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积极肯定民族解放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大决战。它的发生,促使第二国际分化,在费边社这样的团体中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中狭隘民族主义的“保卫祖国”的呼声占了绝对上风。

  而战争之初,萧伯纳的态度是折中的。他继续贯彻他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批评,指出英帝国主义对这次世界大战也应负有责任,但他却还没有走上坚决反对战争的道路。

  萧伯纳的朋友佛兰克·赫理斯对他说过:“如果德国人手上的血最多,那么,其他的人手上也不是没有血迹的。”

  1914年,萧伯纳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关于这次战争的常识》,表明了他对战争的态度。他指出:

  英国人在促成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并不是无罪的。事实上,军国主义不但德国有,英国也有,英国并不只是受着恶狼侵袭的无辜的羔羊;所有的参战国都是有罪过的。

  英国的士兵应该憎恨自己本国的军国主义者,交战双方的士兵都应该把自己的军官枪毙之后各自回家,在农村的就要收割庄稼,回城市的则要进行革命。

  萧伯纳在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施行方案,甚至具体地谈到应该怎样招募士兵,怎样吸引他们加入职工会等。这种并不现实的建议,是萧伯纳的理想化,是为了使这些军国主义的士兵转变成为只是为了争取达到“高尚的目的”的自觉的义勇军。

  萧伯纳在完成《伤心之家》后,他给赫理斯写信说明了为什么自己写关于大战的小册子而没有写剧本的原因:

  你不能对战争和对你的邻居同时宣战。战争不能忍受喜剧的严厉鞭挞,那种闪烁于舞台上的无情嘲笑的光芒的严厉鞭挞。

  人们正在英勇地为国捐躯,这不是把真话告诉他们的情人、妻子、父亲和母亲的时候,不能说他们怎样为一些笨蛋的重大错误而牺牲,为资本家的贪婪而牺牲,为征服者的野心而牺牲,为蛊惑民心的政客的竞选活动而牺牲,为爱国者的伪善而牺牲,为贪欲、谎言、深仇宿怨、残忍好杀而牺牲:这些家伙爱好战争,因为战争把监禁他们的牢门打开,而让他们坐在有权势、有声望的宝座上。

  因为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真相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那么,就像在舞台上一样,真相就会隐藏于理想主义的帷幕里,正如它们隐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

  由于《关于这次战争的常识》中对英帝国主义的揭露和抨击,德国军方甚至把它作为宣传材料。但是英国社会反动集团却强烈地攻击萧伯纳。萧伯纳也因此背上了“不爱国、亲德的社会主义者”的罪名,一些漫画家甚至把他画成一只在尾巴上系着一个铁十字架的爱尔兰猎犬与德国牧羊犬的混合种。

  虽然许多英格兰人把萧伯纳当成了他们的敌人,但是英国政府却始终知道“事实上他是‘没有危险性’的”。赫理斯也曾指出:

  萧伯纳在1914年以前一定是已经知道了一些英国政治的内幕。不过,我认为萧并没有利用这种消息去破坏整个卑鄙恶劣的勾当,从而使世界走近完全毁灭的境地,或者走近真正和平的大道。

  他在他的剧本里妥协了。不是说他是一条放在苏格兰方格花纹呢上的变色龙,为了要使自己的皮色与背景相配,弄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可是我却想使世人知道,他变色变得太容易了,他不但变成拥护协约国的人,而且也成为英国国民军的一分子,命令陆军部和前线的将军们可以安心作战。

  而且,萧伯纳一直声称他从来不攻击英国政府,而且认为英国政府也完全知道他是站在政府一边的。因此政府也从没有打算把他关进监牢中。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个消息传到伦敦,资产阶级大佬们一片恐慌。费边社内一些人也持否定态度。但萧伯纳力排众议,庄严地宣布:

  我们是社会主义者,俄国人的主张就是我们的主张。

  1923年,在这一信念的影响下,萧伯纳写出一部著名的历史剧《圣女贞德》。

  在大战期间,萧伯纳还写过《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奥弗莱厄蒂》、《布尔什维克女王安娜扬斯卡》等短剧。而在《圣女贞德》之前比较精彩有影响的是1921年创作完成的《千岁人》。

  《千岁人》中把《人与超人》中表现出的巴特勒和柏格森的创作进化论思想更充分深入地反映在观众面前。萧伯纳在创作这个剧本时,没有与别人合作,没有抱商业上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写作才完成的。

  贞德是法国的女民族英雄,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末期,英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往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危急,但法国政治集团内部却无力挽救败局。1429年,笃信宗教的贞德说服了王子查理,即查理七世,率领6000名农民群众组成的义军驰援奥尔良,重创英国侵略军,解除城围,扭转了战局。贞德被称为“奥尔良姑娘”,成为法国人民爱国斗争的旗帜。

  但是,贞德的行动引起了封建教主和教会的嫉恨。1430年8月,贞德在贡比涅要塞附近被俘,查理七世竟坐视不救。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教会法庭诬为“女巫”,判处火刑,英勇就义。

  萧伯纳在剧中塑造了一个献身民族解放运动的令人心醉神往的女英雄形象,这是他剧作中最优秀的妇女形象之一。

  在日益加剧的社会斗争影响下,萧伯纳开始对人民英雄的形象发生了兴趣,在剧中,他以讽刺嘲笑的方式,猛烈地攻击卑鄙的征服者,挖苦虚伪的爱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萧伯纳认真研究了百年战争的历史,他决心写出真正的历史悲剧。萧伯纳评价说:

  贞德是一个出身于平民的少女,她天资聪颖,道德高尚,办事精明能干,有很强的民族责任感。她有着农民的审慎作风与顽强性格,看透了贵族、国王与大主教的本质,因此对于他们并不趋炎附势,赞扬崇拜。

  萧伯纳在安排贞德的谈话中,也处处显示出她善于接近群众,善于说服人、激励人,让群众相信民族解放运动的正义性。

  萧伯纳通过叙述贞德短暂的一生,表现出西欧近代历史上基督教、新教的兴起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出现,剧情由喜剧情节逐渐发展为悲剧的结局。

  剧情发展到高潮的时候,贞德心中展开了激烈的矛盾斗争,曾经一度对被烧死的恐惧使她想要通过向敌人妥协来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她最终还是宁死不屈,决意要替奥尔良解围,要把“英国人赶出法国”。

  这个被那些高贵的人称为“出身低贱、疯狂的姑娘”心中充满了对屈辱的祖国的强烈的爱,这种爱使她在敌人面前毫无畏惧,最后终于英勇献身。

  而那些沽名钓誉的统治者和阴谋家,却与贞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在贞德为了国家的利益做完了她所应该做的一切之后,便出卖了她,使她被俘并被判为邪教徒,最后活活烧死在火刑架上。

  《圣女贞德》共6幕,一个尾声。萧伯纳在这个剧本中,着力塑造了人民领袖贞德热爱人民、同人民血肉相连的形象。她说:“我将到人民中去,从他们的眼光所表示的对我的爱戴中得到安慰。”

  贞德面对强暴坚贞不屈,当法庭宣判时,她说:“如果我遭到火刑,我走进火焰就是走进人民的心里,而且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底。”

  贞德始终是人民与祖国利益的体现者和保护人,始终在不屈不挠地与教会反动派、黑暗势力以及那些愚昧无知的代表人物作着斗争。

  贞德的形象和语言,体现了诗与戏剧的完美结合,更体现了对人道主义和自由的渴望。在贞德眼中,自由高于一切,为了自由她可以抛弃一切。她说道:

  只要我能够听得见,风在树梢上飒飒作响,云雀在春光明媚的天空中歌唱,羊羔在寒冷的清晨中叫喊,我的可爱的钟声正在“当当”,还有那安琪儿的声音随风飘来,我能够听见这一切就够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一切我就不能生活下去。

  该剧的结尾,是一个士兵在歌唱,歌声中显示出辛辣的讽刺,他的歌仿佛从人民心底流露出来一样,意义非常深刻:

  难道我们能够期待所有这些大资本家,这些大尉,这些主教们,这些法律家以及类似这样的人,企图从他们那里得到好处吗?只要你还活着,他们就迫使你在沟壕中流血。

  如果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就在那里袖手旁观,而且对你嗤之以鼻!姑娘!我要对你说的话就是:“你不要听他们的话,不要怕,你不比他们愚蠢,也许比他们更聪明。”

  《圣女贞德》是萧伯纳的又一部成功力作。在创作中,他变成了为神圣、正义的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的诗人,他的历史的乐观主义的思想有所增强。

  而且,萧伯纳在这部剧本中,以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提出了来自人民中的正面人物的问题,极力表达出承认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获得自己民族独立的权利的观点。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