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散文的欣赏技巧

  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其文学性大为增强,它的文学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被誉为文学的“轻骑兵”。它崇尚“自然之节奏”,那意态如“散步”、“闲谈”,如“行云流水”,呈现出情致之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它崇尚理趣之幽美,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生活的切实体验和感悟,诉诸形式多样、表达丰富、意蕰深刻的文字,给人深沉的思考和启迪。那么怎样阅读和欣赏散文呢?

  一、抓住文脉,理清思路

  散文取材丰富多样,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表达灵活自由。所谓“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体现出散文“散”的特色但文脉贯通,文意分明应当是领悟散文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散文的文脉——线索,是我们探寻散文美的源头和一把钥匙。阅读散文首先要紧紧把握住它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一样,只要牢牢地牵住了丝线,即便风筝飞得再高,也逃脱不掉我的掌心。一般来讲,一篇散文中心线索脉络只有一条,有的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件或事物为线索,等等。其形态或隐或现,或抽象或具体,其标记位置也可能有诸多变化,有的题目就标明,有的暗含于字里行间,但只要认真阅读,定能将其挖掘出来,线索分明了,散文的构思立意也就一目了然。如老舍的散文《养花》,从爱好养花,写到养花辛苦,交织着悲欢,然而全文离不开“养花乐趣”四个字,以此去芜存精,删繁就简,锤炼语言,结构全篇,线索分明。再如唐代散文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开头两句由山水兴起,蜿蜒引出所描写的对象,入题后又很快荡漾开去:从陋室的环境清幽,来往客人的儒雅,室中主人志趣的高洁,宣示出:“陋室不陋”;再以诸葛庐、子云亭陪衬,孔子之言点穴:“何陋之有?”把陋室的美好芳香写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陋室何以不陋:因为主人德高行好。因而本文的中心线索应为“惟吾德馨”。如果简单地理解为:本文的线索是“陋室”,那不免有失恰当。

  有的散文出于表达的需要有两条线索:一实一虚,或一明一暗。明线和暗线一在构思上起作用,一在结构上起作用,并行发展,互相依存,不可偏废。如秦牧的《土地》,土地是明线,对祖国大好河山所涌起的强烈感情是暗线;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融于字里行间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是暗线。

  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在阅读和欣赏散文时,务求牵住线索理清文脉,把握中心,因为它的确是欣赏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

  二、领略意境,感受醇美

  意境美是构成一篇优秀散文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所以品味散文的意境是欣赏散文不可或缺的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景象高度融合所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饱含着作者丰富感情的艺术画面,它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其特点是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物我归一。

  要体味意境之美,需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体味象外传神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曾有“境生于象外”之说,此中“象”指的是作品中具体的形象,“境”指的是产生于具体意象之外的意境形象,意境不在作品意象本身,而在意象 之外。严阵的《峨嵋清音》是一篇意境幽美的散文,作者有机会登临峨嵋,但未能直薄金顶,引以为憾。可是后来夜宿清音阁,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转愁为喜:虽未“看到峨嵋”,却“听到了峨嵋”。

  “那是在清音阁佛寺住过的那夜里。当万籁俱寂云雾四合的午夜,一种不可挡的声音突然把我从梦中惊醒。它沸腾辽阔,犹如万马自天而过,又像一场遥远的暴风雨正在拍击着震撼着这隆起的山地,和这山地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片叶子!这就是清音阁下日夜奔流不息的黑白二水的声音。找从它们彻夜不息的声音里,深切地感觉到它那可贵的力。那种冲击力,弹跳力和爆发力,以及它不错过一分一秒永远奔腾向前的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和它那臵弃一切于不顾的追求精神”。

  作者不写“看峨嵋”,却写出心裁写“听峨嵋”,把现实中无感情的死峨嵋,变成了有感觉的活峨嵋,可谓得“峨嵋之神”,读者以“黑白”二水运动,富有冲击爆发力的描写中,可以作个人的或社会的“创造”,“开拓”,“追求精神”的种种联想,这就是虚幻之类,这就是“神”。作者如果不从“清音”方面提炼题旨,没有鲜活的“象”,断然没有沁人的“神”。

  我们读者应透以种种“象”,去领悟潜在的“神”。

  第二,揣摩化理为象

  体味意境需要着意于虚境,如象外传神,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不可由此而夸大虚境的作用。“境生于象”,没有象哪来境?如果脱离“象”,一味追求“虚”或“神”,那样的幻境虚无缥缈,不着边际。所以领悟美感,还要借助意象的刻画,理解作者寄寓意象的认识、思考和情感。著名散文家宗璞《紫藤萝瀑布》意境幽美:

  ‚从来未见过开提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花,就像迸溅的水花。

  、、、、、、、、、、、、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着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花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作者对藤萝的“瀑布”的描写是细致的,给人的感受是具体的:那紫色“亲幅上”“泛着银花”,“迸溅水花”,那紫色花舱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这瀑布不断地“流向人的心底”,像生命之河永无止境。要是没有这出色的实境描写,我们就无法欣赏那有花灿烂的流动瀑布的美,而紫藤萝瀑布之所以美,又因为它是情理化的“意象”,使我们从中得到一种领悟,一种深层享受。(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作者的写作用意:以物写人,即拟人化手法,笔法委婉含蓄动人。)意境中的实境就是一座“桥”,它把阅读者从有形之境引向无形之境。从实境引渡到虚境,从浅层美渡向深层美。所以每个欣赏者,都要精心领会这座情理化的艺术之“桥”。

  第三、得融之以情

  一篇散文能否构成意境,关键在于能否以情统一画面,融化意象。作为欣赏者一方面要洞悉作者的情感表现,成为欣赏作品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自己要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当其撞击发生共鸣时,才能真正达成对作品意境的欣赏。

  不妨看一看刘白羽的《天池》一文,境界很美,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心境熔化物境,以心境统摄整个文境。全文着力表现一种“静”境。

  “的确,天池是非常之美的。但奇怪的是这里并不是没有游人欢乐的喧哗,也不是没有呼啸的树声和啁啾和鸟鸣,但这一切似乎都给这山和湖吸收了,却使你静得连一点声音也听不见,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天池之美,那就是----静。‛

  其实,偌大天池,群山环绕,碧波荡漾,雪水潺潺,木林飒飒,不可能静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但在宁静之中,却似乎回旋着一支无声的乐曲。我不知在哪儿,也许在天空,也许在湖面,也许在林中,也许在我的心灵深处,‘此时载声胜有声。’不过这乐曲不是莫扎特,不是舒曼,而是贝多芬,只有贝多芬的深沉和雄浑,才和天池的风度相称。‛

  之所以作者以为没有声音,应该说是被“我”的心湖吸收了,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的“静”,之所以产生雄壮深沉的天籁,更反衬出“静”得出奇的形态。我们读者不禁为这种“静”的氛围所感染,所陶醉,那种“我”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自然山水融入“我”心中的幽美意境呼之欲出。

  两情相融是美感产生的必备条件。

  三、领悟意趣,升华主旨

  从散文的功用来看,散文呈现给读者的启迪、教益是为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以开化是每个散文阅读欣赏者共同的精神诉求。禅悟意趣则是实现这种诉求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概括起来,领悟意趣,洞察散文融铸和哲理,需要解剖以下创作方法:

  1、点化法

  即作者在叙述一段故事,描绘一片风景及一个物体的同时,用议论的手法将故事、风物作纵深开掘,妙笔点化出它的历史,人生的要义,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领悟。如日本一个散文家观察院子里的树木,发觉每到冬天,枯枝上挂着一片黄叶,不久黄叶落地,就在原来枝丫上生出一叶嫩芽,它慢慢在体内积攒着力量,默默等待着春天。春天终于来了,万物复苏,嫩叶浮绿泛金,渐渐织成浓荫。而冬天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到了冬季,绿叶又复枯谢飘零在地,所在枝丫上又冒出了一叶嫩芽。作者以一片树叶的荣枯轮回现象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世上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同样,一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最后的点化,可谓画龙点睛,揭示人生的要义,是主旨的升华和深化。的确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形式上,点化方法有的边叙边议,边渲染边点化,有的层层渲染铺叙,篇终点化。前者,如秦牧的《花市》,在叙事写景的同时,作者屡以慧心点拨,即景抒情,抽绎哲理;后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尽渲染之能事,最后卒章点志,揭示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全文主旨。

  鉴于此,我们在阅读欣赏散文时,应当注意分析这种方法的应用,领悟主旨。

  2、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在描摹事物时,不直接揭示其蕴含的内在深意,而是让人去玩味、思索,使文章表现的张力更大,可读性更强。特别是短小的散文,采取侧面的暗示的写法,往往要比采取正面的平铺直叙,其艺术效果更佳。这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从而更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散文描写的境界和意趣。如老舍的《小麻雀》,就带有很深刻的暗示性。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渗透在对小麻雀的描写里。“它被人毁坏了,可是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因为那小猫出世也才有四个来月,还没有捉住过大老鼠,大概还不曾学会杀生,只是把小鸟衔来玩玩罢了。”“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字里行间冲满作者对于被毁坏、被凌辱的弱小者的同情,并寄寓着对弱小者能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同时还蕴含着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但应注意的是,读这类暗示的写法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根据作品的实际,认真地、仔细地思索体味,切忌牵强附会地去“发掘”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味”,以免造成误读。为此作家的风格,作品的背景、语言特色等要有深思熟虑地考究,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正的感悟,领受真正原启迪!

  四、联想想象,并驾齐驱

  散文有美文之誉,散文之美有赖于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通往美的散文的桥梁,散文的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1、欣赏散文,追寻联想的缘起和目的,丰富审美内涵

  所谓联想,就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由眼前荷塘里的荷花,想到了“采莲的事情”,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如“采莲南塘秋”等,由眼前荷塘“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而“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为故乡一带多水。再如朱自清《绿》的联想更有特色,“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的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通过联想作者把眼前之景,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眼前的“绿”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象力,去与作者一起领略祖国山水无比美丽可爱风光。浮篇的联想,把读者带入了幽美的境界,读者在欣赏中,激情为之点燃,精神为之激奋,欢愉为之勃发。沉浸在联想所构铸的艺术氛围里,如若没有联想的参与,内涵丰富、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不知要逊色多少,甚至荡然无存。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在欣赏散文时,我们要努力探究联想的缘起和目的,以获更好的美的享受。

  还要注意联想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层,要透过表层揭示其内在的深意。如巴金的《灯》,由眼前的“灯”联想到有过的“经验”。从现在想到过去,从在黑夜的风雪中行路,想到了在黑夜徘徊的“心”因“灯光”而“找到归路”,这就赋予了“灯光”的象征的意义。作者为什么又写到了灯塔。哈里希岛上的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以用友人在灯光中获救的往事呢?如果说前边写“灯”,“我”还只是“受惠者”,点灯人可能并不意识自己的作用,那么后边则主要写“灯”的“施动者”—为了亲人、爱人、别的人,不是有人在主动的点着“灯”吗?这样,“在人间,灯火是不会灭的”,这句话的内涵,就大为丰富、充实;作品的思想力量,就得到了充分的而不是就事论事的发挥。

  可见深层次的联想,对挖掘作品的深刻的主题,增强作品的力量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欣赏散文不可轻视联想的作用。

  2、欣赏散文,努力调遣想象力,丰满审美形象

  在欣赏散文时,除了探寻作者联想的缘起和目的之外,还要注重调遣我们的想象力。文字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一道桥梁。作者着手于创作,必然对人生或生活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作为读者看到这些文字并不是他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如果仅仅停留于字面解释,是断然达不到阅读目的的,更不消说欣赏。驱遣想象便成为推究作者创作本意的重要途径。唐代杰出诗人王维曾有名句传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单就字面解释,恐怕索然无味。但我们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在北方旷远荒凉的大沙漠,没有一丝风,听不到朔风怒吼的声息,只望见一缕的烟径直冲向高天,圆圆的火红的太阳落在长河的背后。好一幅大漠风光图!景物不多,虽有些单薄,但配合浑然天成,加上我们丰富的想象,意境顿生,给留下了丰满的审美形象,叫人难以忘怀,彰显出长久的艺术魅力。

  想象,对于散文作品的欣赏,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欣赏散文,努力调遣我们的想象力,可以丰满审美形象,更大地获得审美愉悦。

  此外,欣赏散文,还应该分析和把握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如象征、比喻、比拟、衬托等,以及结构美、语言美、音乐美等艺术特色,这对体味散文的艺术意境,感悟作品的意趣和哲理大有裨益。

  总之,阅读和欣赏散文,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它涉及诸多因素,不过因文而异,各有侧重。从整体来说,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主观感悟的结晶,这种主观感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酿成的酒。在饮这杯“酒”时,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感受情致美,得到启迪、思考。

  所以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和优美,而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读散文应该留心:作者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的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类效应,体察作者见微知著和匠心独运。我们留心这一切,归根结蒂还是为了更深细地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社会、历史的特殊感悟。

  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