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士人工匠结合,兴盛建筑文化

  明代的兰州士人群体在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投身兰州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兰州的建筑文化也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发展了兰州地区的建筑文化,从而扩大了兰州士人文化的内容,丰富了兰州士人文化的内涵。

  明代,自1368年至1644年的270多年间,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方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兰州建筑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园林景观建筑取得突出成就。在这一大的政治与经济环境背景下,加上新形成的士人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士人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兰州在建造水车、拓修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吸收内地营造技术,促进建筑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明肃王移节兰州后,建府第、修道路、架桥梁、建花园,兰州建筑兴盛一时。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庄王迁兰后,将县署移建到城西南一百五十步,而把城正北旧县治所在,改建成肃王府。王府原东至会馆巷,西至通渭路,南至张掖路,北至滨河路,方广二里。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为甘肃巡抚署驻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陕甘总督署。民国元年(1913年)改为甘肃督军署。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甘肃省政府。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二十六日兰州解放后为甘肃行政公署驻地。1950年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地。今甘肃省人民政府大门及院内“中山堂”即是肃王府的建筑遗迹。

  王府规模恢弘,周筑府墙千米(北墙为兰州城垣),高数米,东、西、南三面开府门,其中南门为王府正门,府门前方立四根高大旗杆,旗杆下为牌楼,牌楼后为“朝房午门”,门侧蹲守高大石狮两座(石狮今在五泉山公园)。进入午门便是“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进入承运门,为前后排列的“承运殿”及“存心殿”,两殿之后便是东、西王宫,王宫东北面为肃府宫苑,称为“凝熙园”。

  朝房午门清代为陕甘总督署之“南辕门”,今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大门。该门为五架梁双坡悬山顶结构,面阔18米,进深5米,琉璃筒瓦屋面。门额上原挂“宪纲文武”巨匾。

  “承运殿”,即朝王殿,现为省政府院内“中山堂”。是肃王发布政令、举行典礼的殿堂。该殿为七架梁双坡悬山顶套前厅四檩卷棚顶结构,琉璃瓦屋面。

  “凝熙园”是肃王和妃嫔游息之处。据《重修皋兰县志》载:“凝熙园俗名山子石,在城内东北隅,方广里许,明肃藩置。”园中蓄水成湖,锈石堆山,因假山形状多呈“山”字形,故名“山子石”。山上、洞中塑众多绘身佛像,形象生动,端庄可观。园内还建有“凝熙观”、“雷祖殿”、“玉皇阁”、“斗母宫”、“栖云桥”等寺观庙宇,并建各式亭台楼榭,这些建筑或耸立于繁花茂木之中,或点缀于镜湖涌泉之旁,高堂广厦,幽径洞府,造就了古兰州的园林之最。

  凝熙园之北为肃府北围墙,为兰州旧城北城垣的一段,城墙顶上建拂云楼。楼为歇山顶二层木楼阁,“通柱造”结构,各层均明柱廊,楼西原立石碑两通,其中一通刻有肃王草书七律一首,因碑上留有肃王妃颜氏等触碑自尽的血迹,成为日后知名的“碧血碑”,此碑现立于金天观院内。拂云楼原名“源远楼”,登楼可遥望白塔、俯瞰黄河。王府建筑制度严谨,气势恢宏,为西北藩王府之最。

  鲁土司衙门建筑群位于永登县西侧大通河东岸连城镇连城村。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宣德、嘉靖年间增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扩建,由中部衙门、西部妙因寺、东部官园三大部分26个单体建筑组成。

  鲁土司衙门建筑群的单体建筑主要有砖砌照壁、木牌楼、衙门大门、仪门、大堂、燕喜堂、祖先堂、大库房、如意门、朝阳门、前院厢房、中院厢房、后院厢房、神堂院配楼、衙门官园,妙因寺、妙因寺山门、鹰王殿、金刚殿、万岁殿、德尔经堂、塔儿殿、古龙官殿、大经堂、禅僧殿、僧舍等。

  砖砌照壁,位于鲁土司衙门最南端,水磨青砖白灰丝缝砌筑,高6.39米,宽20.1米,厚1.24米。仿木结构房檐,筒瓦铺设双坡硬山照壁顶。木构牌楼为鲁土司衙门标志性建筑,由中间大牌楼和两侧小牌楼组合而成,平面呈一字形布局。仪门两侧各建青瓦悬山顶双扇小门一座,右为“生门”,左为“绝门”;大堂,为衙门的审案堂,平面呈“凸”字形,由五间硬山顶前伸三间卷棚顶的前厅组合而成。燕喜堂,位于大堂之后,为鲁土司接待宾客的殿堂。祖先堂,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朝政府赐予一世土司脱欢之妻马氏“建楼七楹”的原址,用以供奉历代祖先遗像,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建筑制式具有宋、元风格。

  官园位于衙门建筑群东侧,占地约4000平方米。为土司家族游息之处,园内原有的书房、衣库、寝宫、亭台、假山、水榭等多处辅助建筑及景点,衬以古树名木、繁花异草。今官园面积大为缩减,园内也仅剩建筑精良的绿照亭和通高8.9米的八卦亭。此外,还有从鲁土司家冢移来的石俑、石马、石羊等石像数座,安放于绿照亭之后。

  妙因寺位于衙门西侧,为鲁土司家族的家寺。原名大通寺,为甘青一带著名的喇嘛教寺院。寺内有鹰王殿、科拉殿、万岁殿等建筑,建筑精良,气势恢弘,砖雕、彩绘工巧,塑像、壁画精美,与土司衙门一体,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司有文武之分。永登连城鲁姓土司是武职土司,是明、清时期甘、青边境地区较有势力和影响的土司,其管辖区域包括今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红古区、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等地。土司始祖脱欢,蒙古族人,世祖忽必烈之孙,受封师武定王,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明,封甘肃庄浪卫(今永登县西)连城土司。明永乐九年(1412年),敕赐三世土司什伽鲁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土归流,废止土司制度,从而结束了鲁氏土司558年的统治。

  鲁土司衙门建筑群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现存建筑基本按清工部营造法式营建,各单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建筑群布局严谨,宏伟壮观,建筑细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总体设计别具匠心。整个衙门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抬高,各院院门直线贯通,越进越高,越进越深,烘托出衙门的高大、威严;建筑装饰融入藏式风格,形成了浓郁的汉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特色。1962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建于兰州黄河北岸白塔山顶,为佛教寺院,明正统十三年重建,名白塔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扩建,更名慈恩寺。寺院平面呈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局。白塔寺白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面七级,高17米,形制奇特,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楼阁塔身、塔刹组成。5米见方方形砖塔基,上为正八角形复式须弥座。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该塔身及须弥座均具藏传佛塔特征。覆钵塔身顶部又是一层须弥座,下接覆钵塔身,上承楼阁塔身。楼阁塔身七层,每层塔身均为叠涩砖挑檐。四面开小佛龛,龛内塑佛像。塔檐八角均悬铁铃。塔为实心砖砌,通体白垩,下筑花座,上覆绿顶,集藏传佛塔与中原佛塔之特征为一体。塔正北为塔寺正殿准提菩萨殿,面阔三间9米,进深8米,明代大木结构大式做法。中轴线两侧为厢房,三楹出梢悬山顶。厢房南端接钟鼓廊房,存放青铜钟、象皮鼓,加上院内紫荆树,被称为白塔寺镇山三宝。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