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驾车有功 因邑得姓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赵姓在《百家姓》中位居第一。《百家姓》是北宋(960)时钱塘(今杭州)儒生撰写的四字韵文启蒙物,因皇帝姓赵,故位居首位;加上宋朝十八位皇帝君临天下三百余年,百姓对“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自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如今,赵姓亦属全国大姓之一,“张王李赵遍地刘”人尽皆知。然而欲深入询问姓氏源流,一般人皆很难圆满回答。

  本章旨在简要叙述赵姓之主源支流走向,对其来龙去脉作一历史的考察。

  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

  正如许慎所言,赵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获得赵姓。

  关于赵姓的由来,古代典籍有如下记载:

  《史记秦本纪》载:“造父以善御得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史记赵世家》云:“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广韵》上声三十小:“赵,又姓,本自伯益孙造父,善御幸于周穆,赐以赵城,因封为氏。简、襄始大列为诸侯。今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颍川五望。”

  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将赵姓列为“以邑为氏”类,认为:“赵氏,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孙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衰、盾之后,分晋,为诸侯,都邯郸。王迁,为秦所灭,子(应作兄)代王嘉。嘉子公辅,主西戎,居陇西郡天水县西。”

  北宋欧阳修、宋祁所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赵氏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帝舜赐以嬴姓。十三世孙造父,周穆王封于赵城,因以为氏。其地河东永安县是也。六世孙奄父,号公仲,生叔带,去周仕晋文侯。五世孙夙,晋献公赐采邑于耿,河东皮氏县有耿乡是也。夙生共孟,共孟生衰,字子余,谥曰成季。成季十八世孙迁,为秦所灭,赵人立迁兄嘉为代王,后降于秦。秦使嘉子公辅主西戎,西戎怀之,号为赵王,世居天水陇西天水西县。”

  郑樵《通志氏族略》将赵姓列入“以国为氏”之类,认为:“赵氏,嬴姓,与秦同祖。少昊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恶来之后为秦,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奄父生叔带,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为晋文侯御,始建赵氏于晋。叔带五世孙夙,晋献公赐之狄。夙生共孟,共孟生衰,事文公为原大夫。衰生盾,为晋正卿。盾生朔,景公三年,晋人攻灭赵氏。朔有子曰武,韩厥言于公,更立之,后亦相晋,是为文子。文子之孙曰简子鞅。简子卒,子襄子无恤立。无恤传位于其兄伯鲁之孙浣,为献侯。献侯居中牟,其地在漯水之北。献侯卒,子烈侯籍立,周命籍与韩、魏并为诸侯。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卒,烈侯太子章立,为敬侯,敬侯始都邯郸。邯郸,今磁州县。十一年,晋亡,韩、赵、魏三分其地。敬侯生成侯种,成侯生肃侯,肃侯生武灵王。武灵王传国于子河,为惠文王。惠文王卒,太子丹立,为孝成王。孝成王生悼襄王偃,悼襄王生幽穆王迁。秦并六国,灭邯郸。迁兄嘉立为代王,秦复灭之。自襄子以下已六侯四王,凡十一世。秦并代,使嘉子公铺主西戎,世居天水。其赵宗散处者,皆以国为氏。居涿郡者后有天下。”

  南宋人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认为赵姓属“以邑为氏”之列:“赵氏之先,与秦同祖,出自颛帝高阳氏,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治水土,功已成,帝赐玄圭,禹受命曰:‘非我能成,亦大费为之之辅。’于是,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乐皂旒。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生大廉。大廉四世孙仲衍,鸟身人言,为帝太戊御车有功,以佐商国,遂为诸侯。仲衍四世孙中潏,生蜚廉,蜚廉生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生卫父(案:《史记》作衡父,此疑误);卫父生造父,造父为穆王御,日驰千里,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城,子孙氏焉。其地,河东永安县是也。”

  实际上,因邑得姓是赵姓的主体部分,以国为氏则是以邑为氏的补充。随着历史的发展,无论以邑为氏或是以国为氏,都不能涵盖赵姓起源的全部内容,而且对赵姓的血缘始祖有不同说法。

  综合上述书籍中有关赵姓起源的记载,并参考其他史书和部分县志,赵姓大体上有以下来源:

  一、少昊裔孙 受赐嬴姓

  赵姓的血缘始祖可远溯至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少昊是个传说人物,连他的名字,都人言人殊。《左传》郯子说他名“挚”;《逸周书尝麦解》说他名清,又名质;雷学淇辑《世本》说是“名契,字青阳,号曰金天氏”;《汉书律历志》述《世本》则云:“少昊帝考德曰清,清者黄帝之子青阳也。”把清和青阳统一起来了。

  赵姓的血缘祖先是谁,古人有严重分歧。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秦本纪赵世家》中认为:“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将黄帝裔孙颛顼帝列为赵姓的血缘祖先。

  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认为少昊才是赵姓的血缘祖先。

  司马贞在《索隐》中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

  张守节《正义》则说:“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

  从赵姓的远祖世系来看,司马贞、张守节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黄帝和少皞两个传说人物,如果代表了当时实有的人物的话,应该是族属各异、互不相干的。司马迁根据《五帝德》《帝系姓》等战国时代形成的文献,把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乃至禹、契、弃,都说成黄帝的子孙后代,实际的情况当然不是这样,汉代人就有不同看法。把少皞说成“黄帝之子”,始于战国的史官编写的《世本》,这是华夏族的融合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大一统思潮的产物。因为是黄帝之子,所以少皞的姓,也被说成了黄帝之后十二姓的己姓,晋人杜预在注《左传》时就说:“少皞金天氏,黄帝之子,己姓之祖也。”其实,根据古籍推断,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史记秦本纪》说,嬴姓之后有郯氏。少皞的后裔郯子姓嬴,少皞当然也姓嬴。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即少皞。

  据有关记载,少皞之墟在曲阜。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相传生于稚华之野(即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后来南迁,在穷桑(今山东曲阜附近)活动,继太昊之后被推为东夷族首领,又被称为穷桑氏。

  《后汉书》唐李贤注引《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地在鲁城北。”《左传》杜预注:“穷桑,少昊之号也……地在鲁北。”至于穷桑的具体位置,孔颖达比较谨慎,他在疏《左传》时云:“土地名穷桑,阙。言在鲁北,相传云耳。”《尸子》说:“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

  曲阜在上古是华夏、东夷两族生息之地,赵姓血缘始祖少昊在此立国,境内现有少昊陵。由于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黄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学者络绎不绝。宋真宗认定轩辕黄帝为其始祖,根据史籍“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城东北”的记载,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下诏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徙治于寿丘,并在寿丘旁营建新的县城。宋真宗钦赐孔庙文宣王殿名为“大成殿”,于孔子墓前造立石仪;大修少昊陵,立“万人愁”石碑。

  曲阜是中华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发祥地,殷商故都,周、汉鲁国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她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蜚声中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曲阜”二字,始见于《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

  曲阜,商为奄国都,周为鲁国都,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584年定县名为汶阳,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因“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而得名。627年并入泗水,634年恢复曲阜建制,1012年更名为仙源,1129年又恢复曲阜县名。1945年底曲阜与泗水并称曲泗县,1946年春曲、泗分治。1953年,曲阜改属济宁专署,1958年与滋阳合并,仍命名曲阜县,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1983年,济宁专署改为省辖市,曲阜仍隶属济宁市。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制,改为省辖县级市,始称“曲阜市”,属济宁市代管。曲阜市现辖12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全市总人口约640000人。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文物发掘中发现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

  据古籍记载,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预注释中说:“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上作库。”……《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淮阳),复徙鲁。”大约公元前27世纪末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帝王世纪》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晋书地理志》又说:“黄帝生于寿丘,而都于涿鹿。”继黄帝之后,少昊曾在曲阜营建都城。相传少昊在位84年,寿百岁,崩葬曲阜城东北寿丘云阳山,与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并称万世享祀。

  曲阜名胜--少昊陵。在曲阜城东八里,旧县村的东北隅,是我国著名的古陵之一,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县志》记载:“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黄帝之子玄嚣也。”少昊金天氏,因“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而得名。登帝于穷桑,迁都于曲阜。当登帝位时,凤鸟适至,故以鸟纪官。少昊施政,“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实为五帝之冠”。据传少昊在位84年,卒时百岁,葬于云阳山。据考证,少昊陵墓后面的小土山,即云阳山。少昊陵何时建筑,已不可考。

  据载:“宋真宗幸鲁,大建宫殿,以道教守之,古树丰碑,鳞次栉比,金、元亦加修葺。”明弘治时为雷火焚毁,清乾隆年间又两次大修,后又多次重修。少昊陵和万石山皆平地突起,门前为少昊陵石坊,大门里有享殿五间,两旁各三间配殿,殿前又有大量明、清皇帝和大臣们祭祀少昊留下的祭文碑。

  整个陵院面积为125亩,殿堂13间,周绕墙垣。陵园内外,苍松翠柏,遮天蔽日。门前有石坊一座,建于五级石阶上,四楹三间,石质结构。四根八棱石柱为石鼓夹抱,柱上分别雕以华表、宝瓶。石坊额正书“少昊陵”三字。大门内不远处建享殿五间,绿瓦覆顶,殿顶四脊上,鸱吻、神兽形态各异。格棂门窗及廊下明柱皆朱漆到顶,梁椽彩饰蓝地云龙花纹,殿内有神龛,置“少昊金天氏”木主。窟上部悬乾隆皇帝手书“金德贻祥”匾额。享殿前两侧建东、西配殿各三间。享殿之后,为“万石山”,原名寿丘,金人避孔子讳,改称寿陵,即黄帝出生地的标志。万石山平地突兀而起,呈正棱台形,全部以青石覆盖。状如金字塔。顶部建守山神小庙一座,黄琉璃瓦覆顶,四角以方柱撑石质板梁,砖墙到顶。室内有精雕汉白玉石质坐像一尊,高1.2米。小庙原为石室,系宋代所建。陵后有一土丘,略低于万石山,方圆1124平方米,坡高约24米,邑人谓之云阳山,系传说中少昊葬所。《帝王世纪》记载:“少昊自穷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颜师古说:“云阳山在曲阜,邑人谓今陵后一丘为云阳山。”元人杨奂《东游记》又说:“东北亵丘,少昊葬所。”此处所言“东北”,如依县城位置来看,实指一地。今之云阳山仍为一土丘,略低于万石山。方圆1124平方米,坡高约24米。1978年在少昊陵院西约80米,深1.5米处,发掘出石斧、石铲、红陶鼎、钵等文物,均属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据此可知,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确已有人在此劳动生息。

  《礼记月令》将太皞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皞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并称五帝,而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则将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并称五帝,可见少昊在远古时期占有重要地位。

  少皞以东夷族的祖先神,何以成为西方白帝?这与秦族之族迁祠随不可分。秦族姓嬴,是少皞后裔的西徙者。《史记封禅书》记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后,“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畴,祠白帝”。似乎东周之初少皞已有西方白帝之称,西方属金,所以后来少皞又有金天氏之号。《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演绎出五大天帝系统:春(东方)“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太皞木德;夏(南方)“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火德;中央“其帝黄帝,其神后土”,黄帝土德;秋(西方)“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少皞金德;冬(北方)“其帝颛顼,其神玄冥”,颛顼水德。《汉书古今人表》把“少昊金天氏”列在“黄帝轩辕氏”之后,成为代黄帝而有天下者,用的也是《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的五帝系统。传说中的少皞,成了黄帝之后的中原部落联盟首领,这个传说反映崇凤的东夷族与崇龙的炎黄族的融合,从很早就开始了。东夷集团是信奉鸟崇拜之族,它与炎黄集团不仅地域上东西有分,而且文化、观念、习俗上崇凤崇龙有别。若要还历史真相的话,少皞应该是东夷族的祖先神,而与代表“西方金”的“金天氏”原本无关。

  少昊有一个女儿名叫女修。有一天她正在织布时,从天上掉下一枚玄鸟(燕子)卵,也许是出于好奇,或许是有点饿了,她顺手将它吞入腹中。谁知,此后不久,她渐渐感到有小生命在蠕动,惶惶不安之中,她悄悄问母亲该怎么办。母亲问明情况后,安慰她说:你用不着害怕,这说明你要当妈妈了,十个月后就会有一个小生命降世。果然,女修到期生下一个白胖小子,取名大业(即皋陶)。其实,女修吞燕子蛋而生大业与帝喾次妃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商族的祖先)的神话传说一样,都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

  皋陶在尧(尧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时已与契、后稷等人被任用,他制定了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之律,并将刑法告示人民。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皋陶用放逐来宽恕触犯五行的罪犯,用鞭杖作为官府的刑罚,用槚楚(古代刑具的一种,用于笞打)作为学校的刑罚,用黄铜作为赎罪的处罚,无心的过失或因灾难而犯罪的赦免不究,但对怙恶不悛的人则课刑不贷。皋陶掌管教化,使天下无冤狱,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舜(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继位后,正式作用皋陶主管司法,在颁布任命令时,舜说:“皋陶,野蛮民族扰乱华夏,杀人越货,内忧外患,特任命你来作士(即狱官之长,相当于后世的大理官)。你在执法时,刑罚要适中,只有公正廉明才能使人心服。”

  皋陶牢记舜的教诲,他做狱官能公正无私,百姓对他的判决口服心服。他还很有政治谋略,舜帝曾召集禹、皋陶等讨论治理国家的策略,皋陶认为:“诚信是由道德所产生的,能这样,就可以使谋略成功而弼辅和谐了。当首领要谨慎修身,往长远的地方考虑,要厚待九族的亲人,这样众贤明就乐于辅助了。但最重要的还在于知人,在于安民。”帝(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禹即位后,就举用皋陶,又将日常政务交给他处理,并举荐他为继承人。可惜未及禅位,皋陶就死了。帝禹就把皋陶的后代封到英(今安徽省金寨县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

  皋陶娶少典氏的女儿女华为妻,生子大费(即伯益)。伯益在帝尧时已辅政,帝舜时被任命为虞正,掌管山林沼泽的草木鸟兽,供应鲜食。伯益不但能驯服和懂得鸟兽的特性,而且能通晓鸟语,他辅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后又掌管火种。《孟子滕文公上》云:“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辟地开荒,人民得以安居垦种。

  帝舜又使伯益与后稷协助大禹治理水患,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滔滔洪水终于被根治,民众安居乐业,舜帝论功行赏,赐给禹黑色的玉圭。禹急忙奏明帝舜:“治水可不是单独完成的,伯益也功不可没呀!”舜帝就将姚姓的女儿嫁给大费伯益,并赐他姓嬴,告诫他:“你帮助禹完成了这件功业,我赐给你白色的旗旒,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伯益在帝禹时受到重用,皋陶死后,他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在病逝前七年,将帝位禅让于伯益。十多年后,禹的儿子启联合其他势力,通过发动战争,从伯益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夏朝。

  二、驾车有功 赐封赵城

  伯益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人称鸟俗氏;一个叫若木,就是后来费姓的祖先。

  若木的后代费昌在夏朝暴君舛时投奔商王汤,为商汤驾车,在鸣条(今山西夏县西)之役中把桀打败,是商朝的有功之臣。

  鸟俗氏大廉的玄孙名叫孟戏、仲衍,鸟身而能人语,即口和两手双脚长得像鸟,嘴又与常人一样能说话。商帝太戊知道后,想让他来驾车,就下令主管占卜的小吏用甲骨算了一卦,果然大吉大利。太戊就用仲衍为驾车大夫,并把女儿嫁给他。从此以后,仲衍的子孙,每一代对王室都有所贡献。也因为辅佐商朝的缘故,嬴氏多显达,而成为诸侯之一。

  仲衍的玄孙名叫中潏,在西戎保卫边疆。中潏生子蜚廉,蜚廉有子恶来。蜚廉奔走如飞,恶来天生神力,父子都以这特殊的才力辅佐殷纣王。两人如果在明君临朝时,发挥其特长,不失为国之栋梁,流芳百世。只可惜在暴君殷纣王统治时期,两人的才能被用来对内镇压各地诸侯的反叛,对外出兵讨伐周边部族,无异于为虎作伥,背负助纣为虐的恶名。周武王兴兵伐纣,恶来被杀。

  也许是天意,周武王灭商前,蜚廉被纣王派往都城北边的霍太山寻访石棺,因而幸免于难。纣王死后,蜚廉为表达他的一片忠心,就在霍太山设立祭坛进行祭奠。在霍太山,他意外发现一个石棺,上面刻有铭文,大意是:上帝诏令处父(蜚廉别号),你不要再参与殷商的祸乱;念你对商朝的一片忠心,特赐给你石棺,以兴旺你的家族。蜚廉读罢铭文,顿时大彻大悟,取消了为纣王复仇的打算,隐居于此,并生下小儿子季胜。季胜归顺了周朝,他的儿子孟增很受周成王的宠幸,受赐皋狼(今山西省离石西北)之地。孟增就在此地起宅定居,后人称他为宅皋狼。宅皋狼有子衡父,衡父生子造父。

  自仲衍为商帝太戊驾车受重用显贵以来,其后裔世传驾车技艺。造父在周穆王时为驾车大夫,技术高超,很受重用。造父挑选千里马加以驯调,又从盛产良马的挑林(约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搜寻得千里马八匹,进献于周穆王。周穆王非常喜爱这些宝马,将其称为八骏,并根据马匹毛色的不同,赐名为赤骥、盗骊、白义、渠黄、骅骝、逾轮、绿耳、山子,并用它们配备了两辆华丽的马车,经常让造父驾车周游天下。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其即位的第十三年,以伯父为向导,乘造父驾的八骏马车,带着大量精美丝织品西行。

  在中国很多古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故事绵绵不绝。从《山海经》到汉书、明史等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西王母在民间又被称为“王母娘娘”,是一位拥有至高权力、雍容华贵的女神。

  西王母之地,人称西极,和觚竹、北户、日下并称“四荒”。据《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在宫殿瑶池设盛宴款待周穆王一行,周穆王赠西王母以白圭玄璧及丝绸,两人同游瑶池,言谈甚欢。周穆王还在山上立了块碑,上刻“西王母之山”几个字。琼浆玉液、珍食美器、异歌仙曲……神仙之地的一切令穆王倍感新鲜、羡慕,使他忘掉了尘世的一切,在此尽情享受,流连忘返。在当今中国各类地图上,西部的青藏高原上一直标注着“昆仑山”,这似乎也是现今人们共识的昆仑之所在。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昆仑乃万山之祖”,昆仑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从古至今,无数学者质疑作为中原文化的昆仑圣山,不应该是在一片荒漠的西部边陲。近些年来,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实地考察、对比、论证,系统地提出了“先秦昆仑地望在济水之源”的观点,确认晋豫交界的王屋析城山就是中华昆仑的原型山体。

  在先秦典籍中,昆仑丘有“增城”“悬圃”“瑶池”“醴泉”“天梯”等主要地理特征,这是一个山花烂漫、美轮美奂的地方,王屋山天坛峰西北部的析城山,几乎具备了上述昆仑的所有条件。析城山为山顶离析之城,其山周边城堡、城墙、城垛均出自天成,且有四阙如门,称作“增城”十分形象;山顶的万亩大草甸,漫山遍野长满娘娘胭粉花,好似空中花园,又应了“悬圃”一说;还有山顶圣王坪娘娘“瑶池”、黑龙洞“醴泉”、南天门“天梯”应有尽有。在王屋山周边出土的下川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应是这一带早有人类史前活动的极有价值的证据。我们可以这样设想,西王母部落在地处中原腹地的王屋山区,逐步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昆仑被误认为就是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始于汉武帝。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述了张骞出使西域,回朝后向汉武帝述职,言及途中所到“黄河之源”于阗有“南山”,汉武帝便依据传说“河所出曰昆仑”,遂将于阗的“南山”钦定为“昆仑山”。此后,文化概念的昆仑丘,便渐渐与地理意义的昆仑山相混淆,昆仑的真正含义、真实方位成了千古悬迷。

  王屋山地处晋豫交界,古属冀州之地,西汉刘安的《淮南子》里明确写到,昆仑在冀州,为地之中也。汉代《河图括地象》也说:昆仑为地之中央。因此昆仑理所应当就在王屋山区附近。况且,在古代典籍里太行山也有王母山之称。《史记》说:“夏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乃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也。”三河交汇于太行、王屋山前的南阳地区,古有东、西两条大道,一条越“太行第一径”封门关至山陕;一条沿太行山南麓经怀卫达青徐,历来为军事要冲、商旅关隘。西周时设了两个都城,一个在西安丰镐称宗周,一个在洛阳称成周。据史料记载,西周成、康、昭、穆四王均都洛邑。试想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周朝,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只有从成周洛阳出发,沿“太行第一径”封门关西行,到王屋昆仑会见西王母才会成为可能。周朝东部方国徐国国君徐偃王得知穆王久不归朝、朝政衰败的消息,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周王朝在开始的200年中,特别是成王和康王时期,政治比较稳定,国力比较强盛,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但到了昭王和穆王统治时,西周王朝大肆对外侵犯,结果昭王南征,淹死在汉水,全军覆没;穆王西征,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加剧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内部剥削。诸侯国对宗主国的暴虐统治和沉重的负担甚为不满,徐偃王就是反对宗周最强烈的国君之一。

  宗主国西周对其诸侯子国颁布了很多规制,不允许子国逾制。但徐偃王无视宗周的规定,首先“僭越”称王,将三十一世的“封君”变成了“王”;同时逾制建筑徐国都城。当时,周天子的王城“方九里”,而徐城的范围却大大超过了周天子的王城。据《汉地理志》记载:“故徐国也,其城周十二里。”不仅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国”的雄心。《帝乡纪略》《泗周志》等旧志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徐偃王)周穆王时为东方诸侯,长行仁义,欲霸上国,获朱弓彤失,以为天瑞,乃僭称王,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这种“僭越”称王、“逾制”筑城的违规之举,只有统领三十六国、被东南的江淮地区众多国推为盟主、敢于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徐偃王才敢如此造次。不仅如此,徐偃王在都城外还建筑了他与宠妃的离宫、偃王夫人祷祀处(梳妆楼)。据旧志记载:“废皇城,在故城北里许,偃王时筑,盖离宫也。”“香城,在故城北里许,相传徐偃王夫人祷祀处。”在今泗洪县太平乡境内,废皇城遗址尚在,香城之名一直沿袭至今。

  徐偃王反周的急报传至瑶池,一声霹雳惊破了周穆王的神仙梦,他从仙境回归现实,忧心如焚,匆忙辞别西王母回朝平乱。分别之日,西王母和周穆王深情对唱。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面对西王母的深情,周穆王唱道:“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八骏拉着马车如风驰电掣般日夜兼程往东进发,造父施展高超的驾车本领,日行千里,使穆王及时返回镐京,为平乱赢得了时间。周穆王用符玺征调诸侯军队,又联合南方楚国的军队,进攻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生灵涂炭,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周穆王乘机灭掉徐国,不但平息叛乱,而且把周朝的势力推进至淮、泗地区。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关于这段历史,唐李吉甫在其《元和郡县志》中是如此记述的:周穆王时,由于徐偃王好行仁义,国力强盛,来归者日增,势力范围不断扩展。慑于徐偃王的威德,周穆王以徐偃王“僭越”称王、“逾制”建城等为由,“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宗遂北徙彭城武原山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

  造父驾车伴周穆王西行,加强了周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又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穆王按功行赏,赐给他赵城作为封邑。关于赵城的地望,《史记集解》徐广注释:“赵城在河东永安县。”《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赵城,今晋州赵城县是。本彘县地,后改曰永安,即造父之邑也。”在今山西洪洞县北。造父的子孙就以封邑名为姓,形成赵姓,造父就是赵姓的立姓始祖。

  但证之史实,周穆王西巡以及周穆王一日驰行千里,快速平定徐偃王叛乱之事,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史记正义》引西晋时学者谯周《古史考》称:“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且王者行有周卫,岂得救乱而独长驱日行千里乎?”谯周认为《史记》的记载不是事实。唐人张守贞根据年表,考证出穆王元年同楚文王元年之间相差318年。

  然而,无论事实的真伪,造父因驾车有功而受封,子孙因邑得氏,赵姓这个神奇、美好的得姓传说代代传承下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