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石家院中看盛衰

  一个家族的私宅,演变到后来,成了一处公众的风景,而且,其间杂聚了当时最前卫的设计,最上好的材料,最雅致的雕饰,而且,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结构无损,原样不变,这样的大宅门,全国的城市盘点下来也不多见,这里,就是杨柳青的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的兴建,是清末大家豪富真金白银的展示。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石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家境殷实,这处宅子1875年开工,两年后主要建筑完工,之后几度增扩、拆改,直到1923年石家迁走,前后近50年才建成一座占地6000多平米、院落15进、房屋278间的巨型宅邸。

  大门连着一条宽而长的甬路,俨然大院的中轴线,间隔矗立着五座样式各异的门楼。从南向北门楼次递升高,寓意“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一眼便知是想托举着主人“连升三级”。

  甬路两边各有五进院落。东院为内宅,私密性很强,内账房、候客室、书房、鸳鸯厅、内眷住房等要害之处环院而立,现在已辟为杨柳青年画、泥塑、木雕、砖雕及天津民俗的专题展示馆。西院是接待贵宾的大客厅、暖厅、大戏楼和祠堂,现今的样子已基本恢复原有陈设。与内宅相比,由于这里是家族的门面,用材更考究,做工更精细。大客厅院内有高近5米的大天棚,遮风避雨,当年从镇外就能看到。大戏楼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饮宴,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其中花灵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细刻,极为华贵。西院的西边还有三进院落,是私塾先生教书的专用房。

  清雍正年间,石氏先人从山东来到天津操船营运。乾隆五十年(1785),从石衷一开始落户杨柳青,其子石万程颇善经营,家资日丰。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时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单传而人丁兴旺,家大业大。道光三年(1827),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父亲遗嘱,分家另过,各立堂名。因老大石宝福早夭,老二石宝善立长门福善堂;老三石宝庆立二门正廉堂;老四石宝苓立三门天锡堂;老五石宝珩立四门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锡堂的后世子弟中,虽也有勤勉上进、刻意经营者,但大多是纨绔子弟,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门家道先后中落。而尊美堂一支,石宝珩长子石元俊在咸丰十一年(1861)科考中举,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为名未曾到任,反致力于家业经营,使得买卖兴隆,资产巨增。光绪十年(1884),石元仕继石元俊之后主持尊美堂。他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扩大政治势力。石元仕力交权贵,子女多与天津官绅、豪门结姻,其妻即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族侄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石元仕带头出资在家乡办“支应局”,使地方免除许多祸乱,得到清政府赏识,先后被李鸿章和慈禧接见,并赏四品卿衔,一时名重津门,当选为天津议会、董事会委员,从而确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资本家与一身的社会地位。

  清初,石家就拥有大片土地以及银庄、当铺、布庄、酱菜园等实业,号称杨柳青首富,并以其万亩良田的家业被称作“石万千”。“尊美堂”有“津西第一家”和“华北第一宅”美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宅。当年石家祖先考察了形形色色的宅第,融合了王宫官邸与大户民宅的建筑形式,绘制出蓝图。同时从北京高薪请来几十位建筑名匠,动用了囤积50年之久的上等砖瓦和木材,耗银几十万两。院中的长廊回廊达八百余米。它的垂花迎门是宫廷传统结构中的绝笔,显示其豪华高贵。门楼精雕细刻,门柱石鼓上的“八骏图”和“丹凤朝阳”由两位石匠干了一年,耗银500两。

  今天的杨柳青镇,街衢洒净,河水清清,屋舍青灰,扁舟自横,一脉明清之气。得得作响的仿古马车,在车把式的吆喝下,穿行在古镇的里巷间,戴着访客一一拜望深锁的宅院,窖藏的民风,每一片瓦当,每一角屋脊,都能让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准醉倒。

  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过远赴东北伪满洲国前在津寓居的地方叫做“静园”,是一处闹中取静的院落。

  静园原名“乾园”,由陆宗舆于1921年建造,为东西方混合型的庭院式住宅。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逃避天津,初居"张园",后移居"乾园"并更名静园(今天津和平区鞍山道70号),溥仪在这里度过了两个颇不平静的年头。

  尽管落成不过百年,但是屡经剥蚀,静园早已没了往昔的面目。当年末代皇帝彳亍其间的花红柳绿荡然无存,所以天津有关部门决定全面修复这个曾经影响过中国脉搏的院子。

  静园修复后,将通过图片展、复原陈列等形式反映溥仪在津活动,并揭示日军侵华历史。其中,最吊人胃口的便是“中国末代皇帝在天津”展览馆,此展拟分四部:溥仪的政治生活、溥仪的日常生活、溥仪与婉容、溥仪与文绣。

  设计图中的静园一派大气的贵族之风,雕梁画栋,绿荫遮日。修复后的静园前院迎面为主楼。四面由高达6.5米的日式围墙和门楼环绕。进门便可望到三环套月式三道院落——前院、后院和西侧跨院。

  静园主楼为西班牙式二层砖木结构别墅,中央亭子间突出。正立面为非对称式;西半部有通天木柱的外走廊;东半部为封闭式。静园前院是花园,配有荷花池、小亭阁等设施。靠东北面为传达室、厨房、汽车库和网球场,后院内一段小游廊和前院隔开并建有砖木结构的小二楼。主楼西南侧建有一座长17米、宽1.5米的游廊,划分出西跨院,院内建有龙形喷泉和日式花房以及假山石等,这些还原历史细节的亮点将把观众重新带回到烽烟四起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像所有的大城市一样,天津建筑的第一高度也是广播电视塔。而天津,因为名字里有个得天独厚的“天”字,所以,这座塔又被叫做“天塔”,并且以其一语双关的含义入选津门十景,定名“天塔旋云”。

  “天塔”坐落在河西区体院北,1991年10月建成,塔区占地面积20公顷,塔高415.2米,在世界钢筋混凝土电视塔中列加拿大多伦多塔、俄罗斯莫斯科塔、中国上海“东方之珠”塔后,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二高塔。

  天塔矗立在天塔湖中心,塔重4余万吨,是国内仅有的建在湖中的高塔。碑文中写道“水中兀起,唯天下独有:挺拔俊秀,尽九州风流。环廊在瀑跌三层碧水,碟楼旋宫逐九天星辰。”亭阁式的塔座,抛物线状的圆体塔身,飞碟型的塔楼,圆方形的桅杆,巍峨壮观。在塔的248~278米处,设有直径46.2米的瞭望厅和旋转餐厅,每45~60分钟旋转一周,游者自可临窗端坐,品茗四望,方圆十几里秀美风光尽收眼底。塔区内繁花嫣红,草木浓绿,环廊叠水,流光漫舞,已是天津的一道标志性景观。

  天塔之美,尤在傍晚。其时,夕阳西下,湖面轻颤,低垂的暮霭笼罩着四周的滚滚车流,喧嚣即将归于安静,只有这支神来之笔一柱擎天,用刚刚亮起的灯当作探寻天外的眼睛,在闪闪烁烁间进行着光与影的对话。

  乾隆帝的一句“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让这个天津城的后花园名声大振,县城里,巍然独立的便是那座千年不倒的独乐寺。

  以帝王登临次数计,全国名山中无出盘山之右者。不算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圣宗耶律隆绪、金世宗完颜雍、金章宗完颜璟以及清代的康熙、嘉庆、道光等,光是乾隆,一生便驻跸三十二次,并留下了1700多首盘山诗,吸引他的,除了盘山秀美的风光,包括独乐寺在内的众多寺庙庵观也是诱因之一。

  独乐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木结构建筑,位于蓟县城西门内,相传建于唐代,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他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命寺名为“独乐寺”。寺内现存的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统和二年(984)重建。寺庙占地16500平方米,前殿供奉释加牟尼卧像,后殿供奉佛祖、药师佛等木质雕像。四合院东侧建有乾隆去东陵谒祖中途休息的行宫。寺院之内还建有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历代书法大家书法作品的壁碑二十八通。

  山门是独乐寺的大门,高约10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穿堂为门道。东西两梢间各塑一尊高大的“护卫神”像,居高临下,面目可畏。门上悬挂匾额,上书“独乐寺”楷书大字,据说是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严嵩手笔。山门整个建筑由台基、殿身、殿顶三部分组成。台基用三合土夯实后外砌条石、方砖。台基柱础上立木柱,木柱上垒叠许多木块,尤其引人注目。

  山门殿顶称作“四阿”大顶,就是五条脊、四面坡形,坡面和缓微曲,檐角如翼如飞,造形美丽壮观。脊上瓦饰别具一格,正脊两端的“鸱尾”,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

  过山门,穿庭院,一座雄伟的楼阁建筑平地崛起,巍然挺立,这便是主体建筑观音阁。阁高23米,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从外表看是上下两层,其实里面还夹一暗层,实为3层。高台之上,粗大的木柱分内外两周配置,外檐18根,内檐10根。采用“侧脚”和“升起”手法,也就是四根角柱并非垂直竖立,柱头略向里倾,柱脚略向外出,而且角柱又比中柱稍高,这样可以防止楼阁外倾。阁内建造不同井口,暗层留长方形空井,四周出小平台可绕阁一周。上层作六角形空井,使空间明快、疏朗。这种两层空井做法发挥了木结构建筑空间运用自如的优点,是观音阁设计的独到之处。

  观音阁为“九脊歇山顶”,外檐下做回廊栏杆,可登临远眺。上层悬挂鎏金匾额,书“观音之阁”四个大字,传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阁中间耸立着一尊巨大的观世音菩萨泥塑像,因塑像头顶上还有10个小头像,也称“十一面观音。”塑像穿过暗层直达阁顶的“斗八藻井”。像体通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之一。观世音塑像微带笑容,衣带飘洒,自然生动。观音塑像两侧为“胁侍菩萨”,面部丰满,姿态优美,造型匀称,线条流畅,与唐代侍女画一脉之风。环顾观音阁下层四壁,五彩缤纷的壁画为明代重描的“十六罗汉”和“二明王”像,像高3米有余,形象逼真,姿态各异。

  明朝僧政司即僧衙门就设在寺内。清朝乾隆、咸丰皇帝御题观音阁下层“普门香界”、“具足圆成”鎏金匾额。明清时“渔阳八景”之一的“独乐晨灯”是描写独乐寺香火的最好写照。

  据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记载:“1924年,陕军来蓟驻于独乐寺,是寺内驻军之始”。“民国十八年春驻孙殿英部军队,破坏最甚。”

  自辽统和二年(984)重修独乐寺后,千余年中,只有乾隆十八年(1753)对独乐寺进行了大修,增建了观音阁上下两层,檐角上加了8根方柱支顶,阁前配殿原有的门面、山花改成了清式,在寺东侧建成了独乐寺行宫,寺前建成栅栏、照壁,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独乐寺的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观音阁内部观音菩萨塑像支架是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谐音取名。天津勘察设计院物探队勘察后确定,大佛不是一棵大树雕成,内部有密实的骨架,由木骨架、木板、竹钉、泥和绘画层组成,至此,千年大佛用料终于有了结论。

  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金箱斗底槽”殿堂柱网。外观上、下两层,中间设外平座,通高23米,大木结构可分为柱枋三层,梁架一层。阁内下层四壁,布满壁画,高3.15米,长45.35米,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间绘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补绘。绘画以铁线描为主,人物造型准确,主像与背景采用以密托疏、以繁托简手法渲染出一个超凡的世界,是中国壁画艺术难得的珍宝。

  一千年来,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发生8级以上强震,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幸存,观音阁独不圮。1976年唐山地震,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走闪,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

  §§有锐气的天津(看实业)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