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1章 叶帅午夜布奇兵!“四人帮”中计就擒(8)

  叶帅与冯将军是北伐战争时期互相敬慕的老朋友。1938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武汉举办“中央训练团”,叶帅常去讲课,冯将军常去听课,二人常常探讨抗战大计,成为知己。

  父辈的情谊传到下一代。冯将军的女儿理达恰好与叶帅的大女儿楚梅是同学好友,她担任海军总医院的副院长。叶楚梅告诉作者,叶帅一直把冯理达视如亲生女儿。那时,每到春节,老人家都告诉楚梅接小冯全家去他家里“团年”,好像接女儿回娘家一般。自然,平时,这个“女儿”出于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特殊心态,总是挂念着叶帅的健康,只要有时间也总记着去看望这位慈祥可亲的叶伯伯。

  那是一个狂风怒吼的晚间,冯理达和丈夫罗元铮驱车来到西山。通报之后一直走进叶帅的院落。

  老人家已站在门口等候,一看见这对年轻人格外高兴。英武的神采与慈祥的笑意驱走了来客心中的寒冷。

  谈话从拉家常说起,讲到时势与命运,冯理达和罗元铮一下子把他们积于胸中的迷惘与愤懑讲了出来:“形势刚好一些,又反过来,天天批小平同志,这是怎么回事?”

  讲到这里,罗元铮以习惯挨整的敏感,下意识地环视四周,目光停在“咝咝”作响的暖风机上。

  “啊,你是不是担心这个……”叶帅用手摸摸耳朵,作一个窃听器的比示,“据说别处发现过,这里,我侄子检查过一遍,没有!”说着招呼理达夫妇站起来巡视四周,审视那一件件插销、开关之类的东西,然后释然笑了。

  归坐。叶帅说:“现在是这样一个形势,复杂,严峻,但命运掌握在谁手上,谁主宰党?”说着,他伸出左掌,用右指清清楚楚划了一个“江”字,声音放慢说:“这个人,毛主席、党中央对她是有看法的,毛主席是掌握分寸的,群众对他们也有看法,她周围那一帮上海人也不得人心。不要看他们一时得意,终究不会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根本不可能主宰我们党,不会长,成不了气候!”

  这些话使理达夫妇先是一惊,他们没想到叶伯伯和他们谈论这样重大的事情!他们感谢叶帅在凄风惨雨形势中对自己一家政治上的关心与指点。用过点心,已是深夜10点,叶帅冒着寒风把冯理达夫妇送到门口,说:“记下这两个电话号码,可以直拨找我,有事就来!”

  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众多的来访者、陈情者、交谈者,恕不一一介绍了。这里只想说明一点,粉碎“四人帮”的重大决策不是哪一天突然作出来的,而是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同时,也不是叶剑英或者某一个人坐在房子里想出来的,而是党和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产物。

  第一节 毛泽东临危召叶帅“四人帮”步步露杀机(3)

  历史的选择

  革命领袖是引导群众走向胜利的旗帜。在同“四人帮”的斗争中,老一辈革命家和许多老同志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叶剑英身上,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必然。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分析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时曾经指出的:“在表面上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历史事实正是这样,当时叶剑英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表面看来,似乎“偶然性在起作用”,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却受着历史客观规律所支配。

  只要稍微回顾一下1976年的情景就清楚了。经过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已达到崩溃的边缘,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群众情绪激烈动荡。推倒“四人帮”已成为历史的大潮流、大趋势。中国面临着新的转折点。历史在呼唤,时代在呼唤,呼唤伟大人物站出来,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向“四人帮”发起最后冲击。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叶剑英挺身而出,发挥了其个人的作用。这就是“时势造英雄”。粉碎“四人帮”的伟大斗争,把叶剑英推向70年代中期历史舞台的中心,使他发挥特有的卓越才能,成为左右和驾驭这场斗争的风云人物。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叶剑英当时所处的政治地位也是分不开的。普列汉诺夫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书中说过:“个人只有在社会上占有为己所需的地位时,才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才能。”1976年,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谢世,邓小平已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打倒,这就使得在党的最高领导层即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所处的位置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要。这位老革命家,虽然半年前被宣布“生病”,由陈锡联代替他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但仍然保留着党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防部长的职务。而实际上,他并没有“生病”,陈锡联也未能凭一纸空文取代他的地位。相反的,陈锡联照旧与他保持联系,关心他的健康,让他注意很好地休息。在处理重大问题时,陈还暗中与他通气,取得他的支持。叶剑英既不像完全被打倒的邓小平,又不像长期无职无权,处于“休息”状态的陈云等老革命家,也不像早已被排除在中央政治局之外的徐向前、聂荣臻两位老帅,他是处于“半打倒”状态的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实际上,他仍然控制着军权。

  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随着毛泽东逝世,“四人帮”与华国锋之间进行的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政治局成员的情况也在变化。在这种局势下,华国锋和正直的共产党人越来越倚重于叶剑英。此时“四人帮”对叶剑英也不同了。他们虽然恨之入骨,阻其复出,但慑于他在国内外、军内外的威望,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利用毛泽东重病假传“圣旨”,任意摆布他了。叶剑英所处的“半打倒”状态无形中在解除,他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所处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在人民群众中所享有的声望在不断提高。尽管他面前还有许多困难,但在左右政治局势的砝码上,他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这一点,他自己也许没有功夫去想,但历史选择了他,人民选择了他。有野心、领袖欲极强的人,遭到人民拒绝;而没有野心,不想当领袖的人,人民却拥护。这是历史的又一个法则。按照这个法则,顺应党心民意,运筹决策,粉碎“四人帮”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到了叶剑英的肩上。

  然而,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是一回事,作为历史的个人,其政治素质和性格特征诸因素,是否具备所需要的主观条件,能否担当起历史重任,又是一回事。叶剑英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他所具备的政治品德、聪明才智、斗争经验和思想作风,足以负起他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在我们党和人民所进行的几十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叶剑英锻炼成长为一个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成熟的领导人,具备优秀的革命品质和多方面的杰出才能。他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随着历史潮流不断前进。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他心地无私,谦虚谨慎,顾全大局,豁达大度,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在对敌斗争、党内斗争和各种严峻考验面前,他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原则,并善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缜密周到,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几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他面临危难,忠贞不惑,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机智果敢地进行斗争,显示了他坚强的党性、非凡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叶剑英的这些杰出才能和品质,在粉碎“四人帮”的伟大斗争中又一次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多谋善断

  古语云,虑不先定,不足以应猝。叶剑英作为一个战略家,深知解决“四人帮”这样大的政治事变,仅有“集众思、广众益”是不够的,必须多谋善断,深思熟虑,虑而有定。

  经过长时期的酝酿以及同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同志秘密接触和商谈,叶剑英心里有了谱,增强了解决“四人帮”的信心,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夜不成寐。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前,“四五”运动的人群诗海在眼前浮动,一个一个熟悉的老战友、老知己的谆谆忠告在耳旁回响。周恩来、毛泽东临终时的身影又一再显现……

  是的,毛主席的确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尽管他在晚年错误地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但他后来毕竟察觉了“四人帮”的阴谋活动,并说过要解决“四人帮”,而且还不止一次地说过。叶剑英回忆起毛泽东至少在三年前,就已察觉江青政治上的问题,不同她生活,不同她见面,不准她进门。夫妻间的感情纽带已经割断了。

  想到这里,元帅倏地披衣而起,坐到宽大的写字台前,从抽屉里取出笔记本,重新翻看起来。这里记录着几年来毛泽东对江青一伙的批评:1974年3月20日,毛泽东就江青伸手要钱,要见面,批复:“不见还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有马列书在,有我的书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81了,也不体谅。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请你考虑。”7月1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江青同志你要注意呢!别人对你有意见,又不好当面对你讲,你也不知道。不要设两个工厂,一个叫钢铁工厂,一个叫帽子工厂,动不动就给人戴大帽子。不好呢,要注意呢。”“你也是难改呢。”又说:“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他两次讲:“她(指江青)并不代表我,她代表她自己,总而言之她代表她自己。”明确表示同江青划清界限。11月12日,毛泽东在江青的信上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明。又及。”在中央准备召开四届人大,酝酿国家机构的人事安排期间,江青托人向毛泽东转达她的意见,要王洪文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副委员长。毛泽东说:“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作委员长,她自己作党的主席。”12月24日,毛泽东批评“四人帮”说:“不要搞宗派,搞宗派要摔跤的。”对待毛泽东、党中央的多次批评教育,“四人帮”采取阳奉阴违的反革命两面派态度,当着面表示“按照主席的指示办”,背后仍然抱成一团,继续搞他们的“四人帮”。毛泽东在1975年5月3日,又一次指出:“四人帮”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从1974年到1975年,毛泽东两次在政治局会议上批评“四人帮”,这是他同江青一伙斗争很重要的第一着棋。

  叶剑英读着这些字句,仿佛又一次看到晚年的毛泽东严厉批评“四人帮”的情景。是啊!主席对江青虽然有宠着的时候,但对她一直是有批评、有教育、有约束、有限制的!然而,“四人帮”拒绝毛泽东的批评,“东风吹牛耳”,根本听不进!

  此外,毛泽东还从组织安排上堵住了“四人帮”爬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位置的通路。这是毛泽东同江青一伙斗争的第二着棋。周总理病重以后,“四人帮”以为,按照原来次序,政治局应该由王洪文主持,国务院应该由张春桥主持。毛主席就是不给,给了邓小平同志。所以他们集中力量打击、诬陷小平同志,千方百计想搬掉他们篡党夺权的绊脚石。直到周总理逝世,小平同志被“四人帮”推下台,他们以为,这下应该让王洪文主持中央政治局了吧,张春桥应该是总理了吧。但是,毛主席硬是不给。为什么呢?还不是为了防止“四人帮”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这是重大的战略决策。

  叶剑英从毛泽东对“四人帮”的态度上,联想到主席生前多次讲过汉朝周勃、陈平平吕氏乱,巩固汉室的故事。他眼前顿时出现了一张《周勃仗剑图》,那是一张多么令人感奋的画面啊!老英雄周勃,跃马执剑,器宇轩昂、豪气焕发。只见他左手撩天红色披风,神情威武严峻,右手握剑,仿佛一道寒光闪耀!叶剑英十分喜欢这张画,尤其喜爱两句题诗:“魑魅魍魉无处逃遁,万家佑福玉宇澄清。”他反复吟诵这气度恢宏的诗句,又想到毛泽东弥留之际欲语不能的嘱托,决心做一个“仗剑除害”的当代周勃,完成毛泽东的遗愿!

  叶剑英看到国内外阶级敌人正在利用党与“四人帮”的斗争,诋毁毛泽东,因此在这场斗争中一定要捍卫毛泽东的旗帜。

  叶剑英以一个伟大政治家所具备的科学态度和冷峻目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分析估量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党心民心的向背,深深感到解决“四人帮”不只是毛泽东生前想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一个遗留问题,而且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民惟邦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现在到了顺应党心、民心解决“四人帮”的时候了。难道还能让“四人帮”继续闹腾下去,祸国殃民,使中国历史来个大倒退吗?难道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让他们断送吗?难道有着半个多世纪斗争历史、几千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能让他们篡夺领导权吗?难道浴血奋战几十年的几百万人民解放军会听这伙野心家的指挥吗?绝对不能!任何犹豫观望就等于犯罪。叶剑英在思索着、决定着。这位跟随党和毛泽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几十年的老党员、老战士,眼看着党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在此严重关头,他决心再一次挺身而出,团结众人斗争下去。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