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章 古罗马

  母狼哺育的罗马

  据《荷马史诗》记载:公元前1184年,阿伽门农率领的希腊联军运用“木马计”,最终攻下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按当时惯例,胜利者把这座曾经一度繁荣的城市夷为平地,特洛伊人惨遭屠杀。

  罗马人的历史就从这里展开了。传说特洛伊城被攻陷的那天晚上,希腊士兵像恶狼一样在整座城中疯狂砍杀,城内一片惊慌混乱,遍地都是鲜血和尸体。特洛伊将领伊尼阿斯率军奋力抵抗,然而,当他看见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被杀时,立刻意识到这座城市就要毁灭了。于是,伊尼阿斯拉着儿子阿斯卡尼俄斯(Ascanius)的手,背上父亲安喀塞斯(Anchises),悄悄逃离了这座熊熊燃烧的城市。伊尼阿斯的妻子克瑞乌萨(Creusa)原本也一起随行,但不知怎么在混乱中走失了。绝望的伊尼阿斯只好回去寻找妻子,他看见了克瑞乌萨的幻影,她叫他不要再找,于是他马上逃走了。

  他们来到特洛伊附近的伊达山,在那里建了一支船队,准备进行一次航海。他们先来到色雷斯,在那里伊尼阿斯遇上了普里阿摩斯的儿子波吕多洛斯(Polydorus)的阴魂,波吕多洛斯叫他马上离开。于是他们便前往提洛(Delos)向阿波罗神祈祷。阿波罗神告诉伊尼阿斯,他将会找到他先祖诞生的地方。安喀塞斯告诉大家,这个地方一定是克里特岛——那是特洛伊人的祖先透克罗斯(Teucer)的故乡。

  他们来到克里特岛后,神给伊尼阿斯托了一个梦,告诉他那个地方实际上是指意大利,是他另一个先祖达耳达诺斯(Dardanus)的故乡。特洛伊人的船队又得到预言家赫勒诺斯的指点,建议伊尼阿斯前往西西里。在去西西里的路上,他们遇上了一对孪生怪物——库斯拉和卡律布狄斯,这对怪物曾威胁过归家的英雄奥德修斯。然而,当他们到达西西里时,安喀塞斯在这艰险的航行中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之后死了。伊尼阿斯悲痛地将父亲埋葬在厄里克斯(Eryx)附近的德雷帕农角(Drepanum)上,并建了一座纪念他不朽的母亲维纳斯的神庙。

  女神朱诺(Juno)得知伊尼阿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神族,将来的某一天将摧毁位于北非的突尼斯(Tunisia)海岸上的一座城市迦太基,而这座城市是她最喜爱的一座。当伊尼阿斯的船队从西西里出发朝意大利进发时,她命令风神之王埃俄罗斯放出全部风神,伊尼阿斯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船队在飓风中沉入大海。

  幸存者被海浪冲到迦太基,女王狄朵(Dido)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为他们举办了大型的晚宴。宴会后伊尼阿斯向女王述说了他的冒险经历,从木马计到特洛伊的毁灭,以及之后的飘泊生活。维纳斯想帮助伊尼阿斯,于是派丘比特(Cupid)使狄朵爱上他。爱情魔法应验了,狄朵痴迷地倾听伊尼阿斯的叙述,这时她感觉自己的血液沸腾了,爱情之火燃烧着她的心。

  这一切自然逃不过众神之母朱诺的眼睛。她感到时机已到,决定把伊尼阿斯骗离该去落脚的意大利。第二天,狄朵和伊尼阿斯在林间打猎时,朱诺降了一场暴风雨。情急中,女王和伊尼阿斯找到了一个岩洞,借以躲避愈加凶猛的风暴。在洞里,他们终于抑制不住强压在心底的激情,完成了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然而,朱庇特(Jupiter)派来了信使墨丘利(Mercury),提醒伊尼阿斯他的伟大目标,告诉他必须马上离开迦太基。

  伊尼阿斯不知道如何把这个消息告诉狄朵。狄朵一听说他正在准备离开时,气得简直要疯了。她骂伊尼阿斯是叛徒,并发誓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要放一条恶犬追捕他。伊尼阿斯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终于决定踏上去往意大利的征程。

  悲痛欲绝的女王叫来她的妹妹安娜(Anna),她请求妹妹给她弄来一大堆柴,把那些引起她回忆的伊尼阿斯所有的物品都烧掉,包括他留下的那把利剑。与此同时,神的信使墨丘利托梦给伊尼阿斯,叫他在天明以前离开迦太基。黎明时分,狄朵亲眼看见伊尼阿斯的船队缓缓起航,她不停地咒骂,诅咒他们将有一个多灾多难的航程,并希望将来他的子孙会败在迦太基人手下。然后,她从剑鞘中抽出利剑,爬上高高的柴堆,将剑刺向自己的喉咙,一下便扑倒在柴堆上层用英雄的衣衫和被褥铺成的床上。她的身体很快就被烧成灰烬。远远地航行在海上的伊尼阿斯船队,看见了迦太基冒出的浓烟,却丝亳不知道那里发生的可怕的一切。

  特洛伊人又一次来到西西里岛,他们在那儿停下来为伊尼阿斯的父亲安喀塞斯举行了殡葬仪式。在这里朱诺鼓动特洛伊人将他们的船只和暂居之地烧毁,后来在这里建造了塞盖斯塔城(Egesta)。然而女神又不允许这些流浪者留居于此。他们航行至那不勒斯(Naples)附近的库迈城(Cumae),在那里,伊尼阿斯遇上了一个占卜者,占卜者警告伊尼阿斯前面的路途很艰险,而且意大利正在进行一场恶战。伊尼阿斯乞求她允许自己拜访冥府,他想再看一眼生前亲爱的父亲。占卜者告诉他:要去冥府容易,但回来却很艰难。最终她同意护送他前往,但必须找一枝神圣的美洲寄生子属植物的枝条方可安全通行。

  临近黄昏,他们穿过忽明忽暗的通道向冥府走去。他们先来到冥河(Styx)岸,船夫卡隆(Charon)正吃力地把死者的阴魂运到河对岸,于是他们便请求卡隆帮忙。卡隆同意了,尽管他们活人的身体站在船上可能会导致船下沉。

  一登陆,他们首先经过一群儿童阴魂,然后来到自杀的亡魂的身边。再过去,看见一群殉情者的阴魂,狄朵便是其中的一个。伊尼阿斯竭力对她说,他爱她,然而却只能违心地离开她去追逐自己注定的命运,但狄朵默默地走开了。占卜者把伊尼阿斯带至战争英雄的阴魂区,他见到许多朋友并和他们说话,然后他们经过一条火河,那里围困着一群遭受永生惩罚的阴魂。

  他们终于来到那块受到神的保佑的阴魂生活的绿地。那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伊尼阿斯的父亲一看见儿子来了,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看着老泪纵横的父亲,伊尼阿斯张开双臂试图拥抱他,然而他的双臂穿过父亲阴魂的身体什么也没有触摸到。安喀塞斯向儿子解释了死亡、洗罪和再生的秘密,并告诉他将有一群人要诞生。这些人便是伊尼阿斯的子孙,他们终将有一天会给罗马带来无限荣光。父亲还告诉他,他将会和一个名叫拉维尼亚(Lavinia)的意大利公主缔结姻缘。伊尼阿斯吃惊地看着父亲。然后他父亲带着他们俩走到通往阳世的大门口。

  伊尼阿斯回来后召集所有船员,向拉丁姆(latium)地区驶去。拉丁姆国王拉丁努斯(Latinus)最近做了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的女儿拉维尼亚将要嫁给一个陌生男子,而且他们的国家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度。但拉丁努斯已经把女儿许给了当地卢图利部落(Rutulian)的君王图努斯(Turnus)。然而当他接到伊尼阿斯捎来的信时,便想起了梦中的情景,于是就把公主许给了他。朱诺仍然念念不忘要让特洛伊人遭殃,决定去唆使图努斯。与此同时,朱诺在拉丁姆人与特洛伊人之间挑起了一场争端,导致其中两名拉丁姆人被杀。于是当地所有的部落以及拉丁姆人在图努斯的领导下联合起来,驱逐所有的特洛伊闯入者。

  拉丁姆军队开到了台伯(Tiber)河岸,伊尼阿斯看着如此庞大的军队马上慌了,因为特洛伊人的人数实在太少了。然而河神托梦给伊尼阿斯,建议他去拜访不远处的阿卡迪亚(Arcadia)国王埃迈德尔(Evander),并和他们结成联盟。后来,埃迈德尔同意援助伊尼阿斯并且邀请坎特鲁斯坎加入联盟。为了表示诚竟,国王还派自己的儿子帕拉斯与伊尼阿斯同行。

  为了使伊尼阿斯赢得胜利,伊尼阿斯的母亲维纳斯在一声惊雷中从天而降,给她的儿子送来一块华美而又坚固的盾牌。这块盾牌是火神伏尔甘(Vulcan)应妻子维纳斯的请求打造的。她告诉儿子,这块盾牌将使他征战沙场而百战不败。然而朱诺对伊尼阿斯的怒火还没消除,她传达命令,要图努斯乘虚袭击特洛伊人的营地,图努斯立即听命,照计行事。于是战争开始了。

  伊尼阿斯带着阿卡迪亚援军回来了,战斗还在继续进行,然而悲哀的事情发生了,图努斯杀死了埃迈德尔的儿子帕拉斯,并从他尸体上抽下腰带作为战利品。伊尼阿斯没有和拉丁努斯争吵,而后者则对他热情款待,还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她,而且建议,希望他能停止这场血战,让他和图努斯单独决斗。最终图努斯同意决斗,尽管王后阿玛塔(Amata)在一旁极力劝阻。王后很喜欢图努斯,直到如今仍然想让他成为拉维尼亚的丈夫。

  朱诺决定不惜一切彻底毁灭特洛伊人。她警告图努斯的妹妹朱特娜(Juturna),她的哥哥将会在与伊尼阿斯决斗中死去;如果要救他,就必须想法停止这场决斗。于是,朱特娜化装成一个拉丁姆土兵,唤醒卢图利人,带着他们冲进了战场。

  伊尼阿斯正准备召集他的随从回去,忽然他的背部中了一箭。图努斯看见伊尼阿斯中了一箭,顿时欣喜万分,立即跳下战车,杀了许多特洛伊人。战争眼看又迫近了,这时伊尼阿斯的医生绝望地把射在他身上的箭拔出,但堆纳斯立即用魔法把草药敷在了他的伤口上。伊尼阿斯顿时恢复了元气,带领着军队生龙活虎地冲入战场。在远远一角的朱特娜看着他,想起了朱诺的警告。朱特娜迅速把驾驶战车的人推开,抓起缰绳驾驶图努斯的战车在战场上狂奔以躲开伊尼阿斯。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伊尼阿斯在静静地等待着这场决斗。

  站在城墙上观战的阿玛塔,一心希望图努斯能胜利,如果她喜爱的英雄图努斯被杀,那么她也将绝望地结束自己的性命。这时,图努斯意识到是自己的妹妹在捣乱,这尤其使他恐惧。最终,他没能躲过伊尼阿斯,两人最后面对面站在了一起。

  命运会决定一切的,因为诸神也意识到一切都将见分晓了。朱庇特拿出了一杆秤,称他们俩的命运。他召集诸神开了一次会议,包括朱诺在内,他要诸神再也不要干涉这件事了。

  刚开始图努斯的箭射中了伊尼阿斯,但箭很快就折成了两截。他知道,命运要与他作对了。他像在梦中一样试图逃走,然而双腿却不听使唤。他只是徒劳地往战车四周看了看。

  就在图努斯犹疑的关头,伊尼阿斯使尽全身的力气将长矛刺向图努斯。顿时像卷起了一场疾风暴雨,直刺得图努斯的盔甲铛铛响,长矛最后刺在他的大腿上。这位强壮的武士的双膝顿时弯了下来,嘴里发出一声绝望的狂叫,这声音久久地在山谷中回荡。终于,图努斯把手伸向伊尼阿斯,接受了伊尼阿斯赢得了娶拉维尼亚的权力的事实。他说他们之间的仇恨现在应该结束了,并请求伊尼阿斯将他的尸体还给他父亲。伊尼阿斯犹豫片刻,但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于是被图努斯的话感动了。他几乎要放弃结果眼前这位敌人性命的想法。这时他的目光落在年轻的帕拉斯那条腰带的饰钉上,这激起他心头所有的仇恨和怒火,他把长矛愤然地刺向图努斯的胸口。图努斯的四肢霎时瘫软下来,随着一声可怕的哀嚎,他慢慢地走向了另外一个世界。

  从此,伊尼阿斯就和族人们在拉丁姆地区定居下来。后来,伊尼阿斯的儿子在台伯河附近建立了阿尔巴·隆加城。从此,这些特洛伊城的幸存者终于重建了家园,安居乐业。传说他们就是罗马人的祖先。

  最初,伊尼阿斯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市,并根据妻子的名字取名为拉丁尼姆。不久,他有了自己的儿子,名字叫阿斯加尼乌斯。此后,特洛伊人和当地土著居民进一步通婚,两方的法律、宗教等都结合起来。伊尼阿斯决定将自己的人和拉丁努斯的人一起都以拉丁努斯国王之名为名,称为拉丁人。

  此后,特洛伊人和阿布奥瑞金人都遭到了近邻部落路图里人的侵袭。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存空间,双方决定联合作战。在战斗中,拉丁努斯和伊尼阿斯双双阵亡,王位由伊尼阿斯的儿子阿斯加尼乌斯继承。他即位后,决定离开拉丁尼姆,重新建立了阿尔巴·隆加城。

  阿尔巴·隆加的拉丁人几代之后又建立了一些殖民地,都称为古拉丁人。传说拉丁人共建有30个城市,散布在拉丁平原的北半部。他们共尊阿尔巴·隆加为首府,有共同的宗教节日,共尊伊尼阿斯和拉丁努斯为祖先。这就是关于拉丁平原上的拉丁人起源的传说。

  白鹅拯救了罗马

  关于罗马城的起源传说有许多不同的神话,其中被母狼所乳养的罗慕路斯和勒莫斯两兄弟的故事在古代就为人所熟知。伊尼阿斯的后代在拉丁人的首府阿尔巴·隆加传了15代,到努米特和阿穆利乌斯兄弟时,阿穆利乌斯用阴谋手段篡夺了王位,排挤了长兄努米特,杀害了努米特的儿子,并将他的女儿希尔维亚送去做维斯塔贞女祭司,使她不能结婚,以免有后代争夺王位。但希尔维亚却怀孕生了一对双生子,传说是战神马尔斯和她结合所生的儿子。阿穆利乌斯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害怕,下令处死希尔维亚,并命人将这对孪生兄弟丢到台伯河中淹死。说来也巧,台伯河水将盛着婴儿的篮子冲到荒凉的河岸并搁浅在岸边的一棵无花果树旁。婴儿的哭叫声引来了一只母狼,母狼不但没有伤害他们,而且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他们。

  过了一些时候,一位名叫富斯图鲁斯的牧人发现了这对双生子,便将他们带回家中抚养,并且给他们取了名字,一个叫罗慕路斯,一个叫勒莫斯。牧人从他们的情况已经明白他们就是希尔维亚的双生子,但没有向他们说明。罗慕路斯兄弟就这样在牧人家中长大成人,过着粗犷的牧人生活,住在用茅草和树枝搭造的小茅屋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长大成人后的罗慕路斯兄弟从富尔图鲁斯那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他们设计杀死了阿穆利乌斯,将阿尔巴·隆加的王位交还给他们的外祖父努米特。但他们自己却不愿意住在阿尔巴·隆加,决定在他们被牧人发现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在建城过程中,兄弟俩发生了争吵。因为他们是双胞胎,两人对谁为长为尊,新城以谁的名字命名和由谁来统治争执不下,最后双方同意由这里的保护神来决定,至于神意如何则通过占卜来测知。罗慕路斯以帕拉丁山为自己的占卜地,勒莫斯则以阿芬丁山为自己的占卜地。

  据说,勒莫斯首先从6只秃鹫的飞翔中得到了预兆。当他派人把这一预兆通报给罗慕路斯时,罗慕路斯正看见12只秃鹫在飞翔。因此,两人都被自己的拥戴者尊为国王。一方声称先见预兆者应为王,另一方坚持以秃鹫数目的多少确定国王。于是双方爆发了一场舌战,进而引发了暴力冲突。最后罗慕路斯杀死弟弟勒莫斯,独自称王。他把雪白的公牛和母牛套在犁上,驱使着它们耕出一道深深的犁沟来作为城市的边界,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城为“罗马”。

  这一关于古代罗马起源的传说,是真有其事,还是后来的罗马人仅为了解释国家的起源而编造出来的,一直到现在人们仍无法说清。也许是因为罗马刚建立时十分弱小,古罗马人只有依靠战争才能得以生存,所以他们才崇敬战神马尔斯,也才把受战神所驱使的母狼当作国家的象征和标记。

  实际上,据史料证实,罗马人其实是古代拉丁人中的一支。这些拉丁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到意大利,居住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海岸的拉丁姆地区。到公元前8世纪初时,部分拉丁人迁移到了台伯河下游的南岸地区,以帕拉丁山为中心建立了一些小的村落。日后的罗马就是由这些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但有关罗马城建城与母狼的神话传说在民间的流传却一直经久不衰。罗马人不仅推算出了罗慕路斯建城的确切时间,即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并且在每年的这个日子还都要举行母狼纪念活动。他们精制了一个饲养着一只母狼的永久性兽笼,把它置放在市政厅的前面,并且将母狼的形象镌刻在了罗马的城徽上。

  一直被供奉在卡彼托林大神庙中的“卡彼托林母狼”青铜雕像,现珍藏在维拉-奎尼亚博物馆,更是被罗马人民视为圣物。罗马帝国灭亡后,卡彼托林大神庙及其各类神像都荡然无存,但这尊母狼青铜雕像却因其哺乳之恩,仍被罗马人敬慕而幸存了下来。现在今天所见到的这尊青铜像,在肚腹下有两个吮吸乳汁的婴儿,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那尤奥略所补的雕作,这显然是为了使母狼哺育罗慕路斯兄弟的故事表现得更为完整。

  从青铜冶炼技术和形象的装饰风格看,“卡彼托林母狼”青铜雕像的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年或公元前6世纪,距卡彼托林神庙修建时间不远。相传它的制作者是一位伊达拉里亚匠师。母狼的躯干四肢精瘦有力,两个乳房鼓胀,暗示着它与哺乳传说的关系。母狼两耳竖起,嘴唇微张,半露牙尖,眼睛圆睁,眼神灵活而深邃,脚爪紧扣地面,两肢筋骨突露,它的沉着、坚定、警惕、顽强,带有更多人的灵性,因而成为罗马共和国初年奋力自强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马略与苏拉之争

  古罗马同古希腊文学并驾齐驱,有“古典文艺”之美称。罗马文学艺术注重写实与叙事,以写真传神见长。

  1.文学之父——尼维阿斯

  尼维阿斯(公元前270~前201年)是古罗马伟大的剧作家与诗人,被称为罗马文学之父。他出生于坎佩尼亚,于公元前235年开始上演他的剧本。其剧本也是根据希腊剧本改编的,有悲剧,也有喜剧,但以喜剧见长。尼维阿斯不只是取材于希腊现成剧本写作戏剧,他还取材于罗马传说和历史写作悲剧,这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罗马戏剧创作。他的作品内容深刻,讽刺性强,在一个剧本中他写道:“我永远珍视自由并将它高置于金钱之上。”他本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罗马的阿里斯托芬。由于他嘲笑权贵的恶习,抨击时政,因此遭到了当时罗马掌权的元老贵族的敌视,结果被赶出罗马,死在去北非的途中。他最重要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史诗创作方面。其7卷本史诗《布匿战争》以希腊式诗体记述了每一次布匿战争,为建立罗马民族史诗传统作了大胆的尝试。尼维阿斯很有诗歌才能,语言优美,西塞罗称赞他的作品“语言纯净”。

  2.诗学之父——恩尼乌斯

  恩尼乌斯(公元前239~前169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被称为“半个希腊人”。撤丁战争中被俘后,他来到罗马,并受到加图和斯奇比奥的照顾,于公元前184年获得罗马公民权。恩尼乌斯一生清贫,受到西塞罗的称赞,认为他的文词比其前辈更为优美。作为诗人,恩尼乌斯写过悲剧和喜剧,其中以悲剧为主。他的悲剧是根据希腊作品改编的,可以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相媲美。其特色在于心理描写的深刻、细致。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摹仿荷马史诗而作的一部《年代记》,全书据说达18卷之多,现仅存600余行。史诗叙述了从特洛伊毁灭至他生活时代的罗马历史,其主旨就是要说明天意注定罗马必然成为世界的主宰。在古代,这部史诗与后来维吉尔的《伊尼阿德》齐名。此外,恩尼乌斯还翻译过大量的希腊文学作品,写过许多教谕诗、哲理诗等其他作品,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3.抒情诗人——卡图卢斯

  卡图卢斯出身于意大利北部维罗那城一个富有的骑士家庭,其父供他接受了上等教育。他自称16岁“换上成人的长袍”便开始写诗,留传下来一部诗集,存诗116首。二十出头的时候,卡图卢斯来到罗马,并爱上了高卢总督的妻子克洛迪亚。当时总督外出,对于年长的克洛迪亚来说,卡图卢斯不过是她众多情人当中一个令她感到新鲜的玩物而已。克洛迪亚的许多私通事件使他深感痛苦,卡图卢斯拼命想从情感的支配中解脱出来。他将自己从热恋到分离的炽热、复杂的强烈感受全部融合在简洁、优美的诗行中,倾诉自己的渴望和痛苦。所以,他的诗作感情浓烈,饱含深情与痛苦,独具一格。

  4.维吉尔与《牧歌》

  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年)是公认的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文学的中心人物,也是当时诗坛的主要支柱,是罗马最负盛名的诗人。维吉尔出生于北意曼图亚附近的农村,青年时代是在恺撒就任高卢总督统治这一带的情况下度过的。他曾到米兰等地读书求学,并到罗马学习修辞和哲学,受到良好教育。因体弱多病,内战期间他未服兵役,以写作为业,兼习农事。由于才华出众、诗作非凡和政治观点一致,维吉尔一直是奥古斯都最尊重的诗人。

  他的早期作品为田园抒情诗《牧歌》。《牧歌》包括十个诗章,是模仿希腊的田园诗而作。诗歌描写了意大利田野的自然景色,歌颂了农村生活的恬静。诗作发表后受到了普遍赞扬,引起了屋大维的重视。其中第四篇中的几句精典诗句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时代已在酝酿,时序即将更新,

  童贞的正义女神将重回人间,

  太平盛世又将重现;

  新时代的头生儿,

  已经从天而降,即将光临地上。

  这短短的几句诗先是奥古斯都及其党羽把它看作是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天才预言,后来更被基督教当作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基督将降临人间的神灵的启示。由此可见,维吉尔的诗相当深刻,典型地刻画了时代的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维吉尔另有两部划时代的著作:《农事诗》和《伊尼阿德》

  公元前37~前30年,维吉尔受麦凯纳斯的委托,写成《农事诗》四卷,每卷50余行。第一卷谈种庄稼;第二卷谈种葡萄和橄榄;第三卷谈畜牧;第四卷谈养蜂。

  维吉尔的《农事诗》受到了希腊田园诗人赫西俄德的影响,但对他的创作影响更为直接、更为重要、更加明显的则是罗马人重视农业的传统。维吉尔本人自幼生活在乡村,有着长期而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而麦凯纳斯又迫切希望维吉尔能用自己的诗歌来为屋大维的政策服务,这一切促成了维吉尔对《农事诗》创作的倾情投入。他在诗中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伟大和意大利优美的环境和富饶的资源,表达出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用如此美丽的诗篇描述那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业操作,这堪称世界诗坛上的一大奇观。正是由于维吉尔将枯燥的农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因而深得屋大维的欣赏。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从阿克提乌姆返回罗马途中,曾经连续4天听人朗诵这首诗。此后,维吉尔和屋大维的交往更为密切,等到屋大维自称奥古斯都并建立元首政治之后,维吉尔作为“皇帝桂冠诗人”的地位渐为世人所公认。从此以后他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史诗《伊尼尔德》的创作之中。

  从公元前29年开始,维吉尔开始从事史诗《伊尼尔德》的创作工作。这部史诗共12卷,体裁模仿《荷马史诗》,它记述了罗马人的祖先伊尼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后,带着老父、幼子及少数特洛伊居民,经过迦太基、西西里,渡海到达意大利台伯河口,并在这里定居建城的经历。他把伊尼阿斯描写为牧羊人和女神所生,他的后裔就是罗马的建立者,以此歌颂恺撒和屋大维所出身的家族,颂扬屋大维是神的后代。

  《伊尼阿德》的问世成为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它使古代史诗在人物、结构、格律等方面进一步趋向定型。史诗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被视为古罗马文明的标志之一。

  5.讽刺诗人——贺拉斯

  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8年)是罗马最主要的讽刺诗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和维吉尔并列为奥古斯都诗坛的主要代表。

  贺拉斯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坎佩尼亚的维努西亚小镇,原是释奴之子。其父作过收税员,有一座不大的农庄。因不满于当地的教育,父亲于公元前52年携年幼的贺拉斯来到罗马,送儿子求学于著名文法家奥尔比利乌斯门下。公元前45年,贺拉斯前往雅典深造。这使他很早就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成为希腊文化的崇拜者,并由此而拓宽了自己的学识。

  贺拉斯才华出众,且热心政治。内战期间曾参加过反对恺撒的共和派布鲁图的军队,并被委任为军团司令官,因此其父在罗马病故时家产全部被没收。公元前41年屋大维颁布大赦令,贺拉斯才得以返回罗马,在财务官处谋得一个官职,业余时间便开始诗歌写作。由于当时他家贫位卑,因此心中常有愤世嫉俗之感,这就导致他在诗歌创作中特别喜欢写讽刺诗,以自己所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去嘲讽世人的愚蠢和贪婪。在罗马,贺拉斯的诗才很快引起了维吉尔的注意,并通过维吉尔得到麦凯纳斯的赏识和庇护,此后他处境渐佳。公元前33年,他接受麦凯纳斯的馈赠,在离罗马不远的萨宾地区获得了一座小庄园,从此,贺拉斯生活安定,或生活在庄园,或生活在罗马,悠闲自在地以全副精力创作诗歌。从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也可以看出他特别喜爱自己的小农庄。同时,经麦凯纳斯等人的提携,再加上本人所特有的诗人魅力,贺拉斯自然进入了罗马上流社会,经常与上层文化人物来往。此后他的作品更加丰富,除继续发表一些讽刺诗之外,还发表了一系列问答体或书信体诗歌,既有评价社会和人事的内容,也有融入音乐的颂歌和长短句赞歌,风格也一反传统的冷嘲热讽,更多赞美生活,欣赏舒适安逸的环境、大自然的美景。

  公元前19年维吉尔去世之后,贺拉斯更是成为了罗马第一诗人,深得奥古斯都的青睐。不过即使如此,贺拉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个人独立性,他曾不止一次地以自己不善于写史诗为由而婉言谢绝了撰写歌颂奥古斯都功绩的史诗的要求。据说奥古斯都曾建议贺拉斯作自己的秘书,但也被他婉拒了。公元前17年,罗马举行“盛世大祭典”,贺拉斯应奥古斯都之命创作百年大庆的赞美诗。他采用希腊歌体诗的节奏和韵律,并配以华丽的歌辞写就的《世纪之歌》,以其优美的旋律,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他的主要作品是《颂歌》和《诗简》。《颂歌》共四卷,主要是歌颂奥古斯都的统治以及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道德的复兴。

  公元8年,贺拉斯去世了。在他死后一千多年后的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贺拉斯:“贺拉斯是这个世界中的完人,他宽容一切却无任何偏袒;他可以四海为家,自在地跟所有的人友善;他愿意享用任何欢乐……却从不大声发笑使人难堪。他是富兰克林那样的务实据,却终生写诗为业;他像蒙田那样绝不陷于任何狭隘境地,却不写散文只写诗句;他是这样一位把常识和鲜明的个性结合得如此亲密无间的诗人,古今皆罕有其匹。”

  6.情诗奇才——奥维德

  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是奥古斯都时代第3位重要的诗人。他比维吉尔、贺拉斯年轻得多,活动之时正当奥古斯都统治后期,天下太平已久,享乐之风日益盛行,因此,他的诗不那么倾向于颂扬奥古斯都时代的和平,而是偏重于表现浪漫和幽默。奥维德早期所创作的一些爱情诗与当时这种社会风气就不无关系,他也因此而被流放,并最终客死异乡。由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和维吉尔、贺拉斯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就诗才的杰出、作品的影响来看,奥维德比他的两位前辈毫不逊色,可谓是旗鼓相当,他们在古典传统文学中都具有同样杰出的地位。

  奥维德出生于意大利图尔沙一个富有的骑士家庭。早年曾去罗马学习修辞学和法学,并漫游了西西里岛以及地中海东岸各地。父母原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律师,但他本人的兴趣却在诗歌方面,并且他诗才横溢,随便写作一些词句都能成为优美的韵文诗歌。他曾写过很多爱情诗,有《恋歌》3卷、《女英雄》21篇、《爱经》3卷和一首叙事诗《爱情的药剂》。这些诗歌的内容主要是论爱情、爱的艺术、美容和装饰艺术等。其主旨似乎是要指导青年如何去获得爱情和保持爱情,如何寻求爱情、挑选对象。由于他的爱情诗对爱情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刻画入微,从而为爱情诗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恋歌》是他的成名之作,发表于公元前18年左右,共有三卷49首诗。在《恋歌》中,他选了一位名叫克林娜的女性作为自己爱慕的对象,这位美丽的克林娜并无其人而纯属诗人的想象,但诗人却因此给自己的爱情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细致的心理描写。诗人也因此深得奥古斯都的恩宠,结交的也都是当时罗马文化圈中的一些名人。对于罗马另两位较他年长的名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奥维德只闻其名,并听他们朗诵过,但却不曾相识。长诗《变形记》则是奥维德的主要代表作,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所有罗马文学作品中最受人欢迎的。奥维德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使全诗环环相扣,彼此呼应;并根据卢克莱修“一切都在变易”的唯物论和毕达哥拉斯“灵魂轮回”的唯心学说,使各种人物最后或变成飞禽走兽,或易作花草树木,或化为顽石天星,让变形的特色体现在每一个故事之中。整部作品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风格精致,格调生动,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艺术独创性。正如一位权威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奥维德以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和荒诞笔调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因此《变形记》不仅给罗马文学,而且给后世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丁、乔叟、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歌德等都十分欣赏这部作品,这充分说明了它的巨大魅力。公元8年,奥维德由于在诗歌创作中有悖于奥古斯都重塑道德的政策,被流放到黑海边的托米城(今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在这个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的小城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其间他写了《哀怨集》和《黑海书简》。《哀怨集》和《黑海书简》反映了作者忧郁伤感的情调,感情比较真挚,其中不乏佳作。其间奥维德还写了不少诗歌寄给自己在罗马的挚友,并数次请求奥古斯都的赦免,但终未得到宽宥。公元18年,他在托米过世,享年61岁。后来,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莱辛称赞奥维德是“就美的效果来写美”的典型,奥维德本人也被认为是罗马文学界的情诗奇才。

  7.拉丁散文泰斗——西富罗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古罗马最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散文家和拉丁语言大师,被后人誉为“拉丁散文泰斗”。他的作品具备了罗马文学的所有优点,是罗马散文的典范。甚至他的政敌、散文造诣颇高的恺撒对他的文章风格也佩服之至。老普林尼则称他是“演说术和拉丁文学之父”。他的演说辞铿锵有力;他的论文通畅明须,善于运用辞藻,尤其是他的《三论》(即《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明畅华丽,晶莹澄澈,犹如西方文学宝库中三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他的作品达到了古罗马散文的顶峰,正如一位史学家所说的那样,西塞罗“相当鲜明地体现了他那个时代的坚定开阔精神”。

  西塞罗出生于罗马东南部阿尔彼隆的一个骑士家庭,自幼受到当时罗马最好的教育,后来又到希腊学习两年。除了在雅典遍访名师之外,他还像恺撒那样前往小亚细亚和罗德岛等地,继续研究演说技巧,并求教于著名的修辞学家莫隆,开始形成自己的演说风格。苏拉死后,西塞罗回到罗马,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演说才能,逐渐赢得贵族的赞赏和普通民众的支持,成为当时最为出色的演说家。公元前63年,西塞罗当选为执政官。任职期间他揭露了喀提林阴谋,获得了“国父”称号,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点。恺撒被刺后,西塞罗站在屋大维和元老院一边,连续发表演说,激烈抨击安东尼。屋大维和安东尼和解后,西塞罗成为第一批受迫害的牺牲品,于公元前43年12月遭安东尼杀害。

  作为一名演说家和散文作家,西塞罗留下了大量的散文体著作、演说辞、书信等,成为古罗马文学的光辉遗产。西塞罗充分吸收希腊文化成就,结合自己演说的需要,形成了自己“讲究细心加工与自然流畅的结合,行文结构匀称,词汇优美,句法严谨,音韵铿锵”的独特风格。他的文体因此被誉为“西塞罗文体”,代表了罗马文学的最高水平,被后世奉为拉丁文学的典范。他能将讽刺、比喻、比较以及同义语等,用非常简练、明快、优美、动人的词汇巧妙地组合起来,使自己的演说跌宕紧凑,犹如高山流水,欢畅清澈,雄壮有力。因此,每当他出现在罗乌的法庭、元老院、公共场所进行演说时,总能获得听众的欢呼。他向听众呼吁热情友好,对政敌攻击尖刻粗鲁,用的都是轻快而流畅的语言,形式虽不免流于矫揉,但对于激发听众的情绪显然十分有效。他认为演说主要是打动听众的感情,而不是诉诸理性判断,因此他就不惜歪曲甚至捏造事实。他的演说风格被后世一些作家奉为典范。也正是由于西塞罗将演说辞这种文体发展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对拉丁散文和拉丁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作品不仅在意大利影响深远,而且在英法等国也广为流传,出现了不少信仰者和爱好者。西塞罗不愧为西欧文化史上一位语言巨匠。

  8.“小说之父”阿普列乌斯与《金驴记》

  阿普列乌斯(公元125~180年)所著的古典小说《金驴记》脍炙人口,全书共8卷,20万字。它采用市井语言描述希腊民间传说,叙述一位希腊少年由于迷恋巫术,误服魔药,变为一头毛驴,受尽磨难,阅尽人间万象,最后被埃及女神所救,复为人形。这部小说保持了民间故事的风格,其间穿插了不少流行小故事,“雅俗共赏,叙述诙谐而生动,富于机智与夸张,无愧于一代文风”。它是罗马文学作品中最为完整的小说,为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斯巴达克起义

  古罗马的地理范围包括,意大利半岛及其南端的西西里岛,罗马则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气候与土地均适宜发展农业(西西里有“古代欧洲的粮仓”之称),但良港甚少,不如希腊。其居民主要是在意大利中部的印欧人种之一的拉丁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讲入意大利,公元前10世纪末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微兰诺瓦文化”。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比当地居民文明程度较高的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一度统治罗马,建立了城市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形成曾对罗马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伊达拉里亚文明”。

  据说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3年(一说为公元前600年左右)。传说罗马的“王政时代”大约为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10年,传有7个国王。该时代是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公元前509年人民起义推翻了王政,进入共和制时期,以任期制的执政官取代了国王。

  罗马原是一个小邦。伊达拉里亚人势力衰落后,于公元前406年起通过不断的战争,终于于公元前278年后在除波河以外的全部意大利建立了霸业。随后,罗马开始扩张,公元前6世纪时其领土已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后又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公元前146年罗马对迦太基居民进行大屠杀并夷平该城,60万居民仅剩下5万妇幼老残(还被卖为奴隶),一座曾繁荣昌盛的名城从此消失。与此同时,罗马又进行东扩,于公元前146年攻克科林斯城,希腊被征服。从而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版图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经过公元前146年到公元前30年的社会转型期,逐步从共和向帝制演变。在开明贵族与保守元老、改革与反改革、共和与独裁腥风血雨的斗争中,爆发了数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其中“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元老政治,加速了共和国灭亡的进程,公元前48年恺撒成为罗马事实上的第一个皇帝(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贵族刺杀)。公元前31年屋大维总揽军政大权,结束了长期动乱的局面,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

  在罗马帝国前期约两个世纪中,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和繁荣。中国东汉(2世纪)汉恒帝延熹九年(166年),罗马帝国皇帝安敦感尼派使臣出使中国,中国丝绸遂经过“丝绸之路”遍及欧洲,极受珍视。但从2世纪末至3世纪末,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帝国开始衰落并逐渐灭亡。中虽经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等人的努力,也未能挽救罗马帝国的灭亡。君士坦丁即位后即将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并取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列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这里应提及对欧洲音乐产生很大影响的基督教。“基督”英文Christ意为“救世主”,源于古希伯莱语Mashiah(意为“受膏者”),弥赛亚一词的拉丁文为Christus(意为“救世主”),其音泽为“基利斯都”,简称为“基督”。公元一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信仰耶稣为“基督”的各个教派的总称。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信仰的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据说耶稣是被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处死的。其经典著作成书于一世纪后半叶至二世纪之间以希腊文写成的《新约全书》。

  罗马文化虽比不上希腊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却是希腊文化的传播者。罗马人的系统健全的法律体系、拉丁文学成就以及基督教等,均对西方政治、法律、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建筑以宏伟庄严著称。

  在音乐上也是如此,古罗马音乐文化主要来自古希腊、巴比伦、埃及、叙利亚、西班牙等地,但却失去希腊文化全民的、健康清新的性质。古罗马音乐崇尚娱乐性,拥有庞大的歌队和乐队,军队中用以炫耀军威,宫廷贵族们用以炫耀权势或将音乐沦为纯娱乐的工具。他们拥有水压风琴和阉人歌手,大商人还拥有奴隶乐队。在民间,伴有歌唱和喧闹的乐队伴奏的假面即兴滑稽戏和独舞哑剧也获得发展,演出于露天。之所以如此,与统治阶级对有民主倾向的文艺进行镇压有关,在公元前450年公布的《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处死编造或歌唱含有诽谤或侮辱他人的歌词的人的条律。

  恺撒大帝

  古罗马在天文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理行公历的前身儒略历及托勒密的古典天文集大成之作《天文学大成》。

  1.儒略历的来历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历,公历则是由儒略历演变而来的。儒略历是以古罗马统帅朱利亚·恺撒之名命名的一种历法,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产生。

  公元前46年,恺撒采纳亚历山大里亚天文学家索西吉斯的建议,以回归年为依据进行历法改革,颁布了改历的命令。此历规定每4年中头3年为平年,每年365天。第4年为闰年,1年366天。1年12个月,单数的月份31天,为大月,双数的月份30天,为小月。因为恺撒的生日是在7月,为了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恺撒要求这个月必须是大月,因此天文学家只好将单月定为大月。六个大月六个小月使平年多出了一天,必须从某一个月中扣除一天。而当时罗马的死刑判决都在2月份执行,人们公认这是不吉利的一个月,所以从2月份里减去一天。恺撒遇刺之后,继位的奥古斯都为显示自己的权威,下令将自己生日所在的8月份定为大月,并且将9月份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对换。这样一来,一年就有7个大月,又多出一天,再从“不吉利”的2月份减去一天,使它成为28天。每逢闰年,将2月份加一天,使之成为29天。现行公历的大小月安排和每月的日数如此混乱,就是从那个时代沿续下来的。儒略历的颁布及其不断改进,充分体现出古罗马历法的先进性和天文学的高度发展。

  2.托勒密与《天文学大成》

  托勒密是公元前2世纪罗马天文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天文学大成》是古典天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在古典传统的科技著述中占有突出地位。

  《天文学大成》共13卷,将埃及人、巴比伦人和希腊人的天文学成就加以汇总与融合,并充分发挥古典天文学方面以几何系统描述天地结构和天体运动的特色,论述了太阳、地球、月亮及其他行星运动的规律,提供了1022个恒星的位置表及亮度,是古典时期最为完备的星图。另外,它还详细论述了推算日月食,确定行星位置与演算历法的方法,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的制作及使用方法,成为古典时代一部最为全面系统的天文学著作。

  令人遗憾的是,托勒密在天文学领域建立系统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地心说”理论,并被基督教利用作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严重阻碍碍了科学宇宙观的诞生。直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才使天文学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3.英语月份名称的由来

  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英文中的January起源于拉丁文Januarius。古罗马人这样称呼一月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守护神雅努斯(Janus)。这位神有两副面孔,前面注视未来,而脑后一副面孔是回顾过去的。

  February是源于拉丁文中的Februarius,这是古罗马的节日——菲勃卢姆节(Februm)。

  March来源于拉丁文中的Martins,是古罗马人所崇敬的战神马尔斯(Mars)的名字。

  April来源于拉丁文中的Aprilis,原意是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思。

  古罗马神话中的一位掌管春天和生命的女神叫玛雅(Maina)。古罗马人把五月称为Mains来纪念这位女神,May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June来源于古罗马神话中的女神之王朱诺(Juno),罗马人为了纪念她,就把六月称为朱诺之月(Junius)。英文中的六月就是从这个词演变而来。

  July来源于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他死后人们将他的名字Julius命名为七月。

  Auguest来源于拉丁文中的Augustus。恺撒死后,他的侄子屋大维继任统治罗马,因为他出生在八月,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称号——奥古斯都(Augustus)来命名八月。

  英文中的Septemb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第七”Septem,原意也是七月。古罗马历法原是一年十个月,后来又加了两个月,变为十二个月。这两个月放在年初,以后的月份顺序推后,这样七月就变成九月了。

  Octob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第八”Octo,原意为八月,古罗马历法为十二月后七月变为九月,那么八月也就变为十月了。

  Novemb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第九”。

  Decemb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第十”。

  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

  古罗马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在总结罗马人长久以来的生产经验和吸收地中海诸民族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充分展示出罗马人卓越的才华。

  1.羊皮纸的发明

  羊皮纸和中国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它们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使古罗马和中国的文明流传至今。

  古代世界各国文化人写字的用具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门:中国人最先是将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后是刻铸于铜器上,后来用笔写在丝绢上,称为“帛书”;而古埃及人把字写在采自尼罗河畔的一种芦草上,后人称之“纸草书”;古印度人则把椰树叶压平、剪裁整齐用以记事,并称为“树叶书”;西亚两河流域的先人则是将文字在泥板上刻好后,再放到火上烧制而成“泥版书”……

  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则是将小牛皮或羊皮加工制作成“皮纸”,当做高级书写材料。皮纸是由专门的工匠制作,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制,使其软化,然后用器具刮去上面的附属物,使组织表面平整光滑,而且柔韧稀薄,人们习惯把它叫“羊皮纸”。

  人们用羽毛或芦管当笔,蘸了墨水之后把字写在羊皮纸上,然后装订成册。他们看的书是手抄本的,谁要是想得到一本书,就只有去抄写了,当时的富贵之家都有抄书的奴隶。

  另外,为了便于保存和携带,聪明的古罗马人还常把厚叠的书册用木板进行上下固定,称其为“书板”,这样还可以防止乱页、掉页。当时著名政治家、大学者西塞维,每次去竞技场观看角斗表演时,都随身带着“书板”,当表演项目惨不忍睹时便独自翻阅起“书板”。

  羊皮纸的使用,让罗马人发明了奇特的“蜡版书”。蜡版制作方法是:先用黄杨木或其他细质木材做成小板,在木板中同部位挖出长方形凹槽,用以盛放黄色或黑色热熔的蜡,内侧上下两角(相当于当代书的订口位置)钻有小孔,然后用绳穿过小孔将许多木板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里面的蜡版不受磨损。

  蜡版的书写工具是用金属做成的针,也有用象牙或骨头做的。这种针一端是尖的,用以在蜡版上划字;另一端则是圆的,用以修改写错的字。因为可以修改,所以蜡版可以反复使用,他们多用它来记事,它还有练字、写诗或记账等等多种功能。

  蜡版书的流传和使用颇为广泛,无论学者、诗人,还是僧侣、商人都用它。蜡版书,用金属和象牙作为底板和封面,做工精致,画面美丽。但蜡版图画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

  据说,古罗马人发明的蜡版书在欧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初。目前,在罗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国家考古博物馆中,都珍藏有古罗马时代的蜡版书。

  但蜡版书也有其缺点:在流动中蜡版上书写的字迹比较容易因为受到磨擦而变得模糊不清,而且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较粗糙坚硬,不便于进行精细和工整的书写,多为草书。

  2.盐与薪水

  众所周知在英语中,盐是“salt”,而薪水则是“salary”,现代意大利语中,“薪水”一词的词根就是“盐”,过去的人们常常用盐来代指薪水,那么这个传统从哪里来呢?盐对于古罗马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盐是人类食物最初的佐料,它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人们在评价某个菜没有味道的时候会说“没有盐味”,可见,盐在五味中是最重要的,人体缺了盐会产生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很多西方人都把盐作为一种珍贵物品。

  公元前6500年,居住在欧洲的古代人就已开采欧洲大陆上最早发现的盐矿了。盐能净化水,腌肉腌鱼以便长期保存,给食品提味。盐还是希伯来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在重大的祭祀仪式中的一种供品。

  古罗马人将盐视为珍宝,因为盐既是配餐佐料,又是治疗伤口的良药。而且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才用盐新创了许多词语,这些词语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当时的“salarium”(盐钱)就是英文“salary”(薪金)一词的词源。

  在正式的流通货币出现之前,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常用盐来购买奴隶。如果奴隶主认为他的某一奴隶不够勤快、劳动不力的话,他就会说这个奴隶:“他不值那么多盐。”古罗马军团还曾经用盐来支付士兵的薪饷,因为土兵们可以享受特殊津贴,多领几份盐。奴隶主评价奴隶的那句“他不值那么多盐”,若用到士兵身上,那就意味着扣他的薪水了。

  罗马帝国强盛时期,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最著名的便是“盐路”。在这条路上,罗马的远征军开进开出,商人们赶着满载盐块的牛车,从遥远的东方直奔罗马的台伯河。

  3.混凝土的发明

  聪明的古罗马人发明了现代化建筑的最基本材料混凝土。古罗马人在石灰和沙子的混合物里掺合进碎石子制造出混凝土。他们使用的沙子是称为“白榴火山灰”的火山土,产自意大利的玻佐里地区。

  古罗马人将混凝土用在许多壮观的建筑物上。如古罗马最伟大的圆形露天竞技场,假如没有混凝土,建造起来就非常困难。

  公元476年古罗马衰亡后,用白榴火山灰制作混凝土的技术在西方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但1756年,英国工程师约翰·斯米顿重新发现了这一技术,那时他正在寻找一种用来建造德文郡的埃梯斯通灯塔地基的材料。工程师发现用沙子可以代替白榴火山灰,这样,在建筑物中使用混凝土再次流行起来。19世纪60年代,法国约瑟夫·莫里尔首次将混凝土用于摩天大楼等大型建筑物中。

  4.肥皂的发明

  罗马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的祖先在大约两千多年前就发明和使用了肥皂,但是,原先的古罗马人仅是用水来冲洗双手,大约在两千年前,他们开始使作最原始的肥皂。它是以草木烧的灰和动物脂肪为基本原料而制成的,草木灰能去污,脂肪可将草木灰聚合成一定形状且滑软易用。古罗马时有专门的作坊成批生产肥皂,以供应市场需要。公元1世纪,罗马著名学者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曾记述,一种用山羊脂肪及水青风树烧成灰制成的肥皂,去污力十分强,很受人们欢迎。

  5.普林尼与《自然史》

  古罗马著名科学家普林尼(约公元23~79年)同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学识渊博,思想敏锐,以其坚强的性格使自己成为古代罗马的楷模,他的《自然史》更是他留给人类的一份丰厚的科学遗产。

  普林尼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科莫的一个骑士贵族家庭。少年时曾求学于罗马,完成学业后便从政为官,终身仕途忙碌。在日耳曼行省任骑兵长官期间,普林尼与罗尼皇帝提图斯过从甚密,交谊甚笃,及至提图斯之父韦斯帕芗当政之时,普林尼擢升更快,先后出任西班牙、高卢、北非等地的财政官和驻麦散那的海军舰队司令等要职。

  普林尼一生手不释卷,学习刻苦,分秒必争,并随时记下他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在他去世后留下的笔记多达160卷,而他生前所写成的书就有七部近百卷之多,其中以《自然史》最为重要,并完整流传至今,被誉为是古代最为渊博的科技著作。其他六部《在马背上使用标枪的艺术》、《庞波尼乌斯·西孔图斯传》、《日耳曼战争史》、《学者》、《语言学问题》、《历史续编》已经散失,仅存片断。

  在《自然史》的前言中,普林尼强调这本书是献给提图斯的,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事物的本质”,以便为现实生活和生产提供借鉴和服务。全书共37卷,第1卷实际上是第2卷至第37卷的提纲,简介各卷的内容和材料来源;第2卷至第6卷讲的是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和民族志;第7卷讲人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第8卷至11卷为动物学,包括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鱼和其它海生动物、鸟类、昆虫类;第12卷至32卷介绍药物学,包括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第33卷至37卷为有关矿物学、冶金学、化学工艺学、建筑学和艺术史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记载的各种事物多达近两万种,其34707个条目按学科可以归纳为八大部分。由此可见,由于罗马在当时已经汇集了希腊与东方文明长期发展的成果,其自然科学知识已经较为丰富和全面。

  在写作《自然史》的过程中,普林尼参考引用的古代文献多达两千种,提到的罗马作家有146位,非罗马作家327位,其中参考较多的主要学者就达百人以上。尽管普林尼本人在学术研究中没有什么新的创见,但在自然科学不受重视的古代,他能够倾全力搜集、整理和挖掘出当时一般人忽视或轻视的这一领域内的知识材料,为后世保存了大量濒临散失的古代科学资料,使许多古代的科学知识得以保存下来,为我们研究古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了解古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自然史》对于我们研究古代自然科学、历史和语言具有极高的价值,对近代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农学家瓦罗

  农业是罗马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所以罗马人特别重视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由此也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农业家和农业著作。(公元前234~前149年)是古罗马第一位农学专家,也是罗马农学的鼻祖,他在公元前160年完成的《农业志》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农业著作。该书材料丰富,观点鲜明,不但总结了他自己长期从事农业经营管理的经验,而且也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对于奠定古罗马农学的基础和指导当时和后世的农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瓦罗(公元前116~前27年)是罗马第二位农学家。如果说加图的农业著作反映了公元前3~前2世纪罗马的农业经济,特别是中等奴隶制庄园经济状况的话,那么瓦罗的农业著作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农业经济,特别是奴隶制大农庄的经济状况。

  瓦罗的著作达75部、620卷之多,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航海、算术、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农学,几乎包罗万象,但这些著作中的绝大部分在“公敌宣告”之中毁于兵燹人祸之中,《论农业》是他惟一完整保存下来且又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此书大约完成于公元前37年,是瓦罗在80高龄时为其妻子丰达尼亚而写的。《论农业》共分3卷:第1卷论述农业本身,包括引论、农业的目的和范围、宅院建筑、土地耕种、农作物的护理、收藏和加工等;第2卷论述畜牧业的起源和牛、马、骡、猪、羊、狗等家畜的选购、饲养、繁殖和疾病的防治;第3卷论述家禽、鸟类、兽类、蜜蜂和鱼类的饲养和经营。该书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公元前1世纪罗马农业的经济状况、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技术水平,也表现了瓦罗的农业思想。

  瓦罗的农业思想和农学体系在农学史上不仅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开创的意义。

  7.地理学专家斯特拉波

  公元前2世纪,地理学开始在罗马兴起,在多部科学著作中都出现过对地理学的精确描述。但对罗马地理学影响最大的还是斯特拉波和他的《地理学》。

  斯特拉波(约公元前64~公元23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编著的17卷本《地理学》一书,是古代希腊给后世留下的篇幅最大、资料最为丰富的地理学专著。直到今天,斯特拉波的著作不仅对于从事古代地理学和历史学研究,而且对于致力古代其他学科的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

  斯特拉波出生于希腊本都地区阿马西城的一个贵族家庭,幼时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20岁时移居罗马,并有机会结识各学派的知名人物,接受他们的教育,这对他尔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元前29年,斯特拉波在罗马结识了奥古斯都的亲信加卢斯,次年加卢斯出任埃及总督,他随同前往,并在埃及逗留多年,游历了埃及的主要城市。他还和加卢斯一道沿尼罗河上溯探险,直到西恩纳(今阿斯旺)和埃塞俄比亚边境。这些地理考察和探险活动不仅使斯特拉波大大开阔了眼界,而且使他从此与地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晚年,他定居罗马,潜心《地理学》一书的写作,由此奠定了自己在地理学上的宗师地位。

  《地理学》不仅广采博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而且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直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整个古代西方世界,被誉为古代最全面、资料最丰富的地理学专著。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共分17卷:其中头2卷是引言;第3卷至第10卷讲述了欧洲地理,特别是西班牙、高卢、不列颠、意大利、日耳曼、斯基泰、巴尔干半岛等地区的地理状况;第11卷讲亚洲的概貌;第12卷至第14卷讲小亚细亚;第15卷讲波斯和印度;第16卷讲两河流域、叙利亚、阿拉伯;第17卷讲埃及和北非地区的地理状况。这种将欧亚非三大洲囊括其中的世界地理学,充分显示了罗马帝国时期人们视野的开阔和空间观念的拓展,直到哥伦布航行美洲之前,该书一直是涉及欧洲已知世界全部的名作。

  耶稣受难

  巴罗克全盛期出现了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巴赫和亨德尔。

  生平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身于爱森那赫一个音乐世家。他小时候随父亲学小提琴,10岁父母双亡,依靠哥哥并继续跟哥哥学音乐。15岁,他离开哥哥家勤工俭学,在唱诗班唱歌和演奏管风琴、小提琴。他采用当时的办法学作曲,主要靠抄写作曲家的乐谱或者根据这些乐谱进行改编进行学习。他曾偷偷地在月光下用六个月的时间抄写哥哥收藏的乐谱,包括弗罗伯格尔、帕赫贝尔、凯尔及布克斯特胡德等人的作品。他又多次利用假日步行几十公里到汉堡去听德国管风琴大师莱茵肯的演奏并向他学习,还步行80公里到策勒听法国乐队的演奏。

  巴赫从18岁开始了自己的专业音乐生活,先在魏玛宫廷任小提琴手,又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风琴师。工作之余,他依旧手抄和分析大量作曲家的作品,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试验。他又步行200英里到柳白克听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会,为此超假3个多月,被教会审判。教会给他列的“罪状”除超假外,还说他在圣咏中加进了“怪诞的变奏”及“异端音响”,说他弹奏管风琴时,过于陶醉以至“时间过长”,而受到批评后,又弹得“过短”,并指责他“带了一位陌生的姑娘在教堂里弹琴取乐”等等。那姑娘不久成了巴赫的妻子。此时,他的管风琴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可以用双脚在低音踏板上奏出赋格旋律,其熟练程度比许多演奏家用手指弹奏得还要好。

  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宫廷任管风琴师和公爵教堂的乐长。这个期间,他除了继续吸收借鉴德国前辈管风琴家和作曲家的优秀传统外,还潜心钻研了意大利的小提琴艺术,用维瓦尔第、柯莱里等人的乐曲改编或创作自己的作品,并研究了法国库泊兰的古钢琴音乐,进行写作。他的创作也已成熟,写出了一些管风琴代表作。

  巴赫对公爵不肯为自己晋升职位愤怒不平,而提出辞职,当局为此把他逮捕了将近一个月,说他“大逆不道,要求离职”。

  1717-1723年,巴赫在奎登宫廷任乐长。这是他得到待遇最好的时期,在此,他除了写教会音乐和管风琴作品以外,还可以写一些其他的东西。因为他的主人是新教徒,巴赫为教会写了简单朴素的赞美诗并用赞美诗创作大量其他教会音乐作品。他创作了大量组曲、协奏曲、奏鸣曲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