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荷兰人,自卫队

  尼德兰这地方,是所谓“低地之国”。在地中海区域罗马帝国旧邦,自认为是欧洲正宗的意大利人看来,尼德兰是蛮族之地,布满了日耳曼人。整个中世纪,尼德兰人被称为下日耳曼。比利时和荷兰这紧邻的欧洲西北角,讲的语言属于德语中的方言,所以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拉丁人,把尼德兰人和德国人归为一类。但凡看见皮肤更白皙、肌肉更柔软、眼睛淡蓝、头发淡黄的,南欧人便管他们叫尼德兰人或日耳曼人,或干脆一点:北方人。

  南欧人很爱挑剔北方人。他们觉得尼德兰的孩子头发淡金发白,简直是未老先衰;他们觉得尼德兰人皮肤苍白,像坏掉的乳酪;他们身材确实高大,但粗糙、笨重,没风度,不像传统意大利人,有雕像般的精致。尼德兰人—或者荷兰人—满面肉疙瘩,颧骨与牙床骨突出,线条粗野,肉体虚肿。古罗马大学者塔西陀认为古代尼德兰那地方,人人酗酒,不醉无欢,真是没教养。16世纪时,法国人认定荷兰人只懂口腹之欲,而且毫无表情,笨拙迟钝—这些当然是标签化的傲慢与偏见,但直到16世纪时,尼德兰地区分为若干个省,总被地中海沿岸居民当作化外蛮荒之地。罗马帝国结束后,他们先是被法国人统治,15世纪被神圣罗马帝国拿走,16世纪又被西班牙控制了。

  然后,他们的好时候来了。

  众所周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东罗马之都君士坦丁堡,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顺便让基督徒在地中海东岸无处下脚。大航海时代开启,航海家们纷纷向西奔行。葡萄牙人想法子绕过非洲到了印度,西班牙人派哥伦布到了美洲。航海事业发达之后,尼德兰忽然开始重要了:他们在欧洲西北角;他们是完美的航海国家;他们被西班牙控制,但又北邻英国。16世纪,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欧洲南部各国还是秉信天主教,但尼德兰这地方,离罗马天高皇帝远,逐渐被加尔文教派控制。终于在1579年,荷兰、泽兰、乌得勒支、海尔德兰、奥弗赖塞尔、格罗宁根、弗里斯兰这所谓“北方七省”,组成了“乌得勒支联盟”,除了阿姆斯特丹之外,全部地区都皈依了新教。天主教国家西班牙朝廷自然不答应,而英国却对荷兰积极相应。长话短说,1581年,尼德兰联盟宣布成立共和国,北方七省就此成了荷兰,和南方分裂了。

  之后是些其他细节:1584年7月10日,荷兰共和国第一任执政奥伦治亲王“沉默者”威廉遇刺身亡,联省总督由莱斯特伯爵接管,荷兰跟西班牙决裂,改投英国怀抱。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打败后,荷兰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西班牙人,乃至整个天主教势力,那曾经紧扼着荷兰的手,终于被掰开了。

  忽然之间,在17世纪来临时,荷兰变成了一个自由的、新派的、开放的、以航海业为主的、商业气息十足的独立国家。

  虽然南欧人从来嘲笑尼德兰地方人粗俗功利,但荷兰独立后,却实在的制造了些现代文明的根源:他们已经没有国王,开始设代议制度,体制是共和国,有民主权利,地方的社团非常活跃。当然,尼德兰人人勤于工作,令南欧的贵族觉得他们市侩气,但没法子,尼德兰人不得不如此:尼德兰这地方,是片低湿的平原,由河水冲积而成。因为坡度偏缓,河水流得慢,整个荷兰随地一挖都能见水。平原常低于河面,每一处都得造堤。河面上经常水气缭绕,月光下常见到幽蓝的河雾。对南欧而言,荷兰就是片沼泽,法国诗人开玩笑说荷兰是山猴子的国家:你可以在树上攀援过整个沼泽,脚不用沾地。荷兰的海岸线,雨雾密布,一天见到四小时阳光便是好天气。

  有什么办法呢?跟海水抢地吧。弗里斯兰省一个省,有三排水底柱子,长达八十八公里,几乎所有土地,地基都是人工建造。荷兰人没法子坐享其成,他们随时得清除淤沙,打猎捕鱼,筑起堤坝,制造风车,抽干河水,利用平原和黏土,开运河,造船舶,用黏土制造砖瓦(他们很缺石头),把谷物送进磨坊。他们要生存,要防寒,防潮湿,要积累食物,要酿造啤酒当饮料(他们很缺水)。荷兰人从13世纪开始填海造陆,跟自然顽强斗争。实际上,荷兰人自己承认:全国生产的粮食,还养不活维修堤坝的人。“上帝创造世界,荷兰人创造荷兰”,所以呢,他们只好夜以继日地拼命。到航海世纪到来时,他们终于可以享点福了。

  被南欧人认为迟钝、笨拙、抠门、古板的荷兰人,在航海商业时代如鱼得水。他们努力工作,勤俭节约。他们垄断了香料市场,只吃自己抓到的鱼,自己种的蔬菜,制造了纺织品就销往法国,从英国买回粗糙的布料自己穿。他们在法国找城市建立精炼糖厂,大胆地跟葡萄牙人争夺东南亚的香料属地。终于,荷兰变成了这么个国家:布满了技工、商人、银行家、工业家。他们签订契约,托管财产,沉静到几乎冷淡。环境的艰难,让他们无法沉湎于思考,而忘记实际的利益。他们不是文化人,但在16世纪末,几乎人人识字:不为舞文弄墨,只为看文书、账单和签合同。他们事事依赖行会,连卖鱼都有行会——销售熏鱼?有行会。面包商想要油炸鱼的专卖权?去渔业行会聊,签合同吧!卖面包带油炸鱼和啤酒?可以啊,但也要跟渔业行会那里存个档。裁缝有行会,牙医有行会,用来腌鲱鱼的箍桶匠也得隔段时间过行会评审这一关。他们过着沉静又规律的日子。这个国度没有国王、教皇和英雄,而是一批精于计算、勤劳工作的市民。他们有人可以一口气连做二十五年的地球仪,有人可以一口气制作三十年镶嵌画—这种专注,在当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他们也需要军人。1610年,荷兰麾下士兵不足二万,而且只管边境作战。远在荷兰未独立前,各个城市便有所谓自卫队:本乡本土,自愿组队,保护一方百姓。在16世纪末,他们是英雄,但到1642年前后,他们更多是城市的装饰。年轻男人,凡有自尊心,都觉得有加入自卫队的义务。业余练武,平时挎枪执剑,女孩子为之心醉神迷,自己也觉得高过那些卖鱼的、卖花的、厨子、泥水匠们一头。很多年后,大仲马所写的《三剑客》描述了1628年前后法国御前侍卫火枪手们的风流勾当,1642年荷兰人对自卫队的想法相去不远:自卫队员们?打扮华丽,作风不羁,平日不必冒太大危险,尽可以喝酒撒欢,但因为五彩斑斓的行头,就能让全城人们刮目相看。他们实际不用上战场,更多是摆摆仪仗。

  只恨那时世上还没有照相机,所以要描述自卫队的威仪,只能托赖画家。名画家弗朗斯·哈尔斯在1616年画成了《圣乔治市民自卫队之宴》,那画里,十二位自卫队员围坐餐桌旁,搔首弄姿回望,十二人看去份额均等,又不失风貌。这画随即成了全尼德兰的肖像画范本:每个自卫队都巴不得来这么一幅,以纪念自己的英伟形象。没有这像,他们不过是些打扮花哨、挎着武器、永远上不了阵的市民;而有了这像,忽然间,他们都成了英雄。

  1642年,阿姆斯特丹市民自卫队的班宁·科克上尉,打算请人来幅团队肖像。他们先是想找29岁的范德·海尔斯特来画,或者27岁的弗林克也行。后来,他听说,弗林克有个老师,他又想起,自己曾看过这位老师给别人画的像:安斯洛牧师和妻子隔桌对坐,似乎在谈话……这效果很美丽,因为班宁·科克上尉也不满足于大家排排坐,留一个呆板的面容。他想活在一幅大画里,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他统领全军的模样,看到他仿佛在呼吸,仿佛在聊天……

  这位老师叫什么来着?好像叫伦勃朗,好像住在约丹布利街;听说,他还在给现任的奥兰治亲王、荷兰执政腓特烈·亨利提供画作呢。既然如此,他应该很靠谱才是啊……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