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01章 除服(4)

  10.转轮王:阿弥陀佛。司三周年忌。

  11.莲花王:阿閦佛。司七周年忌。

  12.祇园王:大日佛。司十三周年忌。

  13.法界王:虚空藏菩萨。司三十三周年忌。

  “七七斋”习俗源远流长,至迟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流行。《魏书·胡国珍传》中载:北魏胡太后的父亲胡国珍死后,信佛的北魏皇室为他举办了“七七千僧斋”,“诏自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

  依佛教说法,人死以后有一个“中阴(中有)”期。所谓“中阴”就是指人死了以后,还没有转生之前的这段时间。一般认为,中阴期有四十九日,每七日为一个阶段。《瑜珈师地论》卷一中云:

  又此中有(中阴),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转辗,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决得生缘。

  此语是说,人在六道流转,人死后,亡魂在阴间寻求生缘(托生),以七天为一期,若七天完了,仍没寻得生缘,则继续七天,到第七个七天为止,必生一处。

  《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剩天宫通品第一》也说: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以及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即南赡部州,指人生活的世界)造恶众生。新死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祓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生度此海。”

  由此可知,在“七七日”内为新死者作功德,救祓苦难的风俗,在古印度很流行。

  “七七斋”的丧俗之全部过程称做“七七百日”,又称做“十王斋”或“十斋”。据《佛说阎罗王受记劝修生七斋功德经》中说:“若是新死,依从一七计,乃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并须请此十王名字,每七有一王下检察,必须作斋。”《阎罗王令四众预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中也说:“修此十王斋俱足,免十恶五逆之罪,并得天王当令四大野(夜)叉王守护此经,不令陷没。”此经强调了修七七斋可“往生净土”,如果修不满十斋,则不得往生净土,“若缺一斋,乘在一王,并新死亡人流连受苦,不得出生,迟滞一劫,是故劝汝作此斋事”。《阎罗王经》所云,七七斋是丧俗中很被看重的礼俗。

  在“七七斋”中还有“生七斋”和“亡七斋”之分。“生七斋”是活着的人给自己修七七斋,据说,活人给自己修了七七斋,在其死后就不会下地狱,而直接升往极乐世界去。“亡七斋”是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修七七斋。敦煌本的《阎罗王经》中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此十王(斋),逆修生七及亡人斋,得善神下来敬礼凡夫。凡夫云:“保得贤圣善神,礼我凡夫。”一切善神并阎罗天子及诸菩萨钦敬,皆生欢喜。

  佛教鼓励人们修“生七斋”,认为修“生七斋”比修“亡人斋”好。预修“生七斋”,“七分功德尽皆得之”,而修“亡人斋”,“七分功德亡人唯获一分”。(敦煌本《阎罗王经》)

  “七七斋”、“百日斋”、“周年斋”、“三周年斋”、“烧纸钱”、“摆食盘”等丧葬习俗在民间流行很广,影响也很大。它是我国传统观念中“孝”的延续。在我国江南民间至今仍流行着一种说唱形式叫做“说因果”。“说因果”这一说唱形式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产生于明代中期,是一门坐唱艺术,内容带有浓厚的因果报应迷信色彩,以劝人为善,劝子为孝为宗旨来教化世人。说因果中起源最早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念十王”,它的主要内容是《十王卷》,就是十殿阎王宝卷。《十王卷》受《因果经》的影响,但它更具体,更有想象,因此也更能吸引人。“念十王”又叫“露天宣卷”,和念佛的宣卷意思是一样的,但形式、方法、人数不同。念佛宣卷多在室内,人数较多,佛堂较固定,而“念十王”是在室外,只需一人,内容集中。所谓“宣卷”在我国北方多称“念卷”,是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形式。其演唱底本称做“宝卷”。宣卷在元代就已经形成。

  “念十王”必须准备一幅三尺左右的立幅画,画的上端绘有十座阎王殿,每座殿内端坐一位阎王,共十殿阎罗。立轴的下端画有恐怖的摘舌、掏心、挖眼、砍手、断头、破肚、磨盘、锯解等十座地狱。立轴的中间部分则画着众多鬼卒,牛头、马面,狗头猪脸,黑白无常等正在处罚着各种恶鬼,有的被抛入油锅,有的被丢入火海,有的被赶上刀山,有的被推进恶狗村、毒蛇窝等。

  准备“念十王”前,先要将《十王图》挂于门上或壁上,再敲木鱼吸引观众,接着开始宣《十王卷》。开宣时,手执一根小竹竿,指着图上的十殿阎王,一个一个地说唱,唱十个阎王的职权,唱所有鬼吏的职责,唱什么罪应当受什么刑罚,以及应进入哪座地狱。

  “念十王”与社会现实结合得很紧密。主要揭露民间所说的“十恶不赦”之人。这十种恶人是:说谎媒人,恶讼师,拍马精,刁小姑,凶阿婆,臭后娘,谋杀亲夫的奸妇,图财害命者,不孝逆子,贪官污吏。念十王的唱词也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容易被群众接受。比如“说谎媒人”的唱词是:

  说谎媒,黑良心,

  谎话连天蛆口喷。

  摇篮里小倌说十八,

  十七岁姑娘嫁小人。

  害得二门家不和。

  害得姑娘号啕痛哭跳深井。

  说谎媒,罪勿轻,

  打进磨盘地狱磨成粉。

  ……

  唱念“贪官污吏”的唱词是:

  贪官贪,见缝钻,

  勿管黑和白。

  勿管长和短。

  只要有金钱。

  要哪亨(怎样)断就哪亨断。

  害仔百姓日勿宁勒夜勿安。

  贪官贪,恶满贯。

  打进锯解地狱锯成寸寸断。

  ……

  路引

  所谓“路引”就是人死成鬼以后到鬼国报到的依据。它是一幅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绢,后来改用黄纸。上面印有“为酆都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达酆都地府转世升天”等文字。除此之外,还盖有“阴司”、“城隍”、“酆都县衙”三颗方形大印。路引的顶端是阴间天子(阎罗王),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盯视着前方,为刚刚进入阴间的新鬼指引去往“鬼国”的道路。作为通向鬼国的“护照”——“路引”这一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路引”起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丞相魏徵梦斩泾河老龙后,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受到牵连,被阎罗王传讯到阴间三曹对案。李世民为阳间之王,具有雄才大略,而且文武兼备,到了阴间后,其词其辩使阎罗折服,举止行为令地府惊叹,阎罗决定放李世民返回阳世。临行前,阎王委托李世民把鬼国护照“路引”带回阳间,发给那些善民善臣,让他们在死后凭此“路引”进入鬼国首都——酆都,可以免受众鬼的欺凌,还可凭此路引在阎王面前求得一官半职,享受荣华富贵,成为阴间的鬼上鬼,或是可凭此路引以求早日转世到好地方、好人家。李世民应允,并将路引带来阳世,在民间流行开来。此俗自唐时兴起,历经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都是兴盛不衰,虽改朝换代,王侯更迭,沧桑变迁,人世沉浮,但“路引”却始终没有变化,堪称“千年一贯制”。在“路引”盛行时期,人们为了得到它常常是“煞费苦心,倾囊购买,有的甚至是倾家荡产”。

  “路引”是在人将要死去,或是死后入殓,或是入葬时将其烧掉。烧掉后的路引就被鬼带走了,用于到了阴间的边卡——鬼门关的通行证。经鬼吏查验无讹后,鬼就不受任何阻隔和刁难通过关卡,进入到阎罗殿。民间传说,来自四川酆都的路引最好,其他地方的路引被认做是假的,到了鬼门关前就不灵验了。

  四川有一座山,名叫“名山”,也叫“平都山”,东西有青牛,双桂二山遥相对峙,北接蜿蜒的五鱼山群,恰似蛟龙奔突朝圣之状,滔滔长江擦山而过,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山海经》中称“宇内洞天福地四十有二,酆之平都居其一焉”。这就是被称之为鬼城的酆都所在地(今属重庆市辖区)。它是如何被奉为“鬼城”的?据东汉人所著之《列仙传》和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里的记载:在这个“福地”有两个人成仙飞升而去,使这里的名声大振,被广为广播。这两人中,一个是东汉的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中散大夫。后来弃官隐居于平都山,魏时的青龙初年,王方平蒸黄土数十瓶,以丹药洒之,变成黄金。此时,地面突然裂开,飞出五色彩云,王方平亦瞬间成仙,随着五色彩云飞升上天去了。另一个叫阴长生,河南新野人,是东汉和帝肇妃的曾叔祖父,他自幼不求仕进,专修道术。后来随马明生学道,得到了仙术。他常与妻子同行天下,一门皆长生不老,到了东汉延光四年,在平都山白日成仙而去。到了梁代,陶弘景又在《真诰》中记述说:“平都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天,鬼神之宫之……此北丰,鬼王决断罪人处,其神即应是呼为阎罗王也。”隋末唐初时期,根据王方平、阴长生在平都山修行成仙的传说,人们在“名山”绝顶处建起了第一座寺观——仙都观。随着佛教的兴盛,王、阴二人在平都山修炼成仙的道家神话的传说,将其逐渐演变成了佛家传说,王、阴二人被合而为一,并将王、阴先后成仙的次序颠倒为阴、王,附会给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者——“阴王”,即“阴间天子”或曰“阎罗王”。平都山也就成了阴王冥间政府的所在地,即鬼国的首都。

  人们为什么要信仰“路引”呢?这又与民间传说有关。相传,古时候有一个恶霸,平日里欺男霸女,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罪恶累累,人们痛恨地骂他是“不得好死”、“半路死”,也就是说,咒他在拿到路引之前就死去,只有这样,这个恶霸到了阴间以后才会得到恶报。但这一恶霸在他临死前却买到了路引,就在他老年得病卧床不起,身体已经冰冷僵硬的时候,还在民间骗来一个贫家女子当妾,贫女之父前来交涉其纳妾之事时,又被他的一群爪牙活活打死。贫女悲痛之极,日夜哭泣,思量着如何报仇雪恨。恶霸这时毫不知情,还沾沾自喜地不时拿出路引来看看,思量着他后世的寄托。贫女也知其是宝,就在恶霸入睡以后,将路引偷出烧了。恶霸发觉后大为恼怒,将贫女打死了。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路引,所以,经常能听到鬼叫声,并在梦里与鬼打架。他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在他还没有买到新的路引之前,在鬼的恐吓中惊怕而死。死后,在去往阎罗殿的途中,处处受到刁难毒打,因没有路引又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尽百般折磨,把他放入磨中推,用锯解,抱火柱,下油锅,最后,又被送回阳间变成了看家狗,阎罗王下令,使他永为狗种,不得转生他物。在这一传说下,信仰灵魂不死,人可转世的民俗信仰里,人们便对路引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路引也就成为人们日夜祈盼,很想得到的转世凭证。

  另有说法认为,鬼魂去阴间报到,路途很是遥远,每七天要过一个关口。这样远的路程需要相当的费用供鬼魂在路上开销,其中有用于行贿给各关卡鬼差的,以打通关节顺利通过。也有自己在路上食用的川资。所以,从丧生之日起,阳世的亲人们每七天都要给死者烧一次纸,摆一次钱宴,以供给亡亲在途中的资费。据说,亡人最难熬的日子是“五七”,即亡去三十五日这天,鬼卒们对他的毒打很是残暴,甚至被毒打致死,永远死去,永无轮回转生的机会而被投入到“枉死城”中。因此“五七”之日,是万万马虎不得的,阳世的亲人们都要到坟上去大量烧纸来贿赂鬼卒,并沉痛哀求鬼卒们格外开恩,不要施以暴刑。“五七”一过,亡人的魂魄就走完了去往鬼都的全部路程,来到阎王殿里报到,阎罗王会准予入境,并为其做入籍入户的公文处理,安顿居所,鬼魂就成为阴间的自由居民了,以等待日后的轮回转生。如果鬼魂进不了阎王殿,成为孤魂野鬼,是永远不能转世的。就是在这些鬼魂转世理念下,人们总企盼着亲人的魂灵早日进入阎王殿,早日转世,免受苦难,路引以及其他民俗礼仪在丧葬礼俗中经久不衰,就是这些信仰在人们观念中的作用。

  陕北民间不使用路引,而使用“殃单”。不使用路引并不是人们不信仰路引,而是路引的难求所致。在民俗信仰中,以酆都路引为真,他处路引为假,假者,鬼吏、阎王均不认可,于是“殃单”在陕北流行。从路引的基本内容来看,它是集“阴曹地府”的阎罗王与酆都地方神灵长官城隍和酆都县衙为一体的证明信笺,陕北“殃单”亦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酆都署衙名称,将省、县、村之行政区与土地、窨神集于一体,其作用是相同的。“殃单”在使用上与路引略有不同,有的放于死者胸上,有的贴于棺木的小头之上,贴于棺木上者,于下葬后烧焚,有的不烧。以路引为用,还是烧了好,烧化后死者可持此向阎王报到。

  与路引有相似功能的还有“路单”,是阴阳开给灵柩路过各州县城隍、土地以及路上所有神祇的“介绍信”,通知它们,为亡魂放行。其内容与“殃单”有所不同,主要是说明亡魂是在哪里亡故,到哪里去安厝等。

  路单在丧葬礼俗中很重要,但不为人所重视,因其完全是阴阳先生的作为,一般人不去观察。

  目连戏

  目连戏属于宗教剧目,在民俗中常被用在丧葬礼仪,斋醮等方面的演出。

  目连戏是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来自佛教的《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目连救母》、《盂兰盆经》等这些佛教经文。故事情节简单也不长,在敦煌变文中的《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和《目连变文》等经文中才将其丰富并复杂起来。成为戏剧后,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篇幅上都更加丰富和复杂了。这一佛教故事传入我国以后被不断地改变面貌,并掺入了不少非佛教的内容,而且日趋中国化,因此,它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宗教剧目,也是中国民俗剧目,被广泛运用。目连戏的全本戏名叫《目连救母》,剧情主要有四个部分:一、富翁傅相的修行与积善。二、傅相之妻刘氏青提遣子傅罗卜(后被佛祖赐给法名“大目犍连”,简称“目连”)经商,刘氏青提却开荤破戒,侮谩僧道。三、刘氏青提入地狱受苦,目连前往西方求佛祖救母。四、目连下地狱寻母,寻遍十殿,后在佛祖的帮助下,母子相见,同上天堂。《目连救母》是连台本戏,可演七天七夜之久。由于演出时间长,在演出期间可以插入其他宗教戏、忠义戏、小戏等来调换观众的艺术兴趣,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精忠传》、《雪山成圣》、《释迦牟尼成佛》、《观音得道》、《王婆骂鸡》、《尼姑思凡》、《大锔缸》。

  目连救母戏中有很多恐怖场面,比如《赶吊》,又名《金氏上吊》。这折戏主要是说金氏年已三十六岁,还没有为丈夫生得一男半女,金氏因此向佛求子,并将自己的钗簪施于佛门,金氏之夫因此而怀疑妻子与和尚有染,便百般拷打,逼妻招认。金氏受屈不过,就上吊自缢了。此时,有几个吊死鬼争抢金氏做替身。这时,舞台上就出现了吊死鬼,他们都是黑眼黑嘴,额头上有两道白、两道红,从额头上一直拖到胸前,好似长舌。头上又披着黑色散发,发的两边有黄、白纸钱拖下,颈上挂着草绳,着红衣、袒胸、腰系短裙,两手各拿一把明香,在幽暗的舞台上显得非常可怕。因为金氏是屈死的,不该进入地府,正值吊死鬼争抢金氏之时,普化(雷神)和猖神从台内出场,举着钢鞭赶打吊死鬼。在台上追几圈后,吊死鬼们相继跳下台来意欲逃走。此时,台下的观众们举着木棍、笤帚、叉矛,齐声呐喊着打鬼,一直将鬼追到村外很远的地方,以示将鬼赶跑。这折戏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佛教盂兰盆会上或道教超度亡魂的“皇醮”上演出,民俗又以为七月十五日是“鬼节”,如有村庄家宅不宁,认为是鬼在作祟,人们便作盂兰盆会或打醮,再以此戏相配合,以祈盼着将鬼邪驱除,求得平安。

  目连戏中还有一些单本戏,如《男吊》、《女吊》、《调无常》等,都是可以单独演出的折子戏剧目。在丧事活动中演目连戏一般取刘氏青提在地狱受苦,目连去西天求佛祖救母和目连下地狱于十殿阎君那里寻母,在佛祖的帮助下,母子相见,同登天堂这类内容,旨在表达儿女们对亡灵的孝顺和祈盼亡灵魂归天堂。

  目连戏之所以在民俗中有一定的影响,是因目连与地藏王这位幽暗世界的主宰有一定的关系。有说法是,地藏王的前身就是目犍连。《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中说:相传王舍城傅罗卜,法名目犍连,尝师事如来,救母于饿鬼群丛,作盂兰盆会,殁而为地藏王。以七月三十日为所生之辰,士人礼拜。或曰:今青阳之九华山地藏是也。

  目犍连简称为目连,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神通第一”。目连救母的故事远比佛教中另外两位,即婆罗门女和光目女救母名声大得多,此三人都有游历地府,又都将在地狱中受苦的母亲解救出来的经历,所以被人们推而广之,最终,目连救母的故事被人们发扬光大,编成戏剧适用在民俗中,为民俗文化增添了光辉。人们将目连附会于拯救地狱诸苦的幽冥之王地藏王,是人们祈盼脱离地狱苦难心态的表达,是可以说过去的。但在佛教中的说法是,因为目连后来是遭遇横祸而死的,最终没有修成罗汉金身,所以没有成为菩萨。将目连说成是地藏王,就有些牵强。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