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8章 梦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云皆典故(5)

  其实,关于香妃的传说颇多。在清末民初一些无聊的文人,更是信口开河,大加渲染。时至今日,北京城还有两个流传颇广的传说。一说,香妃是回部小和卓木霍吉赞的爱妃,身上溢放一种奇异的香味,美妙无比。乾隆对香妃早有所闻,清朝大军出师平定回部之时,大将军兆惠前来辞行,乾隆流露出了想念香妃,想尽快一睹香妃芳容,亲闻异香的愿望。大将军兆惠心领神会,在平定回部中,特意留心香妃,最后还真擒得香妃,押解京师。乾隆甚喜,大大奖赏将军兆惠,把香妃安居西内。可香妃性格刚烈,对人冷若冰霜,无论和她说什么,她都一句不答。乾隆心急,但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派宫中善于言辞的来劝导,但香妃并没有改变初衷,而是慨然从袖中拿出一把小刀,说:“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轻易死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皇上如果逼我,我就立即循志而死。”宫中之人听后,只好如实向乾隆禀告,乾隆没办法,只好派人连夜小心守护。这件事被孝圣皇太后知道,便几次劝乾隆不要入香妃住所,还向乾隆说要不将香妃杀死,要不就放她返回故里。乾隆明知香妃不会屈从,但又不肯轻易放她,就这样度过了若干年。一天。圜丘大祀,乾隆先赴斋宫,皇太后乘机宣召,命香妃入宁寿宫,赐她自缢。香妃大喜,叩拜说:“太后天地恩,竟肯遂臣妾志耶!”说完,自缢于旁室。乾隆闻报此事,仓皇赶回宁寿宫,但见香妃已命绝,痛哭不已,便以妃子的礼节厚葬香妃。而另一个传说是:香妃为乾隆所宠爱,“后宫三千,无与伦比”,这就引起了后宫妃女人人嫉恨,于是她们就常在太后面前拨弄是非,太后早就想除掉香妃,就此便找了个借口赐香妃自缢。当然这些传说都有些过于离奇,只能是姑妄听之而已。

  在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务,把中南海作为他的总统府。他大兴土木,将宝月楼改建为总统府大门,改名为新华门,从此这新华门成了中南海的正门。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惯于玩弄权术的窃国大盗。1911年的辛亥革命风暴,使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袁世凯利用清王室四面楚歌的形势,迫使清政府授予他内阁总理大臣,从而夺取了清朝政府的全部军政大权。

  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后,与帝国主义狼狈为奸。他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在武力镇压革命的同时,施诡计设置“和谈”圈套,以又打又拉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诱迫革命党人就范。

  在“和谈”的紧要关头,为了清除清王室的阻挠,他利用革命声势,威胁清王室,并暗中指使他的部下两次致电清廷:“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即“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清廷迫于形势,害怕了,最终接受了皇室优待条件,宣布下诏退位。

  袁世凯老谋深算,他为了骗取革命党人的信任,不但在清帝退位后,通电赞成共和政体,发誓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而且在清帝退位之前,就向革命党人暗送“秋波”,诡称“项城且不坚持君主立宪政体,惟所处地位则不能直接宣布共和”。袁世凯正是凭着他两面派的手法,窃得了权力。

  袁世凯窃国阴谋得逞之后,便开始巧妙地伪装自己,来欺世惑众。他在府门悬挂起“新华门”字样的门匾。其实他梦寐以求的却是袁氏新朝。连他的作风派头也都效法慈禧,在皇宫御园中建造铁路,从新华门铺设轻便铁轨至丰泽园。他经常乘车行驶其间,每车坐数人,由壮夫前后挽拉而行。冬至后,南海水面结冰,他则乘冰床,往返于新华门南海北岸结秀亭之间。冰床如暖轿,由四人推行。

  袁世凯在改建新华门时,先拆除了一段宫墙,然后在楼的两旁新砌两堵八字墙,使其与南海的宫墙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并在楼的北面修建了一座大影壁,使人看不到门内的太液池水。

  如今,我们漫步长安街,走近新华门,望着新华门这座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二层楼,细细欣赏那上面高悬着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匾额,不禁要问那苍劲雄浑的字是出自谁人之手?

  我们查阅史籍得知,题写“新华门”者为袁励准,号珏生,笔名恐高寒斋主,187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擅诗文,其诗节奏感强,顿挫分明,他酷嗜书画,尤长仿宋元山水画。他对宋代米芾的字特别喜欢,宋米字,劲利奔放,潇洒自如,楷、篆、隶俱佳,诗、书、画三绝。

  袁励准1898年中进士,被命为南书房行走。他同情康有为的变法维新,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监督,1905年创办实业学堂并任校长,1932年辅仁大学美术系当教授。他和琉璃厂各古玩店很熟悉,人们常拿一些书画、古董、瓷器请他帮助鉴定。此外,他收藏甚丰,藏有米芾用的端砚,此砚背面刻有乾隆皇帝的题字。

  “新华门”题写于民国初年,至今故宫、颐和园内尚有他的墨迹。当时,袁世凯曾托人请他去工作,但被他拒绝了。他以卖字和画为生,在荣宝斋、清秘阁等书画店挂有笔单。

  袁励准于1935年在北京病逝。

  蓬莱仙境瀛台

  瀛台是南海中的一座美丽的小岛,始建于明代,清时多次修葺。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的游宴之所。湖光山色、古建筑极具特色,置身瀛台,宛如身处蓬莱仙境。

  瀛台,明时称为南台,也叫台坡,以后改称为瀛台。

  明时的南台,只是香?殿南边,现在瀛台最南端的一小块地方。明李文达诗云:“南台林木阴森,过桥而南有殿曰昭和,门外有亭临岸,沙鸥水禽,如在镜中。”在明代,南台岛上林木深茂,建筑简单,只有一座昭和殿,殿前建有一个小亭,名澄渊。亭的南边有村舍水田,池水宽阔,清澈,常有凫雁水鸟翔集水面,那时的南台,很有一些水乡野趣的味道。

  清朝顺治年间,在岛上开始建宫室,成为帝后避暑之处,顺治皇帝御笔题额改名为瀛台。康熙以后又不断扩建修葺,所有宫室都改为黄屋。复殿重房,交疏对溜;青台紫阁,浮道相通。并在水边堆叠奇石,种植花树。层岩小壑,委曲曼回,蓼渚芦湾,参差掩映。一片美景,独为皇家享受。每年皇帝祭社稷坛礼成后,都要到瀛台更衣,然后再往畅春园请皇太后安。所以乾隆便写下了“祭罢回銮路转西,?台仲月晓寒凄”的诗句。

  来到瀛台,走过汉白玉拱桥,踏上40级台阶,迎面是翔鸾阁,这是瀛台的正门。翔鸾阁背南面北,高两层,有7间之宽,左右两边展延出双层回抱楼,各有19间,拾级而上,可登高眺远,尽收一片美景。阁后西楼名瑞曜,东楼名祥辉。

  翔鸾阁后面是涵元门。门内东向是庆云殿,西向的是景星殿,这两个不大的宫殿,是配殿。

  穿过涵元门,正中是涵元殿。殿坐北面南,是瀛台的正殿。殿原名为香?殿,乾隆六年改题殿名,殿中悬的匾额上书“天心月胁”四个大字。东室额为“含经味道”,西室联曰:“于此间得少佳趣,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均为乾隆亲笔御书。涵元殿是清皇室在瀛台游览、休息和筵宴的主要场所。康熙、乾隆时,经常在这里赏宴王公宗室、大臣权贵,君臣一起饮酒作乐,联句赋诗,“仗马排芳岸,游龙达玉津”,场面隆重,热闹非常。乾隆十八年(1753)秋八月,乾隆大宴皇亲权贵150多人,乾隆心花怒放,高兴之余命画院绘图于涵元殿壁间,以纪其胜。但热闹的涵元殿到了晚清时,便开始少有了,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囚于涵元殿,整个瀛台便失去了昔日的气色,变得冷落寂寞了。

  在涵元殿的东侧有一楼,为藻韵楼,西侧一楼,为绮思楼,两楼均为两层六间。涵元殿正南相对的是香?殿。

  香?殿原名蓬莱阁,因瀛台正殿改了名,就把香?殿的殿匾悬在相对的蓬莱阁北门上方,但阁南依旧悬挂着蓬莱阁的匾额,所以这栋房子亦殿亦阁,有点四不像了。香?殿东侧有一宫室北向,额曰“溪光树色”,再北接西向房子,名为“虚舟”。香?殿西侧也有一宫室北向,额曰“水一方”,再北接东向的房子,名为“兰室”,室名题得都很典雅,以景咏之,耐人寻味。在清朝,香?殿也曾是瀛台宴筵的场所之一。

  从翔鸾阁到香?殿,形成为一个平坦完整、参差错落、环拱有序的大院落。从香?殿两侧缘梯而降,方识香?殿为上下两层的真面目,东西奇石古木,幽径深洞,太湖山石垒就奇峰峭壁,在玲珑剔透、雍容华贵的殿阁之外,又加上了天然山林的景致。

  在明南台旧址南侧是香牛刃殿,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都是两层,高达数丈。在两楼之间有一个高2.6米的木变石,这是黑龙江将军福僧阿进献的供品。乾隆在此畅游,面对木变石,曾吟诗一首:“异质传何代?天然挺一峰。谁知三径石,本是六朝松。苔点犹疑叶,云生欲化龙。当年吟赏处,借尔抚遐踪。”

  在瀛台最南端是迎熏亭,此亭面水背山,隔海与新华门相对。亭于水中,有桥与瀛台相连,亭中联上写有:“相于明月清风际,只在高山流水间”。站在亭前展目四望,波光映目,水色山光,瀛台岛上的殿堂楼阁,凌檐翘顶,覆以黄、绿、蓝多色琉璃瓦,掩映在碧树浓荫之中,令人真有置身于蓬莱仙境中的感觉。

  从藻韵楼折向东,在太湖山石之上有一个小院落,南有一屋,北有一室。南屋名补桐书屋,北屋名随安室。雍正二年(1724),立为太子的乾隆曾在这里读书。当时,院中有两株老桐树,因一株桐树因病枯死,所以在树边补种了一棵,取其意命名为补桐书屋。枯死的那棵桐树,辟袭取材,制成四琴,存藏在补桐书屋中。随安室则取“随遇而安”之意。

  补桐书屋的东北处是待月轩,乾隆闲来无事,常来此等待东升之月。再往北有一个六角形的亭子,立在山岩之上,深荫之中,命名为镜光亭,有诗云:“临水虚亭号镜光,微风不动液池沧。岸傍人柳非音树,常乃幻之幻是常。”

  在镜光亭的东面水中,还有一座小巧的亭子,叫牛刃鱼亭。亭两边通过五曲石桥与瀛台相连,其形状宛如镶在精制玉壶上的一根银攀,它使瀛台更像一座传说中的壶形神山。

  从绮思楼折向西,与东面补桐书屋相对称的地方,也有一个小院落,也有一屋一室,南屋名长春书屋,北室名漱芳润。附近山石上的曲台回廊名八音克谐,都是风景绝佳之处。

  瀛台之地,亭子颇多。在长春书屋院西,临太液池边有一个亭子名怀抱爽。在这个院的后面有三块剑石,矗立朝天,坚秀挺拔,石上刻着乾隆写的“插笏”两个大字。这些剑石并非天然溶岩,而是人工造就点缀在这里的。

  怀抱爽亭稍北,瀛台西岸立着一个整块巨石的汉白玉石碑,叫人字柳碑。碑处原是一株百年巨柳,巨柳干粗叶茂。乾隆十八年(1753)的秋天,猛乍乍地刮来一阵狂风,接着轰雷炸响,摧枯拉朽,百年巨柳在狂风中被吹得树干倾斜,一枝倒垂着地,后来便取本柳的一根枝条插入地下为其支撑,天长日久,枝条成活,与主干绞缚无分彼此,合为一树,两足分立,恰似一个人字,为此,称之为人字柳。这人为与自然合一的奇特景观,使乾隆皇帝深感奇异,专门来此询看,并令人在此立下石碑,并为之作序赋诗,“俯液池以写影,望?台而驰情”,遂成瀛台一景。

  瀛台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一些文人便赋诗吟唱,当然诗中之词难免渗有封建士大夫情趣和对统治者的谀词,择其二首录之,以飨读者。

  明代诗人文征明咏《南台》为:青林迤逦转回塘,南去高台对苑墙。暖日旌旗春欲动,薰风殿阁昼生凉。别开水榭亲鱼鸟,下见平田熟稻粱。圣主一游一乐,居然清禁有江乡。

  清代诗人邵远平一首《瀛台侍直》这样叙道:郁葱玉树映朱楼,太液芳波净不流。石磴参差环豹尾,牙樯溶漾引龙舟。镜中台殿晴逾碧,槛外峰峦翠欲浮。扈跸真疑三岛近,天烦羽客诧瀛洲。

  在瀛台,在翔鸾阁的廊道上,能远眺景山的雄姿和北海白塔的倩影,能近赏静谷的连理柏和“芝径缭而曲,云林秀以重”的庭园湖山。

  的确,瀛台的湖山极具其特色。据说瀛台湖山是清初堆石名家吴南桓和他儿子的杰作。瀛台用的太湖石是北宋汴梁名园“艮岳”中拆迁来的,北海造园时余下的部分,被明、清两代堆石专家用到瀛台。太湖石,产自苏州附近的太湖中,它浸润于水中,长年受湖浪冲击,纹理纵横,外形剔透,姿态丰富生动。用这些太湖石堆成的湖山,峰回路转,秀巧并呈。峰顶有瑶草喷香,谷底有奇花布锦。湖山的上边和后面长满参天古树,老槐、老柏、郁郁葱葱,时杂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正是重重谷壑绕芝兰,处处岩生苔藓。沿着湖滨小道漫步,轻轻拨开修长的柳丝,便可一路饱览这绮丽的湖山景色。

  人们登上停在湖边的小舢舨,泛舟于南海之中,可以透过微茫烟波,重赏瀛台的迷人风姿。

  “园中之园”静谷

  样式别致奇特,有佛宇梵阁风格的静谷,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院落。园内屏山镜水,云岩奇秀,华林芳径,竹柏葱茏,是一个寻幽探胜的绝好场所。“静谷”素有“园中之园”的美誉。

  在古朴敦厚,不尚华丽的丰泽园西侧,有一个亭子,取名为“荷风蕙露”。与这亭子相对,北面有一南向的小门。门,样式别致、奇特,为汉白玉雕砌,具有佛宇梵阁之风格。门额上镌刻“静谷”两字,门上对联为:“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青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茏葱”。北面门额镌刻“云窦”两字,门上对联为:“月地云阶,别向华林开静境;屏山镜水,时从芳径探幽踪”。这些字皆为乾隆皇帝的御笔。

  置身于静谷中,发现静谷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院落,园内屏山镜水,云岩奇秀,华林芳径,竹柏葱茏,景致尤为旖旎,环境特别清雅、静谧,是一具寻幽探胜的绝好场所,为此,赢得了“园中之园”的美誉。

  进入静谷的小门,一棵连理柏赫然眼前,弱柏两枝,如孪生姐妹,互为扶持,并蒂同生,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栽培,无史记述。望着这连理柏,不由地使人想起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歌。

  往前走,过长廊,便看到隔水相对的纯一斋。纯一斋碧水环绕,被人称之为“水上斋”。纯一斋的斋名为康熙皇帝手书,乾隆皇帝观赏纯一斋时,曾流下了“过雨乘烟爽”,“松檐仰古钗”的诗句。

  沿纯一斋,漫步西行,距长廊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春耦斋。斋前平台宽敞,立于水上,由玉石栏杆围护。对岸有戏台,曾演出过戏剧,供皇家观赏。

  凝重、浑厚、别有一种格调的春耦斋是静谷里的主要建筑。地面全铺以紫绿石,很像一眼古井。斋前叠山仿苏州狮子林,黝然深邃,景色迷人。当年,堂中央陈列着一对精致的油漆屏风,上刻著名书法家王梦楼楷书。在大清时,春耦斋属于丰泽园的一部分。乾隆写的《春耦斋记》说,建丰泽园,为表“民本食天”,“知稼穑艰”的意思,所以,“园之内有斋,兹以春耦名之。”

  在春耦斋内藏有唐朝画家韩氵晃的“五牛图”真迹。韩氵晃,是唐开元至贞元年间的画家。德宗贞元初,任右丞相。他在做地方官时,曾组织百姓“沿水养鱼”。他善长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他的作品以描写农村生活风俗为特点,以善画牛而著名于世。《历代名画记》说他画“牛羊最佳”。藏于春耦斋内的“五牛图”足见他的功底。画中的五头牛各具状貌、姿态互异,它们或俯首吃草,或翘首前仰,或回顾舐舌,或缓步?行。他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在这一连串有动有静的性格对比中,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春耦斋除了韩氵晃的“五牛图”之外,还曾藏有明代项圣谟、清代蒋廷锡的临摹稿二卷,一共十五图。乾隆曾作诗咏为“五牛致十五,考牧可因通”,并誉为“艺苑胜事”。还特地撰写了《春耦斋诗》。“春耦临丰泽,无非穑事从;五牛贮图寓,三白幸畦封;绨几憩言便,蜃窗倚望重;迩虽?举趾,意实不忘农。”其实这些重本务农的话也只是徒有虚名,说说而已,乾隆皇帝来此,并不是亲耕,体抚民家百姓疾苦,而是在此息闲吟诗。

  春耦斋在民国初年,被国民党北洋政府控制,袁世凯和段祺瑞曾在此召开过财政会议,在民国八九年,总统办公处曾设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也曾在这里举行会议。

  在春耦斋的南面,有一座建于山岩之上的房屋,房屋名为植秀轩。轩内有一联。上联为:几群鸾鹤随吟管,下联为:四面芙蓉入绿纱。

  植秀轩周围湖山假石,竹木叠翠。有诗人面对这一清幽之所,咏道:“山轩名植秀,四面围绿竹”。

  从植秀轩向西穿过假山石洞,在静谷西墙根下,还有一个虚白室,三间房,面向东,北室一联上书:“景向淡中宜藻缋,山从老处见精神”,南室一联上书:“连林新绿间旧绿,入户泉音复鸟音”。这些诗句都堪称描绘静谷景致的佳作。

  在虚白室南边是爱翠楼,小楼高两层,雕画极工,令人叹为观止。清朝时,小楼周围有茂盛的竹林,乾隆皇帝畅游至此,曾诗兴大发,提笔写下:“种竹猗猗已作林,高楼出竹翠云侵。”放笔之时,又吟道:“竹楼枕碧岑,四季翠阴森”。时过境迁,现在爱翠楼周围的竹林虽不如前,但楼仍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仍不失“四季翠阴森”的意境。

  出静谷的小西门,便是荷风蕙露亭。小西门为玉石所砌,门外横刻“荟蔚适于幽处合”,联为“悟物思遥托悦心非外求”。门内横刻“山含岈每与望中深”,联为“芝径缭而曲云林秀以重”。这些横额、对联,都蕴含着佛教意味。

  环境清幽的静谷,曾在1960年得以重新修缮,使得“园中之园”的美誉更加名副其实了。

  四方平台紫光阁

  紫光阁原为四方平台,后废台改建为紫光阁。明代皇帝常在此观赏龙舟竞赛,看跑马射箭。在紫光阁的正南面有一块“下马必亡碑”……

  紫光阁和武成殿是中海西岸最重要的建筑。

  明代正德年间,现紫光阁所在处为一四方平台,台高数丈,上建黄顶小殿,左右各四间,覆盖黄瓦,接栋稍下,覆以碧瓦,南北垂接斜廊,悬级而上,面若城壁,下临射苑以观射。后改为阁,取名“紫光阁”。每年五月,明代皇帝在此观龙舟,看御马监勇士跑马射箭。明代文征明曾专门写诗歌颂平台。诗云:“日上宫墙飞紫埃,先皇阅武有层台;下方驰道依城尽,东面飞轩映水开。云傍绮疏常不散,乌窥仙仗去还来;金华待诏多头白,欲赋长杨愧不才。”

  清朝,沿用“紫光阁”旧名,在门前空地种植桃杏,春暖花开,芳香满园。康熙年间,每逢八月十五在此召集二旗侍卫大臣比武射箭。“队引花间入,镳分柳外催”的诗句即寓此意。比赛后,康熙赏赐优胜者。康熙二十年后,赐金牌和银牌,上刻“旌射”二字,最优者得金牌。皇太后也曾在这里避暑消夏。

  武科考试从清顺治年间开始举行,一般在每年的十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十月十七、十八日在紫光阁前由皇帝亲试,有马步箭、刀、石等科目。

  乾隆年间,出征西北、东南,屡战屡胜。乾隆说这是“十全武功”,并自誉为“十全老人”。为了炫耀他的“武功之盛”,“文治之隆”,嘉奖平定边陲叛扰的功臣,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下令重修紫光阁,并在阁后建武成殿。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是年,平定伊犁回部获胜,拓地2万余里。首绘大学士傅恒及定远将军兆惠以下一百功臣图于阁上,其中50人由乾隆亲手写赞,其余50人命儒臣拟撰。

  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大功告成,采用平定回部功臣例,再绘大学士定西将军阿桂、定远右副将军户部尚书丰升额等一百功臣图于阁内。正面壁间悬挂平定伊犁及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左壁为伊犁全图,右壁为回部全图。东西廊壁悬挂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两金川全图及告捷凯歌十首。阁上收藏得胜灵纛及俘获兵器,正中绘平定西陲凯宴图,左壁绘西陲献馘图,右壁绘平定伊犁效劳图。

  紫光阁后有武成殿,乾隆题额“绥邦怀远”,左右有配联,上联“两阶干羽钦虞典”,下联“六律宫商奏采薇”。左右壁门张挂《开惑论》《西师诗》。东西庑各15间,内中陈列乾隆诗石刻,共刻诗224首。

  在紫光阁的正南面原有一块石碑,后移至武成殿院中。碑高2米,宽约3米,阴阳两面镌刻着乾隆十七年(1752)三月二日和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二十五,九月二十五日的谕旨,宣扬清代统治的武功,告诫八旗大臣要习满语,苦练骑射,以巩固统治。这块碑也叫做“下马必亡碑”。习满语,勤骑射,是清朝统治者一贯重视和强调的,清兵入关后,八旗子弟逐渐骄逸,弓马废弛,日益汉化。清统治者深以为忧,三令五申,特别是对宗室和八旗子弟要求更严。康熙、乾隆皇帝还身体力行,数十年间骑射围猎活动从不间断。康熙年逾六十还骑马射猎;乾隆在12岁就有习射之事,直至80多岁还到木兰围场狩猎。这就是“下马必亡碑”形成的历史背景。

  紫光阁的重大活动是宴请有功之臣,以及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宴请有功之臣,是在正月十九日,皇帝邀请功臣进殿,设宴款待,随即开放紫光阁,君臣共览,炫耀武功。清代诗人庄有恭在《紫光阁侍宴恭纪》中记有:“巍峨紫阁接天开,上将功成赐宴来。共仰神谟收绝域,还忻伟绩出雄才。封侯不让班超笔,市骏应羞郭隗台。从此玉门闲拆堠,西戎即叙咏康哉。”

  紫光阁的建筑形式是上下两层的楼阁,除去周围窗下的坎墙用磨砖对缝之外,都是木结构。阁面前5间,后7间,高18米,阁内一层是431.17平方米,周围是菱花窗和贴金群板。屋顶是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用的是绿琉璃黄筒边瓦,下屋檐是在一层平座之上的腰檐,两檐之间有柱子、回廊、门窗。梁楣、额枋用旋子彩画。绿瓦、朱扉、白石栏杆,间以金碧辉煌的彩画,矗立在400多平方米的平台之上,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