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引进先进技术,开创近代文明

  清代士人和明代士人一样,积极参与兰州地区的各项经济活动,投身地区经济开发,由左宗棠创办的兰州织呢局、兰州制造局,由升允、彭英甲等修建的兰州黄河铁桥(今中山桥)等,极大地促进了兰州区域经济发展。

  兰州制造局和兰州织呢局是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兴办的,两局的创设,促进了兰州经济,开阔了兰州士人的眼界。

  左宗棠,字季高,清代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是抗英派,洋务运动中是爱国派,“塞防”与“海防”之争中是“塞防派”,他在上给皇帝的奏章中说:“西则塞防,东则海防,两者并重。”(《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6)在晚清历次反侵略斗争中,他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为洋务派中的爱国派,左宗棠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向西方学习,求富、求强,反对盲目排外的思想,主张引进西方技艺,在西北发展近代工业,可称为开创西北近代工业的鼻祖。

  兰州制造局(兰州通用机器厂的前身)原位于畅家巷,光绪三十二年迁至武都路贡元巷南口西侧,1916年迁至甘肃贡院,1942年迁于土门墩。左宗棠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到兰州后,策划收复被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占领的新疆,为筹集枪炮弹药,将随军修理军械的西安机器局移建于畅家巷,改名兰州制造局;命上海候补道胡雪岩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400万两白银,购置了机器设备;从福建调来精通工业技术的部属赖长为总管,着手筹建了兰州制造局。同年建成,是为甘肃近代工业的开始。该局主要生产武器弹药,其军火制造技术已达到当时世界水准,生产的火器在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扫平阿古柏政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正义战争中发挥了极大威力,开创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37年中,第一次使用本国近代工业生产的武器,战胜外国侵略者的先例。

  兰州织呢局(兰州第二毛纺厂的前身)位于原畅家巷前路后营基址上,即今兰州体育馆西南侧,金昌南路与畅家巷相交处一带,是左宗棠在新疆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后,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创建的,主要是利用西北得天独厚的羊毛资源,生产毛纺织品,为西北最早的机器工业之一。在他看来,利用西北的特产羊毛,开发毛纺织工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业,“今日之学徒,皆异时匠师之选……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左文襄公批札》卷7)兰州制造局、织呢局的创办,使近代工业在一向闭塞落后的兰州地区闪现出一缕光华,打破了兰州封建经济的沉寂局面,使古老的兰州开始迈入了近代工业的殿堂,对兰州乃至整个西北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局”的创办是外地来兰士人对兰州经济开发做出的巨大贡献,兰州人会永远怀念他们。

  清末修建的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是外地士人和本地士人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它与兰州镇远浮桥、段续引进改制的水车一样,都是兰州士人文化的丰碑。它的建成,对兰州、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山桥是万里黄河上建成的第二座永久性近代桥梁,位于白塔山下。清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1908—1909年),投资30.6万余两白银,由清廷批准,陕甘总督升允组织,兰州道彭英甲具体负责,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驻天津经理喀佑斯承包修建。

  上部结构为穿式钢桁架,计5跨,每跨跨径45.9米,全长233.50米,总宽8.3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桁架高5.1米,桥架横梁为钢梁,栏杆由角铁及钢管焊接而成;下部构造:南北两岸桥台为水泥砂浆砌条石,中间四个桥墩为高强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桥墩,沉井基础开挖至岩层。设计荷载为通行马车。

  铁桥所用桁架构件钢材、水泥及其他各种器材、机具设备等,均由德国泰来洋行从德国购置(合同如此规定,实际购自何国,尚不清楚,也有说购自美国的,不管何说,材料购自欧美是无疑的),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11日~7月9日)全部海运至天津,自天津经京奉铁路运至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至河南新乡火车站。新乡取道西安至兰州,均用马车运输。由甘肃洋务局派员办理材料转运事务,天津、新乡、西安派驻材料接运委员,兰州设置收料委员会,主持收料事宜。新乡至西安由直、鲁、豫、陕4省大车伙运,西安至兰州由兰州车户王新年独运。整个材料机具设备分36批,自光绪三十三年八月(1907年9月8日~10月6日)起运,次年五月(1908年5月30日~6月28日)止,历时10个月,途经数省,将总计2000吨钢材零部件、设备、机具等运至兰州,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

  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1908年3月3日~3月31日)开工,美国工程师满宝本为施工技术负责人,德国工程师德罗负责收管材料、统计施工进度等,天津人刘永起为工地现场技术负责人,从天津、上海等地招来技术工人10余人,雇用兰州铁、木、泥工匠60余人及小工百余人,最多时达500余人参加施工。宣统元年六月(1909年7月17日~8月15日)竣工,验收通车。

  铁桥竣工后,升允于宣统元年六月撰文立碑,以记其始末。此碑现立于中山桥北水榭式广场西端。初名兰州黄河铁桥,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名中山桥,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一说改名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

  中山桥(兰州黄河铁桥)是当时黄河上游唯一一座永久性跨黄河桥梁,是继1905年郑州黄河铁桥建成后,在万里黄河上架设的第二座大桥,号称黄河第一桥。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它与济南黄河铁桥(1912年建)、郑州黄河铁桥共同称为黄河三大桥梁。中山桥建成后,对沟通内地与西陲交通,便利商贾行人,增进民族交往,巩固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山桥建成后曾进行过几次较大的维修,1954年,在原平行弦杆上加拱式钢梁,提高荷载至汽——10级;1990年,加宽原1.2米宽人行道至2.1米;2004年,全面加固维修,封闭机动车交通,改为步行观光桥。

  中山桥是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国外技术建造的跨黄河桥梁,是目前黄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近代桥梁,已有97年的历史,成为兰州标志性建筑,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