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2章 斯诺登上天安门!中美解冻北京城(12)

  中国政府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人在声明中表示,对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观点不提出异议:“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而我国的声明则对美国和台湾的共同防卫条约只字不提,但是要求美军全部撤出台湾。我们要求美国在声明中表明和平解决海峡两岸的问题是美国的“希望”,美国却坚持使用“关心”,而且坚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明这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的义务。同时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

  2月22日,“基乔会谈”的第一天,他们两人逐句审查公报草案,首先肯定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然后双方各自阐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第三天,24日,双方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实质性的谈判。两位外交博士,旁征博引,针锋相对,各具风格,据理力争。每天相持不下的时刻,双方都会把紧绷的弦放松,说两句俏皮话,用轻松、友善的态度缓和紧张气氛。两人都是炉火纯青的外交家,熟谙谈判艺术。

  乔冠华提出中国方案,基辛格就撤军问题说:“我希望你能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撤军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缓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美国无条件地撤军。”乔冠华坚持着。

  “这样做会破坏整个关系,美国公众舆论决不会答应的。”基辛格毫不退让。

  乔冠华为了打破僵局,风趣地说:“博士,你是在德国出生的,我是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我们应该有共同点。但在德国哲学里,我喜欢黑格尔的辩证法,你喜欢康德的自在之物,这大概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

  基辛格哈哈大笑起来,会谈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第四天,尼克松参观故宫。基乔会谈仍在继续,双方在实质问题上仍然各执已久,泛泛而谈,不紧不快,巨大的决心用极其友好的态度掩盖起来,似乎谈判没有最后时限,好像后天无须发表公报似的。缓和态度增加了紧迫感,双方都在异常微妙地共同使用心理战术施加压力。下午,乔冠华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作了汇报,双方都稍作了让步。

  乔冠华指出,只要提到全部撤出驻台的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美方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辛格也提出,把全部撤军这个最终目标和美方在此期间逐步撤出军队这两个问题分开,以前是两点包括在一个句子里的。乔冠华对此有兴趣,并表示了一个略有不同的写法。他说最好提出和平解决“前景”,而不要用“前提”。这样含义更积极些,“前提”听上去像是华盛顿单方面强加上面的东西。基辛格认为这样对美国更有利,就欣然同意了,并说:“我看台湾命运不会取决于如此微妙的意见上的差别。”

  “基乔会谈”已经取得了突破。周恩来参加进来,经过半小时更高的谈判,经过后来毛泽东和政治局批准,这就产生了引起强烈反响的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公报指出: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台一中”、“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公报在谈到反霸权问题时做出重要规定,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美双方将反对苏联或其他任何国家支配亚洲的努力。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将敌对的两个大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了,随着岁月的推移,两国政府和人民还将继续为中美两国的世代友好做出巨大努力。

  尼克松总统完成历史使命,在北京宾馆举行最后一次长时间会谈时,周恩来、尼克松都显出稍微轻松的神情。经过一周的谈判磋商,他们之间已建立了相互尊敬和友好信任的个人关系。

  周恩来在会谈结束前对总统说:“在你楼上的餐厅里,我们挂了一首毛主席书写的关于庐山的诗,最后一句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到中国来是冒了一定风险的。”

  “现在我们已经在顶峰了。”尼克松说。

  周恩来接着说:“还有一首《咏梅》,我想挂而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主席在那首词里指的是,采取主动的人不一定是伸手的人,等到百花盛开时,他就要消失了。”

  周恩来充满深情地吟诵毛泽东的《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周恩来寓意深刻地说:“因此,我们同意你的想法,你是采取主动的人。你也许看不到它的成功,但是我们当然会欢迎你再来的。”

  周恩来告诉尼克松,在他来华之前,他的专机“空军一号”被中方改名为“七六年精神号”。周恩来说:“不管谁是下届总统,76年精神依然存在,并且会占上风。从政策的角度上看,我希望我们的对手不变,以便继续我们的努力。我们不仅希望总统能继续任职,而且希望你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助理们继续任职。”

  周恩来讲话中寄托了信任、鼓舞和宽容,尼克松受益匪浅,他认真地说:“很重要的是,我们观察世界时不应该仅看到当前的外交战役和决定,而应该看到推动世界的那些巨大力量。也许我们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知道一定会发生变化。我们知道,尽管我们之间有分歧,只要我们能找到共同点,我们两国人民一定能够在一个美好的,我想也是更安全的世界里生活。”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后,成为全世界的重大新闻,尼克松一周的北京之行,被称为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各国都给以极大关注和报道。中美两国即在联合公报的精神指导下,开始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建立着跨越1.6万英里和过去两国分隔22年之久的桥梁。

  第五节 中美耐力大较量,总理不搞小动作

  国务院的人把总统气得发疯。

  中美婚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中国对美国的莫斯科政策感到不快,但中方不得不使自己适应于这个三角外交的现实。

  在没人指点的情况下,记者们挑出最有戏剧性的可能性加以渲染。

  尼克松很得体地说,他真的很高兴见到那些孩子,不管她们是怎么去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运用中国人高超的政治家手腕,他们发现尼克松是一个天然的伙伴。

  中美在比较谁的忍耐力强

  尼克松到中国后认识到,中美双方有原则性的分歧,也有共同利益,事实上,双方正冷静地使观点趋向一致。然而这种并行不悖的战略确实需要有一种形诸文字的表示。这次访问结束时的公报,对于全世界和中美两国人民将是一个象征。公报还要指导两国政府机构(它们将不会知道全部谈判的情况)执行新的方针。因此公报要成为检验两国关系的标准,而只要华盛顿继续正式承认台北是全中国政府的所在地,那么中美之间的外交关系就不会是正常的。

  其实,中美有争议问题的措辞大部分,已在基辛格10月的那次访问期间得到了解决,其中包括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双方冲突的观点一并列出。把这些对立的观点写进公报,反而使得那些中美能够采取一致立场的事情更加突出,更加可信,特别是在反对“霸权”方面。这样,公报也不大可能被双方曲解或作不一致的说明,而通常的文件倒倾向于把分歧点和共同点一样搞得含糊其辞:把分歧点搞得似乎双方协调一致,而在共同点上则是避免被人指责为合谋。公报使中美双方的盟国和朋友都感到比较放心。

  但是,台湾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10月间那次访华时,双方已经同意,可申述自己的立场,就像在其他问题上一样,中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的前途是中国内政。在美国的声明中,同意对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的观点不提出异议:“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而北京方面则同意在他们的声明中不抨击美国和台湾的共同防卫条约,甚至对此只字不提,而只要求美军撤走。双方同意声明主张中国统一,但在由此而引伸出来的若干问题上,直至尼克松到达北京时,双方仍有分歧。中国要求美国声明,和平解决是美国的希望。华盛顿却坚持要申明这是美国的关心,而且坚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示这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的义务。中国方面要美国无条件答应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军。美方只肯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即使这样,美方仍然坚持,要把撤军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缓和整个亚洲的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乔冠华和基辛格为解决这些分歧花了20个小时,就像基辛格上次秘密访问一样,双方都把对方推到最后的时限,看谁的弹性更大些。巨大的决心用极其友好的态度掩盖起来。双方都装作好像根本没有最后时限,这是向对方施加压力的最好办法。缓和的态度增加了紧迫感,却不致使个人关系过分紧张。虽然在任何谈判中都避免不了施加压力,但这些会谈还是用异常微妙的手法进行的。双方都小心翼翼地不提什么无可挽回的要求,也不搞似乎一方走一步必须对方让一步的讨价还价。由于不同的原因,台湾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关系到原则的问题。如果暗示一下原则可以出价购买,那会是唐突的。因此,双方都显出好像必须用对问题的共同理解,而不是通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一个共同问题。中美都极力非常坦率地解释各自国内的需要,因为双方知道,假如公报是通过耍手腕谈成的,或者不被国内所接受,它就不能存在下去。双方认识到,在有些问题上,谈判双方惟一能做到的是以庄严的姿态争取时间。在台湾问题上,就是把最终解决留待未来,而这种未来将由公报其余部分建立的关系以及公报谈判的方式加以缔造。

  在尼克松处理白宫事务的时候,乔冠华和基辛格利用第一天的谈判时间逐行审查公报现有的草案,肯定双方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基辛格解释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需要;乔冠华表示他无权改变中国方面原提的建议。基辛格决定把这事暂搁一天,利用第二天(2月23日)的谈判时间向中国介绍了美国准备在莫斯科最高级会谈中达成的协议。

  中国对美国的莫斯科政策感到不快,但中方不得不使自己适应于这个三角外交的现实。中美共同利益之所在是防止苏联利用任何手段――包括进攻中国――来破坏全球的力量平衡。但是,美国认为,永远同苏联处于敌对状态对美国不利,除非苏联向国际平衡挑战。作为核超级大国,美国有义务减少核对抗的危险。北京希望看到一个更简单的格局,即美国和苏联公开敌对。这样就能使北京少绞脑汁,并且提高它的国际谈判地位。美国认为,他们必须做的事要更复杂。北京希望美与苏对抗,而美国则需要向公众和盟国表明,冲突并非他们引起,否则国会就会裁减防务费用,盟国也会背离而去。美国只有采取和解性的政策,才能够得到支持,以便在危机时刻采取坚决的行动。美国准备抗衡苏联的扩张行动。但是他们不愿事先摒弃真正缓和同苏联紧张关系的这一选择,如果到时候这种缓和能够实现的话。美国一直想方设法使得中国明白他们的目的,而不致对他们的行动感到吃惊,他们把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告诉北京。他们力图避免有任何美苏共同主宰的印象。不能让苏联对美中关系有否决权,也不能让中国对美苏关系有否决权。美国认为,这是一场三度空间的游戏,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他们显得游移不决或是倾向于苏联,就会逼得北京对苏联言和。如果采取中国的立场,并不能给北京帮忙;这样做,反而可能促使苏联来个先发制人,进攻中国。这是全世界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中美都需要对方保持力量平衡

  乔冠华和基辛格会谈的最后时限是2月26日,这天上午尼克松要离开北京去杭州。在旅途中是没有机会谈判的,而且中国领导人也很难再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谈判结果。2月24日,也就是双方谈判的第三天,尼克松和随行人员去游览长城,而乔冠华和基辛格之间开始了真正的谈判,这时只剩下36个小时了。在上午两个半小时的谈判中,乔冠华再次提出中国的方案,即:美国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他要求美国声明――和其他条件没有联系――美国将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基辛格拒绝了这个方案,他说这会破坏整个关系,美国的公众舆论决不会答应。下午,乔冠华和基辛格进行短暂的会晤,让美方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实际上是稍微修改了一下美国原来的建议。美国把撤军同一个前提联系起来,这前提就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缓和远东紧张局势,这样就和越南问题联系了起来。乔冠华答应进行研究。晚宴之后,过了午夜,乔冠华拒绝了这个建议。于是双方陷入了僵局,而这时只剩下大约18个小时的谈判时间了。2月25日,星期五,上午尼克松游览故宫,乔冠华与基辛格又谈了90分钟,他们两人都没显出着急。随便交换着意见,把自己想法说出来,让双方都可以装作说的话并不约束自己。基辛格坚持美国撤军一定要有某种条件,尤其是要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前提。那天下午,尼克松休息的时候,乔冠华和基辛格又见了两次面。下午2点35分,乔冠华提出一个方案,第一次符合了美方的基本原则。只要提到撤出全部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美国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辛格答应迅速答复。

  基辛格和他的同事,然后又和总统进行了商量以后,下午3点30分左右,基辛格和乔冠华再次见面。基辛格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全部撤军这个最终目标,和美国愿意在此期间逐步撤出军队这两个问题分开,而迄今为止这两点是包括在一个句子里的。基辛格建议把最后撤出美军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前提联系起来,而把逐步减少军队同逐渐缓和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联系起来。乔冠华对此有些兴趣,并提出一个略有不同的写法。他说最好提和平解决的前景,而不要用前提,说这样写,含义更积极些,更显示出是双方的意见;而用前提看上去像是美国单方面强加的东西。基辛格觉得这样从美国的观点来看反而更好,这里含有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义务的意思。基辛格相信台湾的命运不会取决于如此微妙的意思上的差别。乔冠华那时还没有准备接受把撤出美军同美国的另一项要求,即缓和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基辛格相信双方已经取得了突破。在任何谈判中,都有那么一个点,达到那一点,双方就走得太远而不能再回头了。相互让步积累起来,会造一种势头;到达某一点以后,后退会使谈判者的判断力成为疑问。毛泽东曾用惯常的间接方式对尼克松谈过同样的道理,虽然同时假称协议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他说:“……如果头一次我们失败了,人们就会问,为什么我们头一次不能成功呢?惟一的原因只能是我们走错了路。如果我们第二次成功了,他们又会说什么呢?”毛泽东说的是对的。第一次的失败必然会使后来的成功逊色。

  周恩来那天下午参加了半小时谈判,这表明他相信,双方第一次就不会失败的。双方不需要周恩来来证实谈判处于僵局;他的出现表明他将负责做出必要的妥协。基辛格再次说明,美国不能无条件地承诺撤军;而撤军条件,哪怕是部分撤军,也必须是现实的和能够向美国公众说得通的。美方确实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而东南亚的战争事实上也将影响美国在台湾的部署。只要诚实地阐明中方所关心的这些事情,基辛格等人就能够在美国为公报讲话。否则,美方宣称,他们将被迫单方面公开申明这些同样的条件,这样就会破坏双方相互间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正是双方这次谈判和访问的最主要的目的。周恩来说,他将考虑基辛格的观点。

  在谈判的激烈程度和这个问题的内在的重要性之间存在某种不协调。周恩来明白,台湾问题不可能在美国总统访问期间得到解决。不仅如此,企图这样做还会同中国要和美国建立合作关系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两种可能性都会把两国间的新关系窒息于襁褓之中。双方的根本目的都不在领土,而在地缘政治。双方都已做出结论,自己需要对方来保持力量平衡。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的需要大一些。从心理的角度考虑,美国的需要大一些。美国需要使他们的外交有更多的周旋余地,并且在国内外经过痛苦的10年之后,使人民看到一些希望。

  记者们被搞懵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