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品正才厚的傅以渐

  永丰籍的第四位状元傅以渐,不仅是清朝建国后开科大考的第一位状元,而且担任过顺治、康熙皇帝的老师,官至大学士(宰相),品正才厚,倍受后人推崇。

  傅以渐(1609—1665),字于磐,号星岩。出生于山东聊城,祖籍江西省永丰县。清顺治三年(1646),朝廷举行第一次开科大考,37岁的傅以渐便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得状元。

  傅以渐自幼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3岁能诵书,5岁熟记经史不遗一字,10岁能撰写文章,才学出众,闻名十里八乡。据传在一个深秋季节的中午,傅以渐一手提着绫扇,一手提着书卷,肩披皮袄,前往城北花园树下攻读诗文。经过运河边一家茶棚附近时,正遇棚下一伙从江南去京城赶考的书生在此处歇脚饮酒作乐,见傅以渐这位少年打扮有些古怪,觉得诧异:“为何秋季着冬装?”疑惑间,其中一人戏谑地说了一句:“穿冬衣,扇夏扇,糊涂春秋。”

  傅以渐听了感觉有些刺耳,便走至棚前也高声嚷道:“坐南船,喝北酒,不识东西。”

  棚下一人趁酒兴站起来答腔道:“我们江南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出才子的地方,山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路没有三里的直路,河没有三里的直河,又怎能辨别东西南北?我们习惯于前后左右,又有何妨?”

  年幼的傅以渐也随口答道:“我们江北,地处平原,湖光山色胜似江南,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东昌府堪称‘凤凰城’,东昌府三件宝,铁塔、古楼、玉皇皋,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读书之人废寝忘食,专心致志,不管皇历上是初一、十五,还是春夏秋冬,又有什么不好?”说完,双方觉得各有其理,哈哈大笑起来。

  傅以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动乱的明末清初。其家境极为贫困,作文苦于无纸,每起草于墙壁间;夜以香头照读,苦志力学,20年犹如一日,攻读不懈,终成大器。

  清顺治三年(1646),开科大考,傅以渐以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首夺大魁。朝廷在太和殿为其举行了盛大典礼,顺治帝赏赐荣宴,官授翰林院修撰,给六品朝冠,带金质花,拨发60两银子营造状元牌坊,又特地打开午门之正中大门,让他和榜眼、探花踏着中路出紫禁城。此非凡之礼仪,连亲王宰相亦不能享用。

  傅以渐仕途顺利,顺治四年(1647),任会试考官。顺治五年,充任《明史》修撰官。顺治九年正月,任《太宗文皇帝实录》纂修官。顺治十年正月,擢升秘书院侍讲学士,七月,任教习庶吉士。顺治十一年(1654)八月,授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他上书安民大计,深受顺治帝赞许,加封太子太保。不久,任国史院大学士,兼文华殿试读卷官,并主编《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圣训》和《通鉴全书》。又承旨撰《内则演义》、复核《赋役全集》。

  傅以渐品正才厚,处事精细,谨慎认真,深得皇帝信赖,“凡机务大政均与其磋商”。顺治八年(1651),傅以渐任国史院侍讲期间,发现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狱非常严重,即奏请皇上,力挽狂澜,平息了这场灾难,解救了大批文人。傅以渐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著称于世,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傅以渐中状元时顺治帝才8 岁,作为顺治钦赐“状元桂冠”的他,实际上成了顺治的授业老师。清初,南部边陲仍在打仗,因国库财源枯竭,地方富绅只要出钱就能买到官位,从而造成了吏治腐败;还有的官吏为升迁只讨好上司,不考虑百姓利益,常常引起纠纷甚至民变。对此,傅以渐建议,每三年考核官吏一次,后成为律条,保护了民众的利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傅以渐在监察御史面前申请辞职。不久得到顺治帝的圣旨:卿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重臣,淳诚朴实,勤劳谨慎,怎能引退呢?应该抒展您的宏图谋略,辅佐皇上,教化人民,治理好国家。是年冬,因皇太后违和群臣,惶惧内阁,奏疏颇多,不两月,奏章积八百余。傅以渐三日之内,独自批阅处理完毕,顺治帝甚喜。

  据清《东华录》记载,顺治十四年(1657),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了多次科场舞弊案,多名考官被处死,负责处理这些案件的部分刑部官员也因渎职、失职、行政不作为而受到处分。顺治十五年(1658),傅以渐受命主持会试大考。其间,备受压力的傅以渐惟恐辜负了举子们的心血,殚精竭虑,日夜不息操劳考务。过度的紧张劳累,使他病至吐血。傅以渐上疏乞归。皇帝降旨说:“知卿偶恙,著力疾料理闱事。”傅以渐带病主考完会试,选拔贡生400 余名。皇帝也为之感动,说傅以渐“恪勤职业,股肱竭力”。九月,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是年十月,因病带职归里。顺治十七年(1660),傅以渐再次申请辞职,顺治帝派臣看望病情,并让他注重养病,一旦康复,既来京供职。翌年,康熙即位,复疏乞罢,在籍调理。傅以渐身居相位,清廉节俭,体恤民情,对不顾百姓死活的行为深为痛恶。他常对皇帝谈起明末土地兼并、宦官专权的危害。认为社稷民为基,民以食为天,食不饱民动,民动则社稷之基摇,因此天子一定要体察民情,注重农业。傅以渐于顺治十五年(1658)任会试总裁,他治学严谨,精于考究。勤奋入解,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法律、兵农、漕运、马政、无不讨论,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儒生学士尊之为“星岩先生”。顺治十四年(1657)二月,傅以渐和庶子曹本荣奉旨修书《易经》,同年十二月,遵旨完成了《易经通注》的编纂任务。生平著述及在朝奏议颇多,居家养病期间,于康熙二年(1663)还主持编纂了《聊城县志》。

  傅以渐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也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史料记载他“位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浣,无异寒素”。他在朝中虽官居显耀,却以简朴无华著称,甚得顺治皇帝器重。别的官员骑马坐轿上朝,他却只骑一头毛驴。有人耻笑他:“自古只骏马进朝门,现在毛驴也想上金殿。”他一笑置之,不予理睬。顺治皇帝恩准他可骑驴进出午门。有时他的学生、年幼的康熙为其赶驴。一日此景被顺治皇帝看见,大笑不止。不几日傅以渐接到皇帝亲赐一卷画轴,御笔为他绘制了一幅《状元骑驴图》,上题一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夕晖。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这原是宋代苏轼的一首《题云龙山放鹤亭》诗,顺治将原诗中“状元归去马如飞”改为“驴如飞”,赠给了傅以渐。后人也借题发挥,曾有演绎诗一首:“阁老骑驴来玉殿,康熙引缰走在前。若非太保展雄才,清鼎岂能安如山。”后来康熙南巡途经聊城,曾到傅以渐故居凭吊,并为之题写了“相府”、“状元及第”的金字匾额,以及楹联“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等,并留下了刻有“忠朴清慎”、“文行端良”的圣旨碑。

  顺治八年,湖北巡抚王守履举劾李自成大顺政权宰相牛金星之子牛铨,因率部投降阿济格有功,后被任命为黄州知府。任上,他不改匪气,聚众豪赌,诬良为娼,并先后征收“非额载金书钱粮”、明末的陋规银,贪污本府属九州县的长夫银、皂隶空额的工食银等多项共计千余两。顺治帝得奏后交多尔衮代批,“牛铨被革职”。傅以渐闻此批后,上书朝廷直言:王守履参牛铨之批不妥,“聚众豪赌,诬良为娼”过于笼统,应有详奏;贪污银两二千余两,不准确,应有每款数额,再加合计应该细察。顺治帝颌首称赞,下旨四川湖广总督罗乡锦会同地方评审,结果牛铨被定罪,处以绞刑。

  傅以渐对百姓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对百姓中的正义言行,必倍加赞许。他生活寒素,仍竭力周济贫苦,惟恐关怀不及,对乡里百姓从未疾言厉色,深得百姓拥戴。现在山东聊城还保存着一条六尺宽的仁义胡同。

  相传傅以渐的父亲因儿子中了状元,在朝廷做了大官,四邻八乡的人只要一看到他,都会翘起大拇指,把他称赞一番。当地县老爷是他的座上客,常向他请教。久而久之,傅老太爷听惯了人家的恭维话,不由趾高气扬起来,与人说话的噪门大了,待人接物也就势利起来。不久因三尺房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傅老太爷便给在京城当官的儿子傅以渐写信。信的大意是,邻居为造房,无故占用我家三尺屋基。为此,与邻居几乎大动干戈。要儿子写信到县衙,打赢这场官司。信写好以后,派得力家丁星夜赶送。半月后,傅以渐接到家书,他拆开一看,不禁坦然一笑,立即挥笔写了回信,并附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傅老太爷看了回信,又细细体味了儿子附上的那首诗,感到儿子说得对。第二天,他主动找上门去,表示愿让出三尺屋基。邻居见傅家主动相让,也让出了三尺屋基,结果两家各让三尺。邻家房子造好了,这六尺地方就成了一条小巷,后人便称之为“仁义胡同”。傅以渐一封家书,化干戈为玉帛,被后人传为美谈。

  傅以渐一生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兼工诗文,著述甚丰,可谓“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的知名学者和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傅以渐曾纂修《明史》、《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主编清太祖、太宗两朝《圣训》、《通鉴全书》等。据清国史院大学士杜立德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说:傅以渐天文、律、历、兵、农、漕、马诸大政多有编撰,至于经史诸子,素所优者。又刻《太史名篇》及《中规篇》行世。康熙四年(1665)四月十九日午时,傅以渐病逝于故乡聊城,享年57岁,葬于城南傅家祖茔。家族墓地原规模宏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夷为平地,仅存部分石刻,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生执教的刘绎

  刘绎是江西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也是永丰的最后一位(第五位)状元,又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状元,享年81岁。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状元,始终不失读书人的本色,不为官、权、利所诱惑,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中国培育出大量的有用之才。

  刘绎(1798—1879),字詹岩(瞻岩),号岳云居士,永丰县恩江镇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37岁的刘绎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曾入值南书房(皇帝文学侍从之臣),任山东提督学政。

  在清朝260多年的统治中,江西中状元的仅有三人,刘绎就是其中之一。

  刘绎父亲刘振,年少丧父,家里非常贫寒,32岁才与双江村(今佐龙乡聂家村)聂氏结婚。婚后十余年只生两个女儿,45岁(1798)时才生下刘绎。

  刘绎自幼好学。少年时代,他的文章就闻名乡里,以后屡次应试,都名列前茅。道光五年(1825)应试,得选拔贡。次年参加“朝考”,名列一等。1831年参加乡试,中举人。1835年参加殿试,中状元。据传,刘绎赴考前,父叮嘱他:“倘得外用,毋轻就。”刘绎遵从父命,请求改就教职,得授江西省宜黄县教谕。父赞许说:“此官不失读书人本色。”

  刘绎中状元后,先是任翰林院修撰,后奉命入值南书房,担任宣宗皇帝的文学侍从。一年后,奉旨往山东担任提督学政。两年任满后,被召回京城,仍入值南书房任皇帝的文学侍从。一次,道光皇帝问及刘绎的家事,得知他父母俱在,特许他将双亲接来京城,并给予优待。刘绎父母来京后,因年老体弱,加之水土不服,经常生病。为此,刘绎向皇帝请求,陪同父母回归故里。经皇上批准,1841年刘绎与父母一道回到了故乡,此后再也未回京城。他在京城及山东两地做官,仅十年时间。

  回到故乡后,刘绎将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兴办教育、培育人才。当时吉安的白鹭洲书院和青原会馆,都是江西著名的书院,刘绎在两书院担任主讲前后达30年。其间,皇帝曾两次召他回京任职,他均未去。三十年间,他培养了一大批门生,可谓是桃李遍天下。

  刘绎在教育思想方面,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言与行相一致。强调身体力行,注重社会调查与考察,反对偏激和虚空。

  写文章和作诗,刘绎要求情真,言之有物。认为写文章要做到“不事摹仿,不求工巧,自然流露”,才能“往往见其真焉”。“作诗不必规规唐宋,惟其真而已。”文与诗,均强调一个“真”字。

  论及政治,刘绎认为,为官者应对百姓“不烦不扰”,不能在国家赋税之外增加百姓的负担,要让百姓休养生息。治理国家,认为“为国必先治元气,其要在乎得人才,固民心。上无言利之臣,则贤才进;下无贪暗之吏,则闾阎安。元气之复,必由于此”。

  刘绎虽手持教鞭,但仍不忘国家大事。他积极主张严禁鸦片,认为鸦片祸国殃民,“官吸之则废事,兵吸之则废守,富者败家,贫者丧身”。他还提出禁烟的具体方法,主张对官吏、军队、民众分别制订严格的禁烟条令,并严格执行,这样“行之数年,必可挽回”。

  鸦片战争发生后,刘绎上书户部尚书祈嵩藻,反对赔偿烟价与战费,认为“以肉投犬,以饭饲丐,愈引愈前,愈禁愈多,未有了时”。刘绎对英舰入侵长江,义愤填膺,积极主张抗击英军,不可赔偿和割让土地。提出“沿江固守,不必与战”的战略,以消耗其粮食、弹药,用重兵在海口处堵截,“悉力防堵,断其归路”,使之成为“釜底游魂”,加以聚歼。

  刘绎擅长书法,颇有造诣。他宗法欧阳询,又巧妙地融入赵书的行云流水,笔下丝毫看不到欧阳询的那种森严味儿,字里行间流动着飘逸的气韵,有一种浓浓的文人气息,与东坡古风中主人公幽居匡庐山中、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欧书难写,将欧书写活更难,以欧体写雅性,刘绎不愧为状元也!

  刘绎提倡学生要认真学习和弘扬书法艺术,留下许多有趣的传说和珍贵的手迹墨宝。在供职翰林院时,宣宗曾命他书写条屏一幅,悬于内廷,也曾应曾国藩之请书写对联,最有名的当然是白鹭洲书院大门楹联:“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

  关于这副大门楹联的由来,在吉安还流传着一段佳话。鹭洲书院坐落在吉安市区、赣江白鹭洲上,为宋淳祐元年(1241)江西提举兼吉州知州江万里始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建于府治南关外仁寿山,改名“白鹭”。万历二十年(1592)迁回白鹭洲并复用旧名。现为吉安白鹭洲中学。

  白鹭洲书院曾多次遭水冲兵毁,但屡废屡兴。到清代中期,书院又变得破败不堪。在各界的呼吁下,吉安府修缮了院舍,准备重新聘任德高望重的名士为山长,重振昔日辉煌。书院历届山长都是名儒大师。这次谁能担此重任呢?知府令下属举荐。不几日,他便收到了举荐名单。其中有当朝大臣的亲属,有府中同僚的老师,有任闲职的大夫,有前科进士,有在吉安的宿老等等,刘绎也名列其中。

  知府召部属商议,经反复比较,多数人认为刘绎较合适。因为他是清朝江西仅有的三个状元之一,学问渊博,又存仁孝之心。可负责教育的李训导说,刘绎这人较为孤傲,又喜欢多管闲事,听说他屡次上书禁烟。这本是朝廷的事,要他操什么心?此人的言行肯定不合皇上心意,要不,堂堂状元怎么会早早退出官场,隐居乡村呢?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选山长又不是选朝廷命官,能办好书院、教好学生就行。知府见意见不一,便说,那就比一比看谁有才学,选贤任用。可是又不好公开说比才学选山长,怕落选者面子上过不去。训导说,那好办,请知府邀他们几位中秋节来聚一聚,请他们题字作联,封住落款姓名,评定后,公认为优者,委任为山长。大家表示同意。

  中秋节的前一天,刘绎等人应邀来到白鹭洲书院的云章阁,刘绎是最年轻的一位。知府说,白鹭洲书院几经劫难,今又修缮一新。值此中秋佳节之际,特邀各界名士小聚。请各位不吝赐教,畅谈对复兴书院的高见。

  来客们一边饮茶,一边侃侃而谈。过了一个多时辰,知府又说,各位都是吉安的名儒大家,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现有一事相求,就是能否请各位书写原有的长联一副,再为书院重新撰联一副。这几位饱学之士都兴致勃勃地书联拟联。知府叫人收拾好各人所留墨宝,悄悄嘱咐用纸条封住落款。

  第二天,知府召集部属展开对联一一评品,书法和题联各分上、中、下三个等次评定,要求各评一名上等。这几位不愧为文坛名流,人中俊杰,他们的书法、题联妙不胜言,各有千秋。但上等只取一名,大多数人认为其中的一副笔力遒劲,银勾铁画,内容是先人拟定的:“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揭开封纸一看,是永丰刘绎书写的。接着,大家又对新拟的对联加以品评,经反复赏析,认为这一联最佳:“陵谷经几迁,此地依然为砥柱;江河同万古,斯文有幸见回澜。”此联气势不凡,寓意深刻,激情飞扬,充满期待。拆开封条一看,又是永丰刘绎。在场的人无不钦佩这位状元的才情。知府说,聘刘绎为山长,当之无愧!

  由此,刘绎结束了隐居生活,出任白鹭洲书院山长,为培养庐陵人才而呕心沥血。他书写的长联刻在书院大门前的石柱上,至今仍存,而隔江钟鼓楼的匾额“青原台”也是他的手迹。刘绎留下了许多墨宝,上溪朝议公堂联“修道养寿与物皆春,美意延年为善最乐”,沙溪万寿寺联“白云在山庄严法界烟霞焕,红尘隔世清静禅心水月明”,金牛洞书院联“万古苍涯老,一峰翰墨香”皆为刘绎手书。

  刘绎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相传刘绎中了状元之后很受皇上器重,有一次蒙皇帝召见,上朝时不免多看了皇帝及皇后几眼,这事被一奸臣当场看到,于是想趁机陷害刘绎。因为刘绎为人忠厚耿直,不善于巴结逢迎上司,中状元之后没有去拜访,因而得罪了这权奸。于是该奸臣向皇帝奏了一本,说新科状元刘绎上朝时竟违犯宫禁,举眼看娘娘,犯有欺君之罪,请圣上下旨严办。皇帝看了奏折,将信将疑,准备查实后再说。

  此事传至刘绎耳中,令他惊恐异常,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危急时刻,朝中有一老太监仗义相助。原来这位太监为人正直,看不惯朝中奸臣飞扬跋扈、陷害忠良。今见新科状元遭此飞来之祸,感到义愤填膺,因此有心要帮刘绎躲过这一劫难。那太监在刘绎的密室中将那奸臣在皇帝面前诬陷他的情况如实地告知了刘绎,然后对刘绎说:“如今我有一计可助你逃过此劫难。”但见那太监从怀中拿出一张纸来,对刘绎说:“此为金銮殿上的古诗和楹联,你一定要将它背得滚瓜烂熟,并做到倒背如流。明天上朝时,倘若皇上问您为何上朝时举眼看娘娘,你可答说不敢看娘娘,而是看到金銮殿上的古诗和楹联实在是写得好,一时竟忘了宫禁,于是就多看了几眼,请皇上明鉴,并恕臣之大逆不道之罪孽。到时皇上定要考问你,以证明你所说的是否属实。你就马上背给皇上听,这样皇上一定会赦免你的过失,说不定还会奖赏你呢!”

  刘绎听了太监的话,心中十分感激,倒头便拜道:“今日若非公公仗义相救,卑职是死定了。公公真乃卑职之再生父母,您的大恩大德,卑职只有来生变犬马相报了。”

  送走太监之后,刘绎将那诗词和楹联读得滚瓜烂熟。第二天,皇帝果然召见了刘绎,刘绎按照那老太监所教一一禀明皇帝,皇帝真的叫刘绎当场背诵这些诗词和楹联。刘绎遵旨当场倒背如流,而且一字不错。皇帝听了叹息说:“爱卿真不愧为我朝新科状元,人才难得。”于是下旨嘉奖刘绎,并授予他翰林院修撰之职,不久又让他在南书房行走(皇帝文学侍从)。这样,刘绎不仅逃过了权奸的陷害,反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此事在京城一时传为美谈。

  刘绎思维敏捷,才思过人。吉安有座望仙山,山上有座古庙,庙里供着一尊泥菩萨。清朝咸丰末年,刘绎请假在家奉养老人,被朝廷任命为江西督办团练大臣,驻扎在吉安。有一次,刘绎偶游望仙山,看到了古庙与泥菩萨,忽然灵机一动,操笔在庙里墙上写了一句上联:“独岭孤山,一神像单枪匹马。”望仙山附近的读书人闻风赶至,争着想续下联。无奈他们搜索枯肠,都对不好。这事传到一个老渔翁耳里,他心中暗笑,第二天就到望仙山写出了下联:“隔河两岸,二渔翁对钓双竿。”此事传开,人们都说老渔翁才华出众,怕是隐居者。其实,这对联并不定要有很高的才华,主要是老渔翁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刘绎对编修地方志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清政府下令修地方志。巡抚刘坤一修《江西通志》,委刘绎任总纂,《永丰县志》、《吉安府志》也相继编修,刘绎均被委为总纂。三志于同治、光绪之交先后修成,而刘绎已届垂暮之年。他有幸“重游泮水”,在《八十自序》中说:“平生进未尝有一日诡遇,退未尝有一日暇逸。”当是刘绎一生的自我评定。

  1879年刘绎在故里逝世,享年81岁。葬于县城西坊傅家坝自然村东南侧,距县城1华里,与陈夫人合葬。墓地四周有小塘七口,号称七星伴月形,墓前四柱三碑,中为基碑,两侧为清园史所撰传,以代墓表,距墓数丈,主有仁石方柱望碑,高约二丈,石柱侧建有简陋墓庐,旧时曾雇人守墓,1958年墓毁,仅存神道碑一块。

  刘绎主要著作有《存吾春斋文抄》十二卷,《存吾春斋诗抄》十三卷等,又笺经评史及语录未编次的不下数十万言。

  瑶田镇湖西村的一峰塔(周忠华摄)

  §§第三章 灿若星辰诸英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