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86章 生辰(4)

  上门拜认干大干妈的一般是由父母领着孩子,来到事先选好并认定了的受寄人家中举行拜认仪式。被寄子女一进入受寄人家门后,首先要拜祭干大家的祖先,然后再向干大干妈献上礼物。礼物一般是猪肘一个,鲜鱼一对。用猪肘的目的就是取“猪肘”与“诸”和“周”音近,希望干大干妈在日后能对小儿凡诸事都周全照料,以保证小儿健康成长。鲜鱼,一般是活鱼,用鲜鱼的目的就是以受寄父母比做“水”,被寄小儿比做鱼,鱼有了水就能活,就能海阔凭鱼跃。陕北民间一般用鸡和酒。用鸡的目的就是取俗语所云“辈辈鸡,辈辈鸣,辈辈公鸡会叫鸣”的含义,以求得小儿在干大干妈的庇护下,能长大成人,为出寄人家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用酒的目的就是取天长地久之义,也就是为了求得小儿的长寿。所送礼品一般都是双数,是取“两家好”之义,希望两家人家能够世代通好下去。有些地方还有送鹅的,是取“你家即我家”之义,因为既然形成干亲关系,小孩无论在谁家都是自己的家,所以用鹅为礼品。献过礼物之后,干大干妈要给被寄拜的小孩代取名字,改从己姓,列入自己子女的排行中,有的还很郑重其事地将银锁片等物放在写有为干儿或干女所取名字的纸上,送给出寄父母。有的还给干儿干女送一些鞋袜等物。

  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将认干亲称做“认寄父寄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在举行认干亲时都要选择一个吉利日子。仪式也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简单的仪式一般是由孩子向干大干妈磕三个响头后开口叫声干大干妈,其仪式就算结束了。如果是孩子比较小,而且又很娇气,或者是体弱多病,又从命理上推出孩子的四柱八字或阴阳五行中有亏损或相克的,孩子又非过继给他人不可的,要举行拜认仪式就比较复杂。一般是孩子在认干妈时,干妈要穿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床上,让别人将孩子从干妈的裤腿里导引着钻出来,以象征孩子如同干妈亲生一般。孩子从干妈的裤腿里钻出后,干大则要立即给孩子取个乳名,送给干儿或干女一套小衣服,其中包括鞋、袜、帽、兜肚等,一应俱全。还要配给饭碗、筷子、长命锁等。孩子的亲生父母也要给干亲送上一些礼物,其中必不可少的几件有:给干大的帽子,干妈的鞋,还有衣料等物。帽子则是寄希望于在干大的庇护下,孩子将来长大以后可以做官,戴花翎顶戴;鞋则是说在干妈的佑护和教诲下,孩子将来可以成为贤(鞋)人;衣料则是说孩子将来有依(衣)靠。这种认干亲,两家必然是要世代通好下去的,无论红白喜事,都如同一家人。

  拜亲仪式结束后,干大干妈要给孩子戴上长命锁。长命锁一般用白银制作而成,也有用金子或铜制做成的。长命锁有两面都有字的,也有单面铸字的。所铸之字不外乎是“长命百岁”、“富贵康乐”、“富贵双全”等一类的祝福语。一般是由孩子的父母出资以干大干妈的名义来制作。如果能募化到百家之资,制作成真正的“百家锁”,就可以得到百家的福佑,就是一把十分珍贵的百家锁了,这是人们求之不得的长命锁。戴锁之后,干大干妈还要给孩子送碗筷,孩子从此就用这套碗筷来吃饭。其意思就是吃干大干妈的饭,就能托干大干妈的福,健康长寿。

  承寄关系形成以后,两家人家就成为干亲,每遇时分八节,或者干大干妈的生辰寿诞干儿或干女要给干大干妈送礼物去,到了年根,就是大年三十,要给干大干妈送去茶饮,以及岁烛一对,以表示对干大干妈的祝福和添寿。干大干妈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压岁钱。

  承寄关系一般是三年,但也有因两家关系密切,终生往来的,甚至有的在干大干妈谢世以后,干兄弟姊妹之间仍然相认往来的。认干亲既是一种由神灵观念思想引发而形成的习俗,又是一种“通好”的民风,如果这种风气盛行,人们相互之间都以“亲情”相处,正应了古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良好的道德风尚就会大行于世。

  完生礼俗

  完生礼俗是陕北民俗中的一种独特礼俗。在汉民族传统的礼仪活动中,将二十岁作为“成年礼仪”。在大多数的汉民族地区都在二十岁时举行人生的“成年礼仪”,而陕北和极少数的北方地区,如山西北部的一些地区,都在十二岁时举行完生礼仪活动,以表示孩子的成年。正因为这一礼俗的流行,陕北民间不举行“成年礼仪”活动,致使有些人认为陕北民间的成年礼“久废不用”,甚至产生了陕北根本不存在成年礼仪习俗的这类说法,在旧时的各县志中都有记载。

  陕北为什么要举行完生礼仪,它与人的成年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因为陕北民间信奉佛道两教的灵魂观念,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三魂七魄构成的,只要三魂七魄齐全,就已成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俗信中认为,人自出生以后三魂七魄逐年附身,到了十二岁时,三魂七魄全部附入到人的躯体之中。人就形成了。这一认识观是在天干地支的值年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认为每年都有一个值年将军,即以天干地支相配对的值年神祇在执掌着人的流年,也同时将人的魂魄交付给人身,到了人生的十二岁,这一任务完成,剩下来的是这些神祇能够给予人的只是人的流年运与福寿了。陕北民间信仰这种观念,而对儒教的宗法理念中的人生二十岁成年之说,只是信而不遵,所以在民俗中不用。

  完生礼俗在陕北民间看得很重,认为孩子既然三魂七魄齐全,就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应当享有人生的全部权利。诸如婚姻大事、丧葬大事等。比如旧时,有些女孩在十二三岁时就出嫁到婆家,为婆家生儿育女。十二岁以后夭折死亡的,必须依礼安葬,未婚者要为其实行“冥婚”,等等。十二岁的年龄在陕北民间标志着成年与权利的获得。

  完生之仪在旧时也是很隆重的。邀请的客人一般有外家、族家,以及干亲等。在完生之仪上首先要“开锁”,开锁有两种,一种是为没有“保锁”的孩子开锁,由外祖父母为外孙子女开麒麟锁。麒麟锁是外祖父母送给外孙子女以取麒麟送子之义,小儿既已长大,就无须此义了,只求麒麟降祥瑞。由祖父母为孙子女开“长命锁”。戴长命锁是为了祈求孩子长命百岁,三魂七魄既全,人就可以长寿了。由父母为子女开长命富贵锁。开锁之仪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人既然魂魄齐全了,就不怕鬼邪的侵扰,就可以健康成长了,另一种是取古语所说,“顿开金锁走蛟龙”,龙被释放,就会飞黄腾达。如果是被“保锁”的小儿则由保锁的干亲开锁,以祝愿小儿健康成长,福寿无量。开锁之仪进行完后,各参加人要给小孩送红包,以“添精神”、“添洪运”、“添福寿”,以示孩子还能得到更多的人的保佑。开锁时仍然有一番祝词,其词云:

  开了麒麟锁,麒麟呈祥瑞。

  开了长命锁,长命又富贵。

  开了富贵锁,富贵福禄至。

  所有锁打开,蛟龙四海游。

  上可到天庭,下能入龙庭。

  前程美如锦,后福永长绵。

  开锁之仪后,完生之宴开始,由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搛取酒食喂儿,以祝愿孩子长大以后酒食福禄永无享尽之期。开锁宴上,孩子一般坐在上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陪坐。陕北民间有“爷爷孙子没大小”的说法,此说是,爷爷孙子可以平起平坐。另则,孙子是爷爷的香火传承人,尤其是长孙,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礼记》中云“君子抱孙不抱子”,正是这一仪俗的由来。陕北现在的完生礼虽没有这么复杂,但其仪仍然举行,为民间所重视。

  成年礼

  成年礼在陕北虽不举行,但它是我国古代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必须举行的礼仪。古时候,无论男女,在少小的时候,都是以垂发为妆饰的,所以也把少小时期的男女称做“垂髫”。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桃花源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装束就是垂髫的装扮。虽男女已为成年,但仍然为垂髫的装扮,说明成年之礼的束发之俗是在晋代以后流行开来的,晋以前,人们的装束皆为垂髫,还没有形成成年礼俗中的“束发”之俗。

  所谓“成”,因各年龄段的不同,又有各种称谓。孩子到了求学的年龄时,称为“成童”,用以与幼儿的区别,成童时,把头发束起来,叫做“总发”或“束发”。归有光在其《项脊轩志》中说他自己“自束发,读书轩中”,这是男子二十岁以前的称谓。这时虽已成童,可以读书,但还不算是成年,所以不举行“成年礼”。

  “成年礼”在男女来说,也是有区别的,而且称谓也有所不同。男子在二十岁举行“成年礼”,成年礼也称做“冠礼”,因为要束发戴帽,故名“冠礼”。在举行“冠礼”之时,家长要郑重其事地发出邀请文书,广延亲友,参加加冠礼仪。加冠礼虽然很郑重,但其仪式并不复杂。一般是先由家中的长者预先制作好一顶黑色的帽子,摆放在神龛前的供桌之正中,待客人到齐以后,由孩子的父母引领孩子来到神龛前,拈香焚纸,祝告天地,然后在祖先牌位前行三叩首礼。再由族中长者为孩子戴上帽子,摘下长命锁,仪式便告完成。因为孩子是在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所以又把二十岁的男子称为“弱冠”。《礼记·曲礼》中云:“二十曰弱冠。”冠礼完成以后,家长就可以考虑为孩子操办婚姻大事了。

  女子在十五岁时举行成年礼,称为“笄礼”。“笄”就是插在头发上的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盘成髻,为了不使头发松散开来,就把笄插上,把头发拴稳以后再挂上钗子之类的饰物,将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珠光宝气,容光焕发。“笄礼”的仪式和“冠礼”的仪式一样。礼成之后,女子就可以“以姓配字”出嫁给族外的人了。

  男女在举行过成年礼之后,都应该自立了,也可以在父母为自己取的“名”之外,另外加“字”。《礼记·曲礼》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加字是表示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去建功立业了。《白虎通》中云:“人所以有字何?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从这些记载来看,人之所以用“字”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去建功立业,有了功业后,可以表明功业,以使人们尊敬。

  以古人对男女成年礼举行的年龄和“赋予”的权利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法律中所规定的民事权利。在古时,男子二十,女子十五,就可以成婚配。男子二十就可以去建功立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女子十五岁就可以出嫁并可以配以“字”。这说明,十五岁之前的女子是不能配字的。陕北旧时的妇女只有姓,而无名,更没有字,在嫁人以后,又冠以丈夫之姓,己姓排后。如张姓之女子嫁给王姓人家之后,就是王张氏,死后,家谱所载或墓碑之上,也仅以“王门张氏女”为其名了。

  男子在“成年礼”之后,在其他不同年龄里有各种称谓。如三十岁时被称做“而立之年”,四十岁被称做“不惑之年”,五十岁则称“知天命”,六十岁称“花甲之年”,七十岁称“古稀之年”,八十、九十称“耄耋之年”,百岁则称“期颐之年”。这些不同年龄段的称谓,有的是男女通用的,如“花甲”以上者,男女都可用之;有的则不然,如“知天命”,只为男子所用,女子用之者少见,或不见。另如“而立”、“不惑”、“颐”皆亦然。各种年龄称谓,标志着人的社会阅历、社会实践活动的资历等等的个人状况。因此,在使用上就有了男女区别,这大概是我国旧时妇女所参加的社会活动较少所致。如“不惑”与“知天命”就是指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所以妇女多不用之。

  其他习俗

  洗三

  有一种洗三是在男婴出生后的第三天为其举行的祝福仪式。通常由家人采来槐枝、艾蒿煮为水,请有经验的接生婆为婴儿洗身,并唱祝词。洗毕以姜片、艾团擦关节,用葱轻击三下,寓意长大以后聪明伶俐。也有洗三时,请一位儿女双全、受人敬重的老妇,在一个大铜盆里放入槐枝、艾蒿,倒入热水,水汽上冒时,前来吃三朝酒的亲友,依次将带来的铜钱、红枣、花生、莲子、鸡蛋等投入水中。俗称“添盆”。老妇按亲友所放之物念喜歌,如添水时,便念“长流水水长流,聪明伶俐好儿郎”。放红枣、莲子时念:“早立子,胖小子,长命百岁寿星子,连生贵子登科子……”洗三之俗起源甚早。唐代已盛行。韩偓《金銮密记》“天夏二年,大驾在歧,女皇生三日,赐洗儿果子。”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代皇室“洗三”:“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又据宣域《梅氏家谱》载:“梅尧臣五十八岁得幼子,三朝,欧阳修,范仲淹,富弼皆作‘洗儿诗’以贺。”此俗除有祝福之意外,还有一定的清洁防腐作用,故而,至今仍还流行未绝。

  胎教

  胎教古已有之。《大戴礼记·保傅》:“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至后世戒。”又称:“古之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萱室。”汉贾谊《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宣,独处不据,虽怒不骂,胎教之为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今之学者,据医学典籍和民间经验总结了胎教十律,即畅情志,适寒温,节饮食,慎起居,调劳逸,远房事,美环境,悦身子,戒酒浆,避毒药,慎针刺,安待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胎儿在体内有知觉、有听力、有记忆,母体的心理、生理、病理状态和品德修养以及饮食起居均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

  十二朝

  十二朝是旧时上海一带汉族的生育习俗。

  婴儿降生十二天以后,产妇家设酒宴款待亲朋,是日,应剪下新生儿胎发少许。富有的娘家将陪嫁之田契交给产妇及其丈夫。

  吃百家饭

  吃百家饭有两种方式:一是婴儿出生后,其祖母向村邻象征性地讨取五谷杂粮,碾成粉末后熬成粥糊,供产妇食用,俗信可使产妇奶水充足,婴孩亦可消灾避难。一是幼孩长期体弱多病,家人持红布口袋向众邻挨家乞讨粮食少许,并将其煮成饭喂病孩,俗信可使之避灾消难,体格健壮。有的小孩不慎掉落粪池,亦用此俗消灾。

  子孙娘娘

  子孙娘娘是我国汉民族祈求保佑生育的女神。但不同地区对这一女神崇信的个数和名称又不尽相同。旧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和崇文门外南药王庙里的塑像都是九尊。川西一带汉族还有向神求子的庙会——“娘娘会”,届时,人们往庙集会进香。当地相传,东岳大帝有妻妾三人,均主管人间生育,故而“子孙娘娘”亦称为“三婆娘娘”。庙会通常在二月二十日举行,也有在“童子会”后举行的,会后,将东岳大帝、三婆娘娘的偶像抬出游行出舁。

  陕北民间的娘娘庙大都为七尊,中间为王母娘娘,两边有催生娘娘、接生娘娘、送子娘娘、奶母娘娘,另在地下有两尊听差的执牌娘娘。

  冠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正容体,就是使态度端庄;齐颜色,就是使容貌表情恰如其分;顺辞令,就是使辞令顺畅平和。此义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懂得礼义,礼义的开始,在于使态度端庄,容貌表情表现得恰如其分,辞令顺畅平和。之后,礼义才开始趋向完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君臣关系端正,父子关系融洽,长幼关系和睦。这样之后,礼义才得以确立,所以,行冠礼之后服饰才完备,服饰完备之后容貌姿态才能端正,表情的运用才能恰如其分,辞令的表达才能顺畅平和。所以说,行冠礼是礼的开始。所以,古代的圣王是很重视冠礼的。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筮日筮宾是指用蓍草占卜,以选定为子弟加冠的日期和主持人。此意是说,在古代行冠礼之仪,要通过占筮的方式来选定吉日和为子弟加冠的贵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冠礼的严肃恭敬。严肃恭敬地来行冠礼之仪是对礼的重视。重视礼又是立国的根本。“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阼是阼阶,是主人登堂时所走的位于东面的台阶,与宾位相对。客位即客人登堂时所走的位于西面的台阶。代是指以子代父而成为一家之主。醮是指酌而无酬酢,即用于婚礼和冠礼的一种斟酒的仪式。三加是指加冠三次,第一次加缁布冠,第二次加皮弁服,第三次加爵弁服。爵弁服要比皮弁服尊贵,皮弁服又比缁布服尊贵,所以说“三加弥尊”。《郊特牲》中作“醮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谕其志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所以在阼位上行冠礼,是用来表示儿子代替父亲,在客位上行醮礼,三次为受冠者加的冠,一次比一次尊贵,这是为了表示受冠者已经成为成年人了。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玄是指黑中带红。玄端是衣服名,上衣为缁衣,下裳为玄、黄、杂色皆可。挚通“贽”是初次与长者见面的礼物。乡大夫、乡先生,是分别指在乡里有官职的人和德高望重的人。此文说:加了冠之后,就可以为受冠者取名了,这是成为成人的标志。加冠以后和母亲见面,母亲要给他行拜礼,与兄弟见面,兄弟也要给他行拜礼。因为受冠者已经成年,所以要为他行成年人的礼仪。受冠者戴着黑中有红的帽子,穿着黑中带红的衣服,把礼物放在地上,拜见国君,然后带着礼物与乡里有官职的人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相见,见面时都用成人礼仪。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成人是指使其为人,应懂得人伦物理。责是要求的意思。此文是说:使一个人成为成年人就要用成年人的礼来要求他。用成年人的礼要求他,就要遵守做儿子、做人弟、做人臣、做晚辈的礼节来办事。要求受冠者对这四种行为都要实行,能不重视礼吗?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嘉事,指嘉礼,冠礼就属于嘉礼的一种。此说是,所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国君和顺长辈的道德确立了,然后才能够做人。能够做人,然后才能治理人。所以,圣明的君王很重视礼,因此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是由于冠礼是嘉礼中最重要的礼啊。”“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重事,是指重要的礼仪。是说,所以古代的人都重视冠礼,所以冠礼在宗庙中举行。在宗庙中举行冠礼,是为了表示对礼仪的尊敬。尊敬重要礼仪,而不敢专擅重要礼仪。不敢专擅重要礼仪,是为了表示自己地位卑下以尊重祖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