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兴盛

  清代,最高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乾隆时,降正一真人的二品官阶到五品,禁止其差遣法员传度;限制天师职权,只准许他统驭本山道众。但是清朝统治者仍然继续利用民间道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补充。所以兰州地区在佛教呈现兴盛局面的同时,民间道教仍然流行,而且涌现出很多宗教高人,其中最著名的为兴隆山道士刘一明。

  刘一明(1733—1821年),清代著名内丹家。号悟元子,又号素朴子、披褐子、南台子,祖籍山西曲沃,早岁出家学道,遂成为清代著名道士,是甘肃唯一列入《宗教辞典》和《辞海》中的道教人物。据《中国道教(第一卷)》介绍,刘一明是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其所著《会心内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药不效。次年赴甘肃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喜遇真人赐方,沉疴尽除。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西游陇上,至兰州榆中兴隆山,遇道士龛谷老人,加之爱兴隆山山水之佳,遂皈依而结庐定居,学道修行,著书立说。此后,为求参证,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今山西临汾县南旧平阳县,为古之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复游汉上,又遇仙留丈人,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始被解释云云。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的龙门派道士。

  刘一明幼习儒学,“志图功名”,博览群书,尤好技艺,医卜星相、地理书画,皆在留心。定居兴隆山后,见兴隆山庙宇建筑经明末战乱,已残废败落,于是遍历兰州、临洮,广为募化,在金县(今榆中)把总林启明支持下,筹集资财,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组织人力修建,历经十余载苦心经营,建成殿、阁、楼、亭62座。又将募化资金购置田地出租,以供寺观修缮之费,并设置义冢地。从此隐居寺中,潜心研究易学、医学和道家经典,著书立说,刻版印刷。其著述均在自己创办的栖云山刻坊刻印。修道期间,经常到金天观等处挂单讲学,阐扬道理,对兰州道教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一明精通内丹、《易》学,兼通医理,撰著有《周易阐真》《悟真阐幽》《修真辨难》《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阴符经》注等,以发挥内丹之道。后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又撰有医书《沙胀眼科》行世。其内丹学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针序》以中正之道为“贯通三教之理”,谓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他撰《周易阐真》《孔易阐真》,以易学论金丹,以金丹释儒门易学,故其内丹理论中,颇多融合儒释、特别是理学思想的言论。

  刘一明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循序渐进。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的注疏有独到之处,对火候的分别尤称细微,但其说较伍柳一派为隐晦。(引自《中国道教(第一卷)》)在刘一明等宗教大师的推动下,兰州宗教文化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宗教建筑十分兴盛。兰州现存寺庙道观大多是在清朝时期所建或者重修。如康熙时重建嘉福寺、重修隍庙、普照寺等,新建白云观、白衣庵等。据粗略统计,清末,今兰州市境内建有各类宗教建筑238处,90%以上建于明清时期。

  兰州府城隍庙位于今兰州市张掖路中,始建于金承安元年,即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元、明、清历代重修,现为“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古建筑群现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现占地1105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473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典型的中轴线对称型,座北朝南,原一进五院,大门与戏楼之间为第一进,两侧为回廊、花圃,戏楼北望享殿之间为第二进,东、西两侧为看楼、钟鼓楼,享殿后面为正殿,享殿与正殿间构成第三进院落,三进院落两侧为兰州府属六县之城隍木主,并建长廊绘纪信将军荥阳捐躯救刘邦与“地狱、烧、舂、磨”等壁画。正殿后为城隍寝宫,正殿与寝宫间为第四进院落,寝宫与后门构成第五进院落,五进院落两侧为眼光、痘疹祠以及假山、凉亭等。历史上的兰州府城隍庙建筑群是一组气势恢弘、布局严谨的古建筑,原为忠烈侯坊,后为兰州府城隍庙,祀西汉名将纪信为城隍。

  白云观,位于旧城廓外西北隅,雷坛河与黄河汇合之东侧,今滨河中路。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市道教协会驻所,亦为兰州市道教最大道场。据陈墉《白云观碑记》载:“嘉庆以来,吕洞宾屡次凌波徐行于白马浪上,以至万目共瞻。”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陕甘总督瑚松额应世人请求,“卜城西北隅,大河之浒,辟地树宫”,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完工,名曰“白云观”,又名“吕祖庙”,并列为地方祀典,以祀奉八洞神仙纯阳真君吕洞宾。昔日白云观建筑群规模恢宏,布局严谨。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坐南朝北,与黄河北岸昔日金城关遥相对应。中轴线上由北至南建山门、戏楼、望河楼、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周建回廊。此外还建有云水堂、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聚仙亭、群仙楼、来仙轩、四照亭、迎仙桥等,形成东、西道院。现存山门、戏楼、钟鼓楼、前、中、后三大殿及部分厢房、道舍。

  白衣庵,俗名“稍门寺”,位于旧城通远门外,现兰州市畅家巷。为兰州市佛教协会尼僧住锡使用并保护。现为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光绪年间重修。现残存大殿、配殿各一座,厢房四间及部分零散平房,占地600余平方米。大殿内设佛龛,内壁供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像,面目慈悲,木雕龛檐,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字体斗方,刚劲有力。另有楹联一幅,内容为“夜月千江天地晓,秋花一树镜台空”。

  伊斯兰教在中国旧称大食法、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7世纪中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清代是兰州伊斯兰教的兴盛时期,西关、桥门等处的清真寺大多建于清代。

  据马通在其《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一文中介绍:清真寺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文化艺术标志,也是学习伊斯兰教经学的学校。中国清真寺的建筑形式以宫殿式为主,有些也吸收了阿拉伯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别以拱顶和尖塔最为显著。清真寺基本上由大殿、经堂和水房三部分组成,大清真寺多建有八角或六角形的飞檐式“邦克楼”,高数层;小寺多为二层拱顶式“邦克楼”。礼拜大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较大的寺多为宫殿形式,飞檐凌空,雄伟古朴,清净庄严。殿内无任何陈设,正西墙为窑殿,或有一方0.5米深、2米高的“米哈拉布”凹壁,标志着礼拜的朝向,领拜伊玛目站在此处率众礼拜。西北角有一木制小阁楼,称“呼图白”楼,有小木梯,放有一木拐杖。殿内均为木质地板,并置有拜毡或地毯。经堂,就是学习伊斯兰教经典的经文(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学校。水房是净身之地,每个清真寺都有。

  西关清真寺位于临夏路中段解放门广场东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雍正年间扩建为“海乙寺”。为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美观。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外院大照壁、沐浴室,内院拜克楼、礼拜大殿,北院学房、宿舍等。

  寺大门坐北朝南,朱红门,上垒叠数百块大小木坊,四檐飞翘,中脊高起,门顶雕莲花、葡萄等。进大门,西侧为砖照壁,上雕九龙,斗拱屋檐,上布蓝色琉璃瓦,壁座及屋檐雕花纹;花姑、须弥座以及斗拱屋檐上都置砖雕,以之与佛教、道教宫殿建筑多使用黄绿色琉璃瓦与雕刻人物相区别。砖砌大照壁为伊斯兰建筑之精品,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最大的照壁之一。东侧为三座砖门,与照壁对映。二门更为雄壮,多姿,墙上以阿拉伯文组成圆形、三角形、其他几何线纹及各种石榴、佛手、桃杏之类的集织砖刻。拜克楼与礼拜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建筑。拜可楼高4层,仿宫廷建筑的“金水河”手法,建有水池与桥,“小桥流水”,颇有园林风味。下层平面方形,兼作大门之用,上层六檐,用6根大柱贯通上下,有4根为垂柱(吊柱),上层不用柱,用厚木坊叠起,中开壶门,枋上安三跳的特殊斗拱,四壁周围栏杆,每层楼上下贯通,形若天井。最上层正前悬挂寸楷书“省心楼”大匾。过省心楼小桥,即为礼拜大殿,单檐,斗拱重昂。显要处悬挂历代名人所题匾额。四间门面皆装雕棂方窗,刻各种图案,殿顶布绿色琉璃瓦,屋脊竖铜制宝瓶3个,置陶塑二龙戏珠,珠为红色,金光耀眼,传为稀世珍宝,日本人曾试图以百万两白银购买,遭当时回教教育促进会会长马麟拒绝,后不翼而飞,下落不明。大殿与拜克楼和二门之间以穿廊相连。大殿北侧跨院,内有小院3个,为阿訇、满拉住所,兼做学习阿文、授课之用。临街建铺面25间,内有水井三眼,俗称“三眼井”。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拆毁。

  兰州桥门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为兰州鲜门拉义布刘伯阳主持修建。桥门寺连卷棚、大殿和后窑殿于一起,全部采用重檐歇山式和带斗拱屋顶,气魄宏大,国内少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难得的珍贵建筑。卷棚高大华丽,在国内古建筑中罕见。卷棚内大量使用垂莲柱(亦称垂柱),柱头饰以各种花样,富有民间艺术特色。大殿进深5间14檩,为了使内部宽敞,使用“减柱移柱”手法,只用4根金柱承担上部重量,且金柱向左右推移。礼拜殿之后窑殿外部使用周围廊的做法,给人以“余意不尽”之感,同时也显示清真寺礼拜殿内无佛教、道教的建筑内容。大殿隔门、阿訇院楼房栏杆、大殿卷棚及后窑殿内栏杆等,均为我国小木作中难得之精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兰州城区山字石修建的基督教堂,占地980平方米,教堂高3层,建筑面积642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墙体内部为土坯,内加木柱支撑,外部为青砖照面,木屋架,木桁梁。教堂大门为挑檐式屋面,檐下有砖雕砌筑,半圆大门顶镶砖雕,两开光亮大门。

  明清时期兰州的各类宗教建筑,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地方官员和当地士人捐资、主持、设计建造的。如五泉山的宗教建筑大多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陇上名人募捐所建。尤以刘尔炘为甚,他不仅募集资金,还亲自规划,且将儒家文化引入,使五泉山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近代园林,保存兰州的宗教思想文化做出了贡献。

  士人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有力地推动了宗教文化的发展。宋代以后,儒道释为格局的文化思想形成,对兰州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期,兰州士人为了有助地方教化,充分利用宗教场所和宗教建筑这一载体,在阐扬宗教文化的同时,大力宣扬儒家思想。一方面,在募捐资金建设宗教建筑的同时,建造供奉儒家理念上的典范人物的庙宇,如孔子、关公、岳飞、纪信、阿桂、左宗棠、肃王妃等,对文庙和武庙的建筑特别普遍,几乎到了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的状况,而且在很多寺庙里也都塑有关公塑像,以宣扬其忠、信、仁、勇的儒家标准;建岳飞祠以宣扬其忠君爱国的儒家观念;城隍庙以纪信为城隍,以表彰其荥阳舍身救主的忠烈;为肃王妃立庙,以嘉其节烈,这些都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借宗教形式予以宣扬。另一方面,通过在宗教场所和宗教建筑上绘画、题诗、悬挂楹联等方式,在阐扬宗教教义的同时,宣扬儒家思想。如刘尔炘在五泉山望来堂题联:“从图书内察古今治乱兴衰,救世经纶全在道;为天地间衍圣哲精神命脉,后贤责任重如山。”在五泉山太昊宫秦子祠题联:“衍圣门十六字薪传,泗水被春风,同起秦州尊鼎足;辟陇右二千年文化,兰泉流教泽,聿新庙貌壮金城。”(秦子,孔子弟子,名祖,字子南,今天水市人。)唐琏在关帝庙的题联“熙朝帝,汉室王,忠扶万年社稷;大学诚,中庸慎,志存一部春秋。”刘一明在桥门清真寺的题联:“古兰载正道,护国佑民思波远;圣谕劝佳行,正己化人德泽长。”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可看出兰州士人文化对宗教文化的渗透。当然,宗教文化对士人文化、民间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对兰州地区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对民俗的影响,对地方戏曲的影响,甚至医药、体育、民间文学等,都深受宗教的影响。

  §§第四章 抗日烽火熔铸士子灵魂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