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0章 神祇(3)

  太上道君虽被列在太上老君之上,但他的来历有些不太明白,因而,他在民间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太上老君。据宋代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中引《洞元本行经》和《洞真大洞真经》所称:太上道君是由“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晕焕耀,金映流算,结化含秀,苞凝玄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其母怀胎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出世后,“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太上道君登高仙位后,治玄都玉京,有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人侍卫,万神入拜,天皇抱图。另据明代徐道所编著的《历代神仙通鉴》中云:灵宝天尊“凡遇有缘好学,请问疑难者,不吝训诲。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观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皆到”。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这位尊神的称号,也就是陕北民间所说的“老君爷”。

  东汉时期,张道陵、张鲁等人创立了道教,奉老子为教主,成为道教的开山祖师。六朝以后,道教又塑造了“三清”尊神,老子成为三清之一,列在第三位,自此,成了道德天尊,没有了祖师称号。

  关于老子有着种种说法。老子是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据《史记》记载,他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又说即老莱子或周太史儋。秦汉以前的文献多称他为李聃,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现存《老子》一书,是他的主要思想。他主张“无为而治”,以为万恶皆始于“有为”。他反对儒家的“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又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本,是一种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称为“无”或“虚无”。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换关系,然最终又主张消解矛盾,复归于“虚静”。就是这样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伟大的思想家,被道教奉为祖师以后,为他编出了许多传说。有说因其母有“感大流星而有娠”,禀受的是天地之气。因他生在李家而姓李。也有说他是先天地而生,是万物的本源,天之精魄。也有说,老子之母怀孕七十二年(一说八十一年)后,老子从其母亲的左腋下生出,生而白发苍苍,所以被称做“老子”。还有说老子是他母亲在李树下生的,并生而能言,指李树曰:“此我所姓。”因而才姓李。但在如此众多的说法中,最受道教推崇的说法是:老子禀承天地之精神后人育而始成,因此,无世不出。在上三皇时,他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他是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在越国是范蠡,在齐国是鸱夷子,在吴国是陶朱公。他能成为这么多朝代的人物,真可谓老子不老也不死。《抱朴子》一书中说他“身长九尺,黄色,鸟啄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尺,额有三埋,上下彻,足有八封,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迭之冠,锋铤之剑。”《酉阳杂俎》中说他:“耳三门,又耳附连环,又耳无轮廓。”《集说诠真》和《列仙传》中又说他:“耳有三漏门”,所以又叫“重耳”。这些说法将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人说成了如同怪物一般,可见,宗教为了教义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对人物进行改造。到了魏晋时期,道教又说老子是玄妙玉女所生,并说老子是宇宙生成的根本,就这样,老子与其生身母亲没有了血缘关系。北魏时期的道教将“太上老君”的尊号加封给了老子,使老子步入三清之列。唐初,又因老子与李唐王朝同姓,被唐皇敕封为“玄元皇帝”、“先圣宗师”。

  在《云笈七签》卷一百二《混元皇帝圣纪》中将老子的诞生说得“玄而又玄”。说“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说他是在经历了数个八十一万亿八十一万岁后,“三气混沌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从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号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此称最早见于《魏书·释老志》,而“老君”之称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孔融传》。所谓“太上”二字,以示尊崇。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它的影响日渐扩大,而且佛教徒们将佛祖释迦牟尼的法力说得神乎其神。道教在这种情况下,认为仅凭老子一人和他的法力是无法与佛教和如来佛抗衡的。于是,就虚构出元始天尊这位尊神,将他的来历和法力说得更是玄乎,并将其奉为道教第一大神,取代了老子第一大神的地位。就这样,道教徒们还觉得不够理想,又编出一个释迦牟尼是由老子化生而来的故事,从时间顺序上企图压倒佛教。据《历代神仙通鉴》一书说:老子“从兜率天降神,采日精投入摩耶口中,剖右腋出”。“堕地便周行七步,目顾四方,分手指天地,作大狮子吼声,曰:‘两大之间,独我为尊’,颊如狮子,皮不受水,手足皆钩锁,毛悉向上生,名曰悉达多”。这位悉达多听说东方有金蝉子在嵩山说道,便不辞劳苦前来学道,与金蝉子论道十三天后彻悟大道,便归西方传教去了,自号释迦牟尼。这样,就将释迦牟尼说成是老子采日精投入摩耶口中而生,又向金蝉子学道,把佛祖释迦牟尼说成是道教的晚辈和门生。这是道教中的“才子化胡说”故事。这一故事一出世,使佛教徒们怒气冲天,对道教很是不满。道教为了平息事态,又编了一个“老子化胡说”的故事。此说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即《老子化胡经》。

  据传说,《老子化胡经》是西晋时期的王浮所著。王浮身为“祭酒”,或是五斗米道的道士。他与一些名僧辩论时常是大败而归,王浮便于恼怒之余,编造了老子化胡说的故事。其实,胡者,是指外国,但在老子化胡说中的“胡”却是特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化胡说是利用《史记·老子传》中所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的说法编织出来的。其实,最早提出“老子化胡说”的并不是西晋的王浮,而是东汉末年的襄楷。据《后汉书》记载:“延熹九年(166),(襄)楷自家诣阙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又称做“浮图”、“佛图”,是梵文的译音,也被称做“佛陀”,即“佛”,又指“佛塔”。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佛)的传说,并且把老子与浮屠同样作为神来加以礼拜。但在《后汉书·襄楷传》中却没有说襄楷曾讲过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的记载。到了三国时期,老子到西方去教化胡人的说法出现了,甚至说老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师父。《魏略·西戎传》中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所以,到了西晋时期,道士王浮将以上说法作进一步的发展,编撰出了一部《老子化胡经》来。据梁朝和尚曾佑所著《出三藏记集》云:

  昔祖(法师)平素之日,与(王)浮争正邪。浮屠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

  《老子化胡经》把佛祖释迦牟尼说成是道教祖师老子的晚辈,佛教咽不下这口气,也编造佛教历史,抬高佛祖,贬低老子。东晋名僧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聃周以曾玄”。这样不仅将佛祖说成是老子的祖师,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成了佛祖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没有了。“络聃周以曾玄”,聃,即李聃;周,即庄周,也就是庄子。

  “老子化胡说”在佛道两教中争论了一千余年,到了元朝才算结束,《老子化胡经》被焚。

  老子还有一个更为有趣的故事。相传,老子西出函谷本想上昆仑山修身养性,但在函谷关遇到了县令尹喜向老子求道。老子便在终南山的楼观台为尹喜传道,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老子有一佣人,名叫徐甲,从小就被老子雇在身边听差,当时说好每月佣金一百钱,二百年过去了,老子分文未给,共计欠徐甲七百二十万钱。徐甲听说老子要出门远游,就请人代书一函,致送到老子面前,请求支付佣金。老子看后既未支付佣金,也没说什么,收拾好行李后便一路西行来到函谷关,被尹喜留住求道。徐甲也因此一路跟来,恳请老子支付佣金。老子给尹喜讲道,没有理会徐甲,徐甲仍索要不依。几天过去了,老子与尹喜在厅堂说道之余召徐甲近前,对徐甲说:“照理你早就不在人间了,我当初怜你家贫如洗才雇用了你,还给了你一幅‘太玄清真符’,你才活到今天。你现在忘恩负义,索要佣金,我让你先回到安息国,再给你偿还佣金。”说完后,让徐甲张口向地,不一会儿,“太玄清真符”从地下冒了出来,墨迹依然如新。徐甲随即化为一堆枯骨。尹喜目睹此情,感到很内疚,便叩头恳请老子让徐甲还生,自己愿意代替老子还清那笔佣金。老子沉思片刻后,又掷真符于地,徐甲立刻复活。尹喜取来二百万钱打发徐甲回家。老子见尹喜如此心善,便收为弟子,尹喜也潜心学习《道德经》,终于成了仙人。太上老君塑像前的那位大仙人就是尹喜。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境内,是周朝关名。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测天象气数,所以又叫做“草楼观”,草楼观后来被道教奉为最早的道观。

  楼观台在陕西周至县的终南山麓,被视为道教发祥地,有“仙都”之称。楼观台的中心是说经台,有一大殿,殿内塑三尊神像,中为老子,另两人是尹喜和徐甲。传说徐甲不用心学道,老子便用“吉祥草”变作一个姑娘去试探他。徐甲见色忘义,对姑娘动手动脚。如果不是尹喜苦苦向老子求情,老子便要打发走这个六根不净的弟子了。

  因为老子的尊号是“太清太上老君”,所以,主祀他的庙、殿,规格高的称做“太清宫”、“太清殿”、“老君殿”,一般的则称做“老君庙”、“老君堂”。最有名的太清宫是老子家乡河南鹿邑县的“太清宫”。

  三清中的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在民间的影响不大,因为他们的来历不明,又与民间也没多少往来,所以民间不买他们的账。唯有太上老君备受民间尊崇,一则因他是由“人”被推崇到“神”的,另则,人们也经常有求于他。比如,正月二十三这天,太上老君会骑着青牛来到人间散丹,为人们驱除瘟疫疾病。巫师在为人治病的时候都要用他的《洞神》真经来“召制鬼神”。人们常用符咒来驱鬼邪。所以人们敬奉他、尊崇他。陕北民间主祀他的庙宇也很多,除了佳县白云山,榆林青云寺,延安清凉山这些大的道观中有他的祀殿外,还有专门的祀庙,如子洲“老君殿”。

  四御

  “御”者,帝也。四御,就是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们的全称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钩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四御中以玉皇大帝为首。这位玉皇大帝不是现在道观中玉皇殿里的玉皇大帝,但在唐代以后是由他升任而来的。关于这位玉皇大帝已在前面述过,此处不作赘述。

  北极大帝,是四御中的第二御。这一神名来源于古代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北极星又叫“北辰”、“天枢”,《晋书·天文志上》云:“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北辰最尊者也;其系星天之枢也。”北极星就是现代天文学中小熊座的a星。

  我国古人最初把星辰作为自然神来加以崇拜和祭祀。如《周礼·大宗伯》云:“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尔雅·释天》云:“祭星曰布。”星辰崇拜后来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把人类社会搬到天上,比如,有人将星座与人间帝王相配合,将天上恒星区划分为三个区域,叫做“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认为北极星是帝王星,被称做“紫微”。紫微又叫“紫垣”、“紫宫”。《后汉书》卷四十八云:“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后人把紫微垣比喻作帝居,故而,称禁中为“紫禁”,明清时期所建的北京皇宫被称为“紫禁城”的来历就是因此而得名。又把太微垣说成是宰相三公,把天帝垣(或云二十八宿)对准地上九州,说成是地上州国的分野。唐初的孔颖达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北斗环绕北极,犹卿上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就这样,把人间的统治机构、社会阶层统统与天上对应起来,成为天地间的“星辰官职录”。

  道教把以上这些说法吸收后塑造出北极大帝这一神名,说他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的大神。北极大帝信仰产生以后,受到历代帝王的礼祀,常与玉皇大帝合祀,成为道教神系中的第一等神祇。明代宫廷内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

  天皇大帝。天皇是四御中的第三位天帝,即钩陈大帝。它也是由星宿信仰演变而来的。“钩陈”共有六颗星。《星经》中说:“钩陈六星在五帝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军将军,又主三公。”所以,钩陈也用来指后宫。《晋书·天文志》称:“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道教就是根据这些说法设立了钩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的神名,被尊为四御之一。但在道教信仰的发展中,天皇大帝的职权早已超出了最初的信仰范围,说他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的大神。所以,在祭告天地、祈祷降雨等呈文中与玉皇大帝、紫微同列榜首。

  后土娘娘,全称是“承天效法厚德广大后土皇地祇”,是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

  我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要早于对天的崇拜,土地崇拜是古代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之一。所以,原始民族都是先亲地而后尊天的。《礼记·郊特牲》中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

  关于“后土”一名有多种说法,有说“后土”是人名的,有说是官名的,也有说是神名的。《国语·鲁语》中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社。”此说是指共工氏的儿子伯九有能平九州,所以被尊为地神。依郑玄所注《礼祀·月令》说:“后土亦颛顼之子,曰犁兼为土官。”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将后土说成是追赶太阳的夸父的爷爷。但依以上这些说法,后土均为男性,并非“娘娘”。

  后土由男性转变为“娘娘”,是在中国阴阳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古人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土地就是“地”,它应当是“阴”。男属阳,女属阴,所以,土地神应当是女性。隋朝以后,土地神逐渐被衍化为女性,但仍以皇帝配享。因为后土神在此以后已经成为女性形象了,所以民间又将后土神俗称为“后土娘娘”。“后”字的初义是指女性,在我国的甲骨文与金文中都将“后”字作为女人形象,有的还带有明显的双乳。王国维先生说:“后字皆从女,或从母、从子。像产子之形。”因此,有人认为“后”字的初义就是全族之尊母。在母系社会中,生育了本族子孙的高母理所当然就是本族领袖,“而其名称就是后”。“土”字在《释名·译天》中云:“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所以,生人者称母,生万物者可称为“土”。依此而言,“后土”一词从其本源来说,应指“大地母亲之神”——地母。丁山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说:后土是自初民社会所祭的“地母”神衍化而来。

  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都祀后土。北宋政和六年(1116)九月朔,宋徽宗亲临玉清和阳宫,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并规定礼仪规格与玉帝一样。这样一来,道教把后土请来,列为四御之一,称她是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天帝。

  后土除了与其他三御合祀外,有些道观有专门的后土殿,另有专祀后土的后土娘娘祠。

  在封建时期,供祀后土多以皇后配祀。《文献通》云:“汉平帝时,祭北郊,以高后配祀。”《后汉书·世祖本纪》云:光武中元元年,改薄太后为高皇后,配食地祇。《通典》云:曹魏明帝景初元年,诏祀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北郊所祭。曰皇地之祀。以武宣后配。《晋书·礼志》云:东晋成帝咸和八年,祀北郊,以宣穆张皇后配。《宋书·少帝纪》云:宋武帝永初三年,郊北郊,以武敬皇后配。封建王朝的祭祀规制是,天祭于南郊,地祭于北郊。祭天于冬至日,祭地于夏至日。以皇后配祀是“地为阴”之故,但在隋朝以后,国家祭祀后土一般以皇帝配祀了。《隋书·礼仪志》云:“隋高祖文帝定祀典,祭皇地祇,以太祖配。”

  地方亦有祀后土者。刘鼎卿在《隋唐嘉话》卷下中云:“后土祠,隔河与梁山相望。旧立山神像以配,座如妃匹焉。至开元中年,始别建室而迁出之。或云张燕公之为也。”这一所指,就是汉武帝元鼎四年初建于汾阳睢上的后土祀,在黄河之东,据说,这一后土祠很是灵验,洪迈在其《夷坚支志》甲卷就有描述,云:“汾阳后土祠,在汾水之南四十里,前临汾河、连山为庙,盖汉唐以来故址,宫阙壮丽。绍兴间陷虏(金人)。女真统军黑风大王者,领兵万,将窥梁,益,馆于祠下,腥羶污秽,盈积如阜,不加扫除。一夕,乘醉欲入寝阁,观后真容,且有亵渎之意。左右因谏弗后,率四十余奴仆经往。未及举目,火先勃郁,杂烟雾而兴,冷气袭人,立不能定。统军惧,急趋出,殿门自闭。有数辈在后,足胫为关闩剪断。统军百拜祷谢,乞以翌日移屯。至期,天宇清廊,杲日正中,片云忽从祠上起,震电注雨,顷刻水深数尺,向之粪污,荡涤无纤埃。统军斋戒致祭,捐钱五万缗以赎过,士卒死者十二三。”

  因为后土神是一女人像,而且又是一大神,所以,也将后土称做“后土夫人”。

  我国汉民族自古以来就行土葬之俗。认为人死以后,埋入地下,就是投入到后土神的怀抱之中。在这一观念下,民间又有了后土亦是幽冥世界主宰的说法。屈原在《楚辞·招魂》中云:“君无下此幽都兮。”王逸注云:“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所以,人们在墓祭时也要祭祀后土。这一习俗自上古到现在一直都有,从未间断过。比如,在开挖坟茔前要先祭土,安葬后要“献土”。

  后土是土神,是大地之神,只要有土地就有它,它是无处不在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它,埋死人的地方也有它,死者的后代祭祀后土就是为了祈求后土保佑亡人早日转世,保佑后人安宁吉祥。这样,后土主幽之说也就产生了,流行开来了。并成为一种礼俗,在民间俗信中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人们普遍认为,后土受了他们的礼敬和贿赂,就会善待他们的祖宗了。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在原始宗教信仰中是星神,后来又将它改造为龟蛇的复合图像,成为原始信仰图腾。在漫长的宗教衍化过程中,人们又逐渐将这种原始图腾人格化,最后上升为人化了的神,即真武大帝。

  在民间传说中,大海的西边有一个净乐国,国王很清廉,皇后胜善也很善良。净乐国有这么好的国王和皇后,所以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是一派祥和景象。有一天,胜善皇后正在御花园里观景时,忽然天空裂开一道口子,有众仙捧着红日朝下一扔,一道金光飞到皇后面前,变成一颗红果子,钻到皇后嘴里,滑落到肚中了。胜善皇后也因此而怀孕,十四个月后三月初三日正午时分,皇后忽然感到肚子疼了起来,与此同时,天地也猛地一亮,皇后的左肋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从里面跳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子,这就是真武大帝,他降生了。太子从小就很聪明,又读了不少书,还学得一身好武艺。他长得很魁伟,也很漂亮,人们都称赞他、敬仰他。可是,他怎么也不肯继承王位,而是到处拜师学道,一心想成为神仙。

  有一天,从花丛中走出一位紫衣道人,对太子说:“你想得道成仙就要断了酒色财气,避开红尘,越过大海向东方而去,那里有一座武当山,是修道的好地方。”说完就不见了。原来,那位道人就是玉清圣祖紫元君。太子闻听此言后,便告别了父母,来到武当山修炼。在修炼的几年中,他能把道经倒背如流,但仍不能成仙,他因此也不想修炼了。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太太正用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砺。太子觉得奇怪,上前问老太太在做什么。老太太说她在磨针。太子觉得有些好笑,问能成吗?老太太坚信不疑地说:“只要功夫深,自会磨成针。”太子就是从这一简单的道理中感悟出了大道,于是,他又回到武当山修炼。四十二年过去了,这年的九月九日,太子忽然觉得心里特别明,眼睛也很亮,胸中恍若水晶,一尘不染,身躯犹如浮云。这时,一位绝代美女来到他的面前,手捧金盘、玉杯,娇滴滴请太子用茶。太子不为女色所动,他拔出宝剑对女子说:你若是良家女子,就应自尊自爱,如若轻举,定斩不饶。那女子听言后,羞得满面通红,自觉天地难容,便纵身跳下了深渊。太子见此惨状,觉得自己不该逼人太甚,认为自己应该偿她一条性命才无愧于这四十二年的功德,随即也跳下了悬崖。没想到,有五龙将太子托住,才没有坠落下去。太子睁眼一看时,只见那女子站在云头向他点头。原来,这位女子就是紫元君,是来试探太子的。太子终于修炼成功,成了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武大帝。

  从这一传说来看,它是将佛祖释迦牟尼不愿做国王而去苦修的故事用在真武大帝身上,为真武大帝增加了神秘色彩。

  有关真武大帝来历还有另外几种说法。

  一种说他是由天地神变化而来的。这一说法将真武大帝早期像塑成男女拥抱像,以象征天精地灵。后来又将其衍化为龟蛇拥抱像,这样,就由原来的爱情之神演变成了战斗之神。最后,又将龟蛇复合成一个人像,即真武大帝像。龟蛇分开即为二将,合则就是真武大帝。从这一演变过程来看,真武大帝的原始形象是一条长蛇拥抱着一只乌龟的自然神神像,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物体,所以说真武大帝是由天地神变化的是不无道理的。从龟蛇图腾来看,真武大帝信仰应是源自禹之父,水神鲧。禹父鲧,为鳖氏族酋长,死后化为三足鳖,鳖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了。又相传,鲧之妻名“修己”,修己即“修蛇”,鲧为龟或鳖,其妻为蛇,正是龟蛇相交,即玄武图上的龟蛇交尾之像。

  真武大帝像的这一演变过程和这一氏族信仰图腾与现代科学所认识的生命起源有着一定的关系。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太阳已经有五十亿年的寿命了,地球也有四十六亿年的寿命,它们都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在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还是一团尘埃。大约进化到二十亿年左右时,地球才凝聚起来,并被水包围着。到了距今三亿年左右时,海洋生命开始繁殖,最初是以单细胞的形式产生,并逐渐向细胞链发展。海洋初级生命诞生了。又进化了数百万年后,海洋开始退缩,陆地出现。到了距今一亿两千万年时,由于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海洋发生了危机,生物拥挤不堪,一部分海洋动物只好爬上岸来求生,它们便成了最早的陆地动物。恐龙成了那一时期的主宰。在它们统治地球不久后,气候、环境、生态等诸多自然因素发生了变化,使得恐龙大量死亡和蜕化。蜕化了的恐龙开始异化,飞龙成为鸟类的祖先,行走类恐龙成了爬行类动物的祖先,如蛇。又逐渐进化为灵长类动物,如猿、类人猿等。大约在距今三百万年的时候,类人猿进化为人。在蛇的身上仍然保留着陆地恐龙的原始生命成分,龟就是海洋恐龙蜕化的结果。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认识了这两种动物生命的原始秘密,所以,道教将其衍化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可以说,它是人类对生命起源的信仰,对人类进化的认识观。无论是道教,还是民间,至今仍认为蛇与龟是有灵气的,所以人们不敢轻易伤害它们。

  另有说法认为真武信仰是源于水神“玄冥”,玄冥就是鲧。古文字训诂言:“玄冥之冥。”在上古音系中与“武”(古音读作“莫”)相通,因此,音近而通假,这就是“玄武”一名的由来。在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其形如龟蛇,龟蛇就是玄武。“玄,龟也,武,蛇也。此本虚,危星(北方七宿中的星宿)形似之。”故称北方七宿为“玄武”。

  又有说法是:真武大帝原本是元始(或太始)的化身,脱胎为净乐国王子,入太和山修行,功成飞升,上帝封其为“玄天上帝”。到了隋炀帝时,又有一种说法是,玉皇大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净乐国皇后,长而厌恶尘世,遂舍弃王位,入武当修行,功成飞升,镇守北方,号曰“玄武”。又有说,玉皇大帝一日于灵霄宝殿上看见远处有一片霞光升起,问群臣此为何处,因何而有霞光。群臣曰,乃陈天君府第,有七星宝树,所以有此异光。玉帝亲往观之,甚感奇异,想据此树为己有。陈天君曰,宝树若移非死不可,玉帝遂罢。回驾后一直闷闷不乐,心想自己贵为玉帝都不能有此宝树,便每日怏怏懒散,不理朝政。太白金星见状后很担心,天地间每日有万事须玉帝御批,长期下去如何是好,便出了一个主意,让玉皇指一魂投胎到陈天君家,既为人子,树又何不为己有。玉帝遂指一魂投胎到陈天君家。长大以后,有一日,玉帝观树高兴,便向着宝树参拜起来。不想这七星宝树上原来有七个金身如来,因陈天君好善乐施,所以来树上暂居,才有了万道祥光,胜于灵霄宝殿上的紫气。玉帝这样一拜,七位如来如何经受得起,纷纷跳下树来向玉帝还礼后辞去,以后再也没有来过,宝树从此没有了光芒,玉帝心灰意冷,整日里在天空没有目的游逛。太白金星请了几次都不肯回宫,只好找太上老君商议。太上老君说,既已投过胎,已经有了凡心,就必须修炼后断去六根方能归入体中,遂使法捉玉帝魂魄,送至武当修行。四十二年后,玉帝虽已修成,但因留恋武当风光,仍不肯回到天庭。太上老君来到武当,用拂尘一指,把玉帝尸骸留在武当,将魂捉了,带回天宫,逼入玉帝体内,玉帝顿觉精神抖擞,恢复了往日神情。在这一传说下,说真武大帝是玉帝的一个魂魄,所以,武当真武像如同玉帝一样,头戴十二冕旒,身着黄袍,是一个玉帝像。武当也因有玉帝魂的尸骸而成为真武大帝的祖庭。

  玄武崇拜如果单纯从星象角度来说,又有另外的说法。人们认为“玄武”是四象之一,即“青龙”、“朱雀”、“白虎”和“玄武”。殷商前后我国就有了这四象的说法。四象一般是把春季黄昏时候出现在南方天空的若干星群想象成一只鸟,叫做“朱雀”;出现在东方天空的星群想象成一条龙,叫“青龙”;出现在西方天空的星群想象成一只虎,叫“白虎”,出现在北方天空的星群想象成龟、蛇形象,叫做“玄武”。人们把这些星群规定在天空,每一星群又以七颗星组成一种动物形象,用来代表各自的方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方配五色的说法很流行,所以,四象也就配上了颜色。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也就是黑色)。

  由于四象的每一天象都是由七星组成,所以,四象也被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的说法产生了。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故而称做“二十八宿”。所谓“宿”者,是指星的位次和集合体,即一撮星,即陕北民间所说“宿(秀)成一团的宿。二十八宿是以北斗(大熊星座)的斗柄所指角宿为起点的,由西向东,依次排列”。

  东方苍龙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宝、壁;

  西方白虎七宿为: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与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国古代划分天区的天文标准。这一天文标准不仅是我国古人观测日、月、星方位的坐标,有些星宿还是人们用来测定岁时季节变化的天体现象,所以,我国最初的二十八宿体系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星系。正因为这些星系与农业有联系,才使人们对它们产生了信仰,而且,四象中的龙、虎、雀、蛇在原始动物崇拜中都被视为灵物、神物,有的还是一些部落的图腾,有的则是人们祈求的动物。比如,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虎是猛兽,但可以用它们来镇鬼避邪,人们求它们驱鬼,这在民俗中是广为流传的。代表南方的朱雀,就是殷商所崇拜的,也是殷商的信仰图腾,他们将玄鸟视做自己的始祖。龟蛇是古代有名的神灵之物,龟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神龟知人情,知吉凶”的说法。并且充当着神与人之间的媒介。北方玄武七星的排列酷似龟形和蛇形,这是古人将自己所崇拜的动物形象与主观想象附会而成的结果,所以说,玄武信仰是渊于古代的星辰信仰与动物崇拜的结合体。

  玄武形象是龟蛇相缠体。现代生物学理论认为:龟蛇是不能交配的,但在宗教信仰中出现了这一图腾,大概还隐藏着什么宗教秘密没有被揭示出来,人们只好因禹父鲧(龟)与鲧之妻“修己”(蛇)这一婚姻家庭来做解释。但是,古人认为,雄龟是不能性交的动物,因而只好听任雌龟去找蛇与之交配。有了这样的认识观,就有了后来人们所称的那些纵容妻女与他人为淫的男人是“乌龟”的由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