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8章 媒神月老(3)

  一日正午时分,母子二人来到一座峻岭之上,烈日炎炎,口渴难耐,母亲让药王去找点水解渴。药王说,山高无水,叫我哪里去找,再忍耐些,下得山后找水不迟。母亲渴得实在无法忍受了,便说,人说你是一位孝子,你也说你有一番孝心。为娘有病,你带娘出来寻找能治娘病的药,也算是一番孝心。如今娘口渴难忍,让你去找点水来,你却推三阻四。你不去找水,我说什么也不走了,就死在这里,也无人知晓,还能全了你的孝子之名。药王听了也很无奈,安顿好母亲后,便于四周找水去了。

  山上哪有水源,药王转来转去也找不到水。忽然来到一处阴凉处,见一个人头盖骨内有一些水,有两条蜈蚣在里面爬着。药王也顾不了许多,用柴棍将蜈蚣挑去,端着人头盖来到母亲面前。母亲也不忌讳这些,只要有水喝就行,一口将水喝下后,不渴了,母子二人继续行路。不知走了多少路,母亲的病完全好了,二人又回到家乡。

  “偏方王”听说药王回来了,就上门拜访,并询问药王给母亲治病的情况。药王说,也没有找到什么奇药,病就好了。“偏方王”说,那你一定是用了什么偏方。药王说,没有用。偏方王说,如果没有凤凰蛋和二龙戏珠水,你娘的病是决不会好的。药王一听此言,猛地想起那位姑娘给他米粒时说了一句凤凰蛋,给娘找水时,人的头盖骨不正是“珠”,两条蜈蚣不正是“龙”。想来想去,自己这个“药王”还不如一个“偏方”,一气之下,拿了药布袋,驾起云头起到半空,将药一把一把从天上撒下来。当来到巴蜀上空时,索性将药布袋倒提了,把所剩之药全都倒下来。自那以后,巴蜀多药,成为天然药库。

  药王孙思邈有这么多的传说,既给人治病,也给龙虎治病,又有药袋子,唐太宗又亲自将他封为药王,在他成仙以后,被人们奉为药王神是当之无愧的。

  陕西耀县是孙思邈的家乡,城东有药王山,药王孙思邈的神像就供奉在山上的药王殿里。山上有百余通石碑,刻着药王的医学著作。药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名医,又被后人奉为神,他的名声远近闻名,各地也纷纷建起了药王庙,向他祈求治病良方。各地的药王像大都是慈眉善目,银发长髯,方巾长袍,一般是坐像。有的还在药王身边站着唐朝大将尉迟恭,有的在药王跟前站一只虎。

  小儿神

  小儿神就是传说中孔子的“老师”,古代著名神童项橐。

  项橐,又叫项橐。说他七岁时就成为孔子老师的说法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五》,其中说:文信侯(吕不韦)欲攻赵以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遣张唐事燕,张唐辞。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曰:“吾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战国策》中并没有说项橐为何能成为孔子的老师。但后汉时期的不少著作中也有这一说法,如《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说:“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夫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孔子有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说林训》中又云:“吕望使老者奋,项橐使婴儿矜。”

  高诱对这些说法的注疏是:项橐因“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使“孔子有以听其言”。是说项橐之所以能成为孔子的老师,是因为与孔子诘难论辩了一番。但“穷难”了些什么内容,也没有说明。

  晋代嵇康在《高士传》中说:“项橐七岁为圣人师。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是也。’言与万物同流匹也。”这可能是“穷难”的内容之一,但“万流屋”一说,既显得很隐晦,又显得过于简单了一些。

  到了魏晋时期,流传着孔子与两个小儿辩论日之远近的故事。这一故事被收在《列子·汤问》一书中。

  隋时期又出现了《孔子项橐相问书》,是在吸收了有关孔子和其他人的故事,如《子羽与孔子辩论》的基础上,经过千余年的丰富、充实和发展而定型的。《孔子项橐相问书》也并非就是一部书,而是一篇约有两千字的文章,前半部是近于赋体的叙事,后半部是近于唱词的七言“诗曰”。

  作品中说,孔子东游时,路上遇到三个小儿,其中两个正在打着玩,另一个没有“参战”。这个小儿就是项橐。孔子怪而问之,于是引起了一场智斗。孔子向项橐提出了四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风物,乃至冶游博戏,人生家庭,伦理道德等。项橐却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听后佩服得连说了六个善哉!接着,项橐问了孔子三个问题,孔子却回答不上来。最后只说了一句“后生实可畏也”。

  现摘作品中几节:

  项橐有相,随拥土作城,在内而坐。孔子语小儿曰:“何不避车?”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夫子当时无言而对,遂乃车避城下道。

  夫子问小儿曰:“汝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神车无轮。石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柘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夫子曰:“吾车中有双陆局,共汝博戏如何?”小儿答曰:“吾不博戏也。天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笞挞及之。此是无用之事,何用学之。”

  《孔子项橐相问书》问世后,以其有趣的内容,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赢得了群众的喜爱,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

  项橐能够成为小儿神的原因,不仅因他是个能难倒圣人的罕见神童,而且还因为他的早夭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惋惜。据说,项橐只活了十岁便夭亡了。项橐死后被人们神化,成为“先圣大王”和“小儿神”。《孔子项橐相问书》在书后说:

  二人登时却觅胜,谁知项橐在先亡。

  夫子当时甚惶怕,州县分明置庙堂。

  到了秦汉时期,就有州县为项橐立庙了。到了明代,项橐受到广泛的奉祀。

  明人黄瑜在《双槐岁钞》卷六中云:“保定满城县南门有先圣大王祠,神姓项,名橐,周末鲁人,年八岁,孔子见而奇之。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

  明人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云:“项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

  “尸祝”是古代祭祀中担任尸和祝的人,即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项橐是一个难得的神童,他夭亡后,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崇拜,并被树为少年儿童崇拜的偶像。

  收在《历朝故事统宗》和《东园杂字》等书中的明代《小儿论》一篇,在后世的影响亦很大,其结尾部分云:小儿曰:“天上零零,夫子知有几星?”子曰:“适来问地,何得谈天?”小儿曰:“地下碌碌,知有几屋?”子曰:“只论眼前,何得谈天说地。”小儿曰:“若论眼前,眉毛数得有几茎?”夫子不答而去。故有后生可畏之语。诗曰:

  休欺年少聪明子,广有英才智过人。

  谈话世间无限事,分明古圣现其身。

  福神

  福在世俗观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祈福的目的在于享福,那么,福指什么?指福运、福气、运气、幸福等。福有几种呢?自古以来就有“五福”之说,而“五福寿为先”,所以五福是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见《书·洪范》)桓谭的《新论》中又说:五福是指“寿、富、贵、安乐、子孙多”。

  福神源于福星。所谓福星,指的是岁星,也就是木星。术士们声称,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福星信仰又是源于“三官”信仰。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始创了道教,他死以后,其子张衡不仅继承了道教教义,并且大力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称。三官信仰就是每当信徒有病时,就由张衡为他们“处方”医治,不用服药,只需向三官作祈祷即可。方法也简单,张衡用一张纸“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份),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见《三国志·张鲁传注》)也就是说,一份告于天即挂在山上,一份埋于地下,一份沉入水中。三官信仰宣称:天官可以赐福,地官可以赦罪,水官可以解厄。这种信仰自从张衡倡导以来,一直流传至今,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受人们的欢迎,于是,人们便把天官作为降福的福神来信奉,这一信仰在民间是根深蒂固的。

  天官在三官信仰中本来是一位福神,可是在民间又将他称做福星或福判。他的形象也很似吏部官员,一身朝官装束,红色袍服,系绣龙玉带,足登朝靴,手执大如意,慈眉悦目,五绺长髯,一派喜颜悦色,雍容华贵的气派,给人一种和气生财,富贵满门的感觉。在民俗画中,有的天官像旁边还有一位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有玉兰、牡丹,它的寓意是“玉堂富贵”,还有一种天官图是天官笑容满面地抱着五个善童,善童手中分别捧着仙桃、石榴、春梅、佛手和吉庆鲤鱼灯等吉祥物,这些吉祥物在民俗信仰中表示长寿、多子、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等,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民间认为,在年节多贴这种年画,向天官祈求,天官也一定会给人带来好运。

  因为“福”中也包含着财运,发财的意思,故而在有的民俗画中又把天官视做“赐福财神”,天官图中的天官执如意坐在元宝之上,上方又绘着金山银山和斗大的“福”字,下方是聚宝盆,两侧为和合二仙,招财童子,利市仙官。

  天官被称为“福星”,是有其衍化过程的。天官是福神,说明人们对天官的信仰是从对神的信仰开始的,而不是对星宿的信仰。木星是星辰,是天体,人们要对木星产生信仰就得将其由天体衍化为星宿,即岁星。古人信仰,岁星是福星,将岁星与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福神,即天官相结合,木星就被衍化成了“福星”。其实,对“福星”的信仰就是对神的信仰与对星辰的信仰的结合体。

  福神现在的模样很和蔼慈祥的,但据现存最古老,绘制于一千三百年前,唐代开元时期的星官画像从《五星二十八宿》里所描绘的星神像来看,福星长着一副怪兽模样,他的头似虎非虎,一双豹目圆睁。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硕大的野猪。

  福星的这副模样怎么会给人带来“福”呢?既然人们将木星与天官赐福的福神相结合,天官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形象,而民间信仰不仅有理念,还要有偶像,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就要寻找偶像,将其人格化。又有谁可以充当这一偶像呢,唐朝时期的一位杨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福星的形象转变也从这时开始了。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中对福神的记载是:

  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矮民,以为宫奴玩戏。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侏儒好者,每岁不下贡数百人,使父母与子生别。省刺史杨公守郡,以表奏闻天子云:“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

  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其郡人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也。后天下士庶黎民,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禄神也。

  此文所说,汉武帝很喜欢道州矮人,每年都要从道州挑选几百名侏儒作为他宫中的玩偶。杨成做了道州刺史以后,对此事极为不满,便以《五典》之律上疏汉武帝,汉武帝由此而感悟,不再要道州贡矮人了。道州百姓因此感谢杨成对他们的拯救之恩,于本州立庙祀之,供奉杨成为降福解厄之“福神”。后流传天下,被天下人奉为“福禄神”。

  《搜神大全》所载诸神事迹大都杂取小说、民间的口头传说以及释道诸书,虽是历史人物,不作“正史”来用。但道州刺史抵制进贡矮民的善政在历史上的确有其人其事,不过,正史中已不是杨成,而是阳城了。阳城也不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他是中唐时人。阳城也曾经做过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新唐书·阳城传》中说:“道州产侏儒,岁贡诸朝,(阳)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州人感之,以‘阳’名子。”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道州民》诗云: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

  不闻使人生离别,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颇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玺书下,几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民身。

  由《新唐书》与白居易诗可以看出,《搜神大全》中的杨成很可能是“阳城”的讹传,两人相差九百余年。阳城身为刺史,是一位高官,道州百姓绘像以祀之,给他所绘之像必然是一个吏部官员之像,又尊他为“福神”,这就更与神祇信仰中的“福神”或称“福星”的天官之所以是一位官员模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天官也就不同于其他神或星宿的形象,而同于阳城。

  福神与寿星信仰的产生年代久远,并且以独立信仰存在于民间。后来,又出现了一个“禄星”,成为福、禄、寿三位一体的信仰对象。三星信仰作为群体出现在民间信仰中,究竟始于何时,已不好作出判断,但至迟在明清时期已盛行于社会。

  三星形象在民俗画中,中间是赐福天官,手执如意;右边是禄星,是员外郎的打扮,头上插戴着富贵牡丹花,怀抱婴儿;寿星在左边,寿星也就是南极仙翁,他广额白须,拄杖捧桃,笑容可掬。这三位星官分别象征着幸福、官禄和长寿。

  与福、寿二星不同的是,禄星很少单独出现在民俗画中。又因他的打扮是一副员外形象,所以有些地方又将其视为福神。

  到了宋代,民间还有以真武大帝为福神的,但这一神像是人们用于挂在床头之上,而不是贴在墙壁上的。这位福神没有普遍流行开来便从民俗信仰中消失了。

  供奉福神的庙观主要是“三官殿”或是“三官庙”。

  三星信仰是人们祈盼幸福、官禄和长寿的愿望,三星对联很能说明人们的这一理想。

  三星共照善门开,人有好心福自来。平安是福合家乐,积些阴功胜吃斋。

  庄农是福收成好,买卖是福大发财。勤俭是福黄金本,步步登高上天台。

  禄星

  禄,指官职禄位。禄神来自禄星信仰,禄星原来确实是一颗星。《史记·天官书》中云:“文昌宫……六曰司禄。”说文昌宫的第六星是专门掌管司禄的禄星。后来逐渐将其神化并赋予人格。有将其附会给张仙的一位神仙。张仙,有说是四川眉山的张远霄,五代时游青城山后成道,得“四目老翁之弓弹,击散人家灾祲”。(见《集说诠真》)也有说他是《送子张仙》的,即后蜀皇帝孟昶。(见送子张仙)故而在传统戏曲中有了“禄星抱子下凡尘”的说法。

  禄在民间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人们认为,有了官位就有了权,有了权也就有了钱。有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人们对禄所追求的,也因此有了“加官进禄”、“官上加官”、“加官晋爵”、“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福禄寿”等题材的民俗年画,用以反映人们追求禄的欲望心理。还有用传统谐音的方法来借代禄的寓意,如以“鹿”代“禄”,又如,在福禄寿三星图中,老寿星骑着鹿(寓“禄”)跟随着一位捧着仙桃的侍从(寓“寿”),空中飞着蝙蝠(寓“福”),又如,“加官晋爵”图是一位束带高冠(寓“加官”)的官员正抚摸着一头鹿(寓“受禄”或“进禄”)。

  禄星在民俗画中是一位员外,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员外郎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唐宋以后才成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明清时期的中央各部均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司官的三级,得以递升。员外郎简称外郎、员外。因员外可以纳钱捐买,后来便渐渐用于对地主富豪的一种称呼。在宋代以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中可以常常见到。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仕进》中说:“所云员外者,谓之正员之外,大率依权纳贿所为,与今部曹不同,故有财势之徒,皆得假借其称。”所以,员外本是官名,并非财主,有些地方认为禄星的形象是员外,便以为员外就是财主,有财就有福,故而以禄神为福神是一种错误。也由此可以说,员外郎的形象就应是禄星的形象,他是表官禄的,这是对禄星的正统说法。

  寿星

  寿星在民俗画中是一位身量不高,弯腰弓背,一手拄着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慈眉悦目,白须飘逸,须长超过腰际的形象,最突出的是那硕大的脑门。他是一位活脱脱的老人形象,从他身上根本看不出一点“星”的味道来,就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长者。所以,他又被称做“南极老人”、“南极仙翁”。他是长寿、吉祥的象征,从古流传至今,没有一点衰退的迹象。

  寿星崇拜源于古人的星宿崇拜。寿星,角亢也。在《尔雅·释天》中云: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所以,郭璞注释说:“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司马迁说过,在西宫天狼此地有一颗大星,叫“南极老人”。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见,兵起(发生战争)。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司马贞也认为:“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祀之,以祈福寿。”(见《史记·天官书》正义,《史记·封禅书》索隐)

  在天象中的二十八宿里的东方七宿,依次排列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苍龙之形。其中角星有两颗,以其形似羊角,故名“角”,在东方苍龙七宿中犹如龙角;亢星有四颗星,呈直上高亢状,故名“亢”,在东方苍龙七宿中犹如龙头。现代天文学测出,每年五月初的傍晚时分,东方苍龙七宿在东方低空出现,大约在晚上七点以后显得更清楚了。南极老人星坐在船底,是一等以上的亮星,因为它的位置处在南纬五十度以南的天空,所以,在我国北方是不易看到的。但在长江以南,尤其是岭南地区,是很容易看到的,在二月间的下午八点以后,它出现在南天的低空,周围又没有比它更亮的星,所以更显眼,更容易被人观察到。据传说,康熙皇帝曾经在南京登高仰望时看到过此星。

  周、秦时期所祭祀的寿星,实际就是“南极老人”星。东汉时期,朝廷将祭祀老人星的礼仪与敬老活动相结合,于每年仲秋之月(即农历八月)“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在这一月里,对所有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上端以鸠为饰。古人认为“鸠鸟”是一种“不噎之鸟”,它的用意是让老人不患噎病,即“欲老人不噎”。唐朝时期,朝廷下令,“所习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见《通典·礼四》)可见,那时已将二星合而祀之。

  寿星信仰自周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将它列为国家祀典,直到明朝才罢其祀。

  寿星信仰不仅是民间信仰,一些文艺作品中也有寿星内容。在元明时期的戏剧中,有一本叫做《南极登仙》的戏,和一本《群仙祝寿》戏,还有一本叫《长生会》的戏,都与寿星有关。戏中的寿星是“如意莲花冠,鹤氅,牌子,玎珰,白发,白髯,执圭”。这与现在流行的寿星模样有些不同,不是光脑袋,大脑门,也没有拄龙头拐杖。长头大脑门的寿星形象大概在明末时期还未定型。定型后,便流传下来,沿用至今。

  民间常把寿星与福星、禄星合在一块,称为福禄寿三星。民间在为长者做寿时,常在屋内正中的墙上挂上福禄寿的中堂,两侧再挂以对联云: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名高北斗;寿比南极。

  民间常将那些高寿者称做“寿星”、“老寿星”、“寿星老儿”。

  我国民间对做寿也有一些讲究,比如:“二十不做寿”,只能说“过生日”,但也有些地方在小孩到了十岁时,家里老人会给小孩做“生日寿”的,叫做“爱子寿”。还有,“男不做十,女不做九”的讲究,因“十”在有些地方方言中与“贼”谐音,“九”与“鸠”谐音,是不吉利的。还有“四十不做”的说法。因为“四”与“死”谐音,所以人们忌讳“四”。寿诞之日一定要吃长寿面。有钱人家还请戏班唱“祝寿戏”。

  民俗信仰中的这位寿星并不是天象中的“南极老人”或“南极仙翁”,他是被民俗化了的叫法,他真正的叫法应是“角亢”二星。但民俗化后的老人形象是人们祈望长寿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并不能给人带来长寿的结果。

  寿星手中的手杖做何使用?从《汉书·礼仪志》所载史料来看,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经亲自主持过一次祭祀寿星的仪式,并且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参加宴会者全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宴会之后,明帝还赠给每一位老人一些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玉石手杖。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已由玉杖换成了桃木手杖。这柄手杖的作用,一是表明老人年逾七十,已步入寿星之列。因为玉被我国民俗视做“长寿”的吉祥物,由老人拄着,是祝愿老人长寿之意;二是,玉杖上有“鸠鸟”之饰,“鸠鸟”被视为“不噎之鸟”,是祝愿老人不患噎食之病,身体健康,更能长寿。魏晋时期换作桃木手杖的目的是,人们视桃木为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吉祥木。

  寿星为何是大脑门儿,这与我国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有着紧密的相关联系。比如,人们认为丹顶鹤是长寿的象征,它的头部就是高高隆起的;又如,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蟠桃,它是特供的长寿仙果,就是因为这些长寿意象的融合与叠加,最终创意出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明朝政府取消了国家祭祀寿星的制度,寿星从此流入民间,成为我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人们对他信仰不衰。

  麻姑

  在民俗年画中有一幅“麻姑献寿”的画很受人们的欢迎,尤其在做寿时,“麻姑献寿”与三星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寿堂装饰画。但麻姑的来历却众说纷纭。

  晋代的葛洪在《神仙传》里说:东海有个叫王远字方平的人,因举孝廉当上了中散大夫。他精通“天文图谶河洛之要”,以后又弃官入山修道去了,后来竟成了著名仙人。他有个妹妹,名叫麻姑,是个很漂亮的姑娘,看上去好似十八九岁,“顶上作髻,余发散垂至腰”。穿着文彩绣衣,耀眼夺目,天上少有,世间没有。不过,她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手爪似鸟”。王远有个徒弟叫蔡经,虽已学道十余年了,但凡心未泯,一见到麻姑的尖手时,心里忽发奇想,心想,如果我的脊背发痒时,让麻姑给我挠痒痒不是太妙了吗。他的这一念头刚刚萌发就被王远和麻姑二位仙人察觉了,将他鞭笞了一顿。(见《神仙传》卷三《王远·麻姑》)

  据说,麻姑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闻奇录》中说她“生时有道术,能履行水上”,也就是说她能穿着木鞋在水面上行走。还说麻姑能掷米成丹砂。(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二三三)

  在《太平清话》中说:麻姑姓黎,字琼仙,是“唐放出宫人也”。又有说她是宋朝政和年间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被册封为真人。(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相传麻姑修道是在江西南城县城西的麻姑山。道教宣称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麻姑山就是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全称叫做“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此洞府又为七十二福地的第十福地。晋朝的大道士葛洪就曾在这里炼过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曾经撰写过《麻姑山仙坛记》碑文。

  麻姑来历的另一说法是:她是北朝十六国后赵时麻秋之女。麻秋则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将军,当过后赵暴君石虎的征东将军。当时民间于夜晚时分,若有小孩啼哭时,母亲就拿这个恶魔来吓唬孩子说:“麻胡(指麻秋,因麻秋是胡人)来了。”这一招还真灵,“啼声遂绝。”麻秋曾驱赶民夫服徭役,“筑城严酷,昼夜不止,惟至鸡鸣少息。”麻姑十分同情这些民夫,常常学鸡叫,她一叫,群鸡亦叫,能早点收工。这事后来让麻秋知道了,要找女儿算账,麻姑赶紧逃走,“入仙姑洞学道”。后于城北石桥“飞升”。因此,百姓们叫此桥为“望仙桥”。(见《列仙传》卷四)这位姑娘是一位好心肠的慈悲姑娘。

  此外,在“鬼城”酆都,亦有“仙姑岩”,“麻姑洞”,传说麻姑曾经在这里住过或是她修炼过的地方。

  以上有关麻姑的众多说法,均以葛洪的《神仙传》为最早,最为流行。

  麻姑是如何成为女寿仙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麻姑自己所说。她曾经说:“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就是说,她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还说现在的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之一半,恐怕将来也会变为陆地。这就是《神仙传》里“沧海桑田”这一典故的由来。沧海变为桑田的这一海陆变迁现象需要千千万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麻姑已经见过三次这样的变迁了,她该有多大岁数?可从她的长相来看仅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她的实际年龄是无法计算的。所以,说麻姑长寿是当之无愧的。另一种说法是,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诞辰,这日要开蟠桃盛会,上中下八洞神仙们要去为王母祝寿,还有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仙子要采摘鲜花为蟠桃会装饰,她们特邀了麻姑一起前往,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制成酒,作为礼品,献给王母,并在会上欢宴歌舞。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于是,麻姑也就成了民间流行的女寿仙了。

  麻姑的传说在清代被编成了戏曲《麻姑献寿》,并成为清代宫廷戏中的常演剧目。一些达官贵人们在做寿或办堂会时也常演此戏,以为吉庆。

  麻姑的形象为一美丽的仙女模样,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贡献状者。手中或盘中一般为仙桃、美酒、佛手等。

  民间在做寿中赠送麻姑像的对象一般是用于妇女,男人做寿则是送南极仙翁。

  另外,还有将王母、彭祖作为寿星者,因王母有“不死之药”,食后不仅使人长寿,还可使人不死。彭祖活了八百八,自然也是长寿的了。

  南斗星君

  《诗经·大东》中说:“维南有箕”、“维北有斗”。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因南斗与北斗的位置相对,所以称做“南斗”。

  古人在星宿信仰中认为,南斗主寿命,主爵禄。《星经》中说:“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爵禄之位。”道书《上清经》中又把南斗六星的执掌职能具体化了,它们分别是:第一天府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是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是上生星君。人们根据自己的心愿,可以单独向某一星君祈祷,也可以向南斗星君作整体祈祷。

  祭祀南斗星君的庙宇是“南斗星君庙”。在民俗信仰中也叫“延寿司”或“延寿祠”。康熙皇帝曾经给无锡的南斗星君庙题了“光耀南天”的庙匾。自那以后,南斗星君庙上“光耀南天”成为必书的匾幅。

  南斗星君在民俗信仰中认为,他可以给人延寿的这一神职功能一直受到民间的普遍关注。所以人们经常对他进行祭祀,希望能够延年益寿。三国时期的管辂就曾经给颜超指点迷津,让他去找南斗,将十九岁的寿命增至九十岁。而管辂却只活了四十八岁,可谓英年早逝,说明在生死大限的问题上管辂也是无能的,所以南斗未给其增寿。

  斗姆与北斗星君

  北斗七星与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合称为“九皇”,斗姆就是九皇的母亲。

  在传说中,昔龙汉有一位国王名叫周御,圣德无边。国王的王妃也是一位明哲慈惠的女人,号曰“紫光夫人”。夫人发下至愿,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禆造化。在春日百花荣茂之际,夫人来到金莲花温玉池中洗浴,忽有所感,莲花九苞应时而发,化生九子。九子在玉池七日七夜后,俱化为光明之星,飞升天上。长子、次子分别为天皇大帝和紫微大帝,其余七子即为北斗七星。紫光夫人也因此号为“北斗九真圣德天后”。在这一传说下,后来又有一些新的说法诞生出来。在《北斗本生真经》中说:“若有信男信女,能于上春日一心斋戒,肃而神明,设九光醮,迎请九光圣母并七元君,虔恭奉献,纵有多劫十恶重罪,冤家苦极,如九日轮照于冰山,应时消失。上至国王大臣,下及民庶,能奉之者,感获景贶,福寿增延无量,天真俱来护卫,见世圆满,子孙昌盛。命终至后,超生大梵真天。世上之士,若能常诵《九光真经》,设九光醮,持紫光明,智慧福寿,如彼甘泉,随汲随发,受用无尽。”这段经文把人们对斗姆与北斗的信仰推向了高潮。民间也因此信仰北斗,惧畏北斗,北斗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因为北斗有着与人相关的社会神职功能。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