仪已久的慧远大师。由于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加上此人行为一贯不愿受人制约,喜游而不理政事,故在都昌择地建舍读书,并题有诗《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首: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这首诗写诗人从石壁精舍返回住所的经历和感受。从山水清晖,到入舟时见到的云霞、芰荷和蒲稗,再到登岸后的趋南径、偃东扉,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夏季鄱阳湖畔独有的山水风光画卷。

  谢灵运,这诗与人空灵合一的神一般的人物,加上鄱湖这一带奇绝的山水风光,促使李白起程了。时过境迁,已无从考证这位看上去普通的老者是在鄱阳湖的那一个渡口登舟上路的了。和当年谢灵运一样,他走的是水路,鄱阳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舟在湖上行,人在天际游。

  他比谢灵运迟到了三百多年,他自认和谢灵运有所不同,谢灵运骨子里是个凡人,他是一个受过道教熏陶多年,骨子里有着仙人一般的气质和灵气的“谪仙人”。他向着谢灵运诗中的松门走来。他当然不必带随从,他向来不随俗流,他只要一条船,一个老船夫足矣。他一路欣赏着秀丽的湖上风光,一边微笑着和老船家闲谈,老船夫操着浓重的古鄡阳(都昌旧称)口音,向这位站在船头举止不俗的外地老者介绍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就这样顺流而下,当抵达鄱阳湖中的松门山时,已是黄昏时分了。天气晴朗,暮色中的松门山像一条盘旋的巨龙,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中蜿蜒而去。星夜中水与天色空朦迷离。天空明月在青黛色的桂花树梢时隐时现,山风吹来,夹杂着一股清香,远处还不时传来猿的哀啼,来自那远处翠绿的枫林。与谢公来时时令不同,景致迥异,松门山那独特的自然景观让他有一种不吟不快之感,他挥笔写下了《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以记当时所见所感。

  如此畅游过都昌松门山以后,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再也没有吟咏过“修仙”的诗题。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卧病当涂,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这首诗是李白内心深处“成仙”理想的终结篇,是李白题诗后真的驾鹤仙游在文字上的一言成谶。“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在江西都昌那片千年的湖光中,李白,他用诗歌的形式,完成了他一生的“成仙”梦想,也为鄱阳湖上的都昌留下了一段佳话。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