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九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余永华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一国金融的核心,在商业银行的“三性”中,银行流动性是“三性”之首,并一直以来是各位专家学者对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更是把商业银行流动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修订的巴塞尔协议Ⅲ是一个充分的体现,如果出现流动性风险,上游会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损失,下游也给存款者带来信誉风险,从而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银行挤兑现象,进而出现流动性支付危机,由于金融机构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会影响到其他的金融机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对策进行研究。

  一、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成因

  1.资本质量

  按照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资本一部分由核心资本组成,另一部分由附属资本组成。其中核心资本又叫作一级资本,主要由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和公开储备构成;并且在新修订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中,对银行的权益资本的比率有所提高,附属资本又叫作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普通贷款储备等。

  2.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固定资产、各类应收及暂付款项、预付款项)。资产质量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存放在现金库中的库存现金加上流动性等同于现金的银行资产。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通常由下面四个部分构成:库存现金—库存的现钞和硬币;在中国人民银行中的存款—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存放在银行同业中的存款—存放在代理行或者其他相关银行的存款;在途资金—处于票据交换过程中的金额。

  3.资本平均收益率

  现代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非一般性,决定了银行必然考虑到在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达到均衡。考察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情况是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方面。由于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营利性、安全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一般而言,银行的营利性越大,其流动性就越弱,并且要使银行在充分的流动性前提下追求营利性。

  (二)外部原因

  1.宏观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势必会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就某一经济周期而言,如果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则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加,从而对资金的需求量就会扩大,对银行的贷款需求量会增加,同时,由于大众对经济前景看好,消费者增加消费,相应的储蓄减少,贷款的增加和储蓄的减少形成流动性缺口;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则贷款的减少和储蓄的增加形成流动性过剩。

  2.货币政策的影响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会受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影响。它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如果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会减少或者较容易在债券市场获得资金,能够较好地满足银行客户的存贷款业务,这时候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就不容易发生。

  3.金融市场成熟度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因为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主动负债的能力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短期证券和票据是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需求的工具,当银行的第一准备不足时,就要考虑到短期证券和票据,并将其在资本市场兑现,从而获得流动性。在金融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就顺利地在金融市场交换流动性或者说银行的交易成本会很大,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流动性。当然,一级市场需要活跃的二级市场作为调节剂,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相互作用才能为商业银行随时提供所需的流动性。

  4.物价水平的影响

  银行流动性与物价水平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通常情况下,某一时期预期货币存量均衡水平同当时的物价水平有着相对应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适当流动性,指的就是在货币发行时,人们对货币存量的预期均衡没有变化,这个时候,物价不会呈现普遍、持续的上涨的情况。但是,当实际货币存量同合意物价水平偏离太大时,假设实际货币存量远远超过合意物价水平时,物价水平就很有可能出现普遍上涨,进而出现人们所说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严重时,会使得人们对经济预期产生负面的影响。

  5.利率变动的影响

  在一个利率管制较松的体制中,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对银行流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利率变化时会引起存贷款、证券资产收益的变化,当预期利率水平上升时,银行客户会增加存款,或者把其他的报酬较低的产品转化为存款,而相应的贷款会随着利率的增加而减少,这样存贷之间不平衡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有的贷款客户也许会推迟申请新贷款或者用另一种方式使用利率较低的信用额度,所以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客户存贷款需求,进而会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头寸。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实证分析

  (一)分析数据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按照我们通常的计量分析程序,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是面板数据模型在回归前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我们通常所谓的虚假回归或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李子奈对平稳是这么定义的:如果一个时间序列数据在不考虑不变的均值(有时也可以等同于截距),并且排除了时间趋势以后,把原来的时间序列所剩余的数据序列(如果是零均值、同方差的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说的白噪声。因此有三种检验单位根的方法:一是既有趋势又有截距,二是只有截距,三是趋势和截距都无。

  (二)协整检验

  情况一:如果从基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发现各个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的话,那么应该进行下一步的检验,把这种检验称为协整检验。所谓的协整指的是如果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序列,虽然各个单独的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变量通过某个线性组合后的某个序列呈相对平稳性。这个时候我们就称这些变量序列之间存在者某种协整关系。因此,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的关系,那么协整存在隐含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同阶单整。对于含有不同的两个或以上的非平稳序列的单整阶数,如果把它们进行一起协整检验的话,必定包含有某些低阶单整的,对协整结果造成的影响不大。而相对处于最高阶序列,因为它的波动较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回归残差的平稳性,所以我们务必将其进行协整的检验。如果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协整检验,那么说明所有的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情况二:如果我们研究的变量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同阶单整的,也就是说在面板数据序列中,有的数据序列是平稳,有的数据序列是不平稳,这时在进行面板数据分析的时候就不能进行协整检验,也不能直接对原序列进行回归。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维持变量经济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利用某种方法修正我们前面提出的模型,以改变数据的不平稳对我们研究的回归问题造成的伪回归或者虚假回归。如差分某些序列,把某些基于时间频度的绝对数据既可以转换成时间频度下的变动数据,也可以转换成时间频度下的增长率数据。这时我们研究的模型就转换成新的模型,但前提是要确保模型具有准确的经济意义。

  (三)三种模型的选择

  1.混合(融合)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

  αi=αj,βi=βjyit=α+x′itβ+μit

  对于类型1,模型的截距和斜率在每个个体上都相同,也就是说在各个截面上不同的单位没有个体差异,也没有结构影响。这时等价于把多个时期的截面数据融合为容量为NT的样本,用普通最小二乘则可以给出参数的一致、有效估计量。

  αi≠αj,βi≠βjyit=αi+x′itβ+μiti=1,2,,N;t=1,2,,T

  2.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

  分为3种:

  (1)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2)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3)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下面分析一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entity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

  yit=αi+x′itβ+μityit=αi+x′itβ+μit

  各个截面存在个体差异,没有结构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各个截面的斜率也相等;但截距不等(随个体的不同而改变),(i与解释变量Xit相关。

  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还能够用以下具体的式子来表示:

  yit=α1+α2D2++αNDN+x′itβ+μitt=1,2,,T

  其中:Di=1,如果属于第i个个体,i=2……,N

  0,其他,

  3.随机效应模型

  yit=αi+x′itβi+μit

  αi为随机变量,αi与解释变量Xit不相关。如果不同的个体回归系数相同,那么我们把该种模型叫作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它的假设条件为:

  αi~Ⅱd(α,σ2α);μit~Ⅱd(0,σ2μ)

  被假定为独立同分布,但并未限定何种分布。

  为了判断使用的数据到底适合什么回归模型,这里使用似然比检验该模型是适合混合模型还是更适合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使用Hausman统计量检验是为了使得该模型在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与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两者中做出选择。

  似然比检验的零假设H0:固定效应模型是冗余的。如果H0成立,那么表明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相比,混合模型更适合这个模型,反之,则拒绝零假设,认为固定模型同混合模型相比,更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Eviews的检验结果:

  似然比检验

  效果检验统计量自由度P值

  Cross-section F10.762765(13,89)0.0000

  Cross-section chi-square105.45653130.0000

  由似然比检验的结果知道:如果非常小的概率事件也发生时,那么我们就不能选择混合模型,而应该倾向固定效应模型。

  Hausman检验的零假设H0: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随机效应模型成立。如果H0成立,则表明随机效应模型同固定效应相比,随机效应比固定效应更适合该模型,反之,则拒绝零假设,表明随机效应模型同固定效应相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合该模型。

  Eviews的检验结果:

  Hausman检验

  Test SummaryChi-StatisticChi-Sq。d。f。Prob。

  Cross-section random14.03457690.0312

  用显著性水平10%为评价尺度,通过Hausman统计量,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那么该模型就不能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而应该倾向于固定效应模型。

  似然比检验和Hausman检验都表明使用的数据适合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所以下文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在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中,贷款损失准备金率LLR(Loan Loss Res/Gross Loans)反应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的指标;股权占比ER(Equity/Tot Assets)反应银行的资本质量的指标;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Return On Avg Assets)反应银行的运营能力;在这里我们考虑到银行的总资产可能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故把银行总资本TA作为其中的一个解释变量,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期的利率I、深证指数SEC、货币供给量M1、物价CPI五个外部因素作为影响银行外部流动性的因素。

  以10%的显著水平为判断标准,从上面的表可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F同内部因素总资产、股权占比ER、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有很大的关系,而同外部因素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期的利率I、深证指数SED、物价CPI关系不大,仅仅同货币供给量M1有关,现分析如下:

  (1)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内部因素同外部因素相比作用更加显著,在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的四个因素:贷款损失准备金率LLR(Loan Loss Res/Gross Loans)、股权占比ER(Equity/Tot Assets)、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Return On Avg Assets)、总资本(Total Capital),其中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占了三个,只有贷款损失准备金率LLR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地影响,在影响商业银行外部流动性的5个因素:内生产总值GDP、一年期的利率I、深证指数SEC、货币供给量M1、物价CPI,只有货币供给量M1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从侧面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商业银行的重点是研究商业银行的微观层面,即是研究单个的银行机构,而不是研究整个的银行体系,这是和以前的研究方法和重点有差别的地方,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影响商业银行的内部影响因素确实比外部的影响因素要显著得多。

  (2)在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内部因素中,资本质量和资本的平均收益率对银行流动性有较显著的影响,而资产质量的影响较弱。其中股权占比ER(Equity/Tot Assets)、总资本(Total Capital)代表资本质量,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Return On Avg Assets)代表资本平均收益率,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LLR(Loan Loss Res/Gross Loans)代表资产质量。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始终是银行的自有资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和它利用资本的运营能力,自有资本越多,资本运营的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资本质量的重要性强于资本的平均收益率,从系数可以看到,资本平均收益率的系数为0.046643,而资本质量的系数为0.929435,其重要性相差较大,这就是巴塞尔银行管委会要严格限制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核心资本要达到4%)。

  资本充足率同银行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关系,并且成正比例关系,资本充足率从银行的战略发展来看,对银行的长期资本扩张有很大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营利性、流动性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3)外部因素对银行的流动性影响不显著,在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外部因素中,只有货币供给量M1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而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期的利率I、深证指数SEC、物价CPI,则效果不明显,在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大就会使银行获得更大的流动性,特别是深证指数SEC对银行流动性的不显著反应更反映了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从银行流动性是以合理的成本或主动负债获得流动性的角度来讲,如果银行能够在金融市场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变现资产,则银行的流动性强,相应的金融市场就比较发达。

  三、流动性压力测试

  (一)银行压力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压力测试考虑的是银行处于极端情况,即可以分析银行在最不利的市场情形(如存款准备金的急增、利率突然大幅度上升几个点或股市由于外界利空消息而突然急挫)对银行资产组合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衡量金融机构由于会遭遇到一些非常例外或者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的非预期损失。

  现在压力测试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敏感性分析,二是情景分析。具体介绍如下:

  1.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主要是在影响商业银行的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者联系较大的几个因素中,由于假设条件发生变动,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联系较大的几个因素对银行承受风险能力和银行风险暴露产生的影响。其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引用经济学中边际的概念,即观察影响银行风险的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银行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的变动情况。由于敏感性分析只要考虑风险指标的变化情况,而不需要确定造成这种风险指标变化的起因,因此对这种敏感性分析的使用就显得比较简单快速,而且利用计量模型测试的速度也比较快捷,往往是即时的测试。

  2.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指的是假设银行处在影响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多个因素在同一时间发生变化或者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情景分析包含的情景很多,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的历史情境和假定情景是情景分析的两种情况。历史情景分析其实因为分析的情景在过去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现在假定这种特定的事件再次发生时(当然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将会得出银行当前持有的资产组合在这种情景中市场价值的变化情况。

  通常商业银行在进行压力测试时,往往按照下面的七个程序:

  ①确保数据可信性;

  ②确定资产组合和面临的环境;

  ③确定风险因素;

  ④进行压力测试;

  ⑤计算压力损失;

  ⑥往银行董事会或者银行高管层提交压力测试结果;

  ⑦重新评估和鉴别银行压力测试的合理性。

  银行压力测试步骤:

  (二)我国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评价

  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认知过程也是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和监督管理机构来说,识别、计量和控制流动性风险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在风险识别、计量、压力情景设计等许多方面都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具体表现为:

  (1)在压力测试中不能创立压力情景的相关要求,首先,不能反映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相互关系和相互的影响程度,并且也能反映测试的长期与短期的情景,这给压力测试造成一定的困难。其次,没有能构建最严格的压力情景。

  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压力测试注重什么原因将会使得风险出现、什么时候出现、造成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应该针对不能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压力情况,并且在所有的情景下和压力水平下,评估银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流入量。这一量化数据务必做到合理性、准确性,为管理者在以后的管理决策中提供依据。

  (2)银行压力测试的情景和压力层级都非常简单,并不能反映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遭遇到的潜在流动性风险情景。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银行压力情景测试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①基于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产生的历史情景;②无中生有的,假设的将要发生的情景。历史情景是在过去经历过的特定的重大市场事件,而假定情景则是银行自己假设的还没有发生(当然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商业银行对各自的流动性需求是不一样,并且在不同的时期需要的流动性结构和范围也是相差很大的。银行流动性事件本质和规模会根据情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银行在进行情景分析测试时会有比较大的多样性,即便是在相似的情景分析中,不同的商业银行对情景分析作的前提假设也有可能大不一样。

  (3)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还牵涉两个关键难题:一是压力测试的数据来源问题,特别是牵涉到外部金融机构的数据问题,由于金融机构的保密性,商业银行往往很难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资料,这给银行压力测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二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容忍度很难确定。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和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已经尝试对银行压力测试进行计量和分析,但是其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国外银行相比,还是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务必要吸取国外先进的压力测试计量技术,提高我国银行业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应变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实践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效地克服了我国商业银行分别对存、贷款实行双轨制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从某种程度上使得资产结构有了更优化的配置。银行的经营管理从资产管理到负债管理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是我国银行业对银行资金头寸管理的创新。它不同于以前的单纯对银行贷款总量的控制,是在经过“摸着石头过河”中慢慢探索出来的,它适合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国情。

  1.银行风险管理观念较落后和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从国际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是在经历了很长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理念的理解程度、把握程度、计量与控制程度都比较的成熟,而由于我们金融市场发展较滞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同国外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风险管理的能力不断加快。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还是处于管理的被动状态,依靠的外部的推动、央行的强制措施,风险管理还不能成为商业银行的自觉行为,自律能力更不强,大多数商业银行缺少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肩负着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职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作为支撑,因此大家往往把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政府的支持相提并论,误以为中央政府会承担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务必需要加快转变风险经营观念,对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传导到各个分支行,最终能够对银行业实践市场化的管理体制。

  2.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理解不到位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巴塞尔协议的约定对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来约束银行的各项业务。商业银行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约束自身的市场行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市场行为非现场监管的一种约束机制,属于宏观管理的范畴。因此,目前商业银行所指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本质上是在被动地执行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约束,而不是商业银行能从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角度出发,自觉主动地进行风险控制,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仅仅看重流动性状况的外在良好发展表现,而忽视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或者误以为“流动性充足”就是“风险管理能力强”。目前,人民银行用5个流动性风险管理比例指标(包括法定准备金比率、拆入资金比例、存贷比例、流动比率、拆出资金比例等)来约束银行的市场行为,达到控制银行风险的能力,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制约了银行的灵活性,这将造成银行不能根据本银行的实际情况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3.不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内控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内部普遍缺少早期预警、中期防范、后期减少风险的风险管理内控系统,并且化解风险的手段单一,缺少创新。先期预测流动性需求仅仅局限在银行的库存现金、支付额,而缺少对贷款需求的早期预测,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早期贷款需求预测方法,事前不能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事后也未履行风险报告制度,使得弥补流动性风险的资金未能适时合理安排,丧失了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目前用来弥补措施也非常有限,一般是动用准备金、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者进行同业拆借等措施,不具备其他更完备的一揽子处理措施。而且,商业银行不能全程监控流动性风险,不能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下启动银行的一切资源来应对风险,应用流动性风险的方法缺乏科学,仅仅局限于央行制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缺乏对风险识别、计量、预测、控制的创新,同时缺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独立部门,流动性风险管理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

  4.不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国际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为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在商业银行业务中,金融创新业务所占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银行风险管理更加复杂多样化,银行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逐渐加大。然而,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的应用方面更是相形见绌,有许多的先进国外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到现在都没有出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成熟使得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特别是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内货币市场的资产规模相对其他的国家来说相对较小,交易的市场主体不多,交易行为不够理智,次级市场不完善,政府监管也不到位,这些都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能以合理的资产兑现或者不能主动负债,进而制约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

  (二)银行流动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意识

  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实时的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的检测流动性缺口,这些预警体系包括流动比率、存贷比率、不良贷款率、备付金率、资本充足率。通过对这些预警指标的观测,预防这些指标值达到预警临界点,当超过相应的临界值时应给予适当的调整,虽然现在很多的国家已经取消了风险的定量指标监管,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过渡时期,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缺乏激励、金融市场缺乏活力、金融工具缺乏创新。在银行“三性”中,银行还是片面地强调营利性而忽视了流动性和安全性,风险意识淡薄。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居于目前商业银行是在中央银行的监管下的被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在行业内实行自律,自觉地通过资产负债比例来管理流动性风险,而不是来自监管当局的强制手段,虽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比率、存贷比率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同时改变“流动性充足”就是“风险管理能力强”的传统风险管理观念,适应市场风险变化的多样性。

  3.健全风险管理内控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尽早建立早期预警、中期防范、后期减少风险的风险管理内控系统。改变目前风险弥补措施的局限性,加快完备一揽子风险处理措施。满足商业银行全方位监督管理流动性的内在规律,加强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减少由于内部委托—代理关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4.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成熟度直接影响到银行资产在货币市场或者资本市场的变现水平或者主动负债水平,最终制约银行流动性的强弱,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良贷款的增加、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就同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紧密相关,因此,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促进银行流动性,可以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殷孟波,货币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白仲林,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巴曙松,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过剩流动性冲击[N],中国经济时报,2006-07-11.

  [5]巴曙松,袁平,任杰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

  [6]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曹志元,当前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金调度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03.

  [8]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胡江芳,浅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10]刘锡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1]刘宗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新金融,2003.

  [1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中文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3]曾康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4]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15]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http://www。cbrc。gov。cn。

  [16]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17]Peter S。Rose,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M]。1996.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