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序言 立即出发,寻访属于自己的城市叶开

  读完郑晶心童鞋这本《慢慢慢慢慢慢走》,内心被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充盈,满满欲溢的是每一个脚步中的踏实——带着孩子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探访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这个想法真好。在一家三口的脚步中,一个被讲述出来的城市开始有血有肉,丰满起来了。南京,在地图中显现,成为特殊的世界。

  这就是写作与阅读赋予的生命。

  每一座城在被讲述之前,都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但被讲述之后,城市就成了一个人物。意大利文学大师伊塔洛·卡尔维诺在《隐形的城市》里,讲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但这些城市又有自己的记忆——城市与记忆。

  南京的记忆,被作者写到的这48个景点勾勒了出来,但这还不是完整的城市。完整的城市,只存在它自己的记忆中。南京除了这些景点之外,还有自己的历史和记忆。有显形的历史,有隐形的记忆。我们生活在这种交织着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历史和记忆之中,一座城市如同蛛网里的一只飞虫,被聚焦了,被特写了。通过讲述的语流,通过句子的蛛网,物质世界有了意义。我们对钢筋水泥的认识,大概是中性的,但人文赋予一座城市以故事、以记忆。没有故事没有记忆,就没有城市,只有钢筋和钢筋,只有楼房和楼房。

  每一座历史名城,都是被故事和细节讲述出来的。

  罗马、伦敦、巴黎、柏林,在小说、诗歌、电影、戏剧以及游记中,显示出丰富的表情。而南京,则在南京人自己的讲述中,获得了自己的面孔。但需要更多的人,像文中的一家三口一样,带上地图、带着水罐、备着一块硬纸板,就这样出发,去自己的城市,去城市内心深处。回到自己的城市,回到熟悉的陌生世界。

  在这部游记中,我看到一座有爱的城市,而这座城市也在这部游记的各个部件中逐渐丰富起来,给我不一样的认识。南京虽然久闻其名,也多次往返,更有去过中山陵、总统府、秦淮河等地的游历经验,但对我这种外地游客来说,匆匆忙忙进出的城市,总是如纸一样单薄。所以我喜欢在去过的城市,腾出一点时间来行走。沿着道路与河流,走到一个局部世界的尽头。如同我在广州的珠江新城沿着临江大道,在珠江边走到华南快速道另一边的尽头,看到的不是洞府神仙,而是一堆建筑垃圾。但更新的建筑,就在有待清运的建筑垃圾旁边,慢慢生长出来了。只是,新的建筑,还有待人文和故事去滋润,不然只是僵硬的钢筋水泥,只是中性的物质世界。

  我们居住在城市,依附着城市。我们知道城市有各种形态,各种表情,城市中人和事千差万别,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城市中成为全知全能者。我们生活其中,但并不了解自己的世界。

  我们总是漂浮在城市的表面,在街道的上方行走。每个人都脚步匆匆,很少人想到要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但郑晶心童鞋和她的一家,却想到了从自己身边的世界开始,重新认识这座生活了很久的城市,这真是令人赞叹的壮举,正如书中一篇篇文章说的:旅行,就是陪着孩子慢慢走。不怕出错,不怕苦累。不认识的字,不用。不着急,不忙。

  在作者的笔下,南京不再是“隐形的城市”,而是“显形的城市”,城市与记忆,城市与眼睛,城市与欲望,在爸爸妈妈和儿子用脚步丈量之后,变成了一座生动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不但有漂浮于其上的市民,有来来往往的游人,还有城市背后繁复的历史,以及历史留下来的建筑形态和历史书的叙述。

  历史是一种讲述出来的故事,在行走南京中,孩子人生中的鼓楼、鸡鸣寺、明故宫、总统府、秦淮河、紫金山、明长城、雨花台、中山陵、阅江楼等如同一个客栈般,在平面的地图上生长出来。这种行走中的学习、履历,是最好的亲子教育,也是家长和孩子情感维系的最特殊的方式。

  我们一直想去海外游历,去走马观花,但对我们的城市,究竟认识多少?

  一个人,对自己生长的城市,竟然如此陌生,难道不是吗?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做这样的一种漫游。

  在南京,有这样的一家三口,背着自己的行囊,在塑造自己的城市,在大脚小脚寻找城市的过程中,他们也寻找到了自己。

  我打算立即学习他们,从今年暑假开始,就寻访属于自己的城市。

  从脚下的记忆开始,鲜花开满人生的路途。

  步步生莲,我忽然觉得就是这样的。这不是菩萨的莲花,是我们自己的世界中长出来的植物。

  [作者简介]

  叶开,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博土,《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出版有长篇小说《口干舌燥》《我的八叔传》及专著《莫言评传》《莫言的文学共和国》等,近年来关注语文教育,出版《对抗语文》《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等,引起广泛关注。

  带这本书读懂南京韩浩月

  和南京有过两次交集,一次只能算路过,另一次也只是在她的几条街道上走了走,对于南京未必比别人了解更多,但我清晰地记得第二次走在南京夜晚的街上,心头萦绕的一句话:南京的风和别的城市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后来读到这本《慢慢慢慢慢慢走》,又不禁想起曾经有过的感受,当然也多了一些新的想法——如果当时有这本书在手该有多好,那样的话,或会知道南京的哪些地方必须要去看一下,在看的时候,或会更能体会南京人对这座城市的真情实感。有过旅行经历的人都会知道,一名过客心里产生主人的情绪,是带有许多微妙的亲切感的。

  这本书有三位作者,一位爸爸,一位妈妈,一个儿子,他们呈现出来的这本书,带有强烈的新鲜感。写城市,学者有学者的写法,作家有作家的写法,游客有游客的写法,以家庭为单位,来写尽一个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景,这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在阅读时,也有了观察南京的不同方位,也时常被作者带入到他们描述的情境中去。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它兼具了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底蕴、风土人情、旅行实用常识、亲子心灵成长等诸多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如此融洽地结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的刻意。手握这本书,如同走进一个口碑极好的家庭旅馆,它不但给你提供休憩、指引,还可以让你感受到清晰的家庭价值观:一家人,一起行走,并在这个过程里表达爱、感受爱,让生活的每一个间隙,都被幸福充盈。

  记得在南京的那个夜晚,乘坐着公交车,听着南京话,吹着南京的风,在南京一个静谧的角落里,体会着这个城市的呼吸。南京在我当时的印象里,走出了历史的哀伤与凄美,剩下更多的是宽厚与包容,她的历史厚度决定了她的城市品格,因此我能理解这个城市的一些作家,愿意永远生活在这儿,一个有温度的有生活的有文化的城市,具有永不消逝的魅力。

  作为妈妈作者,郑晶心在打算为南京48景写作本书的时候,也发现了自己在汪洋资料前的渺小,根据这些丰富的信息,每一景花费一部书的篇幅都不见得能写完,于是,她很聪慧地选择了每一篇文字的内容比例,让自己的家庭生活场景介入历史与文化,是很好的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想起来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一路走来一路读》,林达同样是以这个方式吸引读者的。

  《慢慢慢慢慢慢走》这本书的文字内容是原生态的,儿子的文字很生活化,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见的作文味,母亲的文字虽照顾良多,但也简单易读,这样一本轻松的城市指南,同样适合一家三口来南京的家庭,如果有机会,可以拜会一下该书作者,相信他们会让你感受到南京人的热情。

  [作者简介]

  韩浩月,两个孩子的父亲,资深文化评论人,专栏作家。博客中国十年影响中国100名博客之一。第一、二届华语电影优质大奖评委。出版畅销书《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及男性话题作品集《男人道》《涩男人》,影评集《一个人的电影院》,随笔集《午睡主义者》《一个人的森林》等十余种。

  依循内在的节奏,你自然完美吴聪灵

  走慢点快点,原不是个问题,是比较出来的事儿。

  按说,花开有花开的速度,娃走有娃走的速度,蜗牛、飞机,各有各的速度。可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的评判体系,会让这些娃啊花啊蜗牛飞机之类的,陷入另一种局面——自己最舒服最自然的速度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了,如何能赶上团队,甚至超过大多数人,才更显出价值。

  是的,对比较价值的追寻,恰就让咱们与真正的价值擦肩而过。你想想,为着速度都疲于奔命了,那生命还能有啥好品质?

  真要透过生命经验来明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于我,却是要非常感谢本书中的妈妈,郑晶心。

  许多年里,我都是拿着鞭子抽打自己的一个状态。再快点,再好点,再完美一点……

  于是焦灼、疲惫,一度混乱。直到那年,因缘巧合认识晶心,并因她而与华德福教育结缘,迅速地与她一同到成都华德福学校去学习——在学校那棵大树下的秋千上荡着的短暂时光,成为我之后好久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断。

  如今想来,荡秋千的节奏,哪里能由自己控制?恰是那种完全不去控制,随着自然节奏起落的过程,才是真的放松,才是真的绽放的生命啊!

  之后好久都感恩她。

  当时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我彻底混乱了。那次回来之后,我发现之前所做的大多数方式,都是不对的,错得离谱。可是,究竟怎样做才对,我不知道。我在头脑里画出了完美地图,看见了不完美的自己,这两者的关系,我无法调和。

  生活还在继续,别无他法。自然而然向前。在成长着的,不仅是我,还有我的孩子。

  这些年,经常和晶心交流心得,隔一阵就深谈一次。我一直会很羡慕她的状态,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是对的,一开始就很笃定。有很多事,她凭直觉、本能去做,就是最好的。而我,却常常是,一堆道理讲得比她还要清晰,自己落地做的地方,没她那份笃定。

  直到最近,儿子11岁了,这种感觉淡了。是因为,自己绕了这么些年,终于是笃定了。作为一个母亲,我找到了与孩子相处相伴的界限,了然了爱与规则的关系,也得以成为他生命真正的陪伴者。作为一个在这世间存活着的生命,我允许我以我自己的节奏与方式,去绽放。事实上,我也只能有我自己的节奏与方式——显然,我找不着自己节奏的时候,根本不叫绽放。

  此时再回顾,没了那些纠结与比较的心。不论是晶心身为母亲的完美历程,还是我身为母亲这么千回百转,都是生命本质不同形态的显现。

  水,可能从万千条路流到大海,关键在于,若这一滴水一开始就确认,自己具备着海的所有品质与属性,是否少了很多烦恼纠结,多了从容适意?

  感恩有友晶心,让我在奔突追寻之中,始终有一个参照,让我在百转千回之中,始终有一份支持。她是我的镜子,照见我一路的追寻,也照见我本来的圆满。

  也感恩她,作为一个陪伴者,很多时候,都是依着我的速度与节奏,给以坚定的支持。

  她在本书中所述,给到孩子的,恰也是这样的一份陪伴与支持。48景也罢,96景也罢,因为有着全然的同在与陪伴,那风景才得以呈现其本然的美丽,那天真的眼睛才得以看见自然风物的美好,得以有自己心灵的感悟,并给我们呈现这么多美好的文字。

  试想想,若是这48景的一路,妈妈以催促者的形象出现,快点,快点,这里,那里,哎呀你再慢就来不及了……

  无法去想。若是那种方式,我们将无缘与这些美好的文字相遇,无缘了解,在亲子之间,还可以有这样的陪伴方式,还可以让家门口的风景,如此深度滋养到孩子的生命!

  每次翻开,都很赞叹这同行中,母亲与孩子绽放的灵感,奇思妙想,与美好的生命状态。我一度会想,哎呀,要不要效仿?那于我,是有压力的事。终于我还是放下了——陪伴不拘形式,哪怕是上学路上短暂的一小段,我们也可以玩出这种心情吧。于是解脱。

  就像这书名,慢慢慢慢慢慢走,多么温柔的提醒,仿佛老外婆的叮咛。在这样的叠声慢字底下,我的理解,还有一个更深切的声音是,亲爱的,放下拔苗助长的鞭子,收回投向别人的目光吧!你找到自己内在的节奏了吗?跟随它,你会成为自己的光明。

  自然而然,你就是完美。

  真正的完美,也只这一条道路。你不信,去问花,问树,问外婆。或更直接点,问回内心。

  祝福晶心,祝福我自己,祝福所有在爱中行走的生命。

  [作者简介]

  吴聪灵,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总干事,临终关怀陪伴者。十方缘是一家为临终老人提供专业心灵呵护服务的公益组织,是义工学习心灵呵护、用爱与陪伴为生命服务的平台,是生命成长的舞台。见过新生儿纯净无染的目光,也见过许多老者纯净安详的眼神,会为前者而欢喜,会为后者而肃然起敬,仿佛洗礼。于这起点与终点的交织碰撞中,对生命体悟也在变化:结果既然都一样,显然过程更重要。于是,全然信任,轻松流动就好。爱与丰盛,都在其中自然显现。

  自序 慢慢走,带孩子发现自己郑晶心

  吴大奇从小喜欢蜗牛,雨天里走在外面,就喜欢低头寻找蜗牛,然后将它们带回家养着。目前我家里还养着两只蜗牛。后来,也不知从哪天开始,他就管自己叫小蜗牛了,也让我们这样叫他。

  后来,有一天,我带回家一本由“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朱赢椿老师送的书《蜗牛慢吞吞》,他简直喜欢极了书里的那只蜗牛。

  自他叫小蜗牛后,凡跟他玩得来的人,他都赐名以蜗牛。姨妈家的哥哥叫“大蜗牛”,哥哥的女朋友叫“中蜗牛”,我的一位好朋友、一个温柔的阿姨他管她叫“阳光蜗牛”。他的好朋友们以“金蜗牛”、“银蜗牛”、“铜蜗牛”系列排下去,只要他们在一起,就都是蜗牛。

  我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小小年纪,在还未了解世人赋予蜗牛的种种象征意义之前,就那么喜欢蜗牛,或者这就是传说中的“臭味相投”?

  我们家的这只小蜗牛,一岁半不到的时候,我们就带他出远门旅行了。那时候,他到哪儿都带着他的四个可爱的小伙伴,就是那著名的澡盆玩具——小黄鸭。那四只小黄鸭,一个是妈妈,三个是孩子,他一手抓俩,吃饭、睡觉、坐车、游玩,都不松手。偏偏有一次,他在山上玩,因为看中一块石头,他要去捡,一松手就把小黄鸭丢在了一边,结果,马上就被旁边的一个大小孩捡去了。吴大奇立即石头也不要了,站起来就扑到我的腿边:“我的鸭鸭!”那时候,他还很少说长句子,基本都是三五个字地往外冒,以前他在家都爱说宝宝长宝宝短,这是他第一次说“我”!

  人家说,小孩子到两三岁时,会迎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可是吴大奇没有出现这个现象,但唯有一件事他比较执著。那就是出门在外,到餐厅吃饭时,我们图省事,常常张嘴就是:“给他来一份儿童套餐!”他马上表示反对:“儿童套餐不是我吃的!我要吃跟爸爸一样的!”久之,我们就再未给他点过儿童套餐。这是他第一次说“不”!

  出门旅行,购买一些走在路上吃的食品是必须的,开始吴大奇对我们买什么都无所谓,让他挑,他也没有感觉。后来,有一天,他跟我讲:“老娘,别的随你们买,我就要牛奶味的面包就可以了。”这是他第一次明确说“要”!

  行走南京“新金陵48景”,在鼓楼公园,我拿钱买门票,结果发现儿子不用买票,我说“省钱了”,儿子却在当天的游记中写:“对大人来说,省钱了;对我们来说,我们似乎被忽视了。如果你是一个小孩子,你肯定能感受到。”

  在鸡鸣寺相亲角,我问儿子:“儿子,你将来要不要到这里来相亲啊?”儿子说:“切,我才不要挂在这里让人挑呢!”

  在总统府,听同行的姐姐讲,蒋介石的桌上有一只玻璃杯,不是用来喝水的,而是用来反射窗户外面的情况,预防有人来暗杀他的,他说:“当总统也蛮辛苦的。”

  在甘熙故居,品尝各种南京小吃,他说:“别的都还好吃,就是生煎包是蘑菇馅的,我不爱吃。”

  在逛完明孝陵博物馆之后,他说:“我喜欢南京原来叫上元,但是要是现在再把南京改为上元的话,我就又不习惯了。”

  ……

  一路走,一路看,他有很多机会说“我不”、“我是”或者“我要”、“我不要”。

  行走南京“新金陵48景”,我们调整自己的“认识装置”,把家乡当异乡去走、去看、去体会,在进或出之间、在拿起或放下之间、在喜欢或无所谓之间,发现不一样的家乡,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吴大奇很喜欢一本名叫《一百只蜗牛去旅行》的绘本书,一百只蜗牛一起去旅行,九十九只蜗牛乘坐舒适的巴士,只有一只蜗牛不紧不慢地向前爬。或许你可以问,到底谁会发现最美的风景,是乘坐巴士的九十九只蜗牛,还是那一只不紧不慢地向前爬的蜗牛?但我感觉,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九十九只蜗牛都去乘坐巴士的时候,剩下的你这一只蜗牛可不可以坚持不紧不慢地向前爬?

  这是一段我和老公以及儿子相伴走过的珍贵旅程,在朋友的督促之下玉成其书,感谢姐莉萍,感谢友聪灵、林君,感谢叶开老师和韩浩月老师写序并推荐,感谢所有在我成书过程中不断点赞的朋友们!

  如果你在看这本书,谢谢你!

  §§第一章 重新认识一座城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