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珍妃真相

  中国历史的天窗时下电视屏幕上清宫戏热播,电视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都争先恐后地要给国民进行普及清史的教育,弄得许多拖着大辫子、踩着花盆底儿的皇上、王爷、娘娘、格格都成了隔三差五来观众家客厅里串门的熟人。虽说大家偏爱清宫里那点儿人和事,但也不是所有在紫禁城里住过的主儿都有这个露脸的机会。就像同在演艺界,但有些人就是有天生的明星相一样,在清王朝,入关后的皇帝有十个,后宫里的娘娘、嫔妃等就更是个大数字了,都是第一家庭的成员,但有明星资质的却寥寥可数。男性同胞先不谈,就说大家都关心的皇上的家属,真正能让大家记住的也不过那么几个,一直风头不减的那拉氏慈禧,身世迷离真假不分的董鄂妃——小宛,红颜薄命的珍妃,近年人气陡升的孝庄。

  珍妃是她们中间成名较早的一位,在死去不久就成为小说中主角,建国之初遭到批判的一部《清宫秘史》更是让她声名大振。在这些作品中,人们把美好乃至伟大的赞美和歌颂之词都给了她,珍妃不仅貌美如花,与光绪皇帝相亲相爱,而且深明大义,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是光绪皇帝的闺房高参,支持他的变法图强。但是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利的反扑下,变法失败了,她也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从号称“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开始,国人就开始习惯于在文艺作品中学习历史。但是,文艺毕竟不是历史,虚构一不留神就会演变为戏说,电影、小说中的历史故事虽然生动浪漫,忠奸分明,但却常常于真实历史距离较远。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珍妃。

  珍妃,镶红旗,满洲,他他拉氏,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皇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当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水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

  在一些作品中,珍妃被描绘为一位容颜秀丽的美女,光绪皇帝一见之下就为之吸引。在流传甚广的德龄的小说《瀛台泣血记》中,珍妃的进宫就更富有传奇色彩。书中说,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为了让皇帝早生子嗣,便四处为皇帝挑选合适的人选。后来遇到了同样忠君、同样胸怀改革大志的满洲亲贵长叙,得知他有两位相貌端正的女儿,便举荐进宫。光绪皇帝一见之下,立刻就喜欢上了举止大方,长得更为美丽的二女儿。

  但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故宫工作多年,对明清宫廷史深有研究的姜舜源先生曾撰文介绍过光绪皇帝选后的史实。

  1874年同治帝驾崩,慈禧为了自己控制朝政,挑选了自己外甥(她的妹妹嫁给了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湉继承皇位,这就是光绪帝。到1890年的时候,光绪帝已长大成人,应该娶妻生子了,而光绪一旦立后,就说明他已经长大成人了,那么慈禧就必须把权力交给光绪,这对慈禧来讲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事情,因此为光绪帝选一个好皇后(对于慈禧来说,好就是要能帮着自己管住光绪,以便自己仍能控制光绪)就成了慈禧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她是有前车之鉴的,十几年前,为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选后时,她原本是属意瑜妃,可同治皇帝却偏偏把皇后的象征“镶玉如意”给了崇绮的女儿,以至于后来母子、婆媳之间弄出许多十分不堪的事来。因此这次为光绪择后,她老早就打定了主意,副都统桂祥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他的女儿静芬是自己的亲侄女,和光绪结婚等于是结了姑表亲,是亲上加亲的天作之合。更何况静芬还读书不多,没什么见识,正好自己将来继续私心自用,揽权自恣,高下随心。

  当时,王公大臣对慈禧的如意算盘都已有所耳闻,当时北京城里都已流传着讽刺慈禧为光绪选后的诗:

  但冀门楣属外家,何尝钟鼓求佳偶。

  本来王公大臣的女儿一旦选上后妃,是一件光宗耀祖、带来荣华富贵的好事,但这次慈禧下诏为光绪选后,一件原本挤破脑袋都要凑上一角儿的热门大事,却冷冷清清,只有五名少女应征。除了副都统桂祥的女儿静芬以外,就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鸾、凤姐妹,和礼部侍郎长叙的女儿瑾、珍姐妹,很多合乎条件的人家把自己的女儿都藏起来,大家想尽管皇宫中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那仪节繁复,起居都不自由也是十分麻烦的,更何况皇宫中还生活着一位老佛爷慈禧,稍不如意就有杀身之祸,而皇后又早已内定了呢?

  选后的仪式是在太和殿进行的,慈禧太后端坐在上方,光绪皇帝一旁侍立,荣寿固伦公主等立在慈禧太后身后,慈禧的座前放有镶玉如意一柄,大红绣花荷包一对,选中为皇后的就授给如意,选为妃子就授给荷包。那五个备选少女在大殿上一字排开,桂祥的女儿静芬胖嘟嘟、矮墩墩,面貌倒还端正,比光绪大着两岁,被慈禧排在最左边,依次是德馨的两个女儿、长叙的女儿瑾、珍两姐妹。德馨的两个女儿长得明艳照人,还有些娇媚的韵味。而长叙的两个女儿却长相一般。慈禧太后在座位上慢慢地开口说话了,意思是后妃的选择关系着大清的国脉民命,关系着皇帝的终身幸福,谁堪母仪天下,由皇帝自己决定吧!

  光绪皇帝听慈禧这么说,拿着如意走到德馨的两个女儿跟前,意思是想从她们之中选择一人为皇后。就在这时,慈禧太后厉声喊了一声:“皇帝!”光绪自幼就被她的恶言厉色吓破了胆,此刻闻声愕然,仓皇之间又走近了瑾、珍两姐妹,慈禧太后满脸怒容,疾步向前,夺过如意,把它交到静芬的手中,同时以目示意把一对荷包交给了瑾、珍两姐妹,择后大典就这样完成。

  可见,事实上,被小说家饱含深情地赞美的一见钟情纯粹是子虚乌有,珍妃其实原本只是光绪挑选皇后时的“候补队员”,是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之下才成为皇妃的。

  古人的相貌,后人无法目睹,只能根据画像和文字描述来想像,所幸的是,在珍妃的时代,照相术已经传入我国,并且开始被紫禁城里的后妃们所接受,慈禧及珍妃都有照片保留下来。从现在已发现的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的照片来看,这姐妹俩都长着一张圆圆的脸庞,你可以说“富态”,也勉勉强强地能叫做“端正”,但无论以什么审美尺度来看,都无法与“美丽”二字联系在一起。

  所以,美丽的珍妃只不过是外人、后人一厢情愿的想像和附会罢了。

  关于珍妃,另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她对戊戌变法的支持,许多文艺作品、宣传材料上都说,正是在她热情的鼓励下,光绪皇帝才坚定了变法的决心。珍妃也因此成为慈禧的眼中钉,先是被打入冷宫,后来又惨遭杀害。珍妃简直就是一个为国献身的改革志士。

  这又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其实,珍妃的被打入冷宫乃至最后的被害,与光绪帝对她的宠爱和对皇后的冷落大有关系。

  前面说过,光绪皇帝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挑选了皇后和嫔妃的,他对自己的皇后,也就是慈禧的内侄女并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怕屋及乌”,深怀畏惧。而珍妃的姐姐瑾妃性情忠厚,不会巴结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性格死板,是个没有生活乐趣的人。相比之下,刚刚年满十三的珍妃则可以算是“矬子里的将军”,从年龄、性格各方面与皇帝更为接近,于是,珍妃成了光绪帝的宠妃。

  珍妃虽然相貌平平,但性格活泼,聪明伶俐。珍妃进宫时仅仅年满十三岁,恰好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开始懂得用自己的热情、伶俐、天真等魅力来赢得自己丈夫兼主子的喜爱。许多回忆资料都提到珍妃爱穿男装,梳起男人的大辫子,戴上头品顶戴,三眼花领,身穿袍子马褂,足登朝靴,腰系丝带,俨然一个小贝勒,与光绪共食共饮共玩共乐。可以想像,在紫禁城长大,一直在慈禧威严下战战兢兢的活着的皇帝内心里是多么地孤独,而珍妃恰恰充当了他渴望已久的玩伴、朋友,填补了精神上的空虚。这种近乎友情的陪伴和交流可以说比男女之情更能够吸引寂寞已久的光绪。光绪宠爱长相一般的珍妃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珍妃进宫之初,她还是很得慈禧老佛爷的喜欢的。据说,慈禧听闻珍妃写得一手好字,便常要她写一些福、禄、寿、喜的大字,作为慈禧赏赐大臣的礼物,珍妃心思乖巧,便模仿慈禧的笔意,更讨得慈禧的欢心,珍妃性喜丹青,慈禧还特地叫宫中的供奉缪素筠教她画花卉。但随着光绪对珍妃的宠爱,对皇后的疏远,慈禧开始渐渐厌恶起珍妃来。

  当初慈禧正是因为怕皇帝贪恋美色而冷落了自己的娘家侄女,才不让光绪挑选美貌的德馨家的女儿,这才让容貌普通的瑾、珍姐妹俩作了皇帝的妃子。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珍妃虽然相貌一般,但她的天真活泼却仍旧吸引了光绪,反倒更加冷落了皇后。对于爱憎十分鲜明的慈禧来说,谁让她的侄女不痛快,就是让她慈禧不痛快;谁让她不痛快,那谁也就更不别想痛快了。

  正是光绪对珍妃的宠爱为她日后的被贬、被害埋下了伏笔。

  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4月,珍妃受到责罚,被降为贵人。此时,距离戊戌变法的1898年尚有四年,而且珍妃受罚的原因并不那么光彩。

  在所有关于珍妃的资料中,不管作者的立场对珍妃是褒是贬,都不约而同地说,珍妃生性大方,喜爱奢华,追求享受。珍妃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称之为“小主儿”,谓“小主儿”大方。大方的“小主儿”珍妃也正是在钱上摔了跟头,弄出了卖官求财的丑闻。

  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编的《文史资料选辑》第92辑里,有一篇商衍瀛先生的《珍妃其人》,文章对珍妃卖官一事有详细的记载。兹引有关文字如下:

  清制内廷经费与国家度支划分,内廷领于内务府,皆有定章。皇后每年例银一千两,递减至妃每年三百两,嫔二百两,分月例文。珍妃用度不足,而又不能节省,亏空日多,遂不能不想生财的门路,以应付常年的不足。此所以有联合太监,向外卖官的举动。有事实为证。

  珍妃由其胞兄志锜为主谋,串通奏事处的太监拉官牵线,将月华门南的奏事处作为机关。奏事处是太监与内外官员的传达处,太监中最有势力为郭某(绰号郭小车子,因其常言‘小车儿不倒尽管推’,故得此绰号)、奏事太监文澜亭及慈禧掌案太监王俊如诸人。珍妃住景仁宫,景仁官首领太监亦在其列。所得的钱,以一部分供给珍妃,余由各人分肥。珍妃蒙混请求光绪帝,私卖官缺,日渐彰闻。甚至卖到上海道鲁伯阳,更为舆论所指摘。又卖至四川盐法道玉铭,于召见奏对时,光绪问以在哪衙门当差,对以在木厂;光绪骇然,命将履历写出,久久不能成字,因奉谕旨:‘新授四川盐法道玉铭,询以公事,多未谙悉,不胜道员之任,玉铭着开缺,以同知归部铨选’。此事在光绪二十年甲午四月间,风声所播,涉及宫闱。太后据所闻,切责光绪,遂于是年十月二十九谕云:‘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闱,从不敢干预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称淑慎……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皇帝深虑渐不可长。据实面陈。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为黄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当时虽将瑾妃、珍妃同提,而注重实在珍妃,将珍妃交皇后严加管束,幽禁于宫内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命太监总管首领看管,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

  虽说珍、瑾二人在一年后又恢复了妃的身份,但珍妃在慈禧心目中留下的弄权、专宠的印象恐怕也已经深深地扎下根。

  至于坊间流传的珍妃对变法图强的支持,遍查史料,也没有找到确凿可信的证据。有关材料大多笼统地说珍妃支持变法维新,积极鼓励、帮助光绪帝推动变法。至于具体事例,则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惟一可以把珍妃与变法扯在一起的事情是,维新派的主要人物文廷式是珍妃出嫁前读书的先生。仅此而已,至于其他,则只是世人的想像了。

  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珍妃的惩罚,也可以推测出珍妃并没有积极参与变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政,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秘密策划兵变,计划说服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囚禁慈禧。这在慈禧看来,光绪实在是忘恩负义、大逆不道。变法失败后,不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遭通缉,光绪帝被关在南海瀛台,珍妃也再一次被打入冷宫。但珍妃此次的被囚,其实是板子打在珍妃身上,疼在光绪心里,更多的是为了惩罚光绪。这从珍妃姐姐瑾妃平安无事上就可以看出。四年前,仅仅是因为“习尚浮华”、“干预朝政”就被株连降级,如果珍妃真有什么支持变法的举动的话,瑾妃又怎能躲过这一劫。更何况,在戊戌变法后,慈禧已经在谋划着废掉光绪,立了一个所谓的“大阿哥”,只是顾虑外界的反应,才迟迟没有行动。慈禧对一国之君尚且毫不心慈手软,更别说一个小小的嫔妃了,想要珍妃的性命,又何必等到两年之后的庚子之变。

  可见,珍妃的被囚,实因争光绪宠而失慈禧宠在前,受光绪遭黜牵连在后,她自己与戊戌变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她也不是传说中的胸怀大志的女改革家。

  关于珍妃之死,各种传说也版本不一。有的说她大义凛然地痛斥慈禧的专权祸国,然后英勇地跳入井中就义;有的说她临死仍不忘变法,心系光绪,让慈禧留下光绪与洋人交涉,义正词严地与慈禧辩论,被恼羞成怒的老太婆派人推入井里;也有人说珍妃被吓得瑟瑟发抖,瘫软在地,跪在慈禧面前,连连哀求:“皇爸爸,饶奴才一命吧,以后不再犯错了。”慈禧无情地让人把她塞进井里。直到此时,珍妃还在叫:“李安达,李安达”,想让李莲英能帮她说句话,救她一命。

  珍妃之死,确系慈禧仓皇出逃前所为,但当时的真实情景如何,不是现场目击者,都没有什么发言权。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即,整个北京城中都是一片混乱。而且这种处死也是在非常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现场的,除了慈禧、珍妃外,恐怕就只有崔玉贵、李莲英等三五个太监而已。此事又属宫廷秘密,即便这些太监要谈论,也只有在11年后的辛亥革命以后才有可能。所以,这种种的版本很可能只是众人间的以讹传讹,真正的情况后人永远也无法知道了。但几个版本相比,我们宁愿相信珍妃怕死求饶,这才是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正常反应,干嘛非要求人人都能像革命志士一样宁死不屈呢?普通人做不到,很可能珍妃也做不到。

  我们在这里试图还原一个历史上真正的珍妃,并不是要刻意诋毁、颠覆人们心目中那个美好的形象。其实,即使是这个并不美丽、在丈夫面前与其他妻妾争宠、贪财、怕死的珍妃,也并不让人觉得可憎、可厌,只不过没有那么美好、浪漫罢了。珍妃的遭遇仍然令人同情。在珍妃进宫时,只有十三岁,请想一想,今天十三岁的小姑娘在做些什么?可能在上中学,正在为分数苦恼;也可能是个满脑子新潮时尚的新新人类,不管怎样还都只是个尚未成年、不大懂事的孩子。而珍妃呢,她已经远离父母,来到节律森严的深宫,面对一个孤独、孱弱的丈夫,还有一个冷酷无情、喜怒无常让人不寒而栗的婆婆。所以,无论怎样说,珍妃都只是一个受害者,是吞噬人性的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她悲惨的遭遇值得后人同情。

  说起来珍妃无论从容貌、才学、品行等各方面来看,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她的形象那么高大、美丽的原因,实在是拜要了她性命的慈禧所赐。珍妃的入宫、被囚、被害,恰逢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之变这几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害死她的又是那个祸国殃民的老妖婆慈禧。当人们简单地把近代中国的屈辱、落后都归结到慈禧一人身上时,作为慈禧这个大反派的对立面的珍妃,也就在人们心目中完成了形象的升华,成了美好、希望的化身。

  本文之所以拿这个苦命的珍妃说事,是想告诉大家,历史并不只是江山美人的浪漫,也没有那么忠奸分明的简单,甚至包含了诸多琐碎、丑陋、复杂。我们需要拿出勇气、运用理智,清醒地看待历史。只有这样,历史才能真正成为可供我们借鉴的精神资源,而不只是茶余饭后聊天的谈资。当我们能够以勇气、理智来面对历史的时候,我们也就更加能够以勇气、理智来面对今天的生活。

  诸位看官,您意下如何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