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水急浪旋难行船渡过黄河难上难

  今天,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变成了一只周游世界的小船;先进的交通工具把太平洋变成了一条河,人凿海底隧道把大海的波涛变成了走廊。

  2005年10月15日举世注目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在洋人眼里堪与长城媲美的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拉萨河上的特大桥与布达拉宫遥遥相望。

  把镜头拉回到兰州。七里河区马滩的银滩黄河大桥,是万里黄河上搭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独塔双面扇形斜拉桥。如今,黄河兰州段的河面上,彩虹一弯又一弯。千姿百态,车水马龙。

  要讲黄河上建桥的故事,得追溯到很远很远的年代。

  古老的黄河是一条值得骄傲的河流,是中国第二大河。它以龙的姿势从青海的高山狭谷奔腾呼啸一路走来,穿过盐锅峡,在西固的达川与湟水河交汇,又转到八盘峡和庄浪河在河口汇合,然后东流,从容地进入兰州盆地,穿城而过,流过桑园峡,由榆中乌金峡出境,向宁夏奔去。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皋兰山北麓,古称金城,最先筑堡于西固。这里“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自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成为济渡兵骑和商旅的地方。

  自古以来,黄河天险,水急浪旋难于行船,渡河难上难。而流传的一句谚语是“天下黄河不架桥”。古代行军西域或商旅行人西去,都是靠木筏、羊皮筏或船只摆渡过黄河的。

  道路和桥梁是和平的伟大标志,也是战争的伟大标志。从文明时期起,路和桥就把人和理想连结在了一起。讲桥的故事就是讲历史文化本身的故事。

  “黄河害,黄河险,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这是渡河难的写照。自汉代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渡河的工具就是一种用羊皮或牛皮囊吹气鼓胀后用大小木椽制架把皮胎半连在上面,由人划桨驾驶,浮在水上,名叫“皮筏”。最大的筏子是用60只皮囊制成的,能载重二三十吨呢!祖先创造的这种“黄河轻舟”,在历史上曾经承载渡河与长短途水上运输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至21世纪的今天,还可以看到,这古老而奇妙的羊皮筏子,载着好奇的游客,轻巧灵便地飘流在白塔山下的黄河浪尖上,成为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缺陷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水而上。

  但是皮筏毕竟代替不了桥梁。历代征战中,大批军骑渡河及日常商旅和两岸民众的过往渡河,仍是摆在交通史上的一大难题。

  中国有许多伟大而奇妙的发明。在黄河上架设一座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

  据史料,早在公元3世纪初,羌族人就在青海黄河上创建了一种“飞桥”。到了5世纪40年代,也是羌族人,花费三年时间在流经古枹罕(今临夏)的黄河上建起了一座“飞桥”。所谓飞桥,就是桥梁专家说的“伸臂木梁桥”。由于建桥时巧妙地省去了桥墩,飞架于狭谷陡崖间,飞跨长空,故称“飞桥”。枹罕飞桥的桥址,后人普遍认为在今炳灵寺姊妹峰上溯黄河5公里处。水边巨石上刻有“天下第一桥”五个大字。至今河南岸有“桥滩”地名为证。此桥屡建屡毁,公元1099年毁于西夏。

  “山峰滔浪浪淘沙,两岸青山隔水涯;第一名桥留不住,古碑含恨卧芦花。”这是“飞桥”被毁400年后,明代诗人吴调元怀念第一桥写下的一首诗,刻在河边的大石头上。

  无论如何,羌族人首创飞桥是伟大的。就好比史前人在木筏上竖起第一面帆,人们不必再摇橹撑篙拉纤,就能把船驶来驶去。第一面帆是伟大的创举。“飞桥”没有了,但造桥的梦想并没有磨灭。

  北宋从西夏人手里夺回兰州后,在黄河上建立了一座浮桥,但不久又毁。

  明洪武年间,先是官方在今七里河吴家园与十里店大桥之间造过浮桥,因河流湍急,堤坝弗固,不能长久。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一个名叫杨廉的官员在今铁桥处建造了浮桥。杨廉时任兰卫指挥佥事,他实地观察,访问父老,选择城北河水少缓,近又易守的河段移建浮桥,称镇远桥。杨廉亲笔题写桥名悬在桥头门楼之上。

  浮桥是串连28只船搭起来的。船的间距是1丈5尺,上流定石鳖(如锚),船上加板,两边设栏杆。桥南北两岸各树铁柱1根,木柱6根,用1根铁索3根大绳缆住桥身。过桥如履平地,大大便利了交通。

  镇远浮桥,赫赫有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四月,来自撒马尔汗(今乌兹别克中部城市)的沙哈鲁王的使节走过兰州的浮桥,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这样描述的:四月抵哈喇穆棱河崖(黄河边),河之大,与鄂格速思河(阿姆河)相仿佛。有船桥可以渡河。桥以船二十三只连络而成。各船之铁链,粗如人之上腿,链系于两岩之铁柱上,柱粗如人身,深埋地中。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充军伊犁途经兰州,就是从镇远浮桥渡黄河西去的。

  建浮桥的技术不断改进,到清代时,浮桥已能自动开合,适应河水涨落。然而,浮桥有季节性,拆架起来挺麻烦的。每年十一月黄河结冰前拆掉,行人车马从冰上通过,叫冰桥;到第二年春天冰融河开之后又把浮桥架起来。在冰桥初结和始融之时,常因冰裂造成人畜落水之灾。

  架浮桥的施工场面很大,很费工,需数百人分布在岸上、船上、皮筏上联合作业。用大绳系船,从上游缓放,船系四、五个盛石块的大筐,船行到恰好之处,就把筐掷于水中。船稍定,就绳索交加,牵缀而成桥。

  兰州至今还存留着一根600多年前立在黄河岸边的大铁柱。铁柱重约10吨,长5.8米,底部直径0.61米,座长1.2米,宽0.18米。铁柱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上面铸有铭文:

  这铁柱是当时许多铜铁器手工业者的杰作。从永靖县上古城村村民王得树的家谱中得知,铸造镇远桥铁柱的工匠王宣、王训等人,原是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白土坡王家大村人。

  因镇远浮桥的两根铁柱,是明洪武年间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两位大将军建造浮桥时监铸的,故称“将军柱”。杨廉改造浮桥时增加了两根。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一根铁柱被水冲入河中,由当时的总督布彦秦又补铸了一根。后来,黄河铁桥建成,浮桥的四根铁柱被废弃,埋于岸边泥沙中。

  1958年,从河滩积沙中挖出一根大铁柱,这根幸存的铁柱正是邓愈监铸的那一根。今依然竖立在中山桥南端东侧的河岸上。将军柱成为历史的见证,讲述着“边徼之要津,千古之伟观”的往事。这根写满沧桑的将军柱,兴许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支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