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9章 叶帅午夜布奇兵!“四人帮”中计就擒(6)

  这位老革命家自从4月份被视为“天安门事件”总后台之后,基本上处于被“软禁”状态,很少外出。毛主席逝世以后,中国经过一段政治上和地球上的巨大震颤,“四人帮”也许是因为忙于抢班夺权,把主要矛头转向华国锋,也许是以为邓小平已被“批倒搞臭”,成了“死老虎”,对他们一向最害怕的这个人有时倒有些放松了。

  这一天吃过早饭,邓小平正在院内散步。突然,落在老树枝头上的几只喜鹊唱起欢快的乐曲。

  这种时候,还唱什么喜歌哟!莫不是会有人来报喜?

  过着“软禁”生活,消息闭塞的院主人,多么希望有个老熟人来聊一聊啊!

  天从人愿,王震将军忽然驾到。主人喜出望外,亲自到门口迎接。

  王震照例恭恭敬敬地鞠上一躬,问候小平同志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起居。一阵寒暄过后,主人关切地问了问“外边”的情形,话题一转,突然打听起叶剑英来。

  “叶帅那里,你最近去过吗?”

  “常去。”

  邓小平稍微思索一下,接着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叶帅现在常住在什么地方?”

  “他每天的起居活动是怎样安排的?”

  “身体怎么样?”

  王震尽自己所知,一一作了详细汇报。他告诉邓小平,主席逝世前后这一段,叶帅从西山下来,经常住在小翔凤。

  邓小平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至于邓小平为什么对叶帅如此关心,问得如此详细,王震没有打听,不知用意。据他后来回忆,第二天邓小平连电话也没有打,竟单独去看望了叶剑英。

  这一天,邓小平选择了一个最佳时间,以“上街看看”为名,冒着极大风险,悄悄来到小翔凤叶帅的住所。

  两位老革命家能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相会,该是多么不容易啊!

  在邓小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再度被打倒之后,叶剑英虽然被宣布“生病”停止工作,但他利用尚未正式“罢官”的权力和影响,想尽一切办法,包括通过子女的交往,与邓小平暗中通气,竭尽全力保护邓小平,坚决反对和制止江青等人妄图开除其党籍,加以更大迫害的阴谋得逞。正因为这样,邓小平今天才有可能“溜”出来与叶剑英会面。两位老革命家坐在小翔凤元帅的书房里,悄悄地交谈着。

  他们对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如何解决“四人帮”问题,交换了看法。被毛泽东称为开“钢铁公司”的邓小平,经过一场大的政治风波,虽然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但他对叶剑英必能“收拾残局”,抱以极大的期望。

  王震将军受叶帅之托,要完成的另一件重大政治使命是看望陈云。这位开国元勋,也是几起几落,被毛泽东称为“老机”“老右”,长期搁置,弃而不用了。这一点,连外国的学者也看得很清楚。美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人物传记词典》(侯德邻译)写道:“50年代初,他既是新政权的主要经济官员,又是党的政治局委员。他的经济主张既同毛泽东的主张相对立,又同苏联斯大林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相对立。在大跃进政策破产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时期,他重申了自己的经济主张。由于这些主张继续与毛对立,随着文化革命的开始,他在政治上再次黯然失色。”

  当时,陈云虽然挂着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头衔,而在那些“势利眼”的人看来,早已有职无权,不屑一顾。而在正直的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心目中,他并没有被遗忘。相反的,他越是被冷落,越是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人们越给以更多的关心,他的威望反而更高了。这也是历史的一个辩证法。

  这位党的元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身体依然健康,神智依然清醒,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焦虑。眼看“四人帮”无法无天,又不能有效制止,他又急又忧,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由于长期以来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他非常盼望着有人来传递消息,议论国事。而王震正是替他“消愁解忧”的最好的一个“门客”。他时不时地来看望这位孤寂的老革命家。尤其在充当叶剑英的“联络参谋”之后,前来讨教的次数就更多了。

  这一次,王震又驱车来到陈云家中。

  他按照事先与叶帅商量的“谈话方案”,先从形势说起。

  “现在的局势这样严重,总得想个办法,不能听之任之。”客人谈了时事见闻之后,提出问题。

  “是啊!你有什么妙计可以安天下?说说看。”陈云说道。

  “我以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那几个闹腾最凶的……”客人把伸开的手紧紧地攥起来。

  “那样,简单是简单,但不一定合法啊!”

  “合法?!”王震毕竟是一位久于征战的老将军,习惯于用武力解决敌我矛盾。听陈云提出合法不合法的问题,感到很有道理,他深深折服于这位政治家想得深刻,想得周到。但是,他想到时间紧迫,仍坚持试探着说:“可不可以先斩后奏,弄起来再说?”

  “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陈云连声制止。

  王震又按照叶帅交代的,接着问:

  “既然不可以,是不是召开政治局会议来解决?”

  “更不可以,那样会打草惊蛇!”

  “那么究竟怎样解决才好呢?”

  “这需要找几个人议一议。”

  “现在各在一方,又不好开会,只好个别交谈。”客人终于有机会提出建议,“我提议你串串门子,到小平、叶帅那里走一走!”

  主人听了点点头。接着问了问邓小平和叶剑英的情况,然后说:“那好,他们出来,目标大,还是我去看他们,你先给我打个招呼!”

  王震高兴地完成了“联络”任务,向叶帅作了如实汇报。

  叶剑英一向十分敬重陈云这位老革命家,把他看做是老领导。叶帅想起,在毛泽东病重期间,陈云特意来到自己家里,交换对形势的看法,感到很受教益。眼下,时间不容许再拖延了,怎样注意斗争的合法呢?他很想再听听陈云的意见。于是过了几天,又派王震去看望陈云。

  陈云说:“现在斗争很复杂,主席刚刚去世,弯子很难转啊!尽量争取合法解决,震动小一些。”

  王震一再请示具体办法。

  “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只有叶帅的身份是‘半合法’,究竟怎样办,大主意靠他来拿,我相信他这个‘智多星’会有办法的。”陈云最后说,“等我想好了,会去告诉他的。”

  想不到,陈云未来,邓大姐却来了。叶剑英赶紧迎到客厅里。

  本来,头一天,叶帅接到电话听说邓颖超要来,于是立即告诉秘书,转告大姐在家等着,他要亲自去看她。邓颖超知道叶剑英事情多,还是离开中南海,来到西山,登门拜访了。

  在周恩来逝世后的这段时间里,邓颖超很少出访。她独自住在中南海西花厅,沉浸在巨大的持续的悲痛之中。她对周恩来的感情实在是太深了。在居室望着他的遗像,抚摸他的遗著,触动他的任何遗物,都会引起她的不尽思念。走出户外,那门前的苍松,伴着下沉的夕阳,似乎映照出他那和蔼亲切的面容;踏上林荫深处的小路,沿着他的足迹走去,微风拂来,又好似听到了昔日并肩散步发出的笑声细语……但是,悲痛并没有压倒这位伟大的女性、杰出的女革命家。几个月后,随着天安门事件的发生,她真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化悲痛为力量”,又起来战斗了。面对“四人帮”的横行肆虐,眼看党和国家遭到厄运,她再也不能沉默了,不能等待了。一定得想办法除掉这帮害人精。而当前惟一能带头除害的人只有叶剑英。不久前,她已经去过小翔凤,向叶帅讲过自己的想法。这一次,她又主动来到西山。

  叶剑英知道邓颖超的来意。没等她开口,就把自己最近一个时期的想法作个交底。

  “比较难办的是那个‘演员’。这个人最会演戏,她会利用主席的关系扮演角色,演出一场‘贺后骂殿’。她还会利用群众对主席的感情,倒打一耙,嫁祸于人!”邓颖超对这个“演员”的戏路和演技实在是太熟悉了。

  “是的,不过对付这个‘三点水’也不难。解铃还须系铃人。主席生前不是多次严厉批过她吗?只要把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她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叶剑英胸有成竹。

  “还有那个‘眼镜’,诡计多端,也很难对付。”邓颖超又提出一个小丑。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个话要重新解释。”叶剑英回答说,“我担心的则是上海的‘第二武装’,还有北京的民兵指挥部。天安门事件,已经表演一次了。不过,只要三军巍然不动,他们那一点点‘御林军’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邓颖超听了,十分钦佩叶剑英的韬略。是的,对眼前坐着的这个人的胆识,她是太清楚,太信得过了。自从大革命开始,她就熟悉这位文武兼备的“儒将”:云南习武,黄埔执教,东征北伐,坚守苏区,抗战统战……他长期战斗、工作在周恩来的身边,文韬武略,才智过人。尤其是长征路上截获“密电”,智斗张国焘,挽救党中央的壮举,表现出非凡的革命胆略,受到毛泽东等的高度赞扬,周恩来称之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些事,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至今她仍记忆犹新。她凭经验的直觉,坚信今天要对付“四人帮”,只要他在,就会成功。

  不过,有一件事,她还是不放心,故提醒说:“叶帅,你说力争合法,这是上策。要合法,有一个人首先需要站出来。”

  叶剑英知道她说的“这个人”是谁,悄悄地告诉她说:“请你放心,这个人的工作,我正在做。估计到时候,会站出来的。”

  邓颖超也小声告诉他说:“早在地震期间,地震棚在一个院子里,我就向他打过招呼,人家在搞鬼,要他提高警惕。”

  谈到这里,两位老战友互相望着,会心地笑了。

  他们的目光汇集在一起,眼前似乎出现一幅“钟馗捉鬼图”。

  作个“民意测验”

  人们也许不会料到,美丽的西山,这个避暑胜地,如今竟成了铲除“四人帮”的秘密“联络站”和“指挥部”。

  古人云:“仁者乐山”。此刻来往于西山的皆为“仁者”,善良之人也。

  在毛泽东逝世前后,“四人帮”加紧抢班夺权的日子里,叶剑英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嘱托,除了通过王震这个“联络参谋”继续沟通联系之外,他利用西山这个隐蔽所,同能够接触的政治局委员和其他的一些老同志个别交谈。

  西山印下了他们的足迹,西山录下了他们的声音,西山书写着光辉的历史!

  今天,宁静的西山又迎来了两位“客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和乌兰夫几乎同一时间与叶剑英相约,脚前脚后来到叶帅西山住处。

  谭震林这位“大闹怀仁堂”的英雄人物,吃尽了苦头,全家被迫搬出中南海,“妻离子散”,被“软禁”在广西桂林,直到林彪葬身于蒙古之后,1971年11月,毛泽东在成都为“二月逆流”翻了案,他才得以回到北京。1975年,他重新以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

  叶剑英十分敬重这位正气冲天、铁骨铮铮的老革命家。两人相见之后,回首当年两个“大闹”的情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如今反对“大闹”的毛泽东主席已经走了,但“四人帮”却闹腾得更加无法无天了!

  “对付那几个人,您有什么高见?”

  叶剑英虚心求教。

  谭震林伸出一个巴掌,然后紧紧握紧,快人快语,斩钉截铁:“只有如此!”

  叶剑英完全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可是,事情不那么简单,要想出一个可行的合法的万全之策。”

  “现在无须顾虑怀仁堂的后遗症了!您就下决心吧!”

  “众智积力,这还要靠大家下决心!”

  “我投您的票!”

  “谢谢您的信任!”

  两位老革命家推心置腹交换了意见。

  “等您好久了!欢迎之至!”

  叶剑英从门口把乌兰夫迎进客厅。

  这位党的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就成为蒙古民族的杰出领袖人物,受到党内外人士的尊敬和爱戴。他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启发、教育自己的同胞,率领同胞抵制民族分裂,走上民族解放、民族自治道路的光辉历程。今天,他不是以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身份来会见叶剑英,而是以一个佩有上将军衔的老将军来拜谒叶老帅的。两个人首先从军队加强战备说起,讨论了国内外的形势,流露出对几个国家民族败类抢班夺权的内心忧虑。

  “现在,军权还在我们手里,无论如何不能放松!”

  “放权就等于自找灭亡!”

  叶剑英概略地谈了自己对形势和战备的看法。

  乌兰夫明确表态说:“目前形势这样紧张,斗争这样复杂,首长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全,我完全拥护,随时听从调遣!”

  “有什么情况和想法,欢迎您随时来坐坐!”

  “老帅身负国家、民族重托,一定要多多珍重,多多珍重!”

  那一天两位老革命家谈得很深。最后叶剑英送乌兰夫到门口,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依依不舍,互道珍重。

  叶剑英目送乌兰夫离去,久久伫立在门外,两眼流下了热泪。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移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高干病房。

  这个坐落在五棵松附近的被称为“文化大革命”中“避风港”的现代化医院里,此刻住着一群有病没病,“小病大养”,以病“躲风”的老将军,而且多数是由叶帅介绍、“批准”入院治疗的。王震、罗瑞卿、陈再道、张爱萍、韩先楚、钟汉华、肖华、刘志坚、傅崇碧……这些知名的将领前前后后,进进出出,都在这个医疗“保险箱”里逗留过。至今,汪石坚、牟善初等院里老领导、老专家还能讲出一串串当年将帅们住院时的故事。

  其中最奇最多的恐怕是,将军们如何邀好几个“病友”――汪石坚院长就曾当这串连的“通讯员”――又如何偷偷“开会”议论对付“四人帮”,又如何去西山找叶帅,提建议。

  “文化大革命”之初,北京卫戍区司令傅崇碧收容了叶帅的小女儿文珊在他手下当电话守机兵,又是他得知江青欲加害文珊时,悄悄把她放走,可见他对叶帅父女的一往情深了。但是没有过多久,他和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空军政委余立金三人,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杨、余、傅”事件,罗织入狱。直到林彪叛国摔死之后,毛泽东对“杨、余、傅”事件才改变了看法,1971年12月21日,他在军委会上说:“杨、余、傅也要翻案的。都是林彪搞的,我是听了林彪一面之词,所以,我犯了错误。”傅崇碧出狱之后,重新工作。这一年也住进了301医院高干病房。

  一天下午,他和几位将军战友密议国事之后,躲开治疗时间,向医生请个假,悄悄地乘车向西山驶去。

  太阳,像一块金盘斜挂在天边。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片灿烂……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